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苏轼生平介绍_苏轼简介资料

苏轼生平介绍_苏轼简介资料

时间:2022-03-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生平介绍_苏轼简介资料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或“苏学士”。但是,苏轼一生坎坷不平,先后两次遭贬,历经八州,行程万里,真是“文章憎命达”。两人交好后,欧阳修不止一次说,早就应该将苏轼的姓名列于他人头地。按照惯例,作为儿子的苏轼需要回乡守孝。而苏轼这一案与诗有关,因此又称“乌台诗案”。苏轼被关在狱中,伙食由儿子苏迈送。苏轼一见到鱼,当即心如死灰,求生的意志彻底崩溃。

苏轼生平介绍_苏轼简介资料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或“苏学士”。在中国历史上,苏轼也许不是最为杰出的人物,但一定是一位全才人物,在诗文词曲书画方面尤其如此。但是,苏轼一生坎坷不平,先后两次遭贬,历经八州,行程万里,真是“文章憎命达”。

“百年第一”,唯此人

在中国历史人物画廊里,苏轼无疑是一位全才人物,在诗文词曲书画方面皆有成就。在写诗上,苏轼坚守清空快健,与弟子黄庭坚合称“苏黄”;在文章方面,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在词作方面,苏轼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书法上,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在作画上,苏轼主张神似,以善绘苦竹怪木名世。

苏轼的父亲苏洵,不是别人,就是《三字经》里“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孔子曾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二十七岁发愤的苏洵,勤奋刻苦得让人不敢相信。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苏洵勤学苦练的影响下,小时的苏轼也是一位勤苦的孩子,因而才会有还没有成年就已经学通经史,一天能写上千文字。

公元1056年,苏轼第一次赴京赶考。古代的科举很难考,有的人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上,这是常有的事。但苏轼不是“有的人”,他很有才,当场就写了一篇优秀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要说不巧,也很巧,主考官竟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看了《刑赏忠厚之至论》后,叹服至极,很想给这篇文章一个第一。但是,想来想去,欧阳修还是放弃了,只给《刑赏忠厚之至论》第二名。

明明是一篇该得第一的好文章,欧阳修怎么只给第二呢?难道他有私心,存心舞弊。不是的。古代科举考试严格至极,倘若发现舞弊行为,无论是官员还是考生,这一辈子就被列入“黑名单”了,想在朝廷混饭吃就只有等下辈子了。再说,欧阳修这种大人物,怎么会舞弊?www.guayunfan.com

事情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欧阳修有一个学生——后来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名叫曾巩,非常有才,并且与苏轼同年参加科举考试。欧阳修认为,《刑赏忠厚之至论》是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因而只给了第二名。

揭榜后,欧阳修才知道,《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苏轼作的。为表达歉意,欧阳修找到苏轼,将前因后果都说了。如果是小肚鸡肠的人,听说自己受了如此大的委屈,不将欧阳修杀了才怪。但是,苏轼大度得很,告诉欧阳修不必挂在心上。年纪轻轻,就如此豪放豁达,欧阳修更喜欢苏轼了。两人交好后,欧阳修不止一次说,早就应该将苏轼的姓名列于他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智慧的痛

正如伟大诗人普希金所吟唱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只要肯勤学苦练,有了真正的才华,能有什么机会是失去了就不再来的?

公元1061年,苏轼创下了一个“百年奇迹”。那就是,距上次考试不到十年,苏轼又进入了第三等。据当时统计,一百年来只出现苏轼这么一位非凡人物。遗憾的是,不久母亲病逝。按照惯例,作为儿子的苏轼需要回乡守孝。公元1069年,苏轼服满还朝,仍旧担任大理评事,领凤翔府判官。

然而,世界已经变了,雷厉风行的变法王安石出任宰相,苏轼的恩师,即比较保守的欧阳修被迫离京。京城已经是改革派的天下,即保守派所称的“王党”的天下。那时的苏轼,还没认识到他只是孤零零一个人,装着一肚子“不合时宜”,上书批判变法。结果很不好,龙颜大怒,苏轼才看清一切,只求外放,被贬通州。

