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刘质平简介资料_刘质平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刘质平简介资料_刘质平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时间:2022-03-1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刘质平简介资料_刘质平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刘质平,浙江海宁人。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依靠母亲抚养。李叔同对刘质平确如慈父,难怪刘质平自己说:“先师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刘质平赶赴病榻问疾,又托人带上药物补品。刘质平料恩师难胜此行,故紧急尾随赶赴码头,从甬轮三楼背负恩师返岸,师生禁不住抱头痛哭而归,使弘一法师避免一次带大病的危险旅行。

刘质平简介资料_刘质平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刘质平(1894—1978),浙江海宁人。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1911年秋考入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1916年毕业。1919年他与吴梦非、丰子恺等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1931年与徐朗西、汪亚尘等在上海创立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及附属艺术师范学校。抗战期间在金华师范、浙江省临时联合师范等学校任教。1947年,受聘为国立福建音专教务主任与作曲教授。1951年任山东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教授,并被推选为首届山东省音乐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生  平

刘质平,原名刘毅,字季武,浙江海宁人。祖籍黄岩,世代务农,家境贫寒。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依靠母亲抚养。母亲不愿他像其父那样一辈子目不识丁,故节衣缩食、东挪西凑,把他送进海宁市安澜小学堂读书,在学堂老师的鼓励下,1912年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www.guayunfan.com

时值我国启蒙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应聘为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师。他“对刘质平的为人品格和音乐才能至为赞赏,遂精心培养。除在课堂传授音乐美术知识外,每周于课外单独辅导和声作曲两次,同时还介绍至美籍教授鲍乃德处习弹钢琴,从而激发其研究音乐的志趣,并奠定了终身从事音乐教育的第一块基石”。

1916年刘质平从浙江一师毕业,在恩师李叔同的鼓励与资助下,为求新知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理论与钢琴,同时研究艺术教育。1918年夏回国,从此便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1919年秋,他与吴梦非、丰子恺创办了以培养中小学艺术师资为宗旨的、我国最早的一所私立艺术师范——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吴梦非任校长,刘质平任教务主任。

同年,刘质平与吴梦非、丰子恺等人联络专科师范和上海爱国女子学校的许多人,组织发起成立了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1920年4月还创办了该会会刊《美育》,吴梦非任总编辑,刘质平任音乐编辑部主任。

1921年7月,上海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增设高师科图画音乐系,刘质平应该校校长刘海粟之聘,担任图音系音乐组主任。1931年秋,他又与徐朗西、汪亚尘等在上海创立了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及附属艺术师范学校。

1937年夏,他的学生唐学咏在杭州创办了杭州音乐馆,刘质平出任教务主任。从1918年至1937年这20年中,刘质平还兼任至少10余所学校的音乐课。如:中国体操学堂、中国女子体操学校、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国立暨南大学师范科、爱国女学师范科、务本女学师范科、南通伶工学社、南通女子师范、江苏第二师范、浙江第二、第四师范等。抗战期间,刘质平在浙江金华师范、金华中学、碧湖浙江省临时联合师范等学校任教。1947年春,受聘为国立福建音专教务主任与作曲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政治学院学习,结业后,于1951年应聘到山东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任教授与音乐组主任,并被推选为首届山东省音乐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1953年8月1日,刘质平(二排左六)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组本科毕业生合影

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刘质平再次受到冲击:抄家、降级、揪斗、挂牌游街、关押牛棚……在莫须有的罪名面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没有屈服”。刘质平于1971年退休,次年回到上海。1978年10月24日病逝。

李叔同与他情同父子

刘质平入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后,在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中,体觉到前所未有的“为人师表、人格第一”的教风。严冬的一天,大雪弥漫,积雪盈尺,刘质平独自在琴房练习作曲,反复揣摩,终于写下了处女作。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当下便持谱去李叔同宿舍求正,见老师接过曲谱审视良久不语,刘质平唯恐老师责备其急于求成,一时羞愧交加,因为音乐课从未要求学生练习作曲。正当他忐忑不安之际,忽听老师说:“今晚8时35分到音乐教室,有话讲。”说完微微一鞠躬,送刘而去。当晚风狂雪大,校园里一片银色世界,刘质平提前来到音乐教室。

只见门口已有足迹,然教室门关,声息全无,乃伫立门外静候。约过十余分钟,突然灯亮门启,李叔同持表出门,指看挂表时针高兴地说:“时间无误,一分不差。”此一曲一约,他已被李叔同认定是栽培的音乐人才,此后便安排每周一小时乐理、一小时钢琴的教授。1915年9月,李叔同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职,每周须乘汽车往返杭、宁两地,十分劳累,但仍坚持给刘质平补授音乐理论。

