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马思聪生平介绍_马思聪简介资料

马思聪生平介绍_马思聪简介资料

时间:2022-03-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马思聪生平介绍_马思聪简介资料马思聪,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小提琴第一人”,1912年生于广东海丰县。在活泼的黄楚良的抚养下,马思聪相当活泼。马思聪与会弹风琴的堂兄马时晖的关系非常好,7岁时正式练习。1923年暑假,是马思聪一生的转折点。为学习小提琴,马思聪放弃了广州的学业,跟随大哥马思齐赴法学习。为方便上学,马思聪转入一位老妇人家中居住。经昔日恩师别多菲尔介绍,马思聪随作曲家比内鲍姆学习作曲。

马思聪生平介绍_马思聪简介资料

马思聪,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小提琴第一人”,1912年生于广东海丰县。一个偶然的机会,马思聪爱上了小提琴,后赴法深造,学成归国,先后执教于国内多所大学。20世纪60年代末,马思聪离开大陆;1987年病逝于费城,享年78岁。马思聪1937年创作的《思乡曲》是20世纪的经典音乐之一。

第一眼就爱上

1912年5月7日,马思聪诞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幼石街。幼石街,就是2017-02-18 的中山西路。马家在当地相当有名望,马思聪的父亲马育航是将军陈炯明的同学。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时,马育航曾作过贡献。武昌起义后,马育航先后出任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等职。如此看来,马家是当时的大户人家。

马思聪的母亲叫黄楚良,虽然不是大家闺秀,但也略懂诗文。最为重要的是,黄楚良活泼开朗,不是整天安静得不轻易说一句话的母亲。一般人都认为,安静木讷的母亲带长大的孩子比较安静,活泼好动的母亲带长大的孩子比较活泼好动,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活泼的黄楚良的抚养下,马思聪相当活泼。

马家不是音乐世家,马思聪之所以喜欢上音乐,皆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天,马思聪随母亲去外祖父家,听到留声机唱响,他就跟着曲调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口中哼曲,兴奋不已,俨然一位音乐天才。那时,马思聪才5岁。

马思聪与会弹风琴的堂兄马时晖的关系非常好,7岁时正式练习。见马思聪对风琴弹弄不够,把玩不厌,父母就为他购买了一台。两年后,尽管马思聪对家里的风琴依依不舍,还是不得不出外上学,就读于广州培正学校,并且是寄宿生,难得回家一次。www.guayunfan.com

当然了,因为非常喜爱音乐,在校期间,除了学会广州话外,马思聪还学会了口琴和月琴。他吹起口琴来,悠悠扬扬,音调时高时低,仿佛风中飘逸的纱巾,美妙之极。与吹口琴相比,马思聪弹月琴时,音调就清脆多了,仿佛玉珠撒落在瓷盘上,悦耳动听。那种清韵,用“珠落玉盘”形容,丝毫不为过。

1923年暑假,是马思聪一生的转折点。他回到家,他大哥马思齐也回到了家。马思齐在法国念书,生病了,回家是为了养病。想到家里没什么消遣时光的,就顺便带了一把小提琴。马思聪见了小提琴,如获至宝,整天拉个没完没了,似乎不吃饭都行。

在人的一生中,有的东西第一眼见了就喜欢,怪得很。马思聪对小提琴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人对物的感觉,不亚于人对人的感觉。人对人有一见钟情,人对物也有。刚刚见了第一眼,马思聪就对小提琴“一见钟情”,怪不得评论界称他为“音乐神童”。为学习小提琴,马思聪放弃了广州的学业,跟随大哥马思齐赴法学习。

马思聪到法国时,只有11岁,再说他没有小提琴基础,又不会说法语,无法直接进入学校上课。因此,马思齐只好给弟弟聘请小提琴老师。最初,他们兄弟二人住在枫丹白露,马思聪在那儿学了两个月的小提琴。随后,他们兄弟俩搬家了,住到巴黎东面。6个月后,他们兄弟俩又搬家了,住到一位七旬法国人家中。就在这位老人家里,马思聪学会了法语,拉小提琴的水平自然也提升了。

《思乡曲》

独自练了两年小提琴后,马思聪于1925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分院南锡音乐学院。为方便上学,马思聪转入一位老妇人家中居住。老妇人的大女儿善弹钢琴,马思聪常与她合奏乐曲。有老师教导,还有朋友指点,马思聪进步很快。第二年大考时,马思聪拉奏帕格尼尼的《协奏曲》,荣获最优第二奖。

马思聪很上进,尽管获了第二奖,他还是不满足,回到巴黎,继续学习。经朋友介绍,马思聪第一次拜入大师门下,跟随巴黎国立歌剧院小提琴独奏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同时还跟随奥别多菲尔夫人学习钢琴。半年后,准备再次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的马思聪不得不放弃,因为练习过多,颈部患病。

1927年3月,马思聪前往贝尔克治病休养。很幸运,他遇上了终生推崇的作曲家德彪西,学到了不少知识。年末,马思聪回到巴黎。随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不久,他遇上了我国另一位大音乐人,那就是冼星海。

