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黄宾虹简介资料_黄宾虹生平介绍

黄宾虹简介资料_黄宾虹生平介绍

时间:2022-03-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黄宾虹简介资料_黄宾虹生平介绍黄宾虹,原名懋质,字朴存,号宾虹,浙江金华人。1953年,黄宾虹90寿辰之际,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一年后,黄宾虹参加县里的应院试,被列入高等。一年后,政府给黄宾虹扣一个“革命党”的罪名,黄宾虹被迫流亡上海。这次讨论,黄宾虹增长了不少的见识。这次雅集之后,黄宾虹声名大振。

黄宾虹简介资料_黄宾虹生平介绍

黄宾虹,原名懋质,字朴存,号宾虹,浙江金华人。黄宾虹自幼嗜好绘画,喜爱篆刻。6岁起得名师指点,刻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一心探索绘画技巧,历经艰难,终有发现,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用墨大师”的美誉。1953年,黄宾虹90寿辰之际,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

颠沛流离

黄宾虹生于商人家庭,生活条件虽然比不上贵族,但也算优裕充实。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期,地方上非常不平静。幼年时代,黄宾虹就常常跟随父亲四处避难。6岁那年,黄宾虹随父亲避难于金华山,在罗店拜李灼先、李咏棠为师,学习四书五经,目的为考取举人。课余闲暇,黄宾虹还独自摸索绘画、篆刻的技巧。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上大师萧山倪翁。倪翁告诉他,绘画“当如作字法,笔笔亦分明”。黄宾虹谨记,作画不再潦草马虎。

从此,黄宾虹一面遵从父亲的意愿,认真读书识字,争取考中举人;一面依照自己的喜好,练习绘画,摸索技巧。13岁时,黄宾虹回乡参加童子试,名列前茅,一鸣惊人。他父亲非常欢喜,高兴之余,带儿子观看族里珍藏的书画真迹。在众多书画作品中,黄宾虹最喜欢董其昌、查士标的山水画。得看真迹后,尽管年龄幼小,黄宾虹却领悟了不少,作画水平大有进步。

一年后,黄宾虹参加县里的应院试,被列入高等。1879年,即黄宾虹16岁时,考入金华丽正书院。这一年,他又遇上名师陈春帆,跟随写真。经高人指点,黄宾虹的绘画技能又大有进步,可谓一日千里。

才是一年的时间,黄宾虹学习进步快,绘画技能进步也快,深得老师喜欢。不幸的是,他父亲经营的钱庄被人侵害,连布业生意都受到影响,再也做不下去了。家里生意衰败下去后,黄宾虹的生活条件也跟着变差了。但他仍旧听从父亲的意愿,接着在书院读书,走举人之路。

接下来的几年,黄宾虹一直来往于南京和扬州之间。有一天,在一个小书画摊上,黄宾虹见到了陈崇光的山水画和花鸟画,非常钦佩,很想拜陈崇光为师。好不容易,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陈崇光,却发现对方已经疯了。随后的一段时间,黄宾虹都灰心失望,恨没能早些遇见陈崇光。

使情况更加糟糕的是,浙江一带遭遇水患,不仅生意难做,生活都很困难。黄宾虹的父亲看透时局,知道再坚持下去只有折的,没有赚的,急流勇退,搬回乡下。他父亲人是退回来了,一颗上进的心仍是不甘放弃,让黄宾虹跟随汪仲伊学习,还希望儿子考中举人。

黄宾虹非常孝顺,一直都听父亲的话,争取考中举人。非常无奈,外国军队船坚炮利,一步比一步更紧地威胁着清王朝。眼见国家岌岌可危,社会日渐混乱不堪,苦苦地坚持到1892年,黄宾虹终于放弃考取举人之路,在南京寻觅一个书馆,以教书为生,那时他已经29岁了。需要指出的是,不是黄宾虹考不上举人,而是时代已经变了,就算考中举人,也是无用。

上下求索路

1894年,父亲谢世,黄宾虹不必再为是否继续投考举人之路犹豫难决,可以跟随自己的心意,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绘画上。据传,为了研习真迹,黄宾虹不惜以有名的瓷器交换。当时的瓷器非常贵重,黄宾虹愿意交换,可见他非常喜爱绘画。