1917年春,刘质平在东京补课迎考接连碰到困难,李叔同复信鼓励刘质平珍惜机会、全力以赴。后刘质平克服重重困难,如愿考入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音乐理论与钢琴。入学不久,他又被留学费用折腾得一筹莫展。当刘质平在东京得知申请官费无望,接着家中又宣布中断资助,便致书李叔同表示:“有负师望,无颜回国,唯有轻生,别无他途!”李叔同接到此信,心急如焚。急急写信追问,并主动提议按月从薪金中拨出20元寄交,维持至君“毕业为止”。在李叔同的真诚帮助下,刘质平终于渡过难关,按照预定计划,在东京音乐学校继续学业。

李叔同对刘质平确如慈父,难怪刘质平自己说:“先师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刘质平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师恩。

李叔同于1918年出家,法号弘一,此后24年间,不管如何困难,刘质平都接济恩师生活费用。1938年日寇侵占上海,新华艺专被迫停办,刘质平领全家匿居金华山中,因分文无收,家中几次断粮,可是李叔同之供养费总是按月筹划提前寄奉,始终未曾中断。1932年8月弘一法师在上虞法界寺染患伤寒痢疾,滴水不进,几度昏迷,历时两月。刘质平赶赴病榻问疾,又托人带上药物补品。及病势始退,宁波白衣寺安心头陀赶来,跪请李叔同去西安弘法,李叔同被其精诚所感动,慨允愿舍身而往,并于当年十月一日负病抵达宁波。刘质平料恩师难胜此行,故紧急尾随赶赴码头,从甬轮三楼背负恩师返岸,师生禁不住抱头痛哭而归,使弘一法师避免一次带大病的危险旅行。

弘一法师致刘质平信札

李叔同书法名闻全国,就连鲁迅、郭沫若先生也设法觅求李叔同墨迹。早在李叔同生前,刘质平就计划以美术、音乐、书法等诸方面入手,尽力为大师保存作品。至抗战前,积存书件已经盈千,刘质平委托苏籍裱画名家张云伯精心装护,再选独面樟板制成字箱12口,携回海宁老家辟室保存。1937年抗战爆发,刘质平赶回老家整理字件,无奈敌机连日轰炸,兵荒马乱之中只携走了全部精品。

当日本书法界得知此事后,委托上海内山书店业主与刘质平接洽,要求重价征购李叔同书件,携回日本影印出版,供各大学作书法教材。刘质平坦诚表示:本人只有保存之义务,没有变卖之权利!几经交谈,未给一纸一字。抗战胜利后,刘质平从海宁老家运出字件,借上海宁波同乡会礼堂举行“李叔同书法展览”。

参观者络绎不绝,精品《佛说阿弥陀经》与《华严集联》更被书法界叹为观止。展览未毕,国民党政府要员孔祥熙派人找到刘质平,主动表示愿以360两黄金换取《佛说阿弥陀经》真迹,刘质平要求先出版“李叔同书法集”,见对方避而不答,预料内有蹊跷,即托人打听,始知原来当局“收购”后将用四大家族名义转赠“美国一大博物馆,作为国民党政府向美国借贷外债所得巨额佣金之酬报”。刘质平据此婉言相质:“中国的文物为何要保存到美国的博物馆!”对方只好作罢。

1946年秋,刘质平应聘出任福建音专教务主任。一到福州,他就筹办“李叔同书法展览”。书展结束,一位菲律宾籍华侨商人专程派人找到刘质平,主动表示愿出巨资二百万元,在福州创办“叔同艺术学院”,招收海外华侨子弟,回闽学习祖国艺术;另出资数万元刊印《李叔同书法作品集》,唯一要求是得到李叔同书法精品,刘质平没有答应。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为了保存好李叔同遗墨,72岁的刘质平又经历了一场殊死斗争。一群红卫兵上门“破四旧”抄家,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责令刘质平如数交出李叔同书件,否则就采取“革命行动”。在红卫兵的种种威逼下,刘质平始终没有屈服,未交出一纸一字。

创办艺术学校

刘质平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在老师李叔同先生的鼓励与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他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他一直有一种想法:“在人家的学校里做教师,要想发展艺术很不容易,处处受到牵制,除非自家办艺术专校。”

1919年秋,他与两位李叔同的弟子,同学吴梦非、丰子恺共同创办了一所以培养艺术师资为主的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后改称为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1924年改称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这所学校是刘质平、吴梦非、丰子恺在无任何经济来源的条件下,自筹资金兴办的中国最早的一所私立的艺术师范学校。

吴梦非担任校长,刘质平任教务主任。学制初仿日本,后效德国。分普通师范、高等师范两科,前者招收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入学后音乐、图画及手工三者兼学,培养小学艺术师资;后者招收初中或师范毕业生,入学后,分图画音乐及图画手工两组,培养中学及普通师范的艺术师资,学制均为两年。

1923年学校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一年后在此基础上又扩组成“私立上海艺术师范大学”,设有艺术教育系、音乐系、西洋画系、中国画系。该校在创建后的8年中共培养艺术师资近千名,除内蒙古外,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其中在音乐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有钱君匋、邱望湘、陈啸空、沈秉廉、萧而化、唐学咏、何笑明(铭)、徐希一等。

