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北宋范仲淹简介资料_范仲淹心忧天下

北宋范仲淹简介资料_范仲淹心忧天下

时间:2022-06-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北宋范仲淹简介资料_范仲淹心忧天下范仲淹是北宋苏州吴县人,自小崇尚气节操守。范仲淹的这封万言信没有引起吕夷简的重视。范仲淹通晓儒学经典,精心为生员讲解不知疲倦。宋仁宗认为范仲淹出言忠正。宋仁宗生起恻隐之心,随即派范仲淹带人赴江淮地区安抚灾民。范仲淹没有把再次受贬放在心上。范仲淹随即上书以激烈的言辞对吕夷简的指责加以反驳。宋仁宗大为不快,下令将范仲淹

北宋范仲淹简介资料_范仲淹心忧天下

范仲淹是北宋苏州吴县(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自小崇尚气节操守。他早年家贫,外出求学,饱受饥寒困苦。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范仲淹》),受任广德军(治所位于今安徽省广德县)司理参军(管理刑事诉讼),后转任监楚州(治所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粮料院(主管发放文武百官俸禄)。

居安思危 致信宰相

当时,天下太平日久,朝政日趋腐败,各地不断发生旱涝虫灾,辽[1]和党项[2]骑兵时常侵扰边境,国家潜伏着危机。范仲淹每每谈论天下大事,总是激昂慷慨,甘愿献身。在他的影响下,一些有志之士也开始忧虑国事。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在为母亲守丧期间给宰相吕夷简写了一封万言信,纵论居安思危及治政策略。范仲淹在这封长信(《上执政书》,郑强胜等主编《中国历代名人书信大系》宋卷)中写道:

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某孝不逮矣,忠可忘乎!此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

今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兵久弗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姓反困穷矣。朝廷无忧,则苦言难入;天下久平,则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曾未教,则贤材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一旦乱阶复作,使天下为血为肉数百年,亦今相府负天下之过也。

(www.guayunfan.com)

观今之郡长,鲜克尽心。有尚迎送之劳,有贪燕射之逸。或急急于富贵之援,或孜孜于子孙之计。志不在政,功焉及民!

仍闻沿边诸将,不谋方略,不练士卒,结援弭谤,固禄求宠,一旦急用,万无成功……夫天下祸福,如人家道,成于覆篑,败于疾雷,圣朝岂恃其太平,而轻其后计?……安必虑危,备则无患。

范仲淹的这封万言信没有引起吕夷简的重视。应天(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知府(行政长官)晏殊赏识范仲淹的才学,邀请他去其所办的学府讲学。范仲淹通晓儒学经典,精心为生员讲解不知疲倦。服丧期满后,范仲淹经晏殊推荐受任秘阁校理(管理皇宫图书典籍)。

上书直言 初次被贬

天圣七年(1029年),宋仁宗(宋真宗李宸妃所生)准备在冬至这一天率朝廷文武百官为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宋真宗皇后)祝寿。范仲淹上书劝谏说:“皇上在内宫侍奉太后,固然要行家人礼节。出了内宫,皇上与百官一起向太后朝拜,有损国君权威,后世不足以效法。”晏殊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听说范仲淹上书一事大为惊恐。他当即召见范仲淹,责备他“狂率邀名”,埋怨因为引荐他而将会受到牵连。范仲淹没有退让,争辩说:“我为人愚拙,有辱宰相推荐,常常担心不称职有损您的名声,没有想到今天忠正直言反而受到宰相问罪!”晏殊无言以答。

范仲淹考虑宋仁宗已年满二十岁,接着又上书请求刘太后将朝政大权交给皇上。刘太后大为恼火,随即下令将范仲淹贬为河中府(治所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通判(行政副长官)。

不久,范仲淹转任陈州(治所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通判。这次波折没有改变他忧国忧民的志向。针对朝廷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寺院,他上书说:“今又移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宋仁宗认为范仲淹出言忠正。

坚持诤谏 二次被贬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掌朝政,将范仲淹召回朝廷任命为右司谏(负责谏议朝政得失)。当时,朝廷内外对刘太后非议很多。范仲淹认为,刘太后受先帝(宋真宗)遗命,关照皇上十余年,不宜再追究她生前的过失,以维护她的名誉。宋仁宗赞同他的意见,诏令天下不要再议论太后当年的事。对于刘太后遗命封杨太妃(宋真宗妃,宋仁宗生母此前已去世)为皇太后,“参决军国事”,范仲淹进谏说:“刘太后刚去世,又立一个太后参与决定军国大事,天下人将会怀疑陛下一天也离不开太后扶持。”刘太后的遗命被搁下。

