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北宋苏辙简介资料_苏辙直陈己见

北宋苏辙简介资料_苏辙直陈己见

时间:2022-06-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苏辙简介资料_苏辙直陈己见苏辙是北宋眉州眉山人,年少时勤奋读书,十九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而没有到任。青苗法等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拟派八名大臣赴各地征求对新法的意见。苏辙会见陈升之,以各地必然迎合朝廷意旨,不敢讲真话,加以劝阻。宋神宗下令罢免苏轼官职,将他押送御史台受审。太皇太后高氏认为苏辙言之有理。蔡京声称愿为宋徽宗恢复父兄之法以死效力,下

北宋苏辙简介资料_苏辙直陈己见

苏辙是北宋眉州眉山(位于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年少时勤奋读书,十九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渑池县(治所位于今河南省渑池县)主簿(主管文秘)而没有到任。

初露锋芒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苏辙应召入朝廷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一种重要考试科目)策试。他秉笔直书,以“对语切直”震动朝廷。

苏辙在对策中指出:自从朔方边患解除[1]以来,陛下掉以轻心二十年了。陛下以为天下无事,长年不同大臣商量政事,也不个别征询大臣的意见。我听说近年来宫中贵妃多达千人,皇上在内宫贪于女色,既荒废了朝政,又伤害了身体。如今每年要向契丹等国进贡,军费开支很大,国家贫困,民众很苦,而宫中赏赐无度,大臣不敢直谏。我担心这样下去会失去民心!(www.guayunfan.com)

由于苏辙对策直接批评皇帝,考官们不敢加以褒奖,将其列为第四等次级,还为之争论不休,不敢决定。宋仁宗最后发话说:“因为他敢于直言,才把他召来对策;现在他讲了直话,又把他废弃不用,天下人将怎么评论我啊?”于是,朝廷任命苏辙为商州(治所位于今陕西省商州市)军事推官(负责州府军队的刑事狱讼)。

当时,苏辙的父亲苏洵受命在京都开封(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修订古籍。苏辙以其父有病,请求留京孝养而没有赴任。他在与其兄签书(代理)凤翔府(治所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判官(事务长官)苏轼和诗中写道:“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厌从贫李[2]嘲东阁,懒学谀张[3]缓两腮。”(《次韵子瞻不赴商幕三首》之二)表明其因直谏被弃而义无反顾的志向。

直言遭贬

熙宁二年(1069年)春天,宋神宗任命翰林学士(皇帝学术顾问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机关长官)陈升之共同主持变法,并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研究制定新法的机构。苏辙由大名(治所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推官调任三司制置条例司检详文字(负责拟草新法文稿)。王安石就草拟青苗法[4]征求苏辙的意见,苏辙提出异议。青苗法等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拟派八名大臣赴各地征求对新法的意见。苏辙会见陈升之,以各地必然迎合朝廷意旨,不敢讲真话,加以劝阻。他又写信给王安石,“力陈其不可”。王安石大为恼火,当即要给苏辙治罪。陈升之为之讲情,苏辙才免于治罪。当年八月,苏辙被贬出朝廷,改任河南府(治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推官。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知(行政长官湖州(治所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御史(最高监察机关官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以诗讪谤朝廷。宋神宗下令罢免苏轼官职,将他押送御史台(又称乌台,最高监察机关)受审。经太皇太后曹氏(宋仁宗皇后)说情,苏轼被贬为黄州(治所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军事副官)。苏辙时任签书南京(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判官,受苏轼牵连被贬为监筠州(治所位于今江西省高安市)酒税(主管盐业酒业税收),五年内不得调动。

到了筠州贬所后,苏辙对于官场名利、人生苦乐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在《东轩记》一文中写道:“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此后,苏辙去黄州看望苏轼,写了《武昌九曲亭记》一文,称“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对名利看得更为淡薄。

