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李鸿章无能割宝岛的故事

李鸿章无能割宝岛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李鸿章无能割宝岛甲午战争的连连失利,让清朝又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得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求和。可是,在正式议和时,日本提出了更多的侵略内容,李鸿章软弱无能,不敢据理力争,只是一味地点头哈腰讨价还价。同时,还告诉李鸿章,日本政府已经同意暂时停战。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后,受伤的脸上竟露出了十分高兴的神情。李鸿章在来日本之前,光绪帝就交代割让土地之事,要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

李鸿章无能割宝岛

甲午战争的连连失利,让清朝又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得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求和。

然而,日本却漫天勒索,提出了许多过分的要求,而且还百般恐吓李鸿章,逼迫其就范。可谁也没想到,一个刺客竟帮了李鸿章的大忙,使原本寸步不让的日本答应了“先停战,后议和”的要求。

可是,在正式议和时,日本提出了更多的侵略内容,李鸿章软弱无能,不敢据理力争,只是一味地点头哈腰讨价还价。可是,说得再多也是白费口舌,最终还是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为了保存京师,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人,消息传来,群情激奋。台湾人民宁死也不愿沦为日本的亡国奴,于是掀起了一场保台抗日的爱国行动。

割让台湾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攻占了辽东半岛,京城告急,清政府万分惊恐。为了求和,清政府立即派张荫恒、邵友濂与日本代表陆奥宗光在广岛会谈,结果遭到拒绝。日本人公开点名要李鸿章作为清朝全权代表。没办法,清政府只好答应。

为尽快媾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十八日,李鸿章以美国人科士达为顾问,带领他的儿子李经方及随员马建忠、伍廷芳等人,乘两艘德国轮船,离开天津,赶赴日本马关。第二天,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就派人把李鸿章一行请到了马关的春帆楼。李鸿章还以为是为他们接风洗尘,满心欢喜地赶了过去。

刚一落座,伊藤博文便给了李鸿章一张单子,李鸿章还以为是菜谱,便谦让地接了过来。谁知道,不看则已,一看吓了一跳,这哪是什么菜单,全是日本罗列的议和条件!

李鸿章“请让少许”的话刚一出口,伊藤博文就蛮横地说道:“你别啰唆,就回答‘允’还是‘不允’就行了。”李鸿章顿时哑口,心中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拿出迁延手段,说容他回去好好想想,再作答复。

在返回寓所的途中,李鸿章坐在马车里,胸中的闷气依然未消。忽然听得一声枪声,不偏不倚正好击中李鸿章的左眼下部,他强忍疼痛,急呼日本警察。日警过来,见他满脸是血,忙去捉拿刺客。

此时的李鸿章早就吓得魂飞魄散,哪还顾得上问刺客之事。匆匆回到寓所后,一连病了好几日,议和之事只能暂停。李鸿章遇刺的消息很快登上了报纸,欧美各国都说日本太无理,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基本道理都不懂,大有攘臂直前、打抱不平的意思。

日本一度极端恐慌,生怕列强趁机干涉,也担心李鸿章以此为由,采取措施。迫于这些压力,日本赶紧派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到李鸿章寓所道歉谢罪,并叫医生替他好好调治。同时,还告诉李鸿章,日本政府已经同意暂时停战。

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后,受伤的脸上竟露出了十分高兴的神情。他自己都没想到一场意外竟会因祸得福,帮助自己达到了“先停战、后议和”的目的。然而,日本承诺的停战期限只有三周,更要命的是,台湾和澎湖都不在停战之列,这无疑是日本布下的一个阴谋。

此后,议和谈判继续举行。伊藤博文漫天要价,在媾和草案中列举出了比日本实际要求多得多的内容。对李鸿章父子,他也态度十分蛮横,百般恐吓,逼其就范。

这天,伊藤博文突然不经意地问道:“我国之兵,现往攻台湾,不知台湾之民如何?”李鸿章一听,满怀信心地说:“贵大臣提及台湾,想必有往踞之心,但英国将不甘心。”

伊藤博文暗笑,英国已经与我们签订了《通商条约》,早就是日本的盟友了!

