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双料博士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双料博士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双料博士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人生就像一部戏,情节环环相扣,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戏就唱不下去了。经过反复思考,施韦泽把自己奉献人类的这个时间节点定位在了30岁那一年。自此,施韦泽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被确认了下来。成为哲学博士后,施韦泽并没有停息,因为他的神学博士论文还没有完成。施韦泽在他的文字中,把基督教理解为对上帝的爱。

双料博士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人生就像一部戏,情节环环相扣,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戏就唱不下去了。

带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思绪飞扬中,时光的隧道又现亮色,1896年在悄然之中来临了。

携一颗素简的心,追随着时光的步履,踏进了新的一年。这时,施韦泽刚满21岁,强健的身躯,潇洒的英姿,超越年龄的成熟,走在拥挤的人群中,显得越来越有成人风范了。(www.guayunfan.com)

圣灵降临节的假期,施韦泽回到根斯巴赫家中,与父母相聚,尽享亲情的快乐。

用过午餐后,他登上村外的雷帕山,走进熟悉的山林,大口呼吸清新的空气,用心与森林湖泊对话。那一刻,就着清风,与山水相依,与白云相望,只觉得花香已醉了流年。

心旷神怡间,他展开四肢,舒适地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嘴中吹着美妙的口哨,一声接一声,清脆、婉转、响亮。此刻,林中的鸟儿叽叽喳喳地鸣唱得更欢了,似是听懂了他的哨声,在快乐地回应着。这感人的一刻若能停留,成为山林里永远的晴天,该有多好!

自从去年生日有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后,这一年多来,他想了又想,反复考虑,对“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一个人若是在生活中获得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他就应该懂得感恩,努力做出相应的贡献,帮助弱势的人们,因为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个世界上所有痛苦的重负。”这是他一年多来思索的结果,他要用自己的奉献,去分担他人的不幸,让生命在红尘岁月里起舞。

蝴蝶因花而妩媚,细雨因风而柔醉,明月因夜而皎洁,人生因爱而生辉。而今,他终于明白,自己在享受眼前这一切幸福的同时,不能忘了那些处在不幸之中的人们。自己必须有所行动,以爱的奉献去帮助他们,给他们带去人世间的温暖。

他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心中充满了真爱的人。

他发誓要在某一天之后,把自己完全奉献到对人类的服务之中,用自己奉献人类的一个个足印,去触摸生命的深度,延伸生命的长度,让生命放光。

经过反复思考,施韦泽把自己奉献人类的这个时间节点定位在了30岁那一年。或许他认为,30岁之前是他的前半生,30岁之后就是他的后半生了。30岁之前他要努力学习,在哲学、神学和音乐中丰富自己的生活。30岁以后他要献身于人类,走直接服务之道,为弱势人群奉献自己的人生。

人的一生中,一个重大的抉择就是一次生命的洗礼。自此,施韦泽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被确认了下来。这个环节一旦确定,他那独特的、神秘的、富有意义的人生传奇也就随即确定了。今后的人生之路,无论有多少沟壑、多少险滩、多少风雨、多少劫难,都将按照戏路的演绎,坚定地走到闭幕的那一刻了。

这时候,萦绕心头多时的迷茫已经消失,他不再为自己当前的幸福生活而感到不安,也不再为未来人生的选择而举棋不定。他已经为自己定下了30岁这个人生分水岭,距离这一天还有整整9年时间。从此,他要让今后所有的日子都披上阳光的色彩,变得更加温暖,更具有张力,更富有意义。

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灵的温暖,一种灵魂的皈依。此刻的施韦泽,就像久旱的草原忽然遭遇了雨水的亲吻一样。他那颗被爱浸泡着的心儿,跳跃得更加有力了。

抬头仰望天空,放长眼线,让目光穿透云端的缝隙,但见长空里阳光灿烂,一片明媚。

若水,经年;红尘,多情。淡淡,浅笑;衣袂,翩跹。

在光阴的静静流转中,施韦泽为自己的未来定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一个要直接服务于人类弱势人群的崇高思想,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陌上花开,岁月静好。人生如果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奉献让别人获得幸福,那么活着才像花儿开放一样,真正拥有了美丽的色彩。

