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待命山门,卧薪尝胆写兵书_关于粟裕的故事

待命山门,卧薪尝胆写兵书_关于粟裕的故事

时间:2022-08-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待命山门,卧薪尝胆写兵书_关于粟裕的故事1938年10月,粟裕抵达浙江省平阳县山门镇。山门镇地方偏僻,不是战略上兵家必争之地。到山门镇后,粟裕在山门镇龙井禅寺里安顿下来。在此期间,粟裕和刘英着手干部培训,地点在大屯村。第一期干部培训班学员为连级以上的军人和县级以上的干部,有20余人,其中以军人为主,为期10天。浙南三年游击战,挺进师及临时省委干部损失极为惨重。

待命山门,卧薪尝胆写兵书_关于粟裕的故事

1938年10月,粟裕抵达浙江省平阳县山门镇。

山门镇地方偏僻,不是战略上兵家必争之地。此时浙江境内国共两党因日本人的全面入侵而握手言和,挺进师停止所有反政府的行为,浙南国民党军队刘建绪部调往沪杭前线参加淞沪会战。至于日本人,他们相继攻陷北平、天津后南下进攻上海,企图占领上海威胁南京逼迫中国政府屈服,同样无暇顾及此处。所以山门镇成为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

到山门镇后,粟裕在山门镇龙井禅寺里安顿下来。龙井禅寺地处南雁荡山凤岭山麓西南侧,原名龙井庵,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坐北朝南,面溪背山,周围竹林茂密,环境幽静。

和粟裕一起住在龙井禅寺的有时任政治部主任张文碧,通讯参谋江如枝(在张文碧的回忆里江如枝为王守知,1943年10月,江如枝在溧阳县清水塘与日军作战时牺牲)。龙井禅寺的阁楼上一个小房间是粟裕的办公室兼卧室。房里陈设简陋,摆放着一张方桌、几条长板凳、一张木板床、一床棉被,床头晾着毛巾,墙上挂一盏马灯和军用背包。(www.guayunfan.com)

粟裕与刘英会合前,挺进师张文碧、舒雨旺、余龙贵、张麒麟、范连辉等部集结平阳县山门一带,有200余人。刘建绪曾派他的政训处处长王裕光、詹行烈两人来到山门镇会见刘英,提出要挺进师部队编入刘建绪的第十集团军,随其开往浙江乍浦前线。其时刘英已派出龙跃与吴毓去南京向八路军办事处请示后续工作,还没有回音,刘英就以没有得到中共中央的命令为由拒绝。粟裕与刘英会合后,挺进师在山门镇集中了300多人。当时国共两党对于红军在南方八省游击队的处理意见还没有统一,挺进师就以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名义存在,刘英任政委,粟裕任司令员,陈铁军任副司令。

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有三个中队,分别由范连辉、余龙贵、杨立财领导,驻扎在凤卧乡、山门街一带。部队补充新兵,加强训练,就地开展群众工作,等待中共中央的指示。

在此期间,粟裕和刘英着手干部培训,地点在大屯村。第一期干部培训班学员为连级以上的军人和县级以上的干部,有20余人,其中以军人为主,为期10天。培训内容:一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关系;二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党的独立性的关系;三是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开课第一讲是什么是矛盾。很多人不懂矛盾的内涵。

粟裕解释说:古时候有个卖武器的人,既卖矛又卖盾。他夸耀自己的矛什么盾都刺得穿,是最锋利的;又吹嘘他的盾什么矛穿不透,是最坚固的。旁边有人说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结果会怎样呢?——将了卖武器的一军。

听这么一说,学员们明白了矛盾是统一体中的两个对立面,在此基础上也明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就下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也真正理解当时的口号:反对日本,保卫祖国,为祖国而战,为民族独立而战。只有民族得到了解放,国家保持了独立完整,才能谈得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

干部培训班办了三期,第二期开了半个月,主要是培训浙西南和浙东南两地区的干部,第三期十七八人,学员为浙南干部。第三期由刘英主讲,粟裕着手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

浙南三年游击战,挺进师及临时省委干部损失极为惨重。为了日后抗战的需要,为解决干部不足的问题,中共浙边临时省委又以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的名义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

因为是国共合作时期,临时省委在温州《浙瓯日报》上以“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救亡干部训练班”的名义刊登招生启事公开招生。

