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实行民主,施行仁政得民心_关于粟裕的故事

实行民主,施行仁政得民心_关于粟裕的故事

时间:2022-08-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实行民主,施行仁政得民心_关于粟裕的故事南坎会议刚结束,有人来报告说邹韬奋来到苏中,已到达靖江。粟裕当下指派刘季平全程陪同,另抽调50名武装战士保护邹韬奋。其时东台县许墩乡正进行民主乡选工作,陈丕显和管文蔚陪同邹韬奋前往,并在墩塘庄召开有千余群众参加的盛大欢迎会。现在改造基层政权就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深入。他在南坎会议总结中明确指出,对撤换下来的乡长和保长,应当保证其身家财产的安全。

实行民主,施行仁政得民心_关于粟裕的故事

南坎会议刚结束,有人来报告说邹韬奋来到苏中,已到达靖江

当时粟裕正与陈丕显、管文蔚几个人在一起,一听到这个消息都喜出望外。粟裕立即派苏中行政专署文教处长刘季平代表苏中区委去迎接邹韬奋。

邹韬奋是一位民主运动人士,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主编《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等进步刊物,在全国民众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粟裕是邹韬奋的忠实读者。还在浙南打游击时,粟裕、刘英领导的挺进师被国民党严密封锁,与中央完全失去联系。《八一宣言》《十大纲领》的内容及红一方面军胜利抵达陕北的消息、国共合作的消息都是从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等杂志上得到的。通过这些信息,粟裕和刘英对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总路线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适时地调整政策和斗争策略,顺应了历史潮流,推进浙南红军游击队的斗争和根据地建设。(www.guayunfan.com)

会议期间,粟裕已接到华中局关于邹韬奋要到苏中来的电文,电文中华中局还特意嘱咐苏中区“确保安全,热情款待”,并要苏中区党委转达陈毅对邹的歉意和问候,希望以后能在盐城见面,共同商谈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出版工作。粟裕得知邹韬奋要来的消息时,邹韬奋尚在上海到靖江的途中,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邹韬奋抵靖江后,在叶飞旅一部的护卫下,经三分区如皋县,绕了一个圈子抵达四分区。

邹韬奋身穿新四军的蓝色军大衣,清秀而瘦削,鼻梁上架着深色边框的眼镜,文人气质很足。其时的邹韬奋,日本人迫害他,因为他笔下文章的杀伤力比军人手中的枪炮还大,日本人恨之入骨;国民党也要置他于死地,因为国民党消极抗战并违背民意,他写文章批起来不留情面,国民党当局密令特务机关“一经发现,就地惩办”。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流亡的邹韬奋被日军通缉;1942年1月他和茅盾、何香凝等人一起被东江游击队从香港救出,转移到深圳龙华羊台山里隐藏了几个月。后因广东省委出了叛徒,羊台山也成了危险之地。后来在周恩来的周密安排下,邹韬奋离开深圳羊台山,先后在广东的梅县和上海隐蔽,现在是要经过苏中奔赴延安。

粟裕和陈丕显、管文蔚等热情接待了邹韬奋,转达了陈毅向邹韬奋的问候和愿望。接着又告诉邹韬奋:目前敌伪军正在对盐阜地区进行大“扫荡”,陇海路不能通过。希望他在苏中逗留一段时间,可以在这里走一走、看一看。

邹韬奋说:想在苏中区做一些调查采访,写本书,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面貌。

粟裕当即表示:绝对欢迎,对邹先生全部开放!找谁、到哪里采访都可以!

