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农民”季羡林

“农民”季羡林

时间:2022-11-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农民”季羡林◎文/杜铭铭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山东省清平县人,自幼家贫,穷得吃不饱饭。于是斗胆找到了季羡林先生。季羡林闻悉是淘粪工人求题,十分高兴,很快就写好了“六郎庄农民书画展”的横幅。1958年“大跃进”时,季羡林等北大教授到海淀公社的一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劳动的内容是砍玉米秸。“文革”期间,季羡林开始是蹲牛棚,后来他成了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门人。

“农民”季羡林

◎文/杜铭铭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自幼家贫,穷得吃不饱饭。小时候他给一个家境好的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他二十四岁去德国留洋十年,后来一直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身上却没有一点儿洋味。这大概和他身上的农民基因有关。不管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永远是一身布衣,三餐粗茶淡饭,生活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来北大燕园报到,看见一个穿着旧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羞惭地对同学说:“他那天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是季羡林先生。”

魏林海是北京海淀区的一名淘粪工人,家住六郎庄乡,喜欢学问,也爱书画,久慕季羡林大名,但无缘相见,引为憾事。1997年迎香港回归时,魏林海终于觅到了一个拜访季羡林先生的机缘:魏林海与几位乡间书画之友拟在自家西屋搞一个书画展,以表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并想请一位名人写个条幅以壮声色。最初找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不料此人傲气十足看不起淘粪的。魏林海一气之下,发誓非找一位大名人题写不可。于是斗胆找到了季羡林先生。季羡林闻悉是淘粪工人求题,十分高兴,很快就写好了“六郎庄农民书画展”的横幅。字苍劲有力,韵味高古,挂在展室中颇有高雅之气。自此,二人成了忘年交。(www.guayunfan.com)1958年“大跃进”时,季羡林等北大教授到海淀公社的一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劳动的内容是砍玉米秸。当季羡林拿起砍刀干活时,腰哈不下,刀砍不准,步伐也乱,根本找不着感觉。一位老大娘看不下去,就接过他手中的砍刀给他做示范动作。季羡林看老大娘的动作那么优美利落,不由感叹:“术业有专攻啊!”

文革”期间,季羡林开始是蹲牛棚,后来他成了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门人。他在那里除了收发报纸信件外,就是在那里翻译。因为怕被红卫兵发现,他偷偷地在家里把原文抄在小纸条上,然后在传达室趁没人时拿出来,躲在角落逐字翻译。他说严复翻译文章,“一名之力,旬月踟蹰”,而他是“一脚(韵脚)之找,失神落魄”。

季羡林有二百多个“职务”和“头衔”,如“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等。季老很谦虚,诚恳地、坚决地要求辞去那些头衔。他说,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他为“国宝”,他极为惊愕。他所到之处,“国宝”之声不绝于耳,他很疑惑。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国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张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十三亿“国宝”吗?

2001年,季老已经九十岁了。当有人问他有什么健康长寿的秘诀时,他说,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他有一个“三不主义”,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他觉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工作,如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体育锻炼,而耽误了许多工作时间,这有什么意义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