34岁时,黄宾虹又结识了一位书画名家,那人就是影响他终生的郑雪湖。见黄宾虹谦虚有礼,求学心切,郑雪湖非常喜欢,他告诉黄宾虹,作画很难,但最难处不在实处,而在虚处。也就是说,作一幅画时,最难的不是画了什么,而是没画什么。听说“实处易,虚处难”这句画诀后,黄宾虹有所顿悟,更加钦佩老师了。此外,在这一年,黄宾虹还在贵池会晤了革命家谭嗣同,这对他后来思想发展的影响相当大。

1900年春天,黄宾虹北上,打算像当年的太史公,饱览天下名山,为将来的事业积淀气魄。非常不幸,北上不久,八国联军侵华,造成庚子政变。见国之不国,哀鸿遍野,哪有心情欣赏山水?黄宾虹郁郁寡欢,只求早些回转乡里。回乡路上,他顺便游访黄山和华山,写了几首诗,画了几幅画。

外面的社会悲惨,乡里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大片大片的田地,全都荒芜了。黄宾虹写信给郑搢书,建议组织人员,开垦土地。郑搢书同意,邀集了不少人,全都致力于开垦土地。第二年,风调雨顺,庄稼大获丰收,五谷丰登。

乡里的情况好转了,外面的社会也趋向和平了,黄宾虹再度入世。43岁那年,他在芜湖遇上了正被官方通缉的才人陈去病,当即邀请陈去病到新安中学任教。随后,他们俩与许承尧、汪律本等人秘密组织黄社,一有空闲就聚在一起,把酒论诗,鼓吹革命。一年后,政府给黄宾虹扣一个“革命党”的罪名,黄宾虹被迫流亡上海。

当时的上海,不仅经济活跃,文化也很活跃,黄宾虹得看了不少真迹,阅读了不少艺术方面的书籍。同时,为了生计,黄宾虹还担任了《神州国光集》和《国粹学报》的编辑,结识了蔡守。针对当时国画技法式微的趋势,黄宾虹与蔡守多次讨论怎么糅合南北两宗技法合二为一,以沟通中西画学。这次讨论,黄宾虹增长了不少的见识。

没过多久,作家柳亚子到上海治病,与黄宾虹在国学保存会的藏书楼相见。两人一见如故,黄宾虹应柳亚子之邀,于1909年11月13日前往苏州,参加柳亚子、高天梅和陈去病等组建的南社的第一次雅集。这次雅集之后,黄宾虹声名大振。他不仅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对书画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后来,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主报》创刊,黄宾虹撰写“祝词”,表达庆贺之外,还寄予“拯弱扶危”的厚望。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浪潮席卷而起,眼见清王朝即将崩溃,在南社临时集会上,黄宾虹参与了“以言论鼓吹共和”的讨论。

很不幸,革命夭折了。篡夺革命的胜利果实后,为复辟帝制,袁世凯不惜重金,利用爪牙,收购了《神州日报》,黄宾虹愤而离职。1916年,黄宾虹53岁,遇上鲁迅,两人晤谈很久,没有丝毫倦意。一年后,黄宾虹又遇上中国学界的两大泰斗,一个是留学刚归来的胡适,另一个是国学大师王国维。

1918年,诗僧、情僧苏曼殊魂归西天,黄宾虹前往西湖吊唁。在10月16日的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成立大会上,黄宾虹强调:封建社会的美术只保存了君王的,没有保存民间的。但是民间也有美术,研究者应该认真收集、研究民间美术,这可能是保存国粹并且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力量。

针对中国画界日渐横吹强劲的“以夷变夏”之风,黄宾虹多次做了批判,指出民族的艺术不可丢失。同时,他还着意收集明遗民画家的资料,渴望展示他们的高风亮节,借此鼓励自己坚守国画的阵地,也勉励他人。

此心不改

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两大名家,人称“南黄北齐”。“南黄”即指安徽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北齐”则是北京城的花鸟画大家齐白石。黄宾虹曾经指出,学画有三个大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三大阶段,才能成为大师。关于这三个阶段,他用青虫化蝶的三眠三起比喻。

第一阶段,“先师今人”,即先学习同时代人的画技;第二阶段,“继师古人”,即学习前代人的画技;第三阶段,“终师造化”,也就是说,不管是学习今人,还是学习古人,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到学习造化之上来。如果不师法造化,无论前两个阶段做得多么完美,都是无用的;同时,如果没有前两个阶段的积累,直接就去师法造化,也是只能学到一鳞半爪,最终贻误自己。