两年后,因为囊中羞涩,马思聪只得回国。但是,学了4年的音乐,别说还拿了奖,就算没拿,马思聪的音乐造诣也已非同一般了。回国后,马思聪分别在香港、广州举办了音乐会,一举闻名。当时四大报纸之一的《申报》甚至称马思聪为“中国音乐神童”。

待马思聪在上海和南京都举办了音乐会后,他的名气更大了。《中央日报》极力推崇,写道:马思聪拉奏的韵律“顿挫抑扬,令人神志飘扬”,“或引人入其怀古之感,或导人入幽静之境,或使人惆郁,或令人兴奋”。各大媒体如此赞美,可见马思聪的演奏已经不下阳春白雪,近乎高山流水了。

1931年,马思聪第二次赴法学习。经昔日恩师别多菲尔介绍,马思聪随作曲家比内鲍姆学习作曲。比内鲍姆是犹太族人,性情古怪,冷傲孤僻,但马思聪与这位足足大了他40多岁的老师,竟成了忘年之交,真是相知相爱的典型。马思聪对这位恩师的评价是,他那“不是忧郁,而是像古希腊悲剧的那种伟大的风格,像是猛烈的火的焚烧,他的音乐焚烧着一种不可遏制的热烈”。这一席话,也几乎可以说是马思聪对自己音乐的评价。因为,马思聪曾坦言,比内鲍姆不仅是他的作曲老师,也是他整个艺术修养的指导者。

都说名师出高徒,有比内鲍姆那样的老师,自然会有马思聪这样的徒弟。一年后,马思聪回国,与人合创了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出任校长。也就是在这一年,马思聪与比他大两岁的王慕理完婚。即使是2017-02-18 ,只要女方比男方大,别说两岁,就是只大一天,好多迂腐的人都不能接受。那时的马思聪就已经能接受了,可见他多么开明,又可见他与王慕理的感情多么真挚。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思聪出任抗日合唱团指挥,并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内蒙组曲》。1942年,电影《塞上风云》使用《内蒙组曲》中的音乐,作家兼诗人徐迟即用“国宝”称赞《内蒙组曲》。不得不提的是,享誉海内外的《思乡曲》就是《内蒙组曲》的第二乐章。

后来,因为《思乡曲》写得太好了,它竟成了马思聪的代名词,就像《离骚》成了屈原的代名词一样。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与东南亚的开播曲目,就是《思乡曲》。

永恒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1939年,对马思聪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到了重庆,遇上了广东老乡李凌。“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马思聪和李凌都是音乐文化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走得更近了,关系也更亲密了。

李凌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追随者,他从延安奔赴重庆,主要是受了周恩来的委托,深入音乐界,团结好音乐人,为全民族抗战做好思想统一工作。也就是在李凌的影响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越来越接近民族形式,越来越符合普通大众的欣赏习惯,越来越与全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不久,周恩来来到重庆,第一次见到马思聪。马思聪是中国音乐界的巨擘,他的好多优美的作品周恩来都欣赏过。亲自见了马思聪后,周恩来更喜欢了。紧接着,见了周恩来不久,马思聪又见到了毛泽东。相见时,毛泽东强调,作为一个人民的音乐家,应该多写一些符合人民大众欣赏习惯的曲子。

抗战胜利后,惜才识才的周恩来委托乔冠华等人,邀请马思聪出席上海各界人士座谈会。马思聪本就不愿离开祖国,出席此次座谈会后,他留下的决心更坚定了。1948年初,马思聪支持学生反对国民党独裁,拒绝在国民党的内战宣言上签名,被迫离开广州,前赴香港。

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位身份尊贵的人轻轻敲响马思聪的家门。开门一看,竟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马思聪不禁微微一惊。司徒雷登的拜访,虽然在意料之外,但是也在情理之中。微微一惊后,马思聪也就平静下来,很亲切地接见了客人。

司徒雷登拜访马思聪,只有一个目的,邀请马思聪移居美国。司徒雷登说,共产党喜欢的音乐多是通俗的大众音乐,例如扭秧歌、打腰鼓之类,根本欣赏不来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人的作品,而马思聪所受到的音乐教育几乎全是欧式的。

司徒雷登的言外之意,马思聪也知道,他也思考过。他的一生,最拿手的技艺是演奏小提琴,而小提琴是外国的,这与发展民族艺术的方针政策不吻合。可是,音乐虽然没有国界,音乐家却有自己的祖国。眼见国家经历了8年的抗战,好不容易就要迎来和平幸福的生活了,马思聪怎么会离开?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等职,并随同周恩来总理出访苏联。直到马思聪离开大陆,他一直都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因此,可以这么说,马思聪是永恒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1951年,马思聪率领国家音乐代表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为国赢得莫大的荣誉。

20世纪60年代末,马思聪离开大陆,定居于美国。1987年,在费城的一所医院里,年迈的马思聪接受心脏手术。令人备感遗憾的是,手术没有成功,马思聪溘然长逝,永远地离开了音乐,离开了这个他所深爱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