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明朝王守仁简介资料_王守仁谪所立说

明朝王守仁简介资料_王守仁谪所立说

时间:2022-06-2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王守仁简介资料_王守仁谪所立说王守仁,又名王阳明,明余姚人,早年跟随其在朝廷任修撰的父亲住京都。刘瑾大为恼火,下令将戴铣等二十多人逮捕。为此,王守仁上书替戴铣等人申辩。王守仁认为,知和行是统一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们辨别是非好恶的标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明史》卷一百九十五《王守仁传》卷三百四《刘瑾传》为官遭贬后如何对待逆境,王守仁为人们做出了表率。

明朝王守仁简介资料_王守仁谪所立说

王守仁,又名王阳明,明余姚(位于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早年跟随其在朝廷任修撰(主管编写国史)的父亲住京都(位于今北京市区)。十七岁那年,他从京都回余姚,途经上饶(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时,拜访知名学者娄谅,听他讲解宋代学者朱熹的“格物致知”[1]说。回到家里后,王守仁系统阅读了儒学经典。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考中进士,不久受任刑部主事(朝廷主管刑事的部门文秘官),后转为兵部(朝廷主管军事的部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朱祐樘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朱厚照自小一直由宦官刘瑾侍奉玩耍,对刘瑾特别亲近。刘瑾利用其主管钟鼓司(宦官机构,负责为皇帝上朝击钟打鼓及内乐杂戏)的职务之便,诱导明武宗玩乐。由此,刘瑾升任内官监(主管宦官名籍升迁等)、总督团营(主管驻京部队),受明孝宗遗命辅政的大学士(宰相)刘键、谢迁、李东阳等人受到疏远。

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大学士(宰相)刘键等人上书建议将专权乱政的刘瑾处死。明武宗听信刘瑾谗言,反而将刘键等人罢官。南京(明故都,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给事中(侍从皇帝、负责收纳奏章、协理监察事务,系虚职)戴铣等人请求将刘键等人留任。刘瑾大为恼火,下令将戴铣等二十多人逮捕。为此,王守仁上书替戴铣等人申辩。刘瑾火上加火,下令打了王守仁四十大板,将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位于今贵州省贵阳市西北)驿丞(负责该处邮件传递及公务迎送)。王守仁上书之前已经做好遭受刘瑾迫害的思想准备,心态坦然,不以贬谪为意。(www.guayunfan.com)

龙场驿地处山区,是苗族、僚族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遥远而又偏僻。王守仁刚到那里时,没有房子住,栖身于树丛之中。稍后,他搬到东边山头上一个石洞中居住。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使王守仁颓丧消沉。他随遇而安,主动接近当地的老百姓。不久,附近村民为他垒土伐木,给他盖起房子。这样,他才有个安身之处。王守仁借用孔子所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将这两间陋室取名为“何陋轩”(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三《何陋轩记》),聊以自慰。

接着,王守仁在“何陋轩”前面建起一个小亭,亭周围栽上竹子,取名为“君子亭”。王守仁称竹子有君子的四种品格:“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挺然特立,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三《君子亭记》)王守仁身处逆境,以竹自况,以竹自励。

正德四年(1509年)七月三日,有个不知姓名的老年京官被流放到龙场。第二天,老人死去。随后,陪同其来龙场的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也相继死去。王守仁为之悲伤,“念尔三骨之无依”,将其安葬,并写了《瘗旅文》(《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五)以哀悼。王守仁在该文中写道:“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正是这种通达乐观精神,激励着王守仁自强不息。龙场那里“穷荒无书”,王守仁只好“日绎旧闻”。一天,他思考“格物致知”这句话,忽然悟到“致知”当求诸自心,不当求诸外界事物,他认定“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守仁认为,知和行是统一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间,王守仁在当地办起龙冈书院,聚众讲学,又受聘去贵阳文明书院担任主讲。“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们辨别是非好恶的标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讲课的宗旨是劝人弃恶从善。

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以谋反罪被处死。不久,王守仁奉朝廷之命离开龙场驿,改任庐陵(治所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知县,踏上其新的充满风雨的仕途生涯。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王守仁传》

卷三百四《刘瑾传》

【简评】

为官遭贬后如何对待逆境,王守仁为人们做出了表率。他知道在邪恶势力面前有理难辩,心态保持平衡;他只身流落僻远之地,以挺竹自励,随遇而安;他勤于思考,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治学,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

【注释】

[1]古代学者关于认识论的命题。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格物致知说认为:“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补大学格物致知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