邹韬奋发自内心地说:“真好呀!走遍了半个中国,国统区也好,日占区也好,都没有行动的自由,没有讲话的自由,更没有写文章的自由。到了这里,一切都自由了,连呼吸也舒畅。”

粟裕当下指派刘季平全程陪同,另抽调50名武装战士保护邹韬奋。管文蔚则给邹韬奋配了一匹马。随后,邹韬奋前往二分区三仓河东部垦区一带进行实地采访考察。

其时东台县许墩乡正进行民主乡选工作,陈丕显和管文蔚陪同邹韬奋前往,并在墩塘庄召开有千余群众参加的盛大欢迎会。

会场布置得十分隆重,到会群众格外兴奋,邹韬奋颇受感动。他同到会的干部、战士、农民群众见面,做了精彩的演讲,并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他畅谈大后方民众致力于抗战救亡和民主运动的事迹,热情勉励苏中军民建设好根据地,并带头振臂高呼:“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

会议结束,邹韬奋稍稍休息了几天,又到许墩乡参加了几次干部、群众、中小地主座谈会。

在刚刚结束的南坎会议上,粟裕提出了改造基层政权问题。他指出:苏中抗日民主政权工作中存在的最严重缺点是区以下的机构不健全,大部分乡、保政权还未经过改造,是“新民主主义的头,半封建势力的脚”,“改造政权,不但对今天在根据地内实行民主政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将来的战后建设新中国时更有绝大的重要意义”。改造基层政权就是将政治民主交到群众手里,让人民自己来推选有威信的领导人。

为此,粟裕特意嘱托陈丕显,要他与管文蔚、宋日昌等共同商量研究,先在二分区搞试点,摸索出经验来,再在全苏中大力推广普及。根据粟裕的提议,苏中区党委做出《关于改造基层政权机构、加强民主建设的决定》,然后在二分区三仓一带进行试点。

其时苏中抗日根据地区以上的政权已彻底实行“三三制”——在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进步人士和中间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现在改造基层政权就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深入。乡长、保长由老百姓自己推选,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算是稀罕事,也搞不懂。

选举的方法视选区文化普及程度而定。少数文化较普及的地区采用票选法,而大部分地区则采取举手表决、捻筹子(用竹片做成筹子,写上候选人姓名,放在候选人后面,供选民去捻)。

民选乡长、保长,极大地鼓舞了老百姓参政热情。在选举方法上,苏中区选民创造出一种烫香洞和投信任豆的方法。烫香洞是选民用点燃的香,在候选人名单上烫一个洞表示投一票;投信任豆,是在各候选人身后放一只空碗,让选民向候选人碗中投豆粒的方法进行。

新选了乡长、保长,那原来的怎么办?这个事没处理好也容易出问题。因为当时的乡长、保长有的是地方有实力的人,搞得不好会把他们推向日伪或敌对的一方去。不过粟裕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他在南坎会议总结中明确指出,对撤换下来的乡长和保长,应当保证其身家财产的安全。

当邹韬奋看到这一幕时无比感慨地说:农民群众能投票选举乡长,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做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他还说,自己过去从事的民主运动,与此相比只是隔靴搔痒,如今在抗日根据地才亲眼见到真正的民主政治。

在参观考察的那些日子里,邹韬奋对新四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次转移出发前,各级干部都要仔细检查,看看借群众的门板有没有送还,地有没有扫干净,老乡家里的水缸有没有挑满水等等。每次出发时都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部队在天黑后总要集合起来,由参谋长或秘书长讲讲话,进行教育。邹韬奋看到这些情况,非常感动。他对管文蔚说:“这样的军队,是无法战胜的!”

离开三仓河以后,邹韬奋由刘季平陪同,继续参观考察根据地的民兵、妇抗会、儿童团、学校。

一路上刘季平向邹韬奋介绍根据地开辟建设的过程、现状以及办学情况,陪同参观了设在温家桥的南通中学、“联抗”地区的紫石中学、十总店童甸小学。邹韬奋在参观了粟裕指导创办的骑岸中学时说:“能办出这样一所中学,真是不简单。”

12月14日,邹韬奋参加了当时苏中四地委在十总小学召开的报告会。到会的有地委、专署、分区机关的主要领导、地方干部、十总区附近几个区的教师、开明士绅和民主人士五六百人,其余是部队的同志,共两三千人。陪同邹韬奋入场的有专员季方、秘书长夏征农等人。粟裕做形势报告后,把邹韬奋介绍给大家见面,请邹韬奋做讲演。

