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做一个有志气的人_竺可桢的故事

做一个有志气的人_竺可桢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_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小学毕业后,老师认定这个学生可堪造就,以后肯定是个人才,便极力建议他到大城市去求学,而且不止一次地到竺可桢家中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在一次和同学的讨论中,竺可桢终于找到了答案。校长处事的独裁和不公,使竺可桢遭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

做一个有志气的人_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小学毕业后,老师认定这个学生可堪造就,以后肯定是个人才,便极力建议他到大城市去求学,而且不止一次地到竺可桢家中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竺嘉祥对小儿子幼时便寄予厚望,又何尝不想让儿子去大地方读书呢?但是,大城市里生活水平高,花费大,而此时家道中落,一年不如一年,作为一家之主,他拿什么供儿子上学呢?一家八口人,要承担摊派到他家里的庚子赔款八两白银。市面上,米行的生意越来越萧条,烛行也因洋蜡的倾销而几近倒闭。这几年因儿女的婚嫁,家中的积蓄已所剩无几。这时,竺可桢的老师章镜尘先生表示愿意解囊相助,希望竺嘉祥能爱惜这个可造之材。竺嘉祥只好找几个朋友筹借了一笔钱,在章镜尘的帮助下,竺可桢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竺可桢带着父亲和老师的期望,带着母亲的牵挂,来到上海,考进了澄衷学堂。

这一时期,正是黎明前的黑夜,也是有识之士暗地里酝酿着中国的大变革的重要时刻。

1898年,年轻的光绪皇帝和康有为、谭嗣同等爱国人士痛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图谋变法维新,富国强民。可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顾国家安危,抗拒一切新思想、新主张,对主张变法的有识之士更是百般阻拦。慈禧太后首先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之后,维新派人士被杀的被杀,外逃的外逃,最终,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失败了。从变法开始到结束,仅有百日,故称“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失败了,但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图强救国、推翻封建制度的斗争仍然没有停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历尽磨难,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提出了“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主张。(www.guayunfan.com)

上海在当时就已经是大都市,竺可桢在那里上学,经常看一些宣传新思想的书报杂志,内心逐渐确立了民主主义思想。他认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这些是外国所没有的。但是,为什么近几十年来中国连连被外国列强欺侮呢?

在一次和同学的讨论中,竺可桢终于找到了答案。他说:

“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人。我们中国人应该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科学技术上!”

从此,竺可桢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努力。他知道,只有拥有真才实学,才能不辜负父兄师长的殷切期待,才能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在澄衷学堂读书期间,竺可桢学习十分刻苦,他废寝忘食,埋首于书本中。幼时,他曾患过肺病,身子骨本来就弱,加上出门在外营养跟不上,身体越发瘦弱。为此,他经常受到同学们的讥笑。一次,他在散步时听到了同学们对他的议论:一个高个子的同学把手比在自己的胸前,嘲笑着竺可桢身材的矮小;另一个来自安徽的同学说:“看此君的身体状况,难活到20岁……”

这时的竺可桢不过16岁,他听到这话后,心里十分委屈和难过。身材矮小也不是他自己愿意的,他想起西方有句谚语:“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全的身体。”如果身体不好,求大学问救国救民不过是空谈,只有拥有强壮的身体才有精力努力学习。他又想到外国人讥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自己这个样子,不正像个病夫么?胸怀抱负的竺可桢暗暗对自己说:

“对,只要我有了好的体质,身材矮小又算什么呢?”