为了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施韦泽日夜不舍,更加努力地学习。在哲学方面,他对18世纪启蒙主义兴趣益浓,思考伦理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康德的鼓舞。1899年8月2日,他以《康德的宗教哲学——从“纯粹理性批判”到“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成为哲学博士后,施韦泽并没有停息,因为他的神学博士论文还没有完成。他立即大量阅读神学著作,悉心研究耶稣生平,将圣餐问题作为神学博士论文的切入点。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1900年7月21日以《根据19世纪学术研究和历史报道基础上的圣餐问题的考证》一文获得神学博士学位。

就这样,年仅25岁的施韦泽获得了哲学和神学双博士学位。

11月14日,施韦泽在斯特拉斯堡圣尼克拉教堂出任助理牧师,负责主持星期天的儿童礼拜以及一些宗教课。他出生于牧师家庭,心中充满了基督教信仰的虔诚。现在自己成了牧师,自是十分高兴,将一片赤诚和满腔热情都投入了工作之中。

施韦泽喜欢孩子,关心儿童成长,认为只有在童真的心灵上播下爱的种子,人类一生才有了精神支撑。他用心主持儿童礼拜,在每堂坚信礼课后都要陪孩子们诵读《圣经》,给他们做详尽的讲解,启发他们的人生智慧。他以虔诚的宗教信仰竭尽全力去净化孩子们的心灵,向他们灌输爱人类的思想。

施韦泽是个勤奋的人,学习研究之余,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于写作,将一腔热情化作了满纸飞扬的文字。

1901年,他撰写了论文《弥赛亚的秘密和受难秘密》,文中通过末世论有力地阐述了耶稣的一生与教训。

1902年3月1日,施韦泽以论文《弥赛亚的秘密和受难秘密》获得了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新教神学系授课的资格,成为一名讲师。他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前人对耶稣的看法,花4年时间完成了《耶稣生平研究史》一书。此书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施韦泽在他的文字中,把基督教理解为对上帝的爱。这种爱,必须在对人类的爱中得到证实,才真正变得有意义。只有爱人类,才是爱上帝。这样的爱,才是真实的、美丽的、永恒的。

花开花落,弹指流年;人生路口,凝眸静望。努力之中,施韦泽珍惜每一个日子,花谢花飞,云卷云舒,终日跋涉在路上。

他成绩斐然,忙而充实着。

施韦泽年轻有为,人生幸运,生活之路一帆风顺,到处都是鲜花与掌声。

除了哲学和神学方面的成就,他还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演奏家,指尖流淌出的乐声总如高山流水般清澈,年纪轻轻就拥有了大量乐迷。

他广泛地与欧洲的社会名流结交,聆听教诲,尽受大师风采熏染。这样的时光,明媚如斯,他一个人静静地享受幸福。

他是个十分努力的人,事业虽然刚刚起步,却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年纪轻轻便在斯特拉斯堡拥有盛名,广受人们关注。没有人会怀疑他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牧师、哲学家、音乐家,一生成绩卓著,拥有富足、优越的生活,风光无限。

但是,在享受幸福与成功的同时,施韦泽没有忘记自己对人类的承诺。对其他人、对弱势人群的人道义务感,日益强烈地在他的心中滋长。

他是一个充满爱心、懂得感恩、肩负责任、乐于付出的人。给他一点春光,他要还你一片灿烂;许他一阵凉爽,他要为你献上无垠的稻香。

他细心观察这个世界,思索着,等待着,盼望能有机会为有需要的人群直接服务。他渴望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去为弱势的人们献出自己的时间、双手、身心乃至一切。尽管目标定位早已明确,但究竟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为弱势人群服务,他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思忖中,他自言自语道:“做公益吧,这应该能为一些人提供些帮助。”在寻找公益之路上,他费尽了心机。他想收养可怜的孤儿,但由于手续繁琐等多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计划。他想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可这件事情更加复杂,最后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他继续寻找,相信终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奉献之路,并坚定地走下去。无论等待他的是一马平川,还是荆棘丛生,甚至穷途末路,他都将无怨无悔,绝不回头。他十分努力,留心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却依然没有结果。

那段时间,他很迷惘,不知该情去何方、心向何处?