综观黄宾虹的一生,他确实以自己的人生认真实践这三个阶段。到了老年,黄宾虹还迈着蹒跚的步子,拜访名山,虔诚地向大自然求教,最出名的就是“青城坐雨”和“瞿塘夜游”这两个故事了。

1933年早春,黄宾虹登临青城山,观赏大自然的杰作。不巧,突然间大雨瓢泼而来。风疾雨猛,避无避处,躲无躲处。黄宾虹索性不躲不避,坦然地坐在雨中,静观自然的神奇。雨势极猛,噼噼啪啪地打在山石上、草木上,就常人的感觉而言,万物都应该湿淋淋的。但是,黄宾虹发现,无论雨水多么劲疾,山石上总有干燥地方。看着干燥中有潮湿、潮湿中有干燥的山石,黄宾虹顿然大悟,开创了一种“雨林墙头”的画法。

五个月后,为了观赏杜甫诗中的“石上藤萝月”,在一个月色清幽的夜晚,黄宾虹刻意拜访白帝城。夜月山色清幽寂静,微风徐来,凉凉的,给人一种飘然放逸的感觉。黄宾虹接连画了几个小时,丝毫不感疲倦。次日醒来,翻开手稿一看,他不禁惊道:“月移壁,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妙,妙极了!”

经过这两次师法,黄宾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美学追求,那就是“浑厚华滋”和“刚健婀娜”。他曾说道:“山水的美在‘浑厚华滋’,花草的美在‘刚健婀娜’。笔墨重在‘变’字,只有‘变’才能达到‘浑厚华滋’和‘刚健婀娜’。”自此,黄宾虹也就开始从“白宾虹”向“黑宾虹”的转变。

60岁以前,黄宾虹深受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画风的影响,重视画作“密不通风”与“疏可跑马”的结合,强调“实处要从虚处看,虚处要从实处来”,被尊称为“白宾虹”。青城与瞿塘两处悟道之后,黄宾虹开始重视吴镇黑密厚重的积墨画法,再结合“钩古画法”,逐渐发展了焦墨、泼墨、破墨、渍墨、宿墨、铺水等画法,使得画作层层深厚,磅礴骇人,被尊称为“黑宾虹”。

1939年,突然有一位来自日本的画家朋友拜访年已76岁的黄宾虹。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黄宾虹不仅不乐,连见都不见,因为当时正值中日战争。黄宾虹的意思是,“国仇大于私谊”,懒得相见。

完成“黑宾虹”的转变后,受西方印象派启发,黄宾虹探索如何融合中国山水画中水墨与丹青两大支系。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实现了水墨中有丹青、丹青里隐含水墨的境界。到了79岁高龄,黄宾虹仍旧艰辛地探索着画技之道;不幸的是,他患上了白内障。一位大画家患上了白内障,就很类似贝多芬患上耳病,这一切是多么残酷。让人敬佩的是,也像伟大的贝多芬一样,黄宾虹不但没有放弃绘画,反而越发奋力了。

1943年,黄宾虹80高寿,日本人处心积虑地为他举办了祝寿会。让中国人骄傲的是,黄宾虹拒绝出席。由此可见,黄宾虹学品好,人品更好。中国传统美德一直强调,欲做学问,必先学会做人,黄宾虹确实做到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宾虹多次强调,将来的画坛就没有中西之分了,因为将渐趋大同。他同时提醒后生晚辈,应该站立起来,学精国画,发扬民族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时刻准备着同任何来人握手。这种容纳世界的广阔胸襟,除了世界级的大师,还有什么人拥有?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黄宾虹就预言道:“精神文明的竞争,必不后于物质文明的竞争。”请看当今世界,难得不是精神文明的竞争激烈于物质文明的竞争吗?

被白内障折磨了十多年,到1952年,89岁高龄的黄宾虹终于抵挡不住了,白内障恶化,双眼几乎失明,但他依旧坚持作画,没有丝毫放弃的意思。一年后,为庆贺黄宾虹90大寿,国家美术协会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91岁,黄宾虹胃部不舒服,两个月不进米食,但仍旧坚持读书作画,精神丝毫不减。

1955年,病情恶化,黄宾虹被送进医院,确诊为胃癌。经多方治疗,无效,溘然长逝,享年92岁。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家属遵照其遗嘱,将老人身前的收藏和画作悉数捐献给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