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逞威势英国启战祸的故事

逞威势英国启战祸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逞威势英国启战祸虎门销烟后,英国商人并不甘心,他们处处与中国作对,企图恢复罪恶的鸦片贸易,但遭到了林则徐的坚决拒绝。面对失去的既得利益,英国政府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对中国进行打击报复。在鸦片商人的造谣、鼓吹和煽动下,英国政府对华战争的意向越来越明朗。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国会发表演说,诬称中国的禁烟严重损害了英商利益,是对大英帝国的侵犯,表示要用武力解决这一问题。

逞威势英国启战祸

虎门销烟后,英国商人并不甘心,他们处处与中国作对,企图恢复罪恶的鸦片贸易,但遭到了林则徐的坚决拒绝。

面对失去的既得利益,英国政府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对中国进行打击报复。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英国所谓的“东方远征军”抵达中国,一场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即将爆发。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武力侵华,中国的一些爱国将领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杯水车薪,道光皇帝最终走上了求和之路。

在英国政府的武力要挟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次交锋

林则徐收缴鸦片后,料到英国人不会甘心失败,可能会发动武装侵略。因此,虎门销烟时,他曾向前来参观的外国人庄严宣告:“我们不怕战争!”

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禁烟也是这个道理。为杜绝鸦片流入,林则徐要求来华外商必须签具“永不夹带鸦片,否则一经查获,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保证书。

这下,义律不干了。你刚刚没收了我的鸦片,现在又让我签这么一个保证书,这不是赶尽杀绝吗?义律死活不签。

你不签,我就每天催,看谁磨得过谁。最后,义律扛不住了,率全体英商撤出虎门,到葡萄牙人的地盘澳门交易去了。

澳门当时虽租给了葡萄牙,但中国还是“地主”,所以,林则徐又派人携带因销烟而补偿给英商的茶叶到澳门,催促英商早日履行具结。没想到,义律还是固执己见,不但拒绝接受茶叶,也不同意履行具结。

具结之事久拖不下,义律又三番五次地不听劝告,仍对鸦片心存幻想,能不让林则徐恼火吗?他当即发话,义律要么回来具结,要么从此滚出中国!

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林则徐的这句话,在义律的心中又种下了一颗报复的种子。一开始林则徐将义律拘禁在商馆里达七个星期,后来又没收了鸦片,再后来又被逼到澳门,现在竟要将自己逐出中国。等着吧,早晚我义律要找你算账的。这样一来,双方旧怨未平,又添新仇。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

道光十九年(1839)五月二十六日,一伙英国水手来到九龙尖沙咀的小酒馆行乐,几杯烧酒下肚后,便借着酒劲,聚众闹事,殴打中国居民,结果导致村民林维喜伤重死亡。林则徐接报后,毫不迟疑地要求义律交出杀人凶手,送给清朝官府审理。

义律知道按照大清律例,杀人是要偿命的。所以,义律只同意赔偿死者家属并惩办所有参与此事的水手,但拒绝交出一人来杀头顶罪。大清法律与英国法律发生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冲突,中国人认为杀人偿命是理所当然,而英国人却无法接受自己的同胞遭受他们所认为的“野蛮肉刑”。

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并封锁了外国在广州的全部外贸企业。义律见势不妙,赶紧命令英国商人及家属登船上海。林则徐断了英商的日用食物和淡水供应,又派战船封锁英船,如果发现上岸的外国人,一律就地正法。

碰到林则徐这样的对手,义律自认倒霉。无奈之下,他只好派特使去见林则徐,要求解除封锁,恢复正常贸易关系。林则徐回复了一句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遭到拒绝后,义律立即发出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一切中国船只!

林则徐根本不惧威胁,老夫我早就想杀几个洋鬼子了。

中英两国间的第一次冲突就这么开始了。七月二十八日下午两点,也就是发出通牒后没多久,义律率兵船闯入九龙湾,假装要求供应食物,炮击清军水师船只。清军广东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水师战船和岸上炮台开炮还击,将其击退。傍晚,英方再犯九龙湾。双方激战了一个小时,英船“珍珠号”被击沉,十七名官兵毙命。

十月的一天,中午,义律为阻挠正常的中英贸易,仗恃武力,在广东穿鼻洋海面派兵船横加阻挡商船入口,并突然发炮袭击清军水师,挑起了激烈的穿鼻湾海战。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指挥水师予以还击,击退英舰,再次获胜。此后十天内,英舰又多次进犯九龙、尖沙咀、官涌等炮台,均被清军击退。