七月,江淮等地区蝗虫灾害严重,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官员去灾区帮助救灾,宋仁宗没有答复。范仲淹求见宋仁宗,设问道:“假如宫中半天没有粮食吃,该是怎样?”宋仁宗生起恻隐之心,随即派范仲淹带人赴江淮地区安抚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救灾,奏免当地的盐茶税。他还派人将饥民食用的乌昧草送呈宋仁宗,请求让百官和贵戚传看,用以抑制皇宫奢侈之风。

吕夷简排斥不同意见,企图独揽朝政。他迎合宋仁宗的意图,奏请将依附于刘太后的枢密使(最高军事机关长官)张耆、副枢密使夏竦、范雍、赵稹、参知政事陈尧佐、晏殊等人的职务罢免。宋仁宗退朝后与郭皇后谈及此事,郭皇后说:“难道就吕夷简一人不附太后吗?他只不过玩弄权术比别人巧妙而已。”于是,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职务。吕夷简派人刺探,获悉是郭皇后讲了他的坏话,对郭皇后怀恨在心。不久,吕夷简复任宰相。

十二月,宋仁宗宠爱的尚美人与郭皇后争风吃醋发生扭打,宋仁宗上去劝阻,颈部被郭皇后抓伤。宋仁宗大为恼火,决意废黜郭皇后。吕夷简听说后,极力支持宋仁宗废黜郭皇后。范仲淹则认为郭皇后没有大的过错,不该被废。为此,他带领众谏官跪在朝廷诤谏。第二天一早,范仲淹便来到朝廷门外,准备在早朝后请文武百官拥着宰相一齐谏争。不一会儿,突然传出免去范仲淹右司谏职务的诏令,将他贬为睦州(治所位于今浙江省建德市东北)知州(行政长官)。

范仲淹没有把再次受贬放在心上。到了睦州贬所后,他为汉代名士严光[3]建造祠堂,写了《严先生祠堂记》,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严光的高风亮节自勉自励。

一年后,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不久,苏州发生洪灾。范仲淹带领民众疏通五条河流,将太湖之水引入大海。此间,他把家中三千匹绢全部捐献给家乡的父老兄弟,又购置数千亩田地,将其收成专为救济贫困乡亲,并献出自家一处宅基建校办学(参阅中华书局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八)。

弹劾执政 三次被贬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任权开封知府(代理京都地区行政长官),向宋仁宗呈奏《百官图》,弹劾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接着,他又连续上奏四篇策论,对朝政弊端提出批评。吕夷简大为恼火,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关系,与其引荐的官员结成“朋党”。范仲淹随即上书以激烈的言辞对吕夷简的指责加以反驳。宋仁宗大为不快,下令将范仲淹贬为饶州(治所位于今江西省波阳县)知州。对此,朝廷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殿中侍御史(最高监察机关官员)韩渎讨好吕夷简,请求列出范仲淹朋党名单在朝廷张贴;右司谏高若讷趋炎附势,认为范仲淹应当受贬。集贤校理(主管皇宫图书)余靖上书为范仲淹申辩,认为他弹劾大臣不该受贬;馆阁校勘(主管校勘古籍)尹洙则上书称范仲淹“直谅不回、义兼师友”,自认是其“朋党”,请求随之受贬;馆阁校勘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称其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为此,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亦被贬出京都。

范仲淹几经贬谪,已把个人荣辱抛诸脑后。在《郡斋即事》(引自师晟等著《范仲淹立身行事九九方略》)一诗中,范仲淹写道:“三出专城鬓有丝,斋中潇洒胜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半两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受命戍边 安抚百姓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在夏州(治所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建立夏国,称帝,并领兵袭击延州(治所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宋军抵御失利。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将范仲淹由越州(治所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知州调任陕西(即陕西路,治所京兆府,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军政副长官)。宋仁宗召见范仲淹时,要他主动去和吕夷简化解矛盾。范仲淹坦然答道:“我过去言论所涉及的都是国家的事,与吕夷简个人没有什么利害冲突。”

范仲淹对延州经常受到夏国军队侵扰十分忧虑,主动请求兼任延州知州。他到延州上任后,抓紧军事训练,奏请兴建鄜城(位于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在加强防御的同时,范仲淹组织军队种地,招还外流人员,使羌、汉两族民众重返家园,安居乐业。元昊见范仲淹防守严密,主动派人讲和。范仲淹回信对他加以开导。

庆历元年(1041年),环庆路(治所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县)副总管(军政副长官)任福率部在好水川(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西北)遭遇夏军伏击,身亡兵败。元昊派人给范仲淹送信出言不逊,范仲淹当着夏国来使的面将元昊的信烧毁。为此,参知政事(副宰相)宋庠竟然奏请将范仲淹斩首。宋仁宗没有同意给范仲淹治罪,将他转知耀州(治所位于今陕西省耀县),接着调任知庆州(治所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县)、环庆路(治所庆州)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让他担任边防前线军政长官,安抚民众,抗御夏军。

