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郭沫若简介资料_郭沫若生平介绍

郭沫若简介资料_郭沫若生平介绍

时间:2022-03-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郭沫若简介资料_郭沫若生平介绍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这事不到一年,郭沫若患上伤寒重症。为了郭氏一脉香火延续,父母亲只得牺牲郭沫若的个人情感,强制儿子与张琼华结婚。对郭沫若而言,这两次事件既是人生的阴影,也是前进的动力。一些研究郭沫若的学者甚至认为,遭遇这两次事件时,郭沫若甚至有自杀的念头。蒋介石看到郭沫若的檄文后,当即勃然大怒,下令通缉郭沫若。郭沫若听闻,立即逃往日本。

郭沫若简介资料_郭沫若生平介绍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他的研究领域宽广,贡献颇多,是中国现当代史上少有的才人。在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年代,郭沫若能够如锥处囊中,不立自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是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唯物史学的探索先锋,也是中国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先后曾担任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等重要职位。

祸不单行

郭沫若的家族谱系源远根深,径直可上溯到唐朝大将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翻看《郭氏家谱》,见到有这么一位祖先,凡是稍微有点上进心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想要发扬祖上荣耀,光大门楣。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生在四川乐山县的一个小康之家。他父亲经营商业,母亲是没落仕宦人家的女儿。就当时的环境而言,小康之家已经算是幸福的家庭了。但是,郭沫若家不同,因为与过去相比,郭家退步了。生长在一个曾经风光过但又正日渐没落的家庭,上进心极强的郭沫若自然十分刻苦,渴望有所作为,为家庭带来荣耀。

少年时代,郭沫若就读于乐山县高等小学,成绩不仅名列前茅,而且几乎次次第一。那是1906年,当时同一个班级里面,同学们的年龄相差很大。按照自然竞争法则,大鱼要吃小鱼。学期期末考试,郭沫若勇夺第一。但那些年长的同学既眼红,又忌妒。年长同学们家族势力庞大,老师也没办法,只好违心听命,降格郭沫若为第三名。郭沫若知道前因后果后,气愤冲天,越想越觉得世界不公平,最后竟是痛不欲生。www.guayunfan.com

当时,新思想不断涌入内地,通过阅读,郭沫若也接受了不少。他认为,老师私下更改学生名次,是封建专制的极端体现。因此,作为有新思想的一代人,他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管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还是为了个人的前途,都应该奋起反抗,抵制专制的横行。为杀鸡儆猴,经过多方决定,学校将领头闹事的郭沫若给开除了。所幸,事后不久,经过郭家多方斡旋,郭沫若又进入学堂了。

这事不到一年,郭沫若患上伤寒重症。经过调养,虽然治愈了,但留下了听觉半聋的后遗症,真是祸不单行。但是,人们也常说,上天是公平的,在某一方面剥夺了你,就会在另一方面补偿你。很可惜,这个真理,当时的郭沫若并未领会。不久,他参加了罢课。对这么一个坚强顽固的“不可教导者”,学校再一次开除郭沫若。

当然了,对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的郭沫若而言,不担心找不到学校上学,因为他确实有才华。只要人有能力,就不必害怕任何困难。1910年,经过多方关系,郭沫若进入四川官立高等学堂分属下的中学堂。与前几次一样,他的思想不仅先进,还很激进,又一次带动学生罢课,被学校开除。一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为响应革命,郭沫若回乡组织民团,一心推翻旧制度,砸破旧社会。

回乡不到一年,又发生了一件让郭沫若难以承受的大事,那就是“黑猫婚姻”事件。当时的父母,被封建思想禁锢得厉害,担心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郭氏一脉香火延续,父母亲只得牺牲郭沫若的个人情感,强制儿子与张琼华结婚。被自由、民主新思想灌溉成长的郭沫若,怎么能接受呢?然而,时局如斯,环境如此,除了痛苦地接受,他又有什么选择呢?

至此,老师降名次和“黑猫婚姻”这两大事件,影响了郭沫若的一生。对郭沫若而言,这两次事件既是人生的阴影,也是前进的动力。一些研究郭沫若的学者甚至认为,遭遇这两次事件时,郭沫若甚至有自杀的念头。对真正的大家而言,自杀不是懦夫的举动,而是对生这一生存性的命题进行艰苦探索的一种方式,甚至是结果。中外历史名人,不少都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

怒发能冲冠

在中国文艺界,郭沫若被公认为是继伟大的鲁迅先生之后,成就最为卓越的作家。巧的是,与鲁迅先生一样,郭沫若也是留学日本,并且也学医。更加巧的是,与鲁迅先生一样,郭沫若也弃医从文。在此,历史是多么相似!

传说,郭沫若还在娘胎时,他母亲曾梦见一只漂亮的小豹子咬她手掌的虎口。母亲多少有点迷信,孩子出生后,母亲就给他取名“文豹”。取这个名字时,郭家可能没有谁会期望孩子将来成为大文化人。至多不过希望他真能像一只文质彬彬的小豹子,光耀门楣便行了。然而,谁又知道,郭沫若真像一只文苑之林的豹子,第一吼就将中国文坛震惊了。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婚后不到一年,郭沫若就离开了家乡。他感觉敏锐,超于常人。要天天面对一位看不上眼的夫人,心里自然难受得很。到了外面,见军阀胡作非为,民不聊生,他也很不好受。听说日本学习西方,发展得很好,不少同学都去了,郭沫若也想去。在兄长的帮助下,郭沫若很顺利就去了日本。