中国水师与英国军舰的这几次小规模武装冲突,算是鸦片战争的前奏,双方各有胜负,但对后来的战局并无大的影响。

后来,林则徐上报朝廷,说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胜果,道光皇帝闻讯后大喜,对英国挑衅的恐惧也忘到了脚后跟,下令禁止广东口岸的全部对外贸易。

道光皇帝本以为这事就此了结,可哪知一场新的更大的风暴悄悄来临。

悍然出兵

早在道光十九年(1839),英国政府就收到了义律的报告,他认为中国的禁烟运动,是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最好的理由”和“最有希望的机会”,叫嚷要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猛而沉重的打击。

义律的报告,引发了英国朝野一片狂热的战争喧嚣。在鸦片商人的造谣、鼓吹和煽动下,英国政府对华战争的意向越来越明朗。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国会发表演说,诬称中国的禁烟严重损害了英商利益,是对大英帝国的侵犯,表示要用武力解决这一问题。外交大臣巴麦尊也露出了强盗嘴脸,气势汹汹地说:“对待中国人,必须先揍他一顿,然后再作出解释。”

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英国政府任命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对华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五月,一支由十六艘海军战舰、四艘东印度公司武装汽船、一艘运兵船、二十七艘运输船以及五百四十门大炮、四千名士兵组成的英国侵华“远征军”,出现在了中国海面。

考虑到林则徐的严密设防,巴麦尊要求英军别在广州开战,但可以在广州递送一份致中国的“文书”,实际上,这份文书就是最后通牒。但是,义律极力反对,他给出的理由是“不宜最先让广州中国当局知道英国的要求是什么”。真正的原因是,义律还在赌气,他怕在林则徐的面前显得姿态低下。

总之,懿律与义律没有执行巴麦尊外相的训令,他们留下了少量舰船继续封锁珠江口,率领大小舰船四十三艘离粤北上。

英国远征军把首战地点定在了浙江定海。途中,舰队经过福建厦门,企图向厦门投递“文书”,但没有成功,遂放弃投书计划,继续北上。

六月,侵华远征军到达了舟山海域。到达舟山后,英军立即派出轮船,到定海城南道头港附近水面进行测量。远征军此次北上,第一个主要的军事目标就是舟山群岛,而定海,乃舟山群岛南端最大的一个岛屿,被英国人认为是作司令部的最佳地方。

定海战略地位重要,可清军的防备却很松弛,用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和弗兰克·萨奈罗这俩美国人的话说,就是“可悲又可笑”。

英军到来,定海总兵张朝发还告知下属:“夷船乃是被风吹得迷路了,常有的事,不用惊讶。”可当发现迷路的夷船越来越多时,他有些疑惑了,遂改口说:“广州不能做生意,他们才来这里的。定海要变成大码头了,我们的奖金要增加了。”

六月初,英舰撞进了定海水域,不知是抱了发大财的心理动机,还是国际友好的心思,定海知县姚怀祥登舰拜访了英军,并询问其来意。英国人一听,感觉好笑,我带这么多人、这么多大炮来,意思你还不明白?不管你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英国人可没工夫搭理你,于是扔给他一份事先准备好的中文照会:“启定海县主,速将所属海岛堡台一切投献,惟候半个时辰,即行开炮轰击。”

姚怀祥吓得急忙回去告知张朝发。到这时,张朝发才知道来的不是发财的机会,而是打仗送命的机会。两人商量之后,觉得当务之急还是守城要紧。姚怀祥说:“趁英国人还不知咱们虚实的情况下,应该先固守城防,等待外援。你也知道,咱们的兵毫无纪律,如果冒险开战,万一失败,定海城就保不住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姚“知己”的功夫绝对过硬,他十分清楚天朝的士兵是稻草人。可是,“知彼”的功夫明显就有折扣了,他参观过英国人的军舰,知道很厉害,但他依然认为,英军膝盖打不得弯儿,只善水战,不善陆战。所以,与张朝发开会时,他建议将水陆部队一半撤至离城一里的半路亭一带堵击,一半在城中防守。

没想到,张朝发不愿与他合作,并告诉他说:“守城不是我的责任,我是水师统领,只管扼守海口。”

大敌当前,军政领导人却不通力合作,双方居然达成了一个协议:张朝发包口外,率领水师督战;姚怀祥包县城,率领陆兵督战。双方谁也不救援谁,这协议真是荒唐极了!