环庆路是羌族聚居的地方,范仲淹到任后,看到当地民众饱受战争之苦,大力宣传宋仁宗的诏书,想方设法安抚百姓,当地民众拍手称快。范仲淹身为一军将领,处处身先士卒,对部下关怀备至。他深知边防不能松懈,有感于将士不得返回与家人团聚,写下《渔家傲》(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一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推行新政 再次受排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谈和,边境局势趋于缓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任命为枢密副使,不久转任参知政事。宋仁宗向他咨询政事,范仲淹献上《十事疏》,就“择长官”、“厚农桑”、“修武备”等十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宋仁宗赞同这些建议,并授权范仲淹付诸实施,史称“庆历新政”。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与枢密副使富弼等人一起执掌朝政,革除任用官吏的旧制,连续出台改革措施,日夜谋虑实现大治。由此,许多权臣既得利益受到触动,一些不称职的庸官受到裁减。于是他们串通在一起,对范仲淹进行诽谤,“朋党”的议论再次沸沸扬扬。

庆历四年(1044年)夏天,宋仁宗与执政大臣谈论如何看待“朋党”的舆论。范仲淹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历朝历代的大臣都有忠正和邪恶之分,他们在朝廷都各为一党。关键在于皇上要辨别是非。忠正之臣结党共谋善政,对国家有利无害,不宜称他们为‘朋党’加以禁止。”

此间,国子监直讲(朝廷主办的最高学府教官)石介写了《庆历圣德诗》,诗中颂扬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影射枢密使夏竦为大奸。石介还上书富弼,勉励他要像伊、周[4]那样尽心辅政。夏竦对石介忌恨在心,指使人模仿石介字体,把他给富弼奏记中的伊、周改为伊、霍[5],企图以谋废皇帝的罪名陷害石介、排斥富弼。宋仁宗看了夏竦的奏报后没有轻信,富弼和范仲淹却为之惊恐不安。不久,边防将领奏报契丹出兵攻打夏国,北部边境局势再度紧张,范仲淹请求出巡边防。庆历新政遂告失败。

先忧后乐 风范永存

当年(1044年)六月,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即河东路,治所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宣抚使(军政长官)。宋仁宗赐给范仲淹百两黄金,他全部分给边防将领。麟州(治所位于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南)边患最为严重。范仲淹到任后加强防御,招抚三千多户流民,减免其税赋,很快使该地区得以安定。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辞去参知政事职务,出任陕西四路安抚使、邠州(治所位于今陕西省彬县)知州。此后,范仲淹因病改任邓州(治所位于今河南省邓州市)知州。

经历宦海沉浮,目睹灾荒边乱,范仲淹忧患意识更加刻骨铭心。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留下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

范仲淹言行一致,当官为民,所到之处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谋福利,深受民众爱戴。他在邓州任职期满后,邓州官民不愿让他离开,拦住朝廷派来宣布调令的官员,请求将他留下。

范仲淹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他虽然身居高位,“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他不置家产,将自己大部分俸禄用于救济穷人、扶助有困难的读书人。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任颍州(治所位于今安徽省阜阳市)知州,途中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京都等地官民听说范仲淹去世,无不为之悲痛。羌族的老百姓“哭之如父”,接连为他斋戒三日。宋仁宗闻讯痛悼良久,亲自为范仲淹的墓碑书写“褒贤之碑”四个大字。延州、庆州、邠州等地民众为范仲淹建立祠堂,时常去瞻仰他的画像。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传》

卷八十一《仁宗本纪三》

卷四百三十二《石介传》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四《明肃庄懿之事》

卷二十五《郭后之废》

卷二十九《庆历党议》

《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九《宋纪三十九》

卷四十《宋纪四十》

卷四十六《宋纪四十六》

【简评】

《宋史》作者脱脱认为:“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毛泽东读范仲淹《苏幕遮》、《渔家傲》二词评论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毛泽东读书笔记》上,毛泽东1957年8月1日致江青、李讷的信)

【注释】

[1]契丹族所建国家,亦称契丹,初建都皇都,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建中京,位于今内蒙古宁城县。

[2]部族名,居住区位于今宁夏区、陕西省北部、甘肃省西北部等地。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立夏国。都兴庆府,位于今宁夏区银川市。

[3]严光是西汉晚期人,曾与刘秀(汉高帝刘邦九世孙)同学。后刘秀即位为帝,劝他不要再隐居,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负责谏议朝政得失),严光没有就任,退耕于富春山(地处睦州)。

[4]伊即伊尹,商朝初年辅政大臣,曾辅佐商汤攻灭夏朝建立商朝。一说他后来驱逐商王太甲,自立为王,被杀。周即周公,西周初年辅政大臣,曾辅佐年少的周成王实现大治。

[5]霍即霍光,西汉辅政大臣,曾辅佐年少的汉昭帝执政,在朝廷专权二十年。霍光去世后,其妻霍显、其子霍禹谋反被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