在日本,郭沫若结识了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倾向浪漫主义的作家,开始创作。同时,他还研究哲学,为泛神论深深吸引,近乎无法自拔。1921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取名《女神》。《女神》一经出版,当即震动中国文学界。当时的文学界好似刚刚拔起的华山,猝然遭了一记惊雷,摇了几摇,晃了几晃,仍是颤巍巍的,因为《女神》呐喊出了:打破封建禁锢,砸碎一切枷锁,尊重人性,尊重自由,释放心灵的“五四”呼声。

《女神》出版后,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说,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浪漫主义新诗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专家们甚至认为,《女神》的出现是不可重复的,郭沫若也是不可再现的传奇性人物。不久,郭沫若与成仿吾等倾向浪漫主义的作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性质的文学社团,那就是影响力仅次于鲁迅等人所组建的文学研究会的创造社。

听闻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郭沫若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操起浓墨大笔,挥就了一篇慷慨激切的讨伐檄文,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是凶顽、狠毒、狡狯的刽子手”。蒋介石看到郭沫若的檄文后,当即勃然大怒,下令通缉郭沫若。郭沫若听闻,立即逃往日本。

对常人而言,流亡国外苦之又苦,但对郭沫若这种大学者而言,流亡之地是一块清净的洞天福地。人们都说了,欲做学问,必须先学会安静,耐得住寂寞,否则必将一事无成。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得以静下心来,研究中国上古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成为“甲骨四堂”之一。另外,他还倾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论证了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改妙联,救人命

凡是赤子,必然心念故国。尽管郭沫若在日本过得优裕自如,他还是忘不了正在遭苦受难的祖国。那一段时间,每次听说国家如何危难,郭沫若都心如刀绞,恨不能插上两翼,振翅回国,看看他的母亲到底伤到何种程度。很遗憾,赤子未生毛羽,不能奋飞。

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才实现盼望已久的回国心愿。当时,日军武器先进,装备精良,而中国军民不仅瘦弱病残,使用的武器还非常落后,因此一些汉奸走狗就大肆鼓吹亡国论,替日本人标榜正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不少军民越听越无斗志。为勉励日渐委靡的军民士气,郭沫若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创造了不少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为题材的历史剧本,其中数以歌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为主题的《屈原》最为有名。

是中国人,都知道,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郭沫若之所以推崇、敬佩屈原,以他作为剧本歌颂的对象,因为屈原虽然遭受千劫百难,一颗爱国的拳拳忠心却丝毫不变。为了祖国,屈原不惜冲犯君威,揭穿秦使的诡计,开罪凶恶的秦王。屈原正道直行,正好反衬当时卖国求荣之辈的阴险狡诈;他忠而被谤,正好讽刺了当时汉奸走狗的奴才嘴脸。此外,为全中国军民树立一位光辉俊洁的爱国者形象,也是对当时铁骨铮铮保卫祖国的前线战士的肯定和赞扬。

《屈原》发表后,长演不衰,全国军民大受鼓舞,奠基了郭沫若作为中国历史剧探索者和开创者的地位。港台地区不少研究者认为,郭沫若的文艺创作,开辟了一条结合精英文艺与大众文艺的道路,他的作品既有阳春白雪的精华,也有下里巴人的乐趣,因此能赢得全国人民的青睐。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了不少要职,为国家作出了颇多的贡献。1951年,郭沫若荣获苏联列宁和平奖,使他的国际名誉大大提升。其实,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就曾以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自况,并且被文化界广泛认可。

郭沫若一生的成就,除了文学、考古学和历史学外,还有书法上的。年轻时,为了练好书法,郭沫若就尝试悬肘执笔,静心落字。现在的学生,很少用软笔了,都写硬笔。写硬笔,手肘靠在桌面,写了不到一小会儿,娇生惯养的孩子们就喊手酸手疼。倘若真让他们悬肘写毛笔,不用一天,只一早上下来,肯定筷子都夹不稳了。

讲起毛笔字,郭沫若强调“回锋转向,逆入平出”。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体现了“郭体”书法的精髓,可见他确实下了不少工夫。倘若有谁能像郭沫若一样,每天花点时间,静心练习,假以时日,必然有所成就。很可惜,现在的人,大多心浮气躁,少有能静下心来钻研某一长技的,以致略懂皮毛的人不少,真正掌握精华的人却如凤毛麟角。

1962年,郭沫若游览普陀山,走进梵音洞时,看到一个小笔记本。拾起,打开一看,唬了他一跳,只见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更吓人,竟是:春在哪里。郭沫若一看,就知道该联系伤心绝望的人所作,担心对方一时想不开,自寻短见,马上命人四处查看,务必找到笔记本的主人。

不一小会儿,人找到了,还是一个女孩子。原来,她屡次报考大学,屡次落榜,再加上恋爱受挫,心灵承受不了,决心魂归普陀,做一个无忧无虑不用烦恼的神仙客。郭沫若听了,耐心开导,并将姑娘所作的对联稍微改了几个字,那对联立刻峰回路转,春意盎然。郭沫若改后的对联是: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改得更好,改成:春在心中。

本已经心内成灰的小姑娘看了,就如枯木逢春,喜上眉梢,高兴不已。感激之余,姑娘更加敬佩,忙不迭地问郭沫若的身份。郭沫若坦白相告。竟能有幸得遇大文豪郭沫若,姑娘简直不敢相信。待姑娘倾述完理想和委屈,郭沫若又送了她一副对联。送的这副对联,就不是郭沫若作的了,而是清朝作家蒲松龄作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姑娘受了如此勉励,从今而后,无论遭遇多大的困苦磨难,都是迎难而上,不再自暴自弃。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