然而,很多时候,人生的美好相遇,就在不经意的一瞥之中。

一个爱字,落在纸上容易,落在了心间,想要擦去,太难太难。

1904年,施韦泽已经29岁,离他为自己设定的30岁志愿服务人类的计划只差一年时间了。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宏愿,通过献身将爱献给弱势人群,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一个问题。

人世间最美的相逢,是一种心灵的相逢,尽在不经意间。这是一种偶然,实则含有必然的成分。执着的他,终于迎来了这一场相逢。

转眼间,又一个圣灵降临节到来了。那天早上,阳光灿烂,百鸟齐鸣。施韦泽上完课后,兴冲冲地来到神学院的办公室。就在他不经意的一瞥中,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一本绿色封皮小册子。这是一本从巴黎寄来的巴黎传教者协会的会刊。施韦泽看到之后便随意翻阅了起来。书中内容很杂,其中一篇有关非洲大陆贫困落后、当地黑人境遇悲惨、急需得到医疗援助的呼吁文章牵动了他的心,令他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之中。

还在很小的时候,施韦泽在科尔玛的马尔斯公园里看到那个悲伤忧郁的黑人雕像后,就对遥远的非洲大陆的苦难人群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也许正是命运的安排,施韦泽在若干年后能够有缘看到这篇题为《刚果地方传教士之所需》的求助文章。

整整一天,施韦泽一直在默默念着书中的文字:“在非洲大陆的丛林中,生活着一大群不信主的土著黑人。该地没有医生,生病时没有药吃,他们不懂真理、知识贫乏……人们哪,教会正在迫切地需求着,凡是那些能坚决回答上帝召唤的,请马上回答:‘主啊,我要跟随您!’”

一个人的心中如果充满了爱,就会知道自己的生命该去向何方。此刻,施韦泽内心深处对人类的无限大爱被彻底激发了出来,脑海里浮现出小时候看到的那个黑人雕像,以及雕像脸部表情里的无尽忧伤。他即刻意识到这就是自己该去的地方。

“我要去非洲,为那里苦难的人们献身!”施韦泽内心深处倏然涌起的这个念头,不但是他内在的生命呼唤,更是人类历史的星辰闪耀!

站在岁月的风尘中,眺望天涯,搏击蓝天。此刻,施韦泽的梦想已经开花,他的一颗心也已飞到了遥远的非洲大陆,跃动在丛林深处。

又花了一段时间,施韦泽对非洲的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在非洲的热带丛林里,阳光毒辣,气候湿热,生活在那里的土著黑人实在太不幸了,昏睡病、麻风病精神病、象皮病、疟疾、痢疾、急腹症、化脓的伤口、疼痛的牙齿、肿胀的眼睛……他们饱受着各式各样的病痛的折磨,却得不到任何医疗服务。至此,他彻底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决定前往靠近赤道的热带丛林做一名乡村医生,为那些贫病交加、缺医少药的土著黑人服务,为他们驱除病痛、维护健康,通过献身把自己奉献给他们。

“非洲丛林苦难的人们,今生注定了与你们有这段情缘,从此令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施韦泽选定了目标,情动深深。

“不久的将来,即使栉风沐雨,我也要独上兰舟,不远万里把你们追寻。未来的路上,让我们携手同行,风雨同路。我将把一切都为你们奉献。”

然而,当施韦泽把自己要去非洲志愿服务的决定告诉父母和亲朋好友时,他们无不震惊,反对、责备的声音扑面而来。平日里最疼爱他的母亲更是伤心不已,痛哭流涕。

施韦泽的想法不被大家理解,这令他十分难过。在这个风雨如晦的夜晚,他思如潮涌,心乱如麻。回想过去的日子,往事一幕幕翻过心头。

肩扛责任,为弱势的人们奉献自己,是他这些年来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的道路,而今面对巨大的阻力,他究竟该怎么办?

