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桑送青简介资料_桑送青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桑送青简介资料_桑送青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时间:2022-03-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桑送青简介资料_桑送青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桑送青,原名桑幼泉,浙江省上虞人。一把二胡教书育人桑送青出生在浙江上虞市方家泊村。母亲对桑送青等子女管教极严,这对桑送青一生为人正派有很大的影响。18岁时,母亲亡故,为生计所迫,次年桑送青又到杭州学生意。桑送青在一师求学5年,奠定了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和专业基础。在桑送青的倡导下,湘湖师范形成“晨歌”的传统。为人师表是贯穿桑送青教育生涯中的一条主线。

桑送青简介资料_桑送青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

桑送青(1903—1989),原名桑幼泉,浙江省上虞人。1926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1年起,在湘湖师范学校任音乐教师达30余年,为培养音乐人才和普及音乐艺术做出很大贡献,曾任浙江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常委,著有《小学音乐教学法》等。

他用一把二胡进行音乐教学终身;组建一个学生歌咏团鼓舞人民大众的斗志,历时十六载;以一部《小学音乐教学法》奠定了他在浙江省艺术教育界的地位。

一把二胡教书育人

桑送青出生在浙江上虞市方家泊村。这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偏僻小村庄,全姓桑。父亲是个农家子弟,念过几年书,写得一手好字,小时候曾在县城米行学生意,后回家务农兼营米行。桑送青8岁时进通明小学,后升入上虞第一高等小学,14岁时,父亲去世,家境中落,16岁便辍学到杭州学生意(当店员)。

不久因商店倒闭,回家务农。一家人全靠母亲克勤克俭、典卖家当度日。母亲对桑送青等子女管教极严,这对桑送青一生为人正派有很大的影响。18岁时,母亲亡故,为生计所迫,次年桑送青又到杭州学生意。受新思潮影响,觉得经商不能救国,只当了三个月学徒便到浙江一师附小补习,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那时浙江一师讲究民主、自由和个性发展,音乐氛围很浓,那时著名艺术教育家李叔同老师虽然人已离开学校,但是他所营造的艺术风尚仍然对桑送青影响特别深。从此他便爱上了音乐。他认为:“要改造社会,必先改造人心,我要终身从事音乐工作,来推动社会前进。”一师很重视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桑送青曾担任一师的学生会文学艺术部部长。www.guayunfan.com

在一师时期,桑送青与共产党员、进步人士有很深的交往。如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他同一寝室,睡的是上下铺,关系甚密。他很尊敬和钦佩经亨颐、马叙伦、夏丏尊、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曾在浙一师任教的前辈,而对李叔同则心向往之。他曾说李叔同先生才华出众,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威信。

他长期保存着李叔同写的一张“南无阿弥陀佛”条幅,很欣赏他的书法。他也很喜爱李叔同的《送别》,不仅自己经常弹唱,而且成为他一生音乐教学中的传统教材。桑送青在一师求学时,对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也很酷爱。那时村里空闲时,人们常凑在一起弄江南丝竹,他在假期里也去参加。他拉得一手好二胡。

有一次,在上虞东门外太和里老家,村里有“的笃班”来演戏。他不想看,独自坐在门口拉二胡,曲子是《梅花三弄》。他越拉越出神,结果一些看戏的人竟不去看了,围拢来听他拉二胡。后来,他回忆说:“喏,一首曲子一定要拉得如此出神,才算拉好了。”桑送青在一师求学5年,奠定了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和专业基础。www.guayunfan.com

桑送青于1926年一师毕业后,就在上虞、萧山、临浦、杭州等地任小学教师、校长、音乐指导等职。1931年2月到浙江省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半年后,由于学校更换校长而离开。1932年2月,金海观就任湘湖师范校长,根据在校学生的要求,把已离校的优秀教师都请回来,其中之一就有音乐教师桑送青。他在湘湖师范最初几年,不但教音乐,而且教美术,他努力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学生共同生活,共甘苦,同劳动,共同开筑湘堤,经常与学生一起到湘湖沿岸各村庄去帮助办民校、教歌及做其他民众工作。他被金海观校长返聘回校后不久,便热情洋溢地为《湘师校歌》谱曲。歌词是爱国民主诗人刘大白的最后一首诗。此歌于1933年起一直沿用至本世纪初。湘湖师范学校是桑送青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沃土。他全身心都倾注在培养学生的工作上。