谏阻“调停”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逝,时年十岁的皇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由太皇太后高氏(宋英宗皇后、宋哲宗祖母)临朝听政。一批因反对新法被贬出朝廷的旧党骨干受到起用,苏辙由知绩溪县(治所位于今安徽省绩溪县)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负责谏议朝政得失)。他支持太皇太后高氏废止新法,奏请罢免推行新法的新党骨干宰相蔡确、知枢密院事章惇等人的职务。鉴于新法已施行多年,苏辙建议废止某些新法宜逐步进行,宰相司马光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元祐五年(1090年),一些被贬出朝廷的新党骨干纷纷制造舆论,以动摇执政宰相的地位。宰相吕大防等人为之惶恐不安,想引用一批新党成员到朝廷任职,以平息其怨愤,称之为“调停”。太皇太后高氏犹豫未决。苏辙时任御史中丞(最高监察机关长官),反对“调停”议案,态度十分鲜明。他当面斥责吕大防这一动议,并上书指出:“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犹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此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太皇太后高氏认为苏辙言之有理。吕大防“调停”之说被否定。之后,三省(宰相府)提议任命真定(治所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太守(行政长官)李清臣为吏部尚书。苏辙向太皇太后高氏奏称,李清臣等人“非有大恶”,只是因为他们的治政主张“与今日圣政不合”,“使党类互进,恐朝廷自是不安静矣”。于是,召任李清臣一事作罢。

老而无悔

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后,宋哲宗亲掌朝政。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起任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调任李清臣为中书舍人(负责拟草诏书),准备全面恢复新法。章惇等人将太皇太后高氏听政期间(元祐元年—元祐八年,即1086年—1093年)重用的大臣一概视为“元祐党人”,大加排斥。苏辙时任门下侍郎(副宰相),随即被贬为知汝州(治所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此后,章惇等人又奏请将他贬为化州(治所位于今广东省化州市)别驾(州府虚职属官),流放雷州(位于今广东省雷州市)、循州(位于今广东省惠州市)。

宋徽宗(宋哲宗之弟)即位(1100年)后,苏辙才被调回朝廷任太中大夫(虚职文官)。崇宁二年(1103年),原翰林学士(主管拟草重要诏令)蔡京升任宰相。蔡京声称愿为宋徽宗恢复父兄之法以死效力,下令立“元祐党人碑”。苏辙被列入“奸党”,其诗文被明令销毁。不久,苏辙被免官,迁居许州(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苏辙罢官退休后,自号颍滨遗老,终日闭门著书。他虽然不再会见官员,但其政治观点没有改变。此时,苏轼已经去世。苏辙对苏轼以及当年志同道合的友人无比怀念。他在诗中写道:“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游西湖》)

进入暮年的苏辙,“目眩于观书,手战于执笔,心烦于虑事”,“然心所嗜,不能自已”(《历代论》并引),仍坚持不停著述。他在自传中回忆说:“凡居筠、雷、循七年,居许六年,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之遗意。”(《颍滨遗老传下》)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苏辙传》

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续资治通鉴》卷四十四《宋纪四十四》

卷五十九《宋纪五十九》

卷七十四《宋纪七十四》

参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苏辙诗赏析》

傅云龙等主编《唐宋明清文集·宋人文集卷三》

【简评】

《宋史》作者脱脱等人认为:“苏辙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卷三百三十九)

【注释】

[1]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北宋以每年向契丹(又称辽国,中京位于今内蒙古宁城县)增加进贡金、帛二十万(折合二十万两银子),与契丹达成和解。

[2]“贫李”指唐代诗人李商隐。他困难之时欲拜见其故交宰相令狐绹而受到拒绝,在墙壁题诗写道:“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3]“谀张”指唐代宰相张说。“缓两腮”意为媚笑奉迎。张说早年尚能直言敢谏,后来对唐玄宗阿谀奉承。

[4]青苗法规定,春天官府将府库陈粮以二分利息贷给民户,秋后民户连本带息偿还官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