英国人等到了第二天,还不见清军有投降献城的意思,便命令军舰开炮了。只轰了9分钟,英军就把舟山清军战船和炮台的还击能力给摧毁了。

战争一开始,张朝发就受伤了,原先与姚知县的约定倒是没忘记,可他不好意思回定海,躺在木板上跑到镇海去了。英军遂攻占定海城东南的关山炮台,并连夜炮击定海县城。第三天早上,英军攻破定海东门,发现定海已经是座空城了。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大清士兵虽然坚信英夷不善陆战、一跌不能复起,但毕竟拿命去赌这事,风险太大。出城的时候,恰好遇到一帮手持弓箭、肩扛长矛准备进城守卫的农民壮勇。可还没弄清是咋回事,出城的溃军就把他们也冲得拨转了头、掉转了方向,于是,一块儿溃逃了。

这下可把姚知县害惨了,他没受伤,但成了光杆司令,只好在城北跳河自杀了,因为他别无选择。不成功,便成仁,这是中国历朝历代给士大夫们定下的规矩。

定海失守后,英国人北上天津。道光这下慌了,大骂浙江官吏都是一群饭桶,无能之辈。他越骂越火,越火越骂,最后竟骂到了林则徐头上,怪他不该惹恼英国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琦善等顽固派早就看林则徐不顺眼了,趁机添油加醋,气糊涂的道光便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了。

媚外误国

得知英国的军舰开到了天津白河口,道光连忙派直隶总督琦善赴津,与英军谈判交涉。

谈判一开始,琦善就谦恭地表示:“上年钦差大臣林则徐等在广东查禁鸦片,没有完全理解皇上的意思,以至受人欺蒙,措置失当。我们一定会调查清楚,重治其罪。”

不料,义律对此并不感兴趣,他只关心英国的要求清政府答不答应,便逼问道:“我大英照会中所提赔款、割地之事,贵国皇帝有何指示?”

来的时候,道光就吩咐过只同意处罚林则徐等官员以维护英国人的颜面,其他一概拒绝。所以,琦善只好敷衍了事地说:“鸦片本就是违禁物品,早已经烧毁了。割让岛屿之事,我们从未有先例。另辟一境,恐坏了规矩,实在要贵国谅解啊。”

“你们大清皇帝的难处,我能理解,但我们的大炮恐怕不能理解。”义律恶狠狠地说道。

琦善见来者不善,只得又含含糊糊地说:“这些事都发生在广东,在这儿谈也是没凭没据,不好办理。不如你们先返回广州,咱们在那边谈,到时候一定秉公办理,给贵国代申冤抑。”

义律虽然不知道中国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坐到谈判桌上,不用开战就能达到目的,也是他们的本意。当时北方已经进入深秋,即将冰冻,如果还在此逗留的话,对滞留海面的军舰将极为不利。所以,义律答应了琦善的要求,撤了。

琦善并不知道内情,还以为是自己说退了英军。道光也认为哄英军南下,是大清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他欣喜异常,把琦善大大夸奖了一番,当即任命他为钦差大臣,驰往广州处理谈判事宜。

十一月初,琦善到达广州。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破坏林则徐在广州苦心经营的防御措施。他惩办积极抗英的清军将领,拆除珠江口附近的防务设施,遣散水勇、乡勇,并大骂广东人民都是汉奸,妄图以此来讨好英国侵略军。琦善开门迎盗的卖国(www.guayunfan.com)行为,无疑更加助长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这一天,中英谈判开始了。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烟价赔款,英方喊价两千万元,琦善砍价压到了六百万元。第二条是割地,英国人说葡萄牙占据了澳门,我们也要一块自治的地盘;如果天朝不给地盘,我们就不打算归还定海了。第三条是其他条款,包括开放通商港口、赔偿军费、废除行商垄断等等。

道光的底线是惩办林则徐,恢复广州的中英通商。所以英国提出的这些条款让琦善很为难,便上书说烟价没法空言解决,如果不应允英国的请求,就可能开战。

道光收到琦善的奏折后,大骂英国人反复无常。本来,他以为英军只为受了林则徐禁烟的委屈而来,既然革了林则徐的职务,英国人的冤也申了,就该息战罢兵了。可是,英国人的胃口超过了自己的想象,不仅不肯罢手,而且要求还越来越多。

道光给琦善传了道谕旨,让他两手准备,道光同时命令四川备兵两千、湖南和贵州各备兵一千,听候调遣,并命令伊里布发动进攻,收复定海。

这边,义律见琦善迟迟不给回复,就抓住琦善害怕打仗的弱点,向珠江口据守的大角、沙角两个炮台发动袭击,守将陈连升父子双双战死。

琦善本就对侵略者的炮舰极为恐惧,闻知大角、沙角失守后,更是吓破了胆。因此,他决定不顾道光皇帝停止谈判的命令,重新与义律讨价还价。最终,琦善擅自与义律秘密签订了《穿鼻草约》,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等条款。