桑送青首先抓课堂教学,讲究课堂艺术。曾于1936年考入湘湖师范的学生肖远回忆说:“音乐课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在桑送青老师的安排下,一节音乐课主要分四个段落,首先是约3—5分钟的发声练习,其次是15分钟的读谱练习,第三是15分钟讲乐理或乐器演奏示范,如怎样拉二胡等,最后是15分钟的唱歌。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时间安排紧凑,因此教室秩序非常好,大家都聚精会神听课,很少私下说话。而我对音乐课兴趣更浓,整天盼着音乐课到来,每去音乐教室——定山的路上,我总跑在全班同学的前面。”

抓住民族乐器中二胡教学这根弦,是桑送青音乐教学的特色。他要求学生每人有一把二胡,就像每人都有一把锄头一样,湘师的学生多数是贫苦农民子弟,也有连一把二胡都购置不起的。桑送青就指导他们自己制作。湘湖定山盛产毛竹,蛇皮也可就地取材。二胡省钱,携带也方便,二胡演奏曲子,老百姓也喜闻乐见,所以二胡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并能一直延续下来。桑送青自己二胡演奏技巧娴熟,经常给学生示范演奏,不遗余力地发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

创造浓厚的音乐氛围,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冶炼革命的情怀。在湘湖空旷的校园里,在碧波荡漾的湖边,歌声琴声不断。在桑送青的倡导下,湘湖师范形成“晨歌”的传统。每学期由桑送青选编《晨歌》油印成册,人手一本。在浙南山区办学期间,全校师生都唱“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这种情绪激昂的抗日歌曲,不但在“晨歌”、集会、音乐会上唱,而且在搬迁行路时唱,或到民校去唱。

桑送青回忆说:“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到小村庄去办民校,教抗日歌曲,全靠随身带的二胡伴奏。有趣的是你到一个地方,本来农民在种田、砍柴时唱的是小调和地方戏,但我们去了不出一个星期,你就可以听见农民唱着抗日歌曲到田间、上山去了。在这充满音符的氛围里,每个青年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激发了爱国热情,也提高了识谱和演唱的能力。”

桑送青在音乐教学中实行“小先生制”:把音乐学得比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担任“小先生”,辅导同学进行课外的声学、器乐练习,担任音乐会伴奏,在晨歌时教唱歌和担任指挥。这些“小先生”“做学教”结合,毕业后都成了音乐界、教育界骨干。如陶爱凤成了优秀小学音乐教师,屠咸若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音乐编辑室主任,何无奇曾担任上海民乐团团长兼指挥。

为人师表是贯穿桑送青教育生涯中的一条主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妻子在浙南山区临产,他不请假,也忘了买几只鸡蛋以示关怀。到晚年时,老妻还埋怨他。他回答说:“甘蔗不能两头甜,因为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热爱我的学生。”在流亡办学时,长途跋涉,行路艰难,自己的东西顾不上带,却与学生一起将学校的钢琴、风琴和其他乐器完好无损地转移。他深受学生的景仰。所以在十年浩劫时,不少学生都来暗中保护他。

桑送青还以多种形式办班,培养乡村小学音乐教师。1943年,根据浙南山区小学缺少音乐师资的实际,在金海观校长支持下,桑送青办起了音师班,二胡是基础课程,自任班主任。先是办了3年制音师班,后又办了6年制音师班。每届音师班学生毕业前夕,都要外出举行公演。3年制首届毕业生毕业时,学校已迁回萧山。1947年上半年,首届音师班到诸暨、绍兴、杭州等地公演,起到宣传和锻炼的作用。

桑送青还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举办小学音乐教师函授班。于1944年2月招收120名函授生,是年4月开始函授,到12月经考试合格发给结业证书的有43人。

一个歌咏团星火燎原

在学生中组织音乐团体,走向社会,在实践锻炼中培养乡村音乐教育人才,是桑送青教师生涯中最值得歌颂和书写的一章。他在关系到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组织一批批热爱音乐的学生参加喈喈歌咏团。他教给他们音乐知识和技能,并用音乐宣传抗日,教育人民自己教育自己。通过他们的活动,又推动和提高了全校音乐课的质量。“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之后,桑送青组织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成立一个专门学习音乐的团体,取名为湘湖音乐团。1932 年6月6日,湘湖音乐团在压湖山湘云寺进行首场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标志着音乐团正式成立,这是桑送青辛勤耕耘所初绽的第一枝鲜花。这年暑假,团员大多数留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音乐上。在定山音乐教室里弦歌不断,与教室外的蝉鸣相呼应,桑送青与学生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1933年11月25日,桑送青带领湘湖音乐团到萧山仓桥小学作首次外埠公演,曲目有合唱《祖国等着我们去挽救》《毕业歌》等,深受群众的欢迎。公演成功后,学校添置了五架风琴和不少民族乐器,也有团员自己买了小提琴。这大大地改善了学校的音乐教学条件,鼓舞了音乐团团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但还缺少钢琴。桑送青就组织团员们加紧生产劳动,节俭储蓄和向校友征募捐款,为购置钢琴而努力,但仍相差甚远。

