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北宋司马光简介资料_司马光退著《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简介资料_司马光退著《资治通鉴》

时间:2022-06-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司马光简介资料_司马光退著《资治通鉴》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宋神宗对《通志》一书极为重视,将其改名为《资治通鉴》,并为该书写了序。宋神宗同意司马光的意见。从此,司马光“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闭口不再谈论时政。宋神宗对编撰《资治通鉴》一书十分关切,数次过问进展情况,下令调拨二千四百卷旧史作为资料,又授权司马光“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司马光得以挑选一批著名的历史学者共同撰著。

北宋司马光简介资料_司马光退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都开封,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陕州夏县(位于今山西省夏县)人。七岁那年,他出门听人讲解《左氏春秋》,回家后讲给家人听。从此,他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读书。他精通诸子百家之说,崇尚儒学,不信佛教和道教,认为其言荒诞,杜绝在著述中引用。

北宋宝元初年(1038年),司马光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被授予奉礼郎(虚职文官),接着出任苏州(治所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判官(相当于行政副长官)。后来,他在地方和朝廷多处任职。

宋英宗在位期间(1063年—1067年),司马光由知谏院(主管议论朝政得失)改任龙图阁直学士(皇帝侍从顾问)。他有感于历代史书卷帙浩繁,皇帝无法通览,编撰《通志》八卷,进献宋英宗。宋英宗看后十分高兴,下令设置专门机构继续编写《通志》。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升任翰林兼侍读学士(负责草拟重要诏书兼皇帝学术顾问)。宋神宗对《通志》一书极为重视,将其改名为《资治通鉴》,并为该书写了序。(www.guayunfan.com)

直抒己见,与王安石交锋

熙宁元年(1068年)十一月,宋神宗因“国用不足”召集学士议论对策。司马光建议:“节省国用开支,从大臣开始做起。”翰林学士王安石则认为:“国家财力不足,是因为没有任用善于理财的人。只要善于理财,不增加民众的税赋照样能使国家财力充足。”司马光反驳说:“哪有这个道理?每年民众创造的财富是一定的,分配给民众和国家的比例也是一定的,国家得的多,民众必然就得的少。如果想从民众那里夺取财富,危害性比增加税赋还要严重!”宋神宗同意司马光的意见。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接受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的建议,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让他主持变法。不久,王安石推行青苗法[1],试行免役法[2]。新法推行后,“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许多大臣为之不满,对新法提出批评意见。司马光亦多次上书宋神宗,陈述新法的危害,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他又几次给王安石写信,加以劝阻。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二十七日,司马光在给王安石(字介甫)的信中说:“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而知其故乎?”“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夫侵官[3],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4]。光被旨为批答。”“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仇正伟等主编《唐宋十大家书信全集》司马光书信集,下同)

王安石收到司马光该信后,回信答复说:“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仇正伟等主编《唐宋十大家书信全集》王安石书信集)

之后,宋神宗想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劝阻说:“司马光所说的尽是妨碍朝政的言论,所交的尽是祸乱朝政的官员。现在如果重用司马光,等于是给反对新法的人树立一面红色的旗帜。”

宋神宗只好改任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最高军事机关副长官)。司马光坚持不肯接受,上书辞谢说:“陛下想重用我,可能是考虑我直率,不随波逐流,所持意见对朝廷有所补益。如果只是授予禄位使我荣耀,而不听取我的意见,这等于是把神圣的职位授给不称职的人了。我如果只是以禄位为荣耀,而不能解除民众的苦难,也等于是窃据官位而谋取私利。”“陛下如果能不再推行青苗法、免役法,即使不重用我,也如同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恩赐。”宋神宗派人对司马光说:“枢密使的职务是管理兵事,官职各有分工,对其他事就不应当再说三道四了。”司马光回答说:“我没有接受任命,目前还是皇上的侍从官,没有什么事不可以说的。”