其实,李鸿章是真蒙在鼓里了。等到日本一心要吃进台湾的时候,他见英国人还无动于衷,便再次警告伊藤博文:“台湾巡抚来电说,台民抗议,誓不肯为日民,这事恐怕不好办。”伊藤博文倒是干脆,说:“让他们抗议,我自有办法搞定。”

李鸿章在来日本之前,光绪帝就交代割让土地之事,要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言下之意,就是要让他多加努力,尽量不割地。可是,日本要求割地的态度却很坚决,步步紧逼。反正两边都不好惹,李鸿章便想把割地的责任推给朝廷。于是,在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电报中,他用日本代表的刁蛮无理的言辞恫吓清政府,说:伊藤博文讲广岛已派运兵船三十余艘赴大连湾,小松亲王等明日督队继进。

可是,李鸿章还没等到光绪帝的答复,便以“宗社为重,边徼为轻”的理由,与日方草签了《马关条约》。光绪帝一开始以割地太多为由,不承认这个条约,可最终还是被逼签了字。这皇帝玉玺一盖,整个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就正式割让给了日本。

弃卒保车

《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都大为震惊。恰逢当时在北京举行会试,正在北京赶考的各省举人一千多人联名上书,其中台湾省举人更是群情汹涌,纷纷抗议清政府“弃地畀仇”,声称台湾人民“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此时的台湾更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台人骤闻之,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伤心欲绝的人们涌入官署,跪在台湾巡抚唐景崧和其老母脚下,要求为民做主,上书朝廷,立即撤回《马关条约》。

激愤之余,人们把矛头对准了赴日议和的李鸿章,彰化县绅民在县署门前公开贴出大字报,大骂李鸿章等人:“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同时,还倡议对于此等卖国贼,人人得而诛之。

台北的民众直接采取了行动,他们不但鸣锣罢市,还集会宣布所有台湾饷银均不得运出,制造局也不准停工,以随时准备进行抗日。此外,他们还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然而,所有的这些抗议都归于无效。面对社会各界的责骂怒斥,总理衙门只是复电台湾巡抚唐景崧说:“割让台湾,实在是朝廷万不得已,没有办法。台湾虽然很重要,但是,对国家来说,京师的地位更重要。现在日本人还占据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万一敌人乘胜直攻大沽,那京师就危在旦夕了,希望大家以大局为重,理解朝廷的苦衷。何况,台湾岛孤悬海外,终究是难以长久据守。大家不可因为一时的义愤,不顾全大局。”

随后,朝廷为了安抚民众,又表示:“交割台湾的期限为两个月。台湾百姓愿意内渡的,大陆接收。两年内,没有内渡的就改衣冠,成为日本人治下属民。”

这话不说便罢,一说更是让人伤心欲绝,台湾全岛,哭声震天。台湾巡抚唐景崧也心酸不已,两月之内反复电陈朝廷二十余次,恳求朝廷再想办法,切不可轻易割弃台湾。在电文中,唐景崧甚至责问朝廷:“祖宗缔造之艰,史册俱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如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唯有与台为存亡,不敢奉皇上之诏。”

随后,唐景崧又忧心忡忡地说:“弃地已不可,弃台地百数十万之人民为异类,天下恐从此解体,尚何恃以立国?且地有尽,敌欲无穷,他国若皆效尤,中国之地可胜割乎?”他这番话语,并不是危言耸听,恰恰道出了列强们欲壑难填的本质。

面对一波高过一波的反对声浪,清廷也开始有所触动,总理衙门纷纷派人前往英、法、德、俄等国或者大使馆,试图寻求列强的帮助,以制止日本割台。同时,电谕李鸿章“再熟查一下情形,详筹挽回万一之法”,看看事情有无转机的余地。可没想到,不但清廷的希望完全落了空,那边李鸿章还又故伎重演,给清政府转发了伊藤博文的电文,告知日本新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已启程赴台,并有意无意地提醒说:“台湾恐开衅端,并连累他处,务祈慎重筹办,大局之幸!”

李鸿章的话,清廷当然心知肚明,如果京畿和辽沈两处再开战端的话,那就麻烦大了。出于对自身安危的担心,也为了不让日本再借机滋事,清廷最后以“和议已成,无法更改”为由,对这些来电都置之不答,只一味地催促唐景崧等台湾文武官员早日内渡,不要影响大局。

眼看中国反对声势越来越大,日本人怕夜长梦多,于是急着要清廷派出钦差大臣前往台湾办理交割手续。当时李鸿章自知已成众矢之的,签订《马关条约》后便和儿子李经方一直称病在家,但清廷严旨让他们父子把这烂摊子负责到底。

李鸿章本就年老体迈,《马关条约》签订后,遭到群议指摘,更显得虚弱无神,如此一来,李经方只得一个人硬着头皮来完成这事。可此时台湾人民对其父子恨入骨髓,他哪敢踏上台湾的土地?只好在美国顾问科士达的陪同下,带着几名翻译和四十名警卫,坐着德国商船“公义”号抵达淡水海面,然后再登上日本军舰,和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商办交割手续。