此事深深感动了校长金海观,他决定由学校拨专款提前购置了湘湖师范的第一架钢琴。1935年12月14、15两日,音乐团到杭州民众教育馆连续演出两场,得到省城行家的好评。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日救国游行,全国救亡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陶行知当选为委员。湘湖师范师生热烈响应,湘师音乐团改名为救国会音乐团,以宣传抗日为己任。桑送青将音乐团的演出曲目定为以抗日歌曲为主,并千方百计注意搜集。有一次,音乐家黄自带了上海音专的学生到杭州开音乐会,桑送青听了黄自写的《旗正飘飘》和《抗敌歌》,使他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回校后,就立即指导音乐团排练这两首合唱歌曲,亲自任指挥。这两首歌曲成了歌咏团宣传抗日的保留节目。1936年12月26日,全团三十余人,在吴兴东吴大学附中首场演出《旗正飘飘》《抗敌歌》和《木兰从军》等,反响热烈。

日寇全面侵华后,为适应抗日宣传需要,进一步鼓舞团员的士气,桑送青等接受了国文教师赵复旦的建议,把救国会音乐团改名为“喈喈歌咏团”。赵老师还为“喈喈歌咏团”作了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团歌。此后,全团师生宣传抗日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从1938年春到1940年,喈喈歌咏团先后到遂昌、松阳、碧湖、丽水和大港头等地为浙南山区群众演出,凡在农村一律义务演出,不收分文。

有一次,在白岩村演出,开场不久,煤气灯突然坏了,桑送青决定停止演出,可是观众不让,一定要演出。喊道:“我们大家拿火把给你们点亮(照明)!”于是,听众把带来照明用的篾片点燃,四个人一组,轮流举着火把,把舞台照得通明,演出就在火把照明下进行。当独唱独奏节目演出时,四个火把聚集在演员四周,像现代舞台上的“追光”那样,使演员容光焕发,激情更高,而听众听得更加出神,桑送青深受感动,事后他说:“群众照亮了我所走的道路,鼓励我更坚定地走下去。”

抗战初期,桑送青经常收到外地寄来的抗战歌曲等音乐资料,他总不失时机地选用作为“晨歌”、课堂教学和喈喈歌咏团教材,进行学习、排练和演出。1940年初,桑送青收到寄来给“湘湖师范音乐教师收”的邮包,未写寄出地址、单位或姓名。打开一看,是印有“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字样,红色封面铅印的冼星海作曲的《军民进行曲》、向隅等作曲的歌剧《农村曲》和活报剧《生产大合唱》的歌剧本。桑送青决定,首先排练《生产大合唱》,在校内外演出,得到热烈的欢迎。继《生产大合唱》之后,又排练出《军民进行曲》,也得到很大的成功。于是,决定公演。

到丽水演出时,先是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派两个军官来索要《军民进行曲》的油印本,下午通知不能演出。当时丽水的《民生报》已发了消息,登了广告,海报也贴出了,票已卖出一部分。临时取消演出显然非同小可。幸而桑送青对此有所准备,他带着一份重庆《大公报》,上面登有《军民进行曲》的演出广告。他用这张报纸同他们理论:“为什么中央党部、国民政府所在地‘陪都’可以公演,在丽水就不行?”他们无言以对,总算得以演出。

1942年1月喈喈歌咏团到当时浙江政治文化中心金华演出。这是桑送青带领的、令人颂扬的一次革命活动,也是桑送青指导的喈喈歌咏团最辉煌的一幕。

为了筹备赴金华公演,团员们更加努力排练,并置办必要的布景道具等。为节省经费,有的团员在工艺教师指导下自制乐器,其中有用半只煤油箱做成的低音大胡。这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次演出《军民进行曲》和《农村曲》时用煤油箱自制低音大胡不谋而合。1942年1月23日,全团40人由桑送青等带领,步行去金华。他们翻山越岭,一路笛声悠扬,抗日歌声不断。

