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救死扶伤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救死扶伤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救死扶伤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风从丛林中来,于水月无声处,把沁人心脾的花香来播散。施韦泽在兰巴雷内接诊的第一个手术病人是一个骨折病人。在麻醉起效后,施韦泽便开始施行手术了。手术室条件虽然简陋,但施韦泽还是毫不迟疑地因陋就简担当起了主刀医生的责任。海伦娜在术中全神贯注,全力维护病人的生命体征。施韦泽在丛林村民的眼里成了传奇,从此名声大噪,骨折病人纷纷前来要求接受手术。

救死扶伤_施韦泽医生的故事

风从丛林中来,于水月无声处,把沁人心脾的花香来播散。这风中的幽香,一定源自于医心无私的他,于万水千山间,舞尽人间的情和爱。

丛林诊所建成以后,施韦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他时刻铭记自己为了什么而出发,向着最初想要抵达的方向一路前行,不管还将走过多少泥泞,踏过多少荆棘,终不回头。

在夫妇俩整日不停的忙碌中,施韦泽觉得为了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诊疗工作上,有必要在当地找一些帮手做一些零星杂事。可是,想找到一个好帮手,却没这么容易。在这贫瘠落后的原始森林里,读过书的人不多,能讲流利法语的人更少,懂一点医学知识的人则一个也没有。(www.guayunfan.com)

尽管如此,施韦泽还是处处留心,希望能够发现一个合适的人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个叫约瑟夫·阿佐瓦尼的黑人,他是个厨师,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可以讲一口比较流利的法语,人也很有灵气。经过和约瑟夫几次交谈后,施韦泽终于将他收于麾下,成了自己的第一名黑人助手。

约瑟夫虽然不懂医,但人较聪明,也勤奋好学,没过多久就可以分辨出诊所里的全部药品了,能够准备好手术器械和缝扎材料,并且在施韦泽夫妇俩忙碌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打下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每天早上开诊之前,病人已早早地集中在门口了。在他们等待的时候,约瑟夫便对大家发话了。他大声说道:“大家都听着,我是医生的第一助手,”他把自己称为“医生的第一助手”确实没有错,说这句话时他显出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现在我来宣布医生为诊所制定的守则,大家必须严格遵守。”他用目光扫视了一下等候的病人,故意稍顿了一下,继续大声说:“诊所是一个公共场所,要为大家服务的,因此大家来诊所看病,要讲文明,不许随地吐痰,这是第一条规定,大家听到了没有?”

下面乱哄哄地回答道:“听到了。”

“好,”约瑟夫满意地点了一下头,“现在我来宣布第二条规定,医生看病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所以等待的时候不许大声喧哗,大家能做到吗?”

下面有人怯怯地问道:“小声交谈可以吗?”

“要很小声,不能影响医生看病,懂吗?”约瑟夫大声说道。

看到大家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他又继续说:“由于病人较多,一些病人上午不能看完病,所以要自己带好中饭,等下午再看病,大家明白吗?”

“明白!”这次的回答很整齐,约瑟夫很满意。他微微笑了下,继续宣布:“未经医生同意就在传教站过夜的人,不发给药品;由于药瓶紧张,所以医生给你们的瓶装药吃完后,空瓶一定要归还;医院不准备蚊帐,住院病人要自己带好蚊帐;如果每个月的中旬有船只到达兰巴雷内,医生只看急诊病人和重病人,因为那几天医生要为了补充药品而写信、开清单……大家都听明白了吗?”

