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国难时期的浙江“联师”

国难时期的浙江“联师”

时间:2022-03-1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国难时期的浙江“联师”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是在原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在日寇侵华的炮火中组建于浙西山区的丽水碧湖。然而时至今日,对于国难时期我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师范教育的名校,几乎鲜有提及,仿佛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是“联师”的后人扼腕叹息的。师范部改称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简称联师,校长仍为徐旭东。

国难时期的浙江“联师”

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1937—1945)(简称联师)是在原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简称杭师)的基础上,在日寇侵华的炮火中组建于浙西山区的丽水碧湖。

当时的教育部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办学方针,要求“各级师范学校应予预先筹划,或迁移后方,或就地避迁,以求继续办学”。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其发展速度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新中国成立前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那时不仅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且为抗日战争培养了一批热情爱国,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才俊。这可以说,创造了我国师范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时至今日,对于国难时期我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师范教育的名校,几乎鲜有提及,仿佛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是“联师”的后人扼腕叹息的。本文撷取“联师”的几个片断,以供今人了解70多年前的联师概况。

战乱中的迁校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后,局势剧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战火已波及杭州。杭州笕桥军用机场及市区上空隆隆的飞机声淹没了南山路新校舍的琴声。为防空袭,校方在沿教学大楼西首和靠近女生宿舍西北面的两个排球场,设计建筑了两个地下室。不料,该年11月5日,日军在金山卫、全公亭一线登陆,不久嘉兴沦陷,沪杭线被切断。师生不得不挥泪告别杭城,于11月13日或乘船(教职工、女生及体弱男生)或步行(男生)撤退到建德梅城。并于11月19日借梅城严州中学部分校舍(三元坊旧学府)上课。同年12月杭州陷落,局势更趋紧张,学校被迫提早放假。不久又奉命停办,教职员工留职停薪,学生回家自学。校方在丽水租用府前大街潘信宜店屋设立杭师办事处,专门办理学生借读、转学及其他事宜。

1938年上半年,日军在浙江一度暂停进攻。7月,省教育厅将杭师与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省立杭州初级中学、省立杭州女子中学、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省立嘉兴中学、省立湖州中学7校合并,在丽水成立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分设初中、高中、师范三部。杭师与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合为师范部,主任由杭师校长徐旭东担任。由于徐旭东已于同年4月赴贵州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工作,故主任一职由杭师教务主任唐兆祥暂代,校址设在距丽水县碧湖镇三里许的三峰村。联中师范部一方面吸收两校原有学生,一方面以沦陷区学生为主要对象招收秋季一年级新生,于该年9月1日正式复课,当时有普春三、普秋三、普秋二、普春一、普秋一、民秋三和民春一各一个班。此外还有简师班(学制不满三年的班),简师各班由于人数过少,又并入相应的年级,也有两个班合并的。师范部合计10个班。www.guayunfan.com

丽水碧湖三峰联师校址

1939年7月,省立临时联合中学三部分别独立。师范部改称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简称联师,校长仍为徐旭东。校址仍在丽水碧湖三峰村,借用祠堂庙宇上课住宿,后来新建泥墙茅屋教室、办公室“凹”字形用房一幢及简师分部用房、教职工宿舍等简陋房屋。

校友吕型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回忆,当时男生住村东大樟树下的关帝庙,女生住祠堂,可见条件之简陋、环境之恶劣。

1942年,日军数次逼近碧湖。学校曾两次迁往景宁县的桃源,局势稳定后再搬回碧湖,并在桃源设立分校。至1944年9月,学校已粗具规模。有专任教员25人,职员14人。有14个教学班(其中普通师范班6个,简易师范班8个),在校生418名(内有女生62名)。校园占地面积(含分校)39亩。有普通教室30间,实验教室14间,另有运动场、图书馆、礼堂、会议室、诊疗室、膳堂、浴室及师生寝室等。

烽火炼人师

在抗战初期的严峻形势下,国民政府统治区的中等师范学校从1936年的841所、87902名学生,骤减到1937年的364所、48793名学生,数月之间,师范学校减少过半。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如在战区坚持“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办校方针,要求各地采取各种临时措施,以维持正常教育,各级师范学校不能停止招生,应予预先筹划,或迁移后方,或就地迁避,以求继续办学。要求组织各级师范学校学生参加民众训练和民众教育工作,使师范生能为全国总动员“唤起民众一致奋起卫国卫乡”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旭东(1899—1945)