学校草草创办,又因为地方偏僻,是新办尚未成名的学校,因此规模并不大,只有135人,其中有女学生29人。大多数学员是浙南各县和台州、宁波、绍兴、上海等地区中共党组织选派的党员和进步青年,其中有些人在当时或后来都有点名气,如后来成为作家的林斤澜、上海美专学生林夫、著名的国民党军将领邱清泉的弟弟邱清华。也有少数是看了招生启事后来的,如庄鹤生,他是苍南县龙港镇白沙象岗村人,本是杭州的大学生。杭州沦陷后,学校没了,他被迫停学回家。他在温州《浙瓯日报》上看到干校的招生启事后就告别父母和结婚才七天的妻子来到干校报到。

干校借用山门镇畴溪小学做校舍。畴溪小学原本是所普普通通的小学,但自从来了这两百爱国青年之后,闹得热气腾腾,并从此出了名,载入史册。——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是当年中共在南方八省十四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延安抗日大学式干部学校。

学校开有四门课,分别为哲学、政治经济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术。粟裕给学员讲授的是游击战术。

此时中国战场上,日军连下北平、天津、上海、南京,侵占了华北、华中大片国土。没有教科书和参考书,粟裕也从没接受过正规的军事院校教育,但井冈山时期学到的战略战术思想,加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摸索和心得,使粟裕在战术和军事思想已自成体系。未来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需要,以及山门镇和平的环境,给了他一个认真总结参加革命战争以来所积累的战术和军事思想的机会。他把这些心得和经验归纳总结并诉诸笔端,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术,结成《游击战术讲授提纲》一文,并油印成册发给学员。

抗战以来的事实证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有正规军在正面进行的正规战争是很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人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最后把侵略者赶出去。游击队深入沦陷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可以有效地配合正面战线的作战,争取战争的胜利,以保卫国土和民族。游击队在敌后作战,可以更好地避敌之长,攻敌之短,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长期消磨敌人。游击队在敌后,可以担负武装宣传队的任务,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动员与团聚广大群众为国效劳,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游击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光复国土,建立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积蓄力量。……

这是粟裕《游击战术讲授提纲》的开篇。虽然不到300字,但提纲挈领,言简意赅——中国抗战,要有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正规军和游击军两支军队,采取正规战和游击战两种作战形式并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

粟裕以敌强我弱为依据,以深入敌占区、开辟敌后战场为出发点,以发动群众和创建根据地为重点,以保存和壮大红军最后夺取抗战为目标,完全符合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党制定的军事战略方针。而且粟裕提出的很多观点与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战略设想也不谋而合。

其时粟裕远离中央、远离毛泽东,独立地对抗日游击战争作了战略分析。他从全民族抗战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高度,解析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显示了他的深谋远虑,也使得他成为较早把抗日战争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的中共领导干部之一。

培训班期间,粟裕讲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游击队的任务、游击队的组织、游击战术、游击队的教育工作、游击队的补充与供给工作计26课,授课时数有30多个小时。

游击战术不讲究以硬碰硬,这种兵法其实和武术中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原理相同,是工农红军克敌制胜的法宝。粟裕认为:游击战谈不上防御,敌人压过来时,我们留下一部分部队就地坚持,主力应迅速跳出包围圈,以积极的作战行动进到敌人后方去,吸引敌人,调动敌人,开辟和建立新的根据地,这就叫“敌进我进”。这是他对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游击战用兵“十六字诀”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

粟裕说话虽带有明显的南方口音,但学员们能轻松听懂。粟裕讲课时穿插有许多内战时期生动、鲜活的实战事例,高潮处全场爆发出一阵一阵笑声和掌声。

除了理论课程,学员还接受军事训练,除校内的队列教育、爬山训练、枪刺、侦察、埋伏、伏击、进攻、退却等战术活动外,粟裕多次带学员到附近小山丘进行军事演习,体验如何利用地形地物作战、白天遇到敌人时如何隐蔽、夜间怎样打埋伏,手把手教学员射击技术。