退离朝廷,悉心主编《资治通鉴》

熙宁三年(1070年)五月,司马光见宋神宗和王安石拒不采纳他的意见,毅然请求辞去翰林学士职务,去地方任职。宋神宗任命司马光知(行政长官)永兴军(治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当年十二月,王安石升任宰相。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朝廷任命司马光为判西京(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御史台(名誉监察长官),将宋英宗当年设置的编书局迁至洛阳,让司马光主持编修历史。从此,司马光“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与宋次道书》),闭口不再谈论时政。

宋神宗对编撰《资治通鉴》一书十分关切,数次过问进展情况,下令调拨二千四百卷旧史作为资料,又授权司马光“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冯涛等主编《千古传世美文》,王德保等编注《宋代卷》上)。司马光得以挑选一批著名的历史学者共同撰著。

和川(治所位于今山西省安泽县北)县令刘恕(字道原),“笃好史学”,“上下数千载间,巨微之事,如指诸掌”(《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刘恕传》)。司马光将他召入编书局,“史事之纷错难治者,则以诿之”。司马光知道亳州(治所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知州(行政长官)宋敏求(字次道)家中藏书丰富,派刘恕去他家收集史料。刘恕谢绝宋敏求酒宴招待,“独闭阁昼书夜读且抄”,以致眼睛过度疲劳发炎红肿。后来,刘恕因中风右手、脚瘫痪,“痛苦备至”,躺在床上仍坚持修史,终因劳累过度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司马光为编著《资治通鉴》更是呕心沥血。元丰五年(1082年),他突然病倒,不能说话。身体好转后,他没有畏难退缩,继续坚持编著《资治通鉴》。后来,他在给宋神宗的奏表中写道:“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资治通鉴》附司马光《进书表》)

元丰七年(1084年),由司马光精心组织、其助手全力配合,“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司马光《进书表》),经过长达十九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编成辉煌历史巨著《资治通鉴》[5]。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目的,是希望宋朝皇帝以史为鉴,创盛世之治。他在给宋神宗的《进书表》中写道:“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有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不参政务,依然忧患国事

《资治通鉴》写成后,宋神宗加授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皇帝授予资深大臣名誉顾问)。司马光仍居住洛阳,不参与朝政。

司马光自称迂叟,将其书房命名为“读书堂”,藏书超过五千卷。他在《独乐园记》一文中记述道:“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衽采药,决渠灌花,操斧剖竹。”“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他自称“薄陋鄙野”为世所弃,故将其园“命之曰独乐园”。司马光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称“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有感于“近岁风俗,尤多侈靡”,告诫其儿子司马康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千古传世美文》宋代卷上)

司马光离开朝廷虽然未曾参与政事,但并非不再关心国事。在《次韵谢杜祁公借观五老图》一诗中,司马光抒发了忧国忧民的胸怀:“白发忧民虽种种,丹心许国尚桓桓。”(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诗纪事》卷十四)他在给其友人翰林学士范镇(字景仁)的信中写道:“诚知位卑而言高,智小而谋大,触罪皆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若忠于国家而死,死之荣也。”他希望范镇将他的心意“因进见之际,为明主开陈”,“无使孤远之臣徒怀愤嘿嘿,而无所告语也”(《与范景仁书》)。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被罢免宰相后,司马光给新任宰相吴充写信说:“国家自行新法以来,中外恟恟,人无愚智,咸知其非。”“今府库之实,耗费贻竭;仓廪之储,仅支数月。民间赀产,朝不谋夕,而用度日广,掊敛日急。”“今病虽已深,犹未至膏肓,苟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有返掌之易。失今不治,遂为痼疾。”“相公读书从仕,位至首相,展志行道,正在此时。苟志无所屈、道无所失,其合则利泽施于四海,其不合则令名高于千古。丈夫立身事君,始终如此。亦可以为无负矣。”(《与吴相书》)