在演讲中,邹韬奋指出战胜日寇必须坚持统一战线;说来到苏中区后看到中共党和新四军坚决抗日、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和巩固的民主政权,施的是仁政,深得民心。他说:我憧憬的自由民主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现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这一伟大任务,将由信念变为现实。还说到沦陷区的许多爱国同胞都不愿做亡国奴,他们把整个中国的希望都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和全体抗日军民身上等。

邹韬奋早年办的《生活》周刊在全国各城乡、各阶层人士中的影响很大,根据地的不少老中青大小知识分子都知道他,也非常仰慕他。离开前他进行了富有激情的演讲,所到之处抗日热情更加高涨,民众抗日斗争的信心倍增。一个伪营长闻讯辗转托人送来“邹韬奋先生亲启”的信,说他是《生活》周刊的多年读者,一向敬佩邹韬奋先生,后来是不得已才跟着投敌,现在保证不做卖国残民的坏事。

邹韬奋在骑岸镇待了半个月后去了盐阜地区。后来又经过苏中转赴上海治病。苏中之行给邹韬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盐阜地区后,邹韬奋接受了《盐阜报》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及邹韬奋对苏北根据地的印象时,他不假思索地答:“很兴奋。我有两个最深刻的印象,第一是共产党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忠实,充分而周到地照顾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利益,使全根据地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坚持了敌后抗战;第二是民主政治的实现和‘三三制’的彻底实行,使民主政治真正成为人民大众自己的政治,真使人兴奋极了。我看到老百姓热烈拥护政府,使我对于十余年来为民主政治而奔走的信心更加坚定。”

到上海后,他在撰写的《对国事的呼吁》一文中写道:“当我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亲眼看到民主政治鼓舞人民向上精神,发挥抗战力量,坚持最残酷的敌后斗争,并团结各阶层以解决一切困难的情形,我的精神极度兴奋,我变得年轻了。我对于伟大祖国更看出了前途光明。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奋勉自励,为我伟大祖国与伟大人民继续奋斗。”

邹韬奋本人很希望参与根据地建设。他想写一篇长篇报告文学《苏北印象记》,准备办一个刊物,但因为耳病,加之日伪的大“扫荡”,这些愿望都没有能实现。后来在给陈毅的信中谈起苏北之行时,他说:“过去十来年从事民主运动,只是隔靴搔痒,今天才在实际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信中,他表达了向往苏北,要求重返苏北的愿望。当时他已经知道他得的是癌症,治愈的希望不是很大,但仍向陈毅恳求:“我死,要死在苏北,死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邹韬奋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日军的屠刀和国民党当局的暗箭都不能使他屈服。他对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邹韬奋对新四军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粟裕领导下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得到的,他的话虽然说是苏北,但实际上反映了粟裕领导下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政治文化方面的面貌。

粟裕切实执行中央民主政治建设的精神,从苏中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全面推进苏中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把建立真正的抗日民主政权工作摆在重要地位,保障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从而也团结了社会各个阶层。

苏中区的地主、资本家一开始对抗日民主政权能否持续存在是表示怀疑的,对参政会是不信任的。参加了参政会的参政员也采取旁观态度不愿发表意见。现在完全不同了,士绅都希望参政,没有受到聘请的还不高兴。他们多数人对抗日民主政权有了相当的认识,说:“其他的政党是要等群众起来斗争时,看到群众力量强大,才不得不讲民主。而共产党则在自己当政时就自愿给人民以民主。”

苏中区原来逃走的地主、资本家现在看到苏中区形势好了,也逐渐回来,连在上海受日本资本家挤压的一些资本家也来苏中参观,对“三三制”政权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看到自身的利益有保障,就想到苏中抗日根据地来投资工商业,希望与新四军搞好关系。

因为坚持不懈地实行了既减租减息又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救济灾荒、兴修水利等工作,农民特别是贫雇农的经济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参选参政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在文化教育方面,苏中区创办了各种学校和识字班,广泛开展文化教育、社会教育、民主教育,迅速提高了广大农民政治觉悟、文化素质。他们积极参加农抗会、工抗会等各种抗日团体,开展各种抗日活动,并由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的、武装的斗争。

苏中的党政军民亲密无间,情如鱼水,筑成了苏中抗日的铜墙铁壁,使得苏中区在对日伪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