约瑟夫是个很负责的人,他每讲完一条守则,都要再大声地问一句:“大家都听明白了吗?”当有人说“不明白”时,他便会耐心地再解释一遍,并请大家务必遵守。

约瑟夫的到来,使施韦泽可以放开一些杂务,与土著黑人之间的沟通也方便了许多。一些听不懂的部落方言,可以通过他的翻译而大致听懂了,这为他的诊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此后,施韦泽又陆续聘用了几个黑人助手,诊所里一些其他的简单杂务他也可以少操一些心了。

丛林诊所设置了一个小手术室,终于可以开展一些常规手术了。施韦泽在兰巴雷内接诊的第一个手术病人是一个骨折病人。由于这里木材交易兴盛,伐木工人较多,经常有被树木砸伤的事件发生,因此这里骨折病人也相对较多。

过去由于没有医生,不管是否为开放性或粉碎性骨折,不管是否损伤神经血管,不管对线对位如何不良,都只能简单地包扎一下。许多病人因为失血过多或继发感染而痛苦地死去,一些存活下来的病人也大多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甚至终身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

这是丛林诊所建立后开展的第一台手术。海伦娜细心准备好手术床,消毒好手术器械和缝扎材料。施韦泽原本以为,丛林村民对动手术一定极度恐惧,然而他却惊讶地发现,这个骨折病人竟然不等他与其多做沟通,便很自愿地进入手术室躺到了手术床上,并且镇定地说:“博士,你给我做手术吧。”

施韦泽很惊讶,一开始不得其解,可稍一思考,他便想通了,一定是过去殖民政府组织的巡回医疗队在巡回医疗期间,为这个村民的部落里的一些人看过病,并且做过手术,因此他是丛林里少数知道动手术是怎么回事的人,因而对手术没有太多恐惧,甚至可以自愿躺到手术床上。

海伦娜和病人聊了一会儿天,问他伐木工作的情况,又问了他一些家里的情况,使他进一步缓和了情绪。病人很配合,也不太紧张,令第一台手术一开始就非常顺利。于是,海伦娜顺利地给病人上好了麻药。在麻醉起效后,施韦泽便开始施行手术了。

手术室条件虽然简陋,但施韦泽还是毫不迟疑地因陋就简担当起了主刀医生的责任。海伦娜以手术护士的身份负责术中护理,同时她还要做好麻醉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护。约瑟夫戴了一副橡胶手套以助手的身份帮助他俩,用碗把伤口流出的血和脓液倒到外面。约瑟夫干得特别认真,真是一个难得的、不错的助手。

这是在丛林诊所开展的第一台手术,大家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施韦泽胆大心细,准确地做好每一步操作,消毒、铺巾、切开、对位、固定、止血、缝合,每一个步骤都干净利落。海伦娜在术中全神贯注,全力维护病人的生命体征。几个小时后,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后,骨折完全愈合了,身体恢复了,劳动力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

第一台骨折手术成功后,各种传说迅速在丛林里传开了。传得最神奇的说法是:博士大夫施韦泽是一个有神奇魔力的人,他可以先把病人杀死,然后给他开刀,最后再把他救活。施韦泽在丛林村民的眼里成了传奇,从此名声大噪,骨折病人纷纷前来要求接受手术。夫妇俩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台手术,治好了一个又一个病人。虽然忙得疲惫不堪,内心深处却无比欣慰。

一次,人们送来了一个腹痛病人。他连续痛了好几天,腹股沟部位鼓起了一个肿物,整个人都痛得蜷缩了起来。施韦泽详细询问了病史,仔细检查过身体,化验过血液后,诊断他患的是腹股沟疝,疝内容物已经嵌顿,不能还纳回腹腔,若不及时处理,将发生嵌顿性肠管坏死,从而危及生命。

面对这个嵌顿疝病人,施韦泽的心情非常复杂。自己是方圆数百里内唯一能够救他的人,由于自己的到来,他才能够得救,否则他将和过去许许多多在茅屋的沙地里打滚的病人一样,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悲惨地死去。

施韦泽对病人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后,就让病人躺在手术床上,将自己的手放在他的额头,柔声对他说:“静一下,你很快就会睡着的,等你再醒过来的时候,我已经帮你解决了问题,你的痛苦便已消失了。”

病人顺从地点了点头。海伦娜为病人上好了麻药。麻醉显效后,施韦泽、海伦娜、约瑟夫紧张地忙碌开了。几个小时后,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病人还在昏睡的时候,被大家轻手轻脚地抬回了病房。当病人在昏暗的病房里醒来的时候,惊讶地看着四周说:“咦,我怎么回到病房里了,我怎么一点也不痛了,啊,我活过来了,我又活过来了!”