消息传到北京后,道光大为震怒。琦善当即被革了职,锁拿回京,等候问罪。这样,琦善与义律在广州的谈判也就无效了。

国破之始

为了挽回败局,道光皇帝派遣自己的侄儿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集一万七千人的兵力前往广东,宣告对英开战。

道光二十年(1841)二月六日拂晓,英军得知清政府调兵遣将的消息,便先发制人,向虎门炮台发起猛攻。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英勇抵抗,而仍在广东前线负责军务的琦善,却依旧坚持其投降路线,拒绝增援虎门。关天培孤军作战,伤亡惨重,他自己身受创伤数十处,仍点燃大炮英勇杀敌,最后寡不敌众,壮烈殉国。英国兵舰乘势驶入珠江,广州危在旦夕。

三月,奕山率领大军到达广州,他拒不听取林则徐恢复海防设施的建议,而是信任愚昧顽固的杨芳。当时,人们都把洋人的大炮火枪称为“妖物”,只要洋人一开枪放炮,就说那是在“施妖法”。为此,杨芳向奕山献出了一条“以邪制邪”的“妙计”。他们命令地方保甲遍搜民间马桶、黑狗血等,载于木筏之上,向英国人的军舰发动总攻,试图以“克邪”方式制胜。结果,不但“妙计”成了令人喷饭的笑料,更导致英军长驱直入,直逼广州城下。

奕山还不死心,又想侥幸取胜,贸然发动了一次夜袭。四月一日傍晚,清军分兵三路出城埋伏,约定夜半以炮声为信号,放火攻打停泊在白鹅潭等处的英船。当晚十一时许,清军发起了攻击,只听炮声震地,火焰冲天。不一会儿,士兵就来向奕山报告,说是大获全胜。奕山信以为真。结果,第二天清晨,清军才发现英军只损失了几只舢板船,停泊在珠江两岸的民船却被误烧了一大片。

四月二日凌晨,英军开始大举反扑。攻下越秀山上的炮台后,英军还用数百门大炮猛轰广州城,城内兵民死伤惨重。奕山等人被英军的炮火吓破了胆,东躲西藏,急忙派人在广州城头上挂起了白旗。

四月七日,奕山向义律求降,全盘接受义律提出的五项条件,签订了可耻的《广州和约》,同意在一周内向英军交纳“赎城费”六百万银元,清军退出广州城六十里外。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月,英国政府在接到义律订立《穿鼻草约》的报告后,认为这个条约所得到的侵略权益太少了,便撤掉了义律,改派高级官员璞鼎查为全权代表前来中国,向清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

璞鼎查到任后即率英军北上,攻陷厦门。八月十七日,再次攻陷浙江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兵英勇抵抗,以身殉国,五千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接着,英军进攻镇海,浙江提督余步云闻风逃走,署理两江总督裕谦坚决抵抗。镇海失守后,裕谦投河自尽。几天后,英军又攻占宁波。

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相继失守后,东南沿海形势告急,朝中妥协求和的呼声再次高涨。道光却还想孤注一掷,他任命自己的另一个侄儿奕经为扬威将军,前往浙江对英作战。没想到,奕经同奕山一样腐败无能,他在南下途中,不管前线如何吃紧,一路上尽情地游山玩水,到苏州后,更是屯兵不前,整天沉溺在花天酒地之中,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一月才到达浙江绍兴。

为了邀功请赏,奕经竟把战争当儿戏,在毫无准备和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分兵三路向宁波、镇海、定海进攻,结果大败而归。不但没有收复三城,反而丢掉了更多的地盘。奕经仓皇逃回杭州,从此不敢再战。

英军趁势扩大侵略范围,顺着长江一路杀去。六月中旬,英国兵舰八十多艘兵临南京城下,作出炮轰之势。

南京的城墙虽然坚固,但再坚固的城墙也免不了被攻破的尴尬。道光二十二年(1842),它再一次无奈地扮演了难堪的角色。

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经常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甚至侵略。对于这些马背上的民族,中原王朝有三个对策:上策是,如果可以战胜他们的话,就把他们彻底驱逐;中策是,如果战胜不了,就修建长城加以隔绝;下策是,要是修建长城还不管用,就选择和亲,或者以贡金和互市来维护和平。

当然,历史也有例外的。大清帝国就是唯一没有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骚扰的王朝,可不幸的是,它遭到了来自海上商业民族的挑战。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十三日,对英国人来说,这是喜气洋洋的一天,他们以很小的代价,达到了他们前辈一直没能完成的目标——叩开了傲慢的天朝之门。但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幸的开始。因为就在这一天,中国和谈代表登上了英国的“汉华丽号”军舰,在早已拟好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了。

从此,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人民的灾难也接踵而至,古老而封建的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