1月26日至29日,喈喈歌咏团在金华公演四场,场场爆满。《东南日报》除及时报道外,在“笔垒”副刊连续发表评论。赞扬说:“《军民进行曲》和《农村曲》这两个抗战以来最知名的大歌剧,过去东南各剧团从未去伸手拿过,这回却被多年蛰居在山乡里的乡下青年搬到东南舞台上来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应说是最无私的定评。”文章还高度赞扬了湘湖师范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对演出所起的社会政治影响,《东南日报》副刊《笔垒》上发表了“听歌再记”。事隔一月,2月25日,《笔垒》又发表了一位偏处山乡的前线战士的《读“听歌再记”》,对喈喈歌咏团的演出作了高度的赞扬:“我也仿佛听见台下的人们发出轻轻的叹息,湘师子弟雄壮的歌声,将农民辛勤忍耐与爱土地的火一般的感情,传染给台下观众,震颤了观众的心弦,更增强观众复仇的意志。”文章最后写道:“中国青年都知道自己应走的方向了,前线士兵把枪口瞄准敌人的胸膛,把笔头戳穿敌人的阴谋,在后方的无数青年如湘师的子弟们,为这民族、这时代、这社会吼出人类自救的震天呼声,为我们争取胜利的2017-02-19 ,我们不能安静地休息呀!”

演出结束后,当时在金华的浙江省剧咏团为了对以桑送青为首的喈喈歌咏团演出表示慰劳,曾举行茶话会并邀请在金华的文化界知名人士作陪,对演出作了很高的评价。茶话会上,桑送青指挥喈喈歌咏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表示答谢。喈喈歌咏团的影响力使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于是在5 月22日轰炸了湘师本部广因寺,在歌剧《农村曲》中饰巧姑的团员吴雪蘅,不幸中弹身亡。年仅16岁的吴雪蘅前一天晚上还在松阳大保殿演出《农村曲》。当她唱到“大哥呀!逃难找亲人”这句长腔时,台下观众热泪盈眶,一片悲泣。一位满怀美好未来的少女,一个声如雏莺的歌手,却无辜地遭到日本军国主义杀害,怎不令人悲愤,怎不令爱才如命的桑送青痛心!桑送青和团员们强忍悲痛,咽下血泪仇恨,重排《农村曲》,把宣传抗日的歌声传遍浙南崇山峻岭。就这样,喈喈歌咏团的成员在桑送青的指导和影响下,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学习、战斗在浙南山区,直到抗战的胜利。

喈喈歌咏团虽然是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团,但却是一个培养革命音乐人才的摇篮,桑送青被誉为喈喈的保姆,年复一年,团员一批一批地在学习和演出中锻炼成长,一批又一批毕业生走上革命的道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路过萧山时,文工团团长晓河(部队作曲家、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离休干部)到湘师看望喈喈歌咏团师生,说部队文工团需要补充人员,桑送青积极支持,绝大多数喈喈歌咏团团员和音师班学生都参了军,喈喈歌咏团历经16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一部《小学音乐教学法》传承后人

桑送青一家,二排中为桑送青

新中国成立以后,桑送青在教学之余,根据自己音乐教学的经验,集中精力著述小学音乐教学法。1954年5月出版了《小学音乐教学法讲话》,1955年1月又出版了《小学低年级音乐教材教法》,9月出版《小学中级音乐教材教法》,1956年9月出版《小学高级音乐教材教法》。仅三年一共写了四本互有联系的配套书,被浙江省教育厅列为全省师范教材和小学音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使全省的师范学校和小学音乐教育上了一个台阶。因此他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和省文联委员。

在此期间,他两度参加浙江省师范学校《音乐暂用教材》的编写工作,也就是说浙江省两轮师范音乐教材都吸收了他的教学成果。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中国音乐教学法研究会致函桑送青,说这部书是他们收集到的研究中国音乐教学法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一部。1965年,年过花甲的桑送青仍在课堂执教,师生去湘湖实行半农半读,他积极支持,在他的倡导下,恢复湘师学生每人备一把锄头、一把二胡的制度,并以喈喈歌咏团艰苦奋斗的精神,与音乐教师钱曾葆等一起,指导学生用空罐头盒制作二胡,并让学生用自制二胡登台演奏。

1966年桑送青退休后不久,“文革”开始,由于他深受师生和校友的爱戴,受到师生们暗中保护。1982年八十高龄的桑送青,在子女、校友为他祝寿时,还组织两个从事音乐教育的儿子编写出版了《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为小学音乐教育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