为考验学员们的革命意志和战斗准备能力,粟裕选择了一个有雨的夜晚在地形复杂的山间进行夜间演习。张文碧、学员施光华、林斤澜都有对那次夜训的回忆。

那天深夜,校园内响起急促的哨声,操场上亮起了火把。睡眼惺忪的学员们背着东西跌跌撞撞跑到操场。教务主任黄耕夫站在一张八仙桌上说:“同学们!刚才接到紧急通知,日军已在鳌江口登陆,与敌人浴血抗战、保卫家乡的战斗开始了,凡决心抗日的跟红军上前线;不愿上前线的留下来,一会儿送你们回家。” 接着队长宣布纪律:“尽量少带东西,行军时不准讲话,不准打手电筒。”那些学生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一些舍不得离开家乡,有个别女生暗自哭泣。但没有一个提出要回家的。队伍出发后,走的全是羊肠小道和崎岖山路,没有月亮,没有灯火。拂晓时到达山中一个村庄。村头打谷场上早已竖好十多块晒地瓜干用的大竹匾,上面贴着“欢迎抗日救亡学校同学们!”等标语。学员们这才明白这是紧急集合训练课。夜训的策划者粟裕直到最后才露面。他称赞大家没有掉队,要求大家继续努力学习,经受锻炼。

施光华回忆夜训回去的路上有一个防空演习:

走了几里山路,突然响起了“嘀嘀嘀嘀嗒嗒嗒嘀嘀嘀嘀嗒嗒嗒”的军号声。队长一声命令:“防空,向树林子里疏散!”我们回头一看,是粟司令亲自在吹军号。他英姿勃勃地站立在路边岩石上,手执铜号,号音清脆。我觉得稀奇:司令员也会吹军号!

施光华稀奇的是粟裕会吹军号,现在看来,我们惊讶的是粟裕对日作战准备上的超前性和全面性。

张文碧在那次夜训中做收容工作。他带几个战士负责收捡学员们丢失的物品,在演习结束后摆在一起,请学员认领。那些物品里有一口小皮箱——林斤澜的。

林斤澜回忆此事时把丢箱子的过程说得很详细,也细细地描绘了那个时候的粟裕模样:

中等身材,穿一身青布军衣,跟战士一样扎着皮带,打着绑腿……步履矫健如飞,手势敏捷如同闪电……

那次夜训过后只隔几天,粟裕又组织干校学员联合部队搞军事演习。由张文碧带领一支部队扮演日军在凤岭山头防守,粟裕则指挥学员进攻。

粟裕带领学员们进到阵地。本来他想在张文碧带领的部队刚进入阵地立足未稳时发动突然袭击,但张文碧作战经验丰富,一进阵地后立即布阵防守。这种情况下粟裕放弃了突袭,寻找到张文碧所在的位置,然后命令队长王太然带领一班学员直扑张文碧的指挥部。学员们在王太然的指挥下发起冲锋,演习中一位学员把泥块当手榴弹向阵地扔去,正好砸在了张文碧的额头上,砸得张文碧头破血流。

张文碧大约是因为鲜血和疼痛,更可能是因为败在一伙未经战事的学员手里而火冒三丈。他捂着头下令把那个学员捆起来。

粟裕赶上来,当场批评张文碧说:“你捆他干什么,马上把他放了。打仗就是这样的,这还是一场演习呢,真的交上火你怎么办?”

虽是演习,但粟裕要求从严从难、真打实备。

粟裕身为校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忙碌之余,他经常来看望学员、了解学员家乡人民的生活和抗日情况。他还参加学员们的讨论会、联欢会,亲自指导学员的军事训练,讲评军事演习。他挤出时间有计划地找学员个别谈话,给以亲切指导。粟裕用简便而又十分合用的方法,用钢铁的纪律把每个学员造就得自重、强悍、坚毅。

抗日救亡干校为浙江培养了一批地方干部和抗日积极分子,但却引起国民党方面的忧虑——国民党温州专员公署曾发来公函要求解散抗日救亡干校,遭到刘英和粟裕的断然拒绝。

时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军部于1月6日在南昌正式成立,军长为叶挺。随后军部两次来电与刘英和粟裕联系,催调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去皖南集中。由于没有接到博古的指示,刘英、粟裕仍然按兵不动。

国民政府浙江省主席黄绍竑也十分关心中共这支武装部队,于1、2月间来到平阳鳌江,原拟会见刘英、粟裕;但不知是黄改变主意还是刘、粟不愿会见黄,这个会面没有实现。但黄绍竑向刘、粟派出的代表黄先河和吴毓询问刘、粟的武装部队何时开赴前线参加抗战。

刘、粟二人以正在等待中共中央命令回复他。

国难当头,军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奔赴前线杀敌报国。但在这里待命已有两三个月了,什么时候才能走上前线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