元丰七年(1084年),魏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西北)民众怀念被宋神宗称为“忠臣”的已故河北安抚使韩琦,为他建立祠堂,请司马光为之作记。司马光在记中称韩琦“爱民如爱子,治民如治家,去其疾,忘己之疾;闵其劳,忘己之劳”。“临大节处危疑,苟利国家,知无不为”(《北京韩魏公祠堂记》,《千古传世美文》宋代卷上)。他赞扬韩琦的高风亮节,同时也是激励自己。

司马光在洛阳共居住十五年,天下人都认为他的品格堪称真正的宰相,乡间老农尊称他为司马相公,妇女儿童亦都知道他的名字。

入朝为相,全面废除新法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皇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由太皇太后高氏(宋神宗之母)临朝听政。司马光赴京都开封吊丧。他走在街上,民众奔走相告,纷纷迎上来想看看他,以致他的乘马不能通行。有人当面向他请求说:“相公不要再回洛阳了,留下辅佐天子吧,给老百姓一条活路。”司马光深为惶恐不安,匆忙离京返回洛阳。

不久,太皇太后高氏派人向司马光征询当务之急应当先抓什么。司马光回答说:“广开言路。”之后,司马光被召任为门下侍郎(副宰相)。

天下官民希望宋哲宗即位能给朝政带来转机,盼望朝廷废除新法,翘首拭目以待。有人认为哲宗即位三年之内不能改变父皇的政令。对此,司马光提出异议,指出:“新法危害天下,应当如同灭火、如同抢救落水的人一样急迫,必须立即加以废除;太皇太后听政废除新法,是母改子政,而不是子改父政。”维护新法的舆论为之平息。接着,太皇太后将维护新法的骨干人物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机关长官)章惇等人贬到地方任职。

元祐元年(1086年)闰二月,太皇太后任命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司马光以天下为己任,严禁亲属仗恃他的权位谋私。他在《与侄帖》中写道:“光素无才能,加以衰老,久在沈散,绝望显荣。一朝升擢,出人意表,举朝之人悉非旧识,逆见忌嫉者何可胜数?而独以愚直之性处于其间,如一黄叶在烈风中,几何其不危坠也!是以受命以来,有惧而无喜。汝辈当识此意,倍须谦恭推让,伏弱于人,不可恃赖我声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方,侵凌小民。”

四月,王安石在江宁(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去世。司马光闻讯致书宰相吕公著(字晦叔)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覆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与吕晦叔简》二)

此时,司马光已身患重病。他强支病体,不分昼夜处理政务。在短短几个月中,司马光将王安石推行的青苗、免役等新法一一废止。同事和友人见他日渐消瘦,劝他注意身体。他回答说:“人能活多大岁数,是命中注定的。”之后,他更以诸葛亮为榜样,决心为恢复先帝旧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年九月,司马光病逝,终年六十八岁。京都民众闻讯自动罢市前往吊唁,“哭者如哭其私亲”。

司马光一生恪守忠信,为官正直,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他家无余财,其妻去世后,“卖田以葬”。他曾对人说:“我的德才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平生所做的事,没有不可对人说的。”太皇太后高氏为司马光墓碑赐“忠清粹德”四个大字。

身后遭毁,历史自有公论

元祐八年(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宋哲宗亲自执掌朝政。第二年,章惇被起任为宰相。章惇重新当政后全面恢复新法。权户部尚书(朝廷主管户籍财政的部门代理长官)蔡京当年担任知开封府(京都地区行政长官)时追随司马光,充当废除新法的急先锋。此时他投靠章惇,转而充当恢复新法的干将。章惇等人以“绍述”(继承)宋神宗新政的名义,将元祐年间参与废止新法的大臣全部贬职流放。对于已经去世的司马光等人,他们也不放过。他们给司马光栽上“诬谤先帝”的罪名,请求掘开他的坟墓砍棺暴尸。宋哲宗没有准许,章惇只好下令毁坏司马光的墓碑,追夺他的官位。蔡京的党羽薛昂等人居然请求销毁《资治通鉴》书版。太学博士(朝廷主办的最高学府教官)陈瓘以神宗亲自给《资治通鉴》命名写序,将薛昂等人的动议驳回。