又有一次,一个剧烈腹痛的病人被送了过来,他的肚子鼓胀得十分厉害,人已接近休克状态。施韦泽做过仔细检查后,发现这是一名急性肠梗阻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急诊手术治疗。在赤道非洲的热带丛林里,这样的病人常能见到。过去面对病人的剧烈腹痛,大家都一筹莫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不停地呻吟,翻来覆去挣扎,最终痛苦地死去。

施韦泽在医学院学习和临床实习的时候,在外科急腹症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扎实的医学基本功此时发挥了作用。在海伦娜的配合下,他以惊人的医术,给病人上好麻药让他安静地睡去,又令人震惊地切开病人的腹腔,仔细检查了病人的肠子,解除了肠道梗阻,最终救活了病人。半个多月后,病人康复了,临出院时,紧紧握住施韦泽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口中说着感谢的话,眼睛里流露出的感激之情中却充满了疑惑。病人无法相信,这个被人称为“博士”的白人医生居然能够切开他的肚皮,把肚子里的肠子翻来覆去地查看,最后把他救活。

热带丛林里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很高,病人常常会突然发病,并在夜间加重。施韦泽带来的玄参等新药对这种疾病的疗效非常显著。病人用了这些药后,胸口闷痛缓解了,快速的心率得到了控制,急促的呼吸平稳了,夜间也能够安然入睡了。这令病人感到惊喜,也使施韦泽深受鼓舞。

一次次成功的手术,一个个起死回生的生命,使丛林村民对施韦泽的医疗技术深信不疑。施韦泽由此成了他们眼中的奇迹创造者,人们像30多年前信任美国白人传教士医生纳索博士一样信任他了。

暮色渐浓,夕阳的余晖透过咖啡树的缝隙投射进病房,照在施韦泽的身上。此刻,他正站在病人的床边,与病人倾心交谈,他们互相之间的那种信任,给人以亲人般的温暖。每当这时,施韦泽便幸福地觉得,自己在丛林里能够为土著村民的身体健康发挥这样的作用,真是太好了。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施韦泽心中的这八个字蕴含了多少对非洲人民的深厚感情。

从踏上兰巴雷内那一刻起,他就期待传教办事处为他建好丛林诊所,然而直到半年以后,在自己的努力下,这个愿望才真正得以实现。现在,他已经能够在诊所里给病人做手术了,并且由此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对他来说,这是来兰巴雷内后最开心的时刻。

丛林诊所建成以后,他希望诊所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段时间以来,他已经了解了一些丛林村民的生活习惯和部落传统,十分清楚要想做到这一点,自己不能按照欧洲的规矩和书本上的要求来管理诊所,而应该入乡随俗,按照当地的方式来运作,尊重传统,尊重习惯,以丛林为中心,尽可能为村民们提供更多的方便,以此赢得他们的信任,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时间过得很快,不经意间,已是来兰巴雷内的第二年了,在与丛林村民的交往中,施韦泽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偌大的丛林只有这么一个诊所、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病人来自丛林深处的四面八方,他们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有的人为了来看病,要划上整整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的独木舟才能到达这里。

他们从方圆几百里的丛林深处离家而来,带着需要照顾的孩子,带着必需的生活用品和食物,甚至带着家禽,在这里边看病边生活。面对这样的现实,用欧洲现代化医院的那一套管理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施韦泽决定抛弃欧洲那一套医院管理制度,根据丛林村民的实际需要,来开设一家真正属于非洲人的诊所。

在丛林诊所,他除了为日常诊疗工作操心外,还要为病人的日常生活操心。他决定不打乱病人的生活,而令医院规章制度尽量适应他们的生活习惯,给他们以方便,以此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从而充分发挥病人本身在医疗中的作用。

