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关于司马光的资料_司马光简介资料

关于司马光的资料_司马光简介资料

时间:2022-03-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司马光的资料_司马光简介资料“史学双璧”是后代史学家对《史记》和《资治通鉴》的最高评价.由于赢得这项殊荣的两位作者同姓司马,又被人们誉为“史界两司马”。司马光之所以能与司马迁齐名,是因为他所编著的《资治通鉴》,当属飘扬在我国编年体史书中的一面最高的旗帜。司马光是在司马池任职光山县令时所生,为纪念当地地名,并光大门媚,故为其取名为司马光。无论官居何位,司马光均以国事为念。

关于司马光的资料_司马光简介资料

“史学双璧”是后代史学家对《史记》和《资治通鉴》的最高评价.由于赢得这项殊荣的两位作者同姓司马,又被人们誉为“史界两司马”。司马光之所以能与司马迁齐名,是因为他所编著的《资治通鉴》,当属飘扬在我国编年体史书中的一面最高的旗帜。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谏水乡人。公元1019年生于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其远祖曾为夏官司马,周宣王时则以官名“司马”为姓。其父司马池,历仕宋真宗、仁宗两朝,为北宋名臣。司马光是在司马池任职光山县令时所生,为纪念当地地名,并光大门媚,故为其取名为司马光。

司马光自幼聪明机智,曾有破缸救儿之说,京洛间将此事成画,传为美谈。司马光六岁起从学,七岁时,就能讲述《左传》大意。此后,越发努力读书,除背咏诗书外,并利用一切时间来咏文思意。年仅十五岁,就能写出颇具西汉风格的文章。二十岁时,考中进士甲第。同年,出任华州判官,从此便开始了官场生涯。

此后直至五十二岁,历任地方官、朝官数种。无论官居何位,司马光均以国事为念。司马光自仕宋以来,提出过许多积极的建议,如:不迷信、出宫人、拔人才、行至诚、勿空谈、劝节用、举谏官、重选士、开言路、真求谏、简机构、问疾苦、利百姓、明好恶、施仁政等等。

并以此成为北宋时期清正廉洁、尽心国事、正直敢言、闻名朝野的一名谏臣。五十三岁到六十七岁之间,即将全部精力都用于《资治通鉴》的编写。六十八岁时出任宰相,八个月后,病死于汴京,享年六十八岁。他死后,京师之民罢市吊唁.送行之人,数以千万,可见其在朝野的地位和影响。但司马光一生和主要建树,尚不在政治而在学术,尤以史学为重。www.guayunfan.com

司马光自幼嗜史,老而不厌。在长期的研史中,深感历代纪传体史书浩如烟海,文字浩繁,使用起来极为不便。于是,他自人仕后便计划编写一部简明完整的编年史,以补其不足。他认为:“史者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是故人君不可以不观史。”

但对于统治者来说,在繁忙的政务间是无暇遍览文字繁多的纪传休史书的。因此.他编写通史的目的就是为让统治者能够以简捷的方式来观古知今,以史为镜,从历代兴衰治乱中鉴察得失,以便巩固北宋的统治。

另外,还可方便后学读史。于是,他先撰《历年图》五卷、《通志)aid卷,进给宋英宗。神宗登基后,司马光又进献其书。神宗认为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亲自为其作序,并赐名为《资治通鉴》,以示推崇和嘉许,鼓励他继续修完全书。

“资治”是帮助统治的意思,“通”是指北宋以前的历史,“鉴”是等戒和教训的意思。时过四载,司马光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退居洛阳,全力修史。自此,从53岁到“岁,十几年间,几乎将其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总字数约三百万字的《资治通鉴》上。到1084年辍笔之时,他已经操劳到“目视近昏,牙齿几无,神识衰耗”的地步。故重返政坛后不及两年,就溢然长世了。

《资治通鉴》一书,如从司马光37岁立志著史开始算起,到66岁全书编完为止,则用了29年的时间才有志竟成。若从他进献《历年图》时算起,他个人编写约费21年的时间。所以,司马光在《进通鉴表》中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的确,这部在体例上具有开创性的史学巨著,凝聚了司马光一生的全部心血。1085年,参与该书编写的部分学者又把《资治通鉴》重新校定一遍。次年,将定本交给杭州雕版。但在此前一个月,司马光已经去世。遗憾的是他未能亲跟看到《资治通鉴》的刊印发行。

在以史资治和解决人们读史困难的双重动机驱使下,司马光第一次创立了编年体通史。所谓编年体,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记述史事的一种体裁形式。采用这种体裁形式编撰而成的著名史书,前有《春秋》、《左传》,后有《汉记》、《后汉记》,但它们都是断代史。

司马光极目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形成后的千秋历史,纳十六代为一编,磨砺出贯穿古今的编年通史巨著。《资治通鉴》上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写起,下到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止,共写出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共为二百九十四卷,叙事简明,文字流畅,是一部空前的编年体史书。据说,《资治通鉴》的草稿在洛阳堆满了两间屋子,但竟连一个草写的字体都没有。可见其研究之细,功力之深。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重点考察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治乱和贫民百姓的喜优哀乐。其中,既有对汉唐治世的典型描述,又有对战国、五代等乱世的突出叙写,而乱世的篇幅往往胜过治世的笔墨。

对于统治者,既记所谓“仁、明、武”的帝王,政治清明的宰相和敢于谏净的大臣,又记暴君昏主、奸贼位臣和贪官污吏。即使象唐太宗这样的杰出皇帝也指出他渐不克俭,轻用民力。这种对阴暗面的曝光,大大超过作者对光明面的颂扬。《资治通鉴》也没有回避民与官的尖锐对立,它不但详细记载了历代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以及统治者的镇压活动,还充分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客观规律。

除此之外,司马光还适当地叙述了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迁,历法的改革,典籍的集散,河渠运道的疏凿,坡塘水利的兴修。这样做的结果,既可为封建帝王提供有益治理的教科书,又可为学子提供习史求知的历史读本,成为史学上的一项创举。

作为中国的第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的优点是十分突出的.

首先是用时少,收效大.《资治通鉴》仅用三百多万字就把由几千万字构成的历代史料完整地概述完毕。

其次,编年叙事,统观全貌。《资治通鉴》按时间先后编年叙事,条理清晰,史实集中。既便于了解前因后果,又为进一步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第三,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资治通鉴》采用的书,除正史外,参考杂史就有三百二十二种之多,成为了解北宋以前历史概要的宝库。

第四,考证异同,选择取舍。司马光把不同记载的史料,经过考证辨别,逐条说明取舍理由,并整理成《通鉴考异》。这种自撰考异,乃司马光独创,为前所未有。

第五,具实写史,得失自见。司马光认为,只有如实记述历代王朝的兴衰治乱和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统治国家的成功和失败,才能做到真实公正。至于人物好坏,政治得失,则由读者自行判断。

第六,简练精详,情文并茂。司马光融会贯通各种史料,陶冶出优美流畅、洗练工妙的文笔.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字,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充分显示了司马光这位语言巨匠的高超技艺。由此,《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历史巨著,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当然,从后人研究的成果看,《资治通鉴》一书也有其不足。诸如对封建道德的推崇,史实中有遗漏、重复、称谓不当、误二为一等缺点。但从它本身的价值来看,其卓越的成就还是应该肯定的。故此,清代学者王鸣盛认为:“天地间必不可无此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梁启超认为,司马光的编年体《资治通鉴》可与司马迁的纪传体《史记》相媲美,是我国古代史学界的前后“两司马”之一,可谓评价之高。就今天看来,司马光在编年体通史上所获得的成就,也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