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鲁迅简介资料_鲁迅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鲁迅简介资料_鲁迅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时间:2022-03-1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简介资料_鲁迅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0年6月,应蔡元培之邀,赴绍兴府中学堂任监学。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匿名信事件使他深感弱国弱民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鲁迅简介资料_鲁迅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旗手。1909年受聘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卫生学和化学教员兼日籍植物教员铃木珪寿的日语翻译。在校期间,为“木瓜之役”的主要参与者。1910年6月,应蔡元培之邀,赴绍兴府中学堂任监学。辛亥革命后任职教育部,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授课。1918年,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6年南下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专事创作。1930年参与发起并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病逝。

生  平

鲁迅,清朝光绪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的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能改变国民精神。www.guayunfan.com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辑中。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弃医从文

鲁迅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让他弃医从文的,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详细的描述: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地影响。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那时鲁迅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他意识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他深感弱国弱民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从文的决心。

严谨治学

鲁迅在我校担任教师期间,曾自编《生理学讲义》《植物学讲义》,传授进化论,打破封建思想束缚,加讲生殖系统。他经常带领学生赴野外采集植物标本。目前北京鲁迅博物馆内还保留着当年鲁迅在杭州采集标本的记录,记录的地点有孤山、钱塘门内外、栖霞岭、灵隐、师范学堂内、吴山、玉皇山、葛岭等。记录末行有他自己作的统计:“3月所采集共七十三种。”

他教学态度非常严谨。有一次,鲁迅和日籍教师铃木珪寿带领学生去采集植物标本,走到半路,一个学生看到路边有一株开着小黄花的植物,不知叫什么名称,就指着它问铃木老师:“铃木先生,这叫什么?”铃木老师答:“这叫一枝黄花!”此回答引来学生大笑。原来学生以为铃木老师不懂,信口说说的。这时鲁迅严肃地对大家说:“我们做学问的,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不能强不知为已知,不论是学生或是先生都应这样。植物的范围很广,刚才这种植物是不是叫作‘一枝黄花’,你们可以到《植物大辞典》里查一查,有图,可以对照。这是菊科植物,是叫一枝黄花。”

鲁迅在杭州任教

鲁迅自日本回国在杭州、绍兴任教期间,虽然生活比较宽裕,但是思想却比较苦闷,他对现实存有极大的不满,仍在思考救国的道路,对这段时期他回忆道:

回国之后,去了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虽然我钟爱国文,却重操起我的“旧业”——我担任的是生理学教员和化学科教员,这是受了友人许寿裳之邀。他四月回国在学校任教务长,因为他荐的这份差事,使得生活宽裕了不少,每月也可给作人他们寄去生活所需。这段时间很是快活:我为寿裳译过讲义,绘过插图;我也时常跟同事们行走于吴山圣水之间采集植物标本;我可以以百无禁忌的态度,传授学生生理知识,教会他们尊重科学——对于学生青年,我唯有信,唯有寄予希望,唯有爱——有时我甚至会联想到在百草园的那段日子,那段我的学生时代,这或许是绝望当中的一丝希望吧。

但不久前,监督沈钧儒的去职和夏震武的继任,使得学校的氛围徒增了一股封建思想的味道。他企图以“廉耻教育”空论,取代学校新学“邪说”,力挽世风,可悲抑或可笑?!我自然与他是水火不容的,所幸有丏尊等与我一同激烈决绝,罢教以示对抗。不知这事将如何了结,但我定然会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就好比当初种树之事,所有人都不以为然,认为只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我当一天和尚,钟总是要撞,而且会用力地撞,认真地撞,直到学校里绿树成荫。

罢教这事还在进行中,需要团结更多的力量,不仅是学堂的十几个新学教员,还有整个浙江的教育界,还有所有接受过新学教育的学生,这将是一场民主力量与保守势力的冲突,乃至抗争,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罢教事件其实就是当时的“木瓜之役”。

在木瓜之役中

1909年冬,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沈钧儒因被选为浙江省谘议局副议长而辞去监督之职,由浙江省教育总会会长夏震武继任。夏震武是一位极其正统的理学家,以尊孔读经出名。他认为当时的师范学堂已是“正学扫地”“离经叛道”,因而要进行“廉耻教育”,以恢复“正学”。夏震武上任的前一天,派人带了一封信给教务长许寿裳,说他第二天到校时,全体教师必须穿上各自的品级礼服在会议室迎候,还必须设立“至圣先师”孔子的神位;又说他将率领全体教师“谒圣”,不得有误。

这封信在全校教师中掀起轩然大波,遭到教师们的反对。夏震武上任时,头戴白石顶帽,身穿天蓝色大袍,外罩天青色套子,脚踏一双黑靴。但学校走廊上冷冷清清,没有人来迎接他。当他召集全校教师会议时,教师们是三三两两地进门,并不穿礼服,表情冷漠,也不向他打招呼,会议室里也没有所谓的“至圣先师”的神位。特别是鲁迅,他不仅不穿礼服,反而穿了一件西装,留西发,连假辫子也未装一条。

面对这样的情况,夏震武火冒三丈,说:“你们这个师范学堂办得不好,简直不像样!”鲁迅愤然而起,厉声道:“我们学堂什么地方办得不好,你讲出道理来!你想不讲道理,用权势来压我们,这是办不到的!我们是不怕压的,也是压不倒的!”教师们纷纷诘问夏震武。夏震武无言以对,恼怒而出。此后,他一面指责进步教师是“离经叛道”,一面到抚院告状,诬蔑这是原监督沈钧儒挑起的,目的是排挤新监督。于是,教师们请沈钧儒带领大家到抚院揭发夏震武的阴谋,并决定辞职罢课。教师罢课,学生无课可上,引发学生请愿。当局无奈,只得请杭州的耆绅陆记春出面,到校挽留教师。

鲁迅和夏丏尊则曰:“我们如再就职,人格何在?”不久,许寿裳、鲁迅、夏丏尊、杨乃康等25位教师辞职,迁居湖州会馆(今小营巷酱园弄)。教师们一个个搬出学校,同时杭州各校的师生也积极声援。最后的结果是夏震武于1910年1月4日被迫移交权力,辞职离校。由于夏震武思想保守,大家给他取了一个外号,曰“木瓜”,这场清末轰动全省的教师风潮因名“木瓜之役”。这次斗争取得胜利后,以许寿裳、鲁迅、夏丏尊为首的进步教师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纪念照片。“木瓜之役”是浙江最早的教师风潮。这场风潮的实质是一场坚持进步民主主义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斗争。

以笔为矛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鲁迅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他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并领导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应该首推他的杂文。

“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

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

鲁迅一生写了16部杂文集。在这16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地揭露,有愤怒地控诉,有尖锐地批判,有辛辣地讽刺,有机智地幽默,有细致地分析,有果决地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地呐喊,有亲切地鼓励,有热烈地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杀的。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