在茂密闭塞的非洲丛林里,土著黑人的家庭关系密切,同一个部落的成员之间互相都有照应。为此,施韦泽放宽了诊所对病人陪客的限制,允许病人带上自己的小孩、家属和陪护人员,带上几天、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的食物,甚至允许他们在医院四周安营扎寨、生火做饭。

由于医院人手太少,对病人照顾不过来,因此他又鼓励家属尽量陪同病人一起来就医,以便病人能够得到更多的照料。他的这些举措,虽然增加了诊所的管理难度,但是对于方便丛林村民,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里,以便更好地接受治疗,尽快恢复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施韦泽坚定不移地推行这些便民措施,绝不做影响病人情绪的事情。他的举措得到了丛林村民的拥戴,大家生病后首先想到的就是丛林诊所和施韦泽博士,而不再是跳大神的巫师了。

得知施韦泽的丛林诊所开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土著黑人的欢迎,他的欧洲朋友非常高兴,远道而来探望他,同时亲眼看一看他的这个独特的诊所。然而,他们一到诊所附近,就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是乱哄哄的,四周竟然到处是鸡鸭,还有营火。人们在这儿做饭,根本不像一个欧洲的诊所。

他们对这一切感到十分惊讶,不解地问道:“阿尔贝特,这就是你的诊所啊?你看看,村民们拖家带口地随意在这儿停歇,生火、煮饭、休息、睡觉,还养着家禽。你这里哪有一点诊所的样子,反倒像是非洲丛林里的一个村落。”

“呵呵呵,真被你们说对了,这里是非洲丛林,而不是欧洲,”施韦泽大声笑道,“这里的病人是丛林村民,他们贫穷,没有文化,不懂纪律,不受约束,生活在丛林深处的各个角落,来看一趟病很不容易,目前以这种丛林村落的形式来办诊所,对他们来说是最适合的。”

施韦泽指着正在生火做饭的病人,继续说道:“你们可要知道,他们或许要划上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的独木舟,才能来到我这里。他们来看病,常常是一家人举家而出,他们要生活,如果什么也不允许,那么最简单地说,他们上哪儿去吃饭、睡觉呢?”

看到朋友们开始有点理解了,他更是得意:“所以嘛,现在这样是最适合他们的。当然啰,今后他们接触文明多了,接受了教育,有了文化,懂得纪律了,生活富裕了,同时医院的条件也改善了,就可以对他们严格要求了。”

突然,他的眼睛一下子明亮了起来,满怀憧憬地说:“到那时,条件好了,村民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我一定将诊所改建为正规的医院,将欧洲的医院管理经验渐渐移植过来,把医院建成一所现代化的医院。那时候,你们一定再来参观哦。”

“哈哈哈,到时候,我们可会不请自来的哦。”

就这样,施韦泽的兰巴雷内诊所渐渐成了一个新型的、特殊的、丛林式的独特的诊所了。它不同于欧洲的诊所,甚至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诊所,但它在闭塞落后的非洲丛林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为土著黑人解除病痛,得到了这里的人们的高度认同。

兰巴雷内的土著黑人散落在丛林深处各个闭塞的部落里。虽然部落里面人们互相照应,但是部落与部落之间没有往来。他们没有文化,不懂规矩,不懂礼貌,不晓得受人恩惠后要适时感恩。相反,根据传统习惯,他们觉得自己得了病,医生给自己治病,护士照顾自己,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仅如此,他们认为施韦泽不远万里来到非洲帮助他们,是为了和他们交朋友,既然这样,那他就应该关心他们,赠送礼物给他们。于是,他们看好病回去的时候,根本就不懂得致谢,更没想到要支付费用,反而常常向施韦泽索要一些礼物。

不用说,这样的状况并不是丛林村民的思想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闭塞落后与外界少有往来,以及落后的习俗观念造成的。事实上,施韦泽志愿服务非洲,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从丛林村民身上