风雨人生,总会有风雨洒落在肩;苦乐年华,总会有苦乐相伴相随。而今,他心意已决,信念决不再动摇。

如果说爱是一朵莲花,那么最美丽的一定是那清苦的莲心,因为有了莲子心里的苦,才有了那朵莲花的美。为了奉献大爱,他愿意像那清苦的莲心一样,为了莲花之美而承受一切的苦。

“谁打算行善,就不能期待有人替他搬开途中的石块,而是必须对自己的命运做好准备:人们会把石块推到他所走的路的中间。只有在这一抵抗过程中内在地变得纯净和强大,才能够最终克服它。”他在心中这样对自己说,不停地为自己鼓劲。他非常清楚,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一定要坚持。人生所有的选择,都需要一种信心,对错都需要时间来证明。面对困难,只有鼓起勇气,才有可能冲破阴霾,最终看见日出。

“非洲苦难的人们啊,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风雨多大,无论有多艰辛,只要你们愿意,我一定会陪在你们身边。”

非洲苦难的人们在召唤他。他那深沉的爱,一如阳光般明艳,定能将人间的温暖,沁入那些苦难的生命之中。

岁月悠悠,挚爱无尽。此时,他身在欧洲,心已飞到神秘遥远、梦魂所系的非洲大陆了。

生命里总有那么一页,这样与众不同,这样充满了争议,这样被人热议。

虽然施韦泽明确了自己前往非洲丛林做一名乡村医生的宏愿,可他从未学过医,对医学一无所知,根本无法担当此项重任。此事看来似乎只是一件美丽的外衣,里面一无所有,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甚至有些荒谬。

然而,一声承诺,便是一生的践约。今生,既然注定了这一份情缘,那就百般珍惜,全力以赴去努力,用全身心的付出去学习一门全新的医学课程,掌握为非洲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时候,他的人生偶像——伟大的诗人歌德给了他生命的力量。歌德的人格与生活可谓极尽了人类的可能性,他的“人要高贵、乐于助人和善良”的人性理想进一步坚定了施韦泽的信念。

施韦泽之前所有的活动都属于精神层面,而今,他要效仿伟大的歌德,从精神走向行动,做一个行动的人了。他必须重新开始,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属于自然科学的医学领域。

长期以来,他一直在口头上谈论爱的宗教,而今,他必须成为爱的宗教的真正践行者。医学技术可以让他以最好和最广泛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走直接服务弱势人群的奉献之路也要求他这么做,非洲丛林缺医少药的现状也需要他这么做。

对于自己的能力,他从来都充满了信心。“要去学医,成为一名医生,做一个行动的人道主义者”——这个意愿在他的心中升腾。他一直在寻找,寻找自己可以为之献身的方式,而今,既已明确要用医术去救死扶伤、呵护非洲丛林中苦难人群的健康,那么无论多么艰难,他都将义无反顾。

为此,他放弃了自己在神学、哲学和音乐方面的锦绣前程,重新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去学习医科。

这一年,他刚好30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带着梦想,带着期待,带着热情,带着使命,作别美好的从前,不知疲倦地吟唱不可知的未来,在律动的时光里红尘独舞,带着理想去飞翔。

此时此刻,他的这一份抉择,这一份执着,无人能懂。

施韦泽相信生命中的这一次选择,一定会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出不一样的芳华。他的这一份淡然,他的宛然风节,在洗净铅华之后,终不会被流年湮没。

施韦泽的举动令人震惊,各种各样的指责纷至沓来。但是,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他也就义无反顾了。

家人知道了他的想法后,非常生气,几乎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一向理解他、包容他、疼爱他的母亲也表示坚决反对。她流着眼泪对儿子说:“阿尔贝特,这么重要的事情,你事先也不和我们商量,真太过分了。我们为你创造条件,培养你上大学。你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取得的成就也令我们骄傲,前程似锦。现在,你居然要放弃这一切,走向不可知晓、毫无前途的明天,令我们为你日日担心,夜夜受惊。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