按照约定,李经方应该上岸查点财产清单,可看着岸上声势浩大的抗议民众,他只得草草出具了一份笼统的台湾署公物件清单证明就算完事,随后赶紧溜之大吉,直到到了上海才算松了口气。

武力保台

当清廷一再下令台湾官民内渡的时候,台湾民众知道割台之事已成定局,无法挽回。但是,他们不愿束手就擒,甘做亡国奴。于是,以前工部主事丘逢甲为首的台湾绅民,连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台湾自保之计。

不久,他们集会于台北筹防局,请唐景崧暂时掌管台湾政事,同时以台湾绅民的名义给总理衙门及各省官员发了公开电,电文说:“台湾属倭,万民不服。迭请唐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唯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

唐景崧万般无奈,只好致电总理衙门说:“台民不愿内渡,要死守危区,我也没有办法。”清廷怕日本以为台湾民众的反抗是因为自己在后面搞鬼,急令唐景崧离台,来京陛见,免生事端。

台湾人民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成立了抗日救亡政权,组建义军,(www.guayunfan.com)推举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兼任台湾义军统领,刘永福为大将军。这只是一个权宜之策,为的是聚集民心、统一行动,以抵抗日本侵略者。

但是,唐景崧这个人其实是一介书生,不懂军事,要命的是,此人器量狭小,缺乏威势,不善于抚众,部下对之常常阳奉阴违。他和刘永福的关系也处得很僵,总认为刘永福是从太平军归顺过来的,心有异志,对之不能信任。这样的一个人做统帅,台湾自保的行动可想而知。

正当台湾民众积极酝酿抗日救亡行动时,日本也伸出了魔爪,任命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准备使用武力侵占台湾。

没几天,日军就把军舰大摇大摆地开到了台湾海面,准备在基隆以东五十里的澳底登陆。当时,驻守澳底的有两营土勇,但都是新募的士兵,刚成军三天,士兵们未经训练,几乎没有战斗力。双方刚一交火,义军就死了四人,余下的士兵立即吓得惊慌逃走。日军毫不费力就登陆成功。

日军乘胜直前,一路杀到了基隆市街外。就在日军准备进攻基隆时,天上忽然传来阵阵惊雷,霎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日军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了个透,一时慌乱,加上对地形不熟,也不敢大胆前进,双方在大雨中相持了半天。

等到雨势渐小,日军开始突入市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当日军占领了基隆的一个火药库时,两名潜藏的义军士兵突然点燃炸药,当场炸死炸伤日军官兵一百多人。台湾人民视死如归的反抗斗争,让日军为占领基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就在进攻基隆的同时,另一路日军又向狮球岭发动进攻。狮球岭位于基隆市街西北,是基隆通往台北的最险处,日军进攻台北,必须要经过此地。危急之下,唐景崧赶紧派中军副将黄翼德率护卫营前往守卫。可是,黄翼德这个人贪生怕死,生性狡诈,他率队出去后,没到狮球岭就匆忙折回,并谎称:“狮球岭已被日军占领了,现在外面下着大雨,我们没法扎营。”随后,他又担心引起怀疑,便偷偷看了看唐景崧,说:“日本人现在到处宣告,悬赏六十万两银子买大人您的人头咧,我听到消息后,怕奸人对大人不利,所以急忙赶回城中前来护驾。”

唐景崧听了又惊又怕,将信将疑,但拿黄翼德也没有办法。这样,狮球岭只剩下胡友胜的粤勇四营兵力在苦苦扼守。日军毕竟人数众多,很快将狮球岭团团围住。义军孤军奋战,殊死搏杀,经过一天的血战,四营粤勇伤亡殆尽,最终狮球岭被日军攻下。

狮球岭一丢,台北危在旦夕,昔日繁华的市街死一般的沉寂。在这异常平静的后面,弥漫着一种战前的不安和紧张气氛。当晚,义军内部因抢夺台北藩库中二十四万两存银,发生了客勇和土勇的互斗。不久后,乱兵又冲入巡抚衙门放起大火,台北不攻自乱。

在混乱当中,唐景崧匆忙改换衣服,带着妻妾、儿子从抚署的后门溜出来,杂入乱民中,逃到了台北的德国洋行,两天后,乘德船匆匆内渡厦门。一度在晚清政坛风起云涌的唐景崧,最终也当了逃兵。

日军得知台北局势已经失控,便星夜进兵台北。经过一个晚上的急行军,于拂晓时分到达台北北门,此时守城的义军寥寥无几。连一顿饭的工夫都不到,日军就占领了台北全城。

控制台北地区后,桦山资纪在台北组织了所谓的“始政典礼”,宣布台湾总督府正式成立。从这一天起,日本开始了在台湾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