面对人生的苦难,苏轼有一个观点,用西方哲学的话,就是“智者受难”。面对被贬的挫折,苏轼曾写道:人生识字忧患始。即是说,如果他不识字,不能读书,就不会懂那么多大道理。懂了道理后,为了“公平”、“正义”和“苍生”,等等,就会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用孔子的话,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人,自然吃苦。

其实,苏轼为了苍生,王安石也是为了苍生,只是行动缓急不同罢了。王安石雷厉风行,出任宰相后,当即大刀阔斧地改革,他的名言是“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这即是说,在改革之路上,谁若阻挡,王安石就“砍”谁。而苏轼平和冲淡,知道欲速则不达,他也同意改革,但认为要缓缓慢慢地展开,他的名言是“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苏轼之所以批判变法,全因为变法过激,妨民伤民。

随后的几年,都是改革派的天下,苏轼一会儿被调这儿,一会儿遭调那儿,进不了京城。四处为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生活阅历增加了,眼界也变广了,写起文章来,好得很。苏轼本就是一个满腹诗书的人,生活阅历再丰厚一点,诗文词曲书画的才气自然而然就有了。

公元1079年,苏轼遭遇了一生最大的变故,那就是垂于青史的“乌台诗案”。御史中丞李定和监察御史舒亶等人,生吞活剥苏轼的《杭州纪事诗》等,以“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等为例,诬告苏轼讥刺君王、嘲讽要臣、诋毁变法。

当时,正值变法的关键时期,而苏轼又是保守派中的名人,因而惩治苏轼多少就有点杀鸡儆猴的味道。不久,苏轼就被逮捕了,在御史台受审。自汉代以来,御史台又称乌台。而苏轼这一案与诗有关,因此又称“乌台诗案”。

魂飞汤火命如鸡

好多改革派中的阴险小人,例如告发者李定、舒亶之辈,早就恨不能置苏轼于死地了。幸好,宋神宗很爱惜苏轼的才华,舍不得杀。另外,宋太祖赵匡胤曾对天盟誓,除了谋反叛国,一律不杀大臣。当然了,王安石的“圣朝不宜诛名士”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苏轼被关在狱中,伙食由儿子苏迈送。一天,苏迈要出城借钱,就将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忘了说他们父子之间的约定。刚被逮捕,苏轼就知道存活的希望渺茫得很,被诛的可能性却极大。因此,他们父子就约定,平常不送鱼,如果有坏消息,才送鱼。

送饭的朋友不知道,送了一条鱼给苏轼。苏轼一见到鱼,当即心如死灰,求生的意志彻底崩溃。为此,苏轼还写了绝命诗,叫做《狱中寄子由》,共两首,第一首是: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第二首是: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也难想不到,奸险小人欲置苏轼于死地,正钻头觅缝地找材料,见苏轼又写诗了,马上屁颠屁颠地呈给神宗,神宗看了之后,大为苏轼的才华所动,最终放了苏轼。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被贬黄州。另一方面,后人又很幸运,因为黄州期间的苏轼,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试想,如果没有被贬的苏轼,能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吗?能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吗?就连“东坡居士”的别号,都是在黄州起的。

不久,神宗驾崩,王安石失去后台。公元1086年,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砸缸名垂青史的司马光重新被起用,保守派掌权,立即反攻改革派,苏轼被调回京城。令保守派无法理解的是,苏轼竟然上书,要求继续施行某些王安石的变法。苏轼这么做,可能连王安石都想不到。www.guayunfan.com

保守派恨不能全体歼灭改革派,恨不能早一日彻底铲除变法,苏轼竟然上书保留,自然不为保守派所留。如此一来,保守派容不下苏轼,改革派更容不下。紧接着,苏轼被贬杭州。在杭州,苏轼自比白居易,过得相当惬意,还修建了“苏堤”,也就是当今文化名人余秋雨曾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苏堤”。

随后的多年中,苏轼也有被调回京城的时候。但每次都因他装着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掌权人物的政见不合,都被调回地方。公元1097年,被一贬再贬的苏轼遭调去海南。就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而言,远调海南,只是比满门抄斩稍微轻一点的惩罚。

关于此次被贬,苏轼曾写了一首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有两句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两句诗,读来多么悲壮,多么像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公元1101年8月24日,苏轼于常州谢世,即现今江苏,享年64岁,皇帝赐谥号“文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