首页 名人故事 顾炎武简介资料_关于顾炎武简介的资料

顾炎武简介资料_关于顾炎武简介的资料

时间:2022-04-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顾炎武简介资料_关于顾炎武简介的资料顾炎武,原名绛,后改为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顾炎武通过参加复社的社会活动,逐渐认识到要改变腐败政治,挽救民族危机,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1682年,顾炎武病故于山西曲沃县,享年七十岁。顾炎武的哲学思想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辉,他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是物质的变化运动。顾炎武认为国家和天下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二者等同或混淆在一起。

顾炎武简介资料_关于顾炎武简介的资料

顾炎武,原名绛,后改为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因家乡有个亭林湖,故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生。他生于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卒于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颇多建树的大学者。

顾炎武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祖上数代在朝廷为官,到其祖父和父亲一代,家道渐渐衰落。他过继给堂叔为子,由嗣母王氏抚育成人。祖蚕源公是个正直的读书人,从顾炎武十岁起,就指导他阅读《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以及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吴子》。嗣祖还经常告诫顾炎武,要做实际的学问,“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兴革之故,不可不熟究”。这一段时间,顾炎武潜心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后来成为一位渊博的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26年,顾炎武参加了复社。复社是当时东南地区带有极浓政治色彩的一个学术团体。他们吟诗作文,议论时事,成为一种有影响的社会舆论力量。顾炎武通过参加复社的社会活动,逐渐认识到要改变腐败政治,挽救民族危机,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所以他决然抛弃了角逐科场的道路,而积极投身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学习之中。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同年,关外的清兵在明朝叛将吴三桂勾引下人关,建立起一个以满州贵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接着,清兵节节南下,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还强迫人民剃发易服,改变民族习俗。清兵的暴行,激起了广大群众和一些汉族士大夫的愤怒,顾炎武由此毅然投笔从戎,勇敢地参加了保卫苏州和昆山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此时,他的家庭也惨遭横祸。两个弟弟死于清兵的屠刀下,生母何氏虽幸免一死,但已成终身残废。他的嗣母王氏不甘当亡国之奴,绝食十余日后去世,临终给他留下“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的遗嘱

护清斗争失败后,顾炎武不得不改姓易名,弃家奔走,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流浪和亡命生活。期间曾两次被害人狱,几乎送掉性命。他始终牢记着嗣母的教诲,宁死也不做清廷官吏。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缓和民族对抗情绪,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先后开了明史馆和博学鸿儒科,都曾多方招致在学术界颇富盛名的顾炎

武,但均被拒绝。他明确表示:“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

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这时他的三个外甥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都官居要职,显贵一时,多次写信邀请顾炎武与清廷合作,或许诺在昆山为其买田置宅,请他返乡养老,都被他婉言谢绝。1682年,顾炎武病故于山西曲沃县,享年七十岁。

顾炎武的哲学思想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辉,他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是物质的变化运动。他说:“盈天地之者气(物质)也,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专制的“独治”,主张吸收更多地主阶级参政的“众治”。他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独治也。”而应“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顾炎武认为国家和天下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二者等同或混淆在一起。他指出“国”是一姓的王朝,“天下”则是包括“匹夫”在内的全民族的天下,因而“亡国”只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却关系到民族与文化的沦丧,所以他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其它人不必为之。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的这一思想后来被人们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不仅在思想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经学、史学、天文、地理、金石等方面亦有很多独创,特别是开创了“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重视调查实证的治学精神与方法。

宋明以来,不少知识分子为了获取功名利禄,整日以背诵八股和孔孟程朱的“语录”为务。顾炎武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批判,他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写文章,做学问,都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无补于国计民生。

他身体力行,力倡实学之风。所写的文章,无一不与现实联系。如《日知录》就是一部有关经史、官吏、财赋、典章制度、地理、艺文等方面的读书笔记。《天下郡国利病书》则专论中国地理经济,包括农田灌溉、工矿资源、户口、田赋、摇役等,指出地方的利与病。

顾炎武治学,不同于书本,他十分重视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把书本一记载与实际见闻紧密结合起来。他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奔走于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行程数万里,认真考察了这些地方的名胜、古迹、山川、关隘和风土人情。他在游历时,总是随身带着所著的文稿,每到一地都仔细调查访间,凡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著述不符之处,立即改正,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正因为其为学一丝不苟。“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正”。所以他的著作证据充分,很少有错误之处,受到世人重视。www.guayunfan.com

顾炎武一生喜好读书,凡有用之书必用心去读,如二十一史和全国州县志书,当代名人文集、奏章文册等,均认真研读过。无论环境如何,他总要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去阅读。所以书籍一直随身携带,即使在颠沛流离中也未尝一日废学。他的学生潘来就曾这样说道:“先生的精力非常充沛,超过常人,一生无其它爱

好,从少年到老年,没有一天不读书的。”顾炎武认为,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永远也学不完的,只要不死,就应不停顿地学下去,所谓“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顾炎武治学非常勤奋刻苦,对其著述务求精益求精。《日知录》,32卷,是他的代表作,是顾炎武积二十余年的心血,日积月累,经反复修改而成的。《天下郡国利用职权病书》,120卷,他从二十七岁就开始写起,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完成。《音学五书》,38卷,也历时三十多年,先后五易其稿。亲自抄写了三遍,最后才刊刻。

顾炎武还极力倡导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和勇于创新的为学态度.他认为做学问应该脚踏实地,切忌浮光掠影,华而不实。他十分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它们是后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反对一味盲目地攀仿古人,而不进行创新。

他对因循守旧和窃别人成果的作风深恶痛绝,指出:“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为自作也。”他的写作原则是:“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所不可无者,而后为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如梁启超所说:“故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虽满腹经纶,饮誉天下,但从不骄傲,不自满。每有新作问世,他总要征求朋友们的意见,以使著作更臻完善。他认为一个人若埋头独学,就会成为井底之蛙,很难有所成就。

顾炎武还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学者,应该既具有丰富而广博的知识,又要有高深的道德情操,所谓“博学于文,行已有耻”,应该把文才与文德结合起来,这亦是很有见地的。顾炎武一生勤奋好学,在众多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宏富的成就,留下了四十余种、共四百多卷的著作,成为我国古代具有突出贡献的大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