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宋哲宗之弟)起任蔡京为宰相。蔡京以维护新法等名义把司马光等三百零九名大臣列为“奸党”,在文德殿门外立“元祐奸党碑”,并下令各地官府亦立“奸党碑”,将司马光名字列为“奸党”第一名。后来,宋徽宗意识到这样做会加剧社会矛盾,下令各地将“奸党碑”销毁。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国(都会宁府,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南)军队大举南侵,蔡京被指控为祸国殃民的“六贼”之首。宋徽宗被迫退称太上皇,将皇位让给太子赵桓(宋徽宗长子)。赵桓即位(即宋钦宗)后,下令将蔡京等人撤职流放,解除对元祐党人的禁锢,司马光等人才得以彻底平冤昭雪。

此时,司马光所忧虑的“国病”已病入膏肓。第二年闰十一月,金军攻破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将宋徽宗和宋钦宗等人劫持到北方。五月,康王赵构(宋徽宗第九子)继位,是为宋高宗。接着,宋高宗率群臣向南转移,退居临安(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称南宋。金军占据淮河以北的土地。司马光若地下有知,亦当哭之无泪。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司马光传》

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传》

卷四百七十二《蔡京传》

卷二十三《钦宗本纪》

卷二十四《高宗本纪》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王安石变法》

卷四十三《元祐更化》

卷四十六《绍述》

【简评】

《宋史》作者脱脱等人认为:“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聚敛之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方是

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一旦起而为政,毅然以天下自任,开言路,进贤才。凡新法之为民害者,次第取而更张之,不数月之间,刬革略尽。海内之民,如寒极而春,旱极而雨,如解倒悬,如脱桎梏,如出之水火之中也。相与咨嗟叹息,欢欣鼓舞,甚若更生,一变而为嘉祐、治平[6]之治。君子称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光于是亦老且病矣。”(《宋史》卷三百三十六)

清代学者顾炎武认为:“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日知录》卷十九《著书之难》)

毛泽东在谈到《资治通鉴》时说:“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48岁到60多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当然,这段时间,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斥,这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编写的原因呢。”“司马光晚年,还作了三个月的宰相,在这之后,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便死了。死之后,他还接着倒楣,真是人事无常啊。”(《毛泽东读书笔记》上,“受到错误处理,可以锻炼意志”解析,毛泽东1975年同护士孟锦云的谈话)

【注释】

[1]该法规定:春天将官仓陈粮以二分利息贷给民户,秋后民户须将本息一并偿还。

[2]该法规定:由官府统一雇人服兵役劳役,民众按户出钱,称“免役钱”;官员之家、寡妇、单身男子、未成年男子、和尚尼姑等六类户须减半出钱,称“助役钱”;为防水旱灾害,各户须多交其应出钱的十分之二,称“免役宽剩钱”。

[3]此指增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推行变法的专门机构。熙宁三年五月,宋神宗下令撤销该机构,将其职权划归中书(宰相府)。

[4]河北安抚使(河北四路军政长官)韩琦上书奏称一些地方实施青苗法强行摊派,请求废止该法。宋神宗接受韩琦意见,准备停止施行青苗法。王安石听说后称病不出,请求辞职。宋神宗随即又改变态度。

[5]该书共294卷,386万字,以编年的形式,记述自战国时期魏韩赵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至五代末年即宋朝建立前一年(公元959年),计1362年间的重大史事,与《左传》编年纪事相接。

[6]嘉祐为宋仁宗年号,其起止时间为1056—1063年;治平为宋英宗年号,其起止时间为1064—106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