1921年以后,刘质平应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校长刘海粟之聘,到该校高师科图音组兼授音乐课并且担任图音系音乐组主任。当时的上海美专,从校舍、规模、教师阵容到学生人数等方面,都居全国同类学校之首,刘质平认为,在这里提倡音乐教育,影响会更大,因此,他建议刘海粟在校内增设音乐系,他负责筹办。当这一建议被采纳后,刘质平即以其实干的精神,很快打开了上海美专音乐教学的新局面。刘质平在上海美专辛勤耕耘达10年,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因此,在上海美专校史上,刘质平被誉为该校音乐系的奠基人。

办学经费的不足,是当时创办这些艺术学校都面临的大问题。而吴梦非、刘海粟、刘质平那一代学界先驱创办学校,既不为名,又不为利,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在中国大地上播撒现代艺术种子的崇高理想。他们本人都出身贫苦,家无恒产,多的是热情,少的是金钱,可谓是穷书生办学校。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学生的学费,因而很难维持日常的开销。刘海粟任校长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音乐科创办之初,也曾发生过经费不足的事。

刘海粟因为经费欠缺,对于音乐科的开办很犹豫。刘质平在与音乐科全体教师商量之后,决定第一年为试办期,所有音乐科的教师都不支薪,由此征得了刘海粟校长的同意,把招生广告登了出去,顺利地招进了第一批30名学生。从刘质平参与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图音系可以看出他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

参与创办“中华美育会”及《美育》杂志

在五四新文化思潮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下,1919年秋,刘质平、吴梦非、丰子恺等人联络上海爱国女子学校的几位教师,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的艺术教育组织——“中华美育会”,这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较早的艺术学术团体。该会的宗旨是“联合全国艺术工作者和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共同推进新艺术运动”。主张美育应以陶冶性情为主,推动社会风尚的改变,号召社会不要把音乐只当作娱乐的工具。

中华美育会的成立受到全国艺术工作者的热烈欢迎。1920年8月中华美育会举办了第一次美育讲座,在美术、音乐讲习会上,刘质平、吴梦非、丰子恺等人讲授了音乐理论、唱歌、器乐、国画理论、写生、图案等课程。中华美育会成员大多数是学校音乐美术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成立不到半年,就发展了16个省的数百名会员,成为当时南方最大的艺术社团之一。当时许多著名的教育家、艺术家如刘海粟、欧阳予倩、陈仲子、周玲荪、胡怀琛、傅彦长等都是该会的会员。

1920年4月,中华美育会主办了会刊《美育》,吴梦非任总编辑,音乐、图画、手工、文艺4个部门的编辑部主任分别为刘质平、周湘、姜丹书、欧阳予倩。该刊以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并且探讨有关艺术教育问题为办刊宗旨。《美育》刊物从1920年4月创刊至1922年4月停刊共出版7期,发表了有关艺术教育、音乐教育、音乐理论、美术教育、美学理论研究的论文和音乐、美术作品。这是我们2017-02-18 研究我国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美学与美育理论等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编写音乐教材、编制音乐教育课程纲要

刘质平作为现代音乐教育家,他不仅积极倡导、参与兴办艺术学校,而且身体力行地在十几所学校里兼上音乐课,亲自进行音乐教育活动,培育出大量的、对当时乃至后世有用的音乐人才。

他作为音乐教师,编写出版了《唱歌教本》(一)(1923年)、《开明唱歌教材》(第一至四册)(1935年)、《中等音乐理论教科书》(第一集)(1926年)、《开明音乐教程》(第一、二册)(1934年)、《弹琴教本》(第一、二册)(师范讲习科用、1923年)、《乐理教本》两册(师范讲习科用、1923年)。在福建音专和山东师范学院任教期间还著有《歌曲作法》(一、二卷)、《小学唱歌教学集》(上、下册)、《中学歌曲教材集》(1—3册)、《实用和声教材》(上、下册)、《对位法》、《键盘伴奏基本练习》(上、下册)等。

他作为作曲家,还在《美育》《音乐教师的良友》等刊物上,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歌曲作品,尤其是儿童歌曲。如《读书乐》《中国体操学校运动会歌》等。

他作为音乐理论家,针对我国当时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旗帜鲜明地发表了《我国音乐教授的缺点》(《美育》1920年5月第2期)和《致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讨论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的意见书》(《音乐界》1923年5月第1期)等,对当时中小学音乐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他主张:“初中乐歌应改称音乐科”“中小学音乐科课程应当衔接”“审核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宜兼审查中小学音乐科教材”“初中音乐科教学目的有教育和技能两方面,是并重的,一方面涵养美的情感和融合的精神,一方面养成识谱和歌唱的能力”等。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1922年,刘质平受邀负责起草“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纲要”“初中音乐教育课程纲要”“高中音乐教育课程纲要”“简易师范音乐教育课程纲要”“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纲要”“专科音乐教育课程纲要”共6种“音乐教育课程纲要”,以供课程改革之参考。

他认为:“编制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的标准,宜浅不宜深,宜简不宜详,浅则可以平均发展,简则有活动的余地。”他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2017-02-18 正在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