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王昭君的简介_关于王昭君的资料

王昭君的简介_关于王昭君的资料

时间:2022-03-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王昭君的简介_关于王昭君的资料汉元帝竞宁元年,长安至五原郡的秦直道上,族旗招展,一对对战马,一峰峰白驼,一辆辆毡车,缓缓行进。王昭君,名墙,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待诏后宫的王昭君闻讯自请求行,元帝因以其赐予单于。王昭君与呼韩邪生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王昭君对汉匈关系的贡献王昭君原是一个普通女子,正史无传。

王昭君的简介_关于王昭君的资料

汉元帝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长安至五原郡(今包头市)的秦直道上,族旗招展,一对对战马,一峰峰白驼,一辆辆毡车,缓缓行进。中间的一辆毡车上,一个发髻高耸,服饰鲜丽,光彩照人的靓女,抚弄着怀中琵琶,她轻轻挥洒玉指,行云流水似的声音在广囊的天地间徜徉,草原凭添了浓浓的生气。这是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出塞的壮丽的情景。

王昭君,名墙,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南郡姊归(今湖北兴山)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女子身份选人宫中。他人宫数年,从未被元帝赏识,过着锦衣玉食但心境凄凉悲怨的生活。当时在北方与汉王朝对立的仍是匈奴.匈奴是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多年来一直是汉王朝的劲敌。呼韩邪单于死后,“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互相攻杀,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蟠烧以求食,因大乖乱”。

面对这种形势,富有政治远见的呼韩邪单于播侯珊,审时度势,主动放弃战争,请求与汉王朝和好.汉元帝和重臣萧望之等也识大体,没有借匈奴因内乱而衰弱的机会,采取乘人之危的不义行动,而是接受了他的通好要求,以礼相待。

呼韩邪单于向元帝求亲,“愿婿汉氏”。待诏后宫的王昭君闻讯自请求行,元帝因以其赐予单于。“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辣动左右。”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阔氏。于是王昭君拜辞汉宫,随呼韩邪出塞.她们从长安出发,逸通北行,从金津渡口(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昭君坟渡口)过黄河,入漠北,到单于庭。

王昭君与呼韩邪生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两年后,呼韩邪单于病逝,前大阔氏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革是单于。汉成帝要王昭君人乡随俗,王昭君依匈奴风俗复嫁与复株累若革是单于。生二女,长女须卜居次,小女当于居次。

王昭君对汉匈关系的贡献

王昭君原是一个普通女子,正史无传。《汉书·元帝记》、《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虽曾有所涉及,但都只有片语只言。然而,作为汉匈间的友好使者,她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王昭君先后作了两代单于的阔氏,联系了汉匈之间友好的纽带,巩固了汉匈之间的和平。这不仅终昭君之世,而且她播下的种子及留下的影响,在后世的汉匈关系上仍起着重要作用。

居于匈奴统治集团高位的昭君后代,一直为密切汉匈关系作努力;在汉朝任职的昭君亲属,如她的侄子中都尉、和亲侯王款,骑都尉、展德侯王飒,都曾为友好使者出使匈奴。因此,在她出塞和亲后的60年间,汉匈之间一直和平相处,匈奴境内经济文化也有所发展,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汉书·匈奴传》说:“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于戈之役。”

王昭君和亲的事迹,在各民族间引起广泛反响,并由此派衍出各种传说、故事。如传为东汉蔡A所著《琴操》,记载了王昭君远离故土后,孤寂优伤和思念亲人的心情,作《怨旷思维歌》。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传为晋人葛洪所著《西京杂记·画工弃世》中写的毛延寿丑化昭君的故事。故事说汉元帝命画工为后宫美人画像,以便按图召幸。宫人都贿赂画工,唯有王昭君不肯,以致不能得到召见。

后来昭君要嫁匈奴单于,在庭见时,画工毛延寿受贿事败露,元帝穷案其事,毛延寿等画工皆被杀,财产被没收。这个故事传布下来,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而且敷衍铺陈,增添了许多不同情节。元人马致远所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即是代表作品。

后人对王昭君的赞扬

然而,咏赞王昭君最多的文学样式是诗歌,现今流传下来的有710余首之多.从晋石崇《王昭君辞并序》开始,历朝历代吟咏不绝,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耶律楚才、秋瑾这样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一个在历史上并无显赫声名的女子,得到了从古至今这样多的诗人、政治家的歌咏,在中国古典诗坛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诗歌最普遍的主题是描述王昭君的“悲怨”,抒发对昭君出塞,远嫁匈奴的哀怜之情。这些诗抛开民族和好的主题,不顾昭君出塞对当时和后世的贡献,片面地抒写所谓昭君的悲怨,格调是不高的。另有一类诗歌,认为昭君远嫁匈奴是一种屈辱,则完全是大民族思想的表现了。

还有的诗为王昭君鸣不平,从对画工的谴责出发,广泛联系现实,或抨击社会黑暗,或寄托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慨,或对国家埋没人才不满,都有一定现实意义。再有一部分诗,打破了胡汉珍域之分,扫除大民族主义传统偏见,写出了“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王安石),“仙娥今下嫁,骄子自伺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张仲景)的深刻主题。历代女诗人对王昭君则多取歌颂的态度,称颂她“芳名史册著千秋”(方婉仪),“琵琶一曲干戈靖,论道边功是美人”(郭润玉)。但是总的说来,这些事都没有真正地揭示出昭君出塞的深刻内涵。为此,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963年在参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墓时,才欣然提笔,写下《王昭君》一诗: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掳胸臆慈,舞文弄墨总徒劳。”一扫千百年来在昭君出塞问题上的层层迷雾,正确评价了王昭君的历史功绩,肯定她“自有千秋”,赞美她以高超的见识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和好与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同时也严肃地批评了历史上文人词客出于阶级和民族偏见以及个人胸中郁垒而“舞文弄墨”,写出大量缺乏深刻思想,甚至歪曲历史的诗作,这些都是徒劳的行为。这是对王昭君和昭君故事在历史上和艺术形象上的最公正最客观的评价.

王昭君去世后,灵捺并没有运回故里,而是葬在了匈奴(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由于多墓制的习俗,在内蒙古有多处昭君墓,但最为后人认同的是位于呼和浩特市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地。该墓高30多米,人工土筑而成。遥望墓表,黛色空,若泼浓墨。据传,每到秋凉霜冷,附近草木皆枯,唯有此墓草色依然青青,故有“青家”之称。杜甫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叮即写此。

在湖北省王昭君故里有昭君井、妃台山、昭君台等遗迹。如今,随着各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王昭君作为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已越来越为各民族人民所重视。不论在她的故乡,还是她生活和埋葬的土地,每年都有无数游人缅怀和凭吊,追思这个平凡女子做出的不平凡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