这里不能不提当时的校长徐旭东,徐旭东(1899—1945),原名曦,浙江兰溪市上华乡马鞍徐村人。父母早卒,刻苦勤学,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英语系和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科。曾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等校教员,后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参与修订中学和师范规程及各种教育章则法令,此后任浙江省教育厅督学,1934年经陈布雷推荐,任杭师校长,掌校11年之久。提出“物质低水平,教育高水平”口号,1937年,学校因战乱内迁浙西丽水碧湖,成立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旭东先生仍任校长。其间,国民政府曾电催他另任高职,徐旭东以联师师生安危为由,婉拒了国民政府的好意。1945年10月徐旭东病逝于碧湖任所。师生为纪念他对学校的贡献,于1947年将杭州南山路校址教学大楼命名为“旭东楼”,举行“徐故校长纪念碑”立碑典礼,并设“旭东奖学金”以资纪念而励来者。

当时校长之下分设教务、训导、事务、体育卫生、推广教育处,各设主任一人,另有军事训练团,设团长一人。还有附属小学、附属国民教育实验学校,附设民众教育馆,亦各设主任一人。并设校务委员会、社会教育推广委员会、地方教育辅导委员会、生产劳动训练委员会、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委员会、教生实习指导委员会、毕业生服务指导委员会、财务稽查指导委员会、公费救济费学额审查委员会、招生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和体育卫生委员会等共12个委员会。据1935 年6月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对1932年12月公布的《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在学制上未作变动。联师在战时仍沿用创设时规定的3年学制。

为适应抗战时期军事斗争及民众教育的需要,联师实行的改革中比较重要的是实行分科师范教育。过去被忽视的科目,如体育、音乐、美术、劳作等,设专科加以专门培养。如体育师范科,抗战前,没有体育师范科的设置,更未开设体育师范学校,仅在普通师范学校中开设体育课。联师在1937年就举办体育师范科,至1940年毕业25人。所学的课程有:体育教材教法、体育原理、体育行政、体育测验与统计、改正操及按摩术、运动裁判、韵律活动、田径活动、球类运动、技巧运动、水上冰上运动与武术等。体育师范科的开设还推动了联师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联师学生经常参加校内外的体育竞技比赛。

1941年参加碧湖区纪念五四越野跑优胜合影

抗战爆发后,联师师生积极参加了民众教育与民众训练工作。二三年级的学生几乎都参加了民训工作,他们组队奔赴农村和山区,每到一地,就访问地方人士和家庭,召开民众抗敌宣传大会,张贴抗敌标语漫画、举办抗敌歌咏会、化装讲演、抗敌游艺表演,以及进行补助教育与生活教育。

联师设有“推广教育处”,专司社会服务之职,包括举办小学教育函授班;派员对各县市就初等教育、社会教育及战时教育之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轮回讲演;举办小学教育通讯研究部,发行通讯研究之刊物;办理本校毕业生服务调查及指导事宜;指导在校学生实习社会教育推广事业;改组并充实民众教育馆,开展公民教育、生计教育、知能教育、康乐教育;办理富民教育、路亭教育;改善并扩充三峰小学等。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战时后方服务工作,以1940年度第一学期为例,全校学生分别参加了警卫消防组、歌咏组、戏剧组、壁报组、漫画组、讲演组、防空防毒组、民众教育组、军乐组等活动。学生除每星期三下午参加两小时的分组训练外,还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服务。如协助当地自治机关查封食粮,检查清洁,推行冬耕,劝募寒衣捐、义民捐,慰问出征军人家属等。

联师的教学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教务处设学科会议,有言文科、算学自然科、社会科、教育科、体育音乐科、美术劳作科等6个教学研究会,教学改革也有新的动作。在课程改革方面,与国民政府1935年的教学计划相比,课程设置有增有减,并特别重视实习。此外,还重视体育、音乐、美术、劳作等学科师资的培养。联师培养了三届共60名体育与艺术的师资,顺应了当时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化要求。

在教材的改造与编写方面,联师各科教师都对原有教材作了必要的改造或编写,例如“国文”补充发扬民族意识、民族道德及历史上民族英雄的传记;“历史”科的外国史部分补充各国历史上抵抗外敌和民族英雄的史料以及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教育心理”增设成人学习心理,略减心理卫生及学科心理中之成绩考查部分;“教育概论”补充战时教育、民众教育及现代教育趋势等材料;“小学教材及教学法”补充成人教育教材及教学研究材料,“音乐”补充当时流行的抗日歌曲等。此外,还特别重视战时生产劳动教育。联师的劳动教育包括:工业劳动生产(内设粉笔组、酒精组、金工木工组、肥皂组、织袜手工组等);农业劳动生产,开辟农场,从事生产水稻及农副产品蔬菜等劳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思想作风,又能解决战时物资供应紧张之苦,减轻学校和师生负担。

抗战八年,学校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办学,弦歌不辍。正如校友单政平忆母校诗云:

中华多难时,

薪胆一席同敌忾,

弦歌累月更增知,

烽火炼人师。

织袜手工组在开展实践活动

8年中,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共为战时的小学教育培养581名合格师资,包括15届普通师范科毕业生370名,3届民教师范科毕业生43名,1届体育师范科毕业生25名,2届艺术师范科毕业生33名,5届简易师范科毕业生110名。其中既有一辈子从教的教师,也有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专家学者。

1945年联师普通师范毕业生合影

名师荟萃

抗战八年,烽火连天,时局动荡不定,而联师始终弦歌不辍,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得益于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据1944年度第一学期的统计,学校有专任教员25人。所聘教师大多有专长,受到学生的敬佩。如:大学问家,著作有《十三经概论》《经与经学》《诸子与经学》《文字学》等的蒋伯潜;教育实验推行者俞子夷;美术家,擅长山水花卉,著有《美术史》《艺用解剖学》等的姜丹书;艺术大师弘一法师《清凉歌集》的谱曲者之一的刘质平;被誉为音乐教育家的顾西林,以及袁恒初、祝其乐、周天初、唐兆祥、蒋祖怡、郑仁山、张同光、章志琨、康颖犀、方祖泽、叶元珪、孙多慈、汤鸿翥等都是学识渊博、富有经验的名教师。其中,在教育部于1943年举行的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中,对在师范教育服务15年以上且品德高尚、努力工作、卓有成绩的教师予以奖励。浙江省奉令推荐1名。联师美术教师周天初获此殊荣。此外,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师唐兆祥也获省教育厅奖励。一些海外游学归来的学者也加盟该校。如专题讨论导师郑晓沧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教育研究法教师沈有乾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教育测量教师熊文敏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文化史教师沈仲端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硕士,农业及乡村社会教师陈石民是日本帝国大学农学士,等等。

周天初(1894—1970)

周天初,浙江奉化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他毕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师范的美术教学上,曾在浙江省立一师、女师等校任教,1931年起一直在杭师任教。与姜丹书共同奠定了联师复校后美术教学的基础,桃李满天下。擅长油画、中国画,曾任浙江省政协委员、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顾西林(1892—1968)

顾西林,上海人,本名陈畹芳,改名顾怡若,西林是她的字。1906年进上海启明女校音乐专修课学习音乐与英文,历时6年,兼任该校助教。1933年到杭师任教。她在校任教30余年,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被学生爱称为“音乐妈妈”,培养出吴逸亭、何芸、陈乃铨、陈良森等知名音乐家和一大批艺术教育的师资。“文革”中受迫害含冤去世。生前曾任杭州市人民政府委员,省、市人大代表、杭州市文联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主席等职。

顾西林(坐者)在象山疗养院时与杭师音乐团成员合影

顾西林手迹

唐兆祥(1899—1968),字继笙,浙江兰溪人。1924年在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毕业,获东南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曾在浙江省立一中、八中等校任教,1934年起一直在杭师任史地教师,曾任部主任、教务主任、联师代理校长之职。他在史地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深得学生好评。新中国成立后,任学校政治史地科教研组长,在首次评职时,他与顾西林、周天初、袁恒初四人同时被评为杭州市中学一级教师,是杭州市七个中学一级教师之一。

孙多慈画像

孙多慈(1912—1975),女,安徽寿县人,著名画家。193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随徐悲鸿学画,同时选修宗白华的美学课、胡小石的古诗选和徐仲年的法语课,学业成绩出众。由此而与徐悲鸿有着紧密关系。1933年起她在安庆、桂林等地任教,抗战中避难丽水并在联师任教。1940年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结婚。1948年任中国台湾艺术学院教授,后任院长。1975年因患癌症逝于美国洛杉矶。1946年,中华书局出版她的第一本作品《孙多慈素描集》。次年11月,在安庆举办孙多慈画展。1947年在上海又举办个人画展。1951年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美术学院进修。历史学家李则纲评价孙多慈作品说:“孙君的作品,表态的抒写,具肃穆壮丽之长;动态的描绘,擅深纯温雅之美。于而已敷外,尤其有一种耐人情志的天才。”

当时师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徐旭东从杭州师范带去的一批骨干教师;二是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流亡途经丽水碧湖逗留下来的高校教授、讲师与文化人暂时受聘的。校友吕型伟回忆说自己从这些教师身上,“不仅学习了一些教育理论,而且学到不少治学精神与道德修养,可以说是终身受益”。

抗战胜利后,联师师生告别丽水,迁回杭州,恢复原校名: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国难时期浙江“联师”多难而又辉煌的一页,是联师师生及其后人永远铭记的。1998年,杭师校庆90周年时,联师校友毛育刚,以80余岁的高龄,还专程从中国台湾来杭州“寻根”,同时返校参加这一盛会的联师学生还有20余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