母亲毕竟是一个弱质女流,对儿子充满了母性的爱,她说这话时,止不住泪流满面。

母亲如此爱他,心疼他,可他自小就常惹她生气,而今已到了成家立业、回报双亲之际,却还在惹母亲生气、担心,这让施韦泽的心里很难过。但是他心意已决,只能强抑着内心的不安,流着眼泪,耐心向母亲解释。

此刻,所有解释的话都是苍白无力的。父亲也发话了,他动情地说:“阿尔贝特,你这是要埋葬自己的才华,去担任一个不合适的角色。难道你不知道,你要去的那个地方紧挨着赤道,那是一个贫困落后、未开化的荒蛮之地,日晒病、热带贫血、疟疾等可怕的要人命的疾病随时都会发生,还有酷热、暴雨,这一切对健康都十分不利,而且非常危险。对于白人来说,那儿简直就是一个夺命的坟场啊。”

“正因如此,那里才迫切地需要医生啊,爸爸。”施韦泽耐心地向父亲解释道。

“唉……”父亲的一声长叹,像一支利箭,刺入了他的心坎。

朋友们知道后,也都认为他疯了,竭力劝他放弃。大家一致认为他应该体谅父母的感受,继续钻研学问,在现有的成绩上获取更大的成就,在学术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去攫取更多的名声,这才是他应有的作为。

同时,一些非常难听、攻击和诋毁他的话也不可避免地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令施韦泽感到非常难过的是,他无比尊敬的音乐老师魏多,即使在听过他一次次耐心的解释后,依然不能理解他,并极其生气地对他说:“究竟为了什么,你要抛弃学问和艺术,跑到非洲去。要知道,你是一个将军,却要学士兵,拿着步枪到没有战壕的火线上去送命!”

施韦泽耐心地向敬爱的老师解释:“主耶稣说过,谁要是吝惜生命,谁就会失去生命;谁要是为了善举而舍弃生命,谁就会得到生命。我想按照主的旨意去做,用我的自我牺牲去维护更多人的生命,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魏多怒道:“非洲的状况,还没有糟糕到要你去拯救。而且,这么多年我花费了这么多心血来培养你,为了什么难道你不明白?”

此刻,施韦泽只能低声说:“老师息怒,学生对不起你。”

生气过后,静默了片刻,魏多又问:“是不是像外界所传的那样,发生了什么事情?”

“什么也没发生,”施韦泽答道,“我生活得很幸福,正是因为太幸福了,所以我想为别人做点事,以此来酬谢我所享有的幸福。”

对于这位音乐天才的这个选择,对于他的这一份固执,魏多也只能长叹一声“唉——”了。

最让施韦泽感到意外和伤心的是,那些平日里张口闭口愿意牺牲自我,要竭诚为苦难大众服务,一心传播伟大的基督精神的神学界的朋友们,此刻居然大多不支持他的行动。他们的不理解甚至比亲朋好友还要厉害。

阡陌红尘,守望于缕缕寒风之中。施韦泽期待得到理解,得到支持,然而等来的只有冰雪般的寒冷和失望。在历经酸楚之后,施韦泽用心宽似海的襟怀,容纳了流年的风霜。他年轻善良,肩上负有一份责任,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完全是理性的,基于他的全部生活,非常有意义。

事实上,他的这一决定,没有物质的利诱,没有权力的争夺,完全是其世界观的必然产物。他有选择自己人生方向的自由,并对这样的选择负责。他有一种强烈的伦理责任感,一种坚定的伦理意志,一种对苦难人群的至深同情,要通过自己独特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有奉献的激情,非洲丛林有医疗服务的需求,他现在缺的就是医学才能。他坚信可以通过学习去掌握这门技术。在生命力争上游的过程中,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对弱势人群的奉献。他要撰写自己的人生剧本,把志愿奉献的大戏来演绎。

“我要到非洲去,”施韦泽孤独地站在淡月疏星之下,一遍又一遍地坚定自己的信念,“我要去非洲,我一定要去非洲!”

自古英雄多磨难。岁月里,流年中,有爱,有牵挂,便有了坚持向前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