他决心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自己的体质,保证日后能救国救民。竺可桢也许没想到,体育锻炼竟然伴随了他的一生。

竺可桢是个十分有毅力的人,拿定主意后,他开始每天坚持做早操,一有时间就去跑步、登山、打篮球、游泳……过了一段时间,他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学习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同学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

由于品行良好,成绩优秀,待人和善,办事认真负责,加上能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竺可桢在班里威信很高,于是同学们就推选他为班长。

当时澄衷学堂的校长,处事独断专行,任人唯亲,是学校的大独裁者。他把自己的亲朋安排到学校任教,但其中有些人根本没有实才,没有教学能力。那是临毕业的最后一学年,图画课教师教学很不称职,根本无法胜任这个工作。同学们对此十分不满,要求撤换图画课教师。他们推选竺可桢为代表,去和校长谈判。

竺可桢来到校长办公室,郑重其事地说:

“今天来打扰您,是因为全校同学推我做代表,来向您提一个郑重的请求。学校聘请来的老师里,有些并没有足够的教学能力。比如图画老师,事实上根本就不会作画。这样的老师又如何能教学生画画呢?所以,我们要求校长辞退这位老师,请称职的老师来教授这门课。”

校长听了,怒不可遏地呵斥道:

“你们有没有把我放在眼里?目无法纪,不尊师重道,竟然要驱逐师长,殊违孔孟之道。作为学生,你竟然带头闹事,成何体统,实为校规所不容。不绳以纪律,何以维护师道尊严!”

但竺可桢认为他们的要求是合理的,又有广大同学的支持,他想出了一个法子——罢课!于是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们的要求至为合理,如果校长不撤换这个图画教师,我们就不上他的课。”

校长冷笑一声说:“那好吧,就看你们怎么闹!”

之后,学生们坚持不上这个老师的图画课,学校就停了他们的所有课程。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学校贴出了校长签署的布告。布告中宣布:竺可桢带头闹事,开除学校;竺可桢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勒令停学一年。这件事以学生的失败而告终。

毕业在即却被迫离开学校,这对苦读了三年的学生来说,是多么残忍冷酷的事!校长处事的独裁和不公,使竺可桢遭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他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的残酷无情和掌权者的不公正。莘莘学子,执著而单纯,向校方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何罪之有,竟至于被迫离校?然而申诉无门,走投无路的学生们只好离开了学校,另谋出路。

这一事件在竺可桢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他从不轻易向人提起,但却影响了他的一生。30年后,在他长达13年执掌浙大的经历中,他从不轻易处罚、处理任何一个学生,而总是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替他们说话,帮助和爱护他们,理解和同情他们的冲动和热情。可以说,这件事为他成为一位好校长奠定了基础,因为他从没有忘记在澄衷学堂的那些日子。

被迫离开澄衷学堂后,竺可桢不想让父母失望,他在学习上更加努力,终于考入了复旦公学。

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有个老乡给他带来了一封家信。信中说,母亲病重,叫他赶快回家。当他急匆匆赶回家中时,母亲却永远看不到她日思夜想的小儿子了。

丧事处理完毕,还是要以学业为重。竺可桢经余姚乘乌篷船回上海继续上学。天空是灰蒙蒙的,江面也是灰蒙蒙的,让人感到十分压抑。竺可桢仿佛憋得透不过气来:丧母的悲痛压在心头,国家的前途令人担忧!18岁的竺可桢真正感到了人生沉甸甸的分量。他不禁踌躇,前面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当竺可桢所乘的船靠近趸船,心事重重的他正准备下船休息,不料一不留神掉进急流的江中,江水一下子淹没了他。侥幸的是,他手上拿着一把伞,掉下河的同时伞迎水张开,他紧紧地抓住了伞柄,旁边一位好心的工人赶紧提着伞一把将他救起。这是位锡箔厂的工人师傅,他看到竺可桢年轻单薄的模样,心生怜意,问竺可桢晚上有无地方可去。竺可桢摇摇头,工人师傅于是把他带到工厂里,帮他把衣服烘干,并留他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他陪着竺可桢来到码头,看着竺可桢乘上了去上海的轮船,才放心地离去。好心人的帮助,使竺可桢重拾了信心。

到了1909年,因复旦公学的教学制度管理不严,教学质量也差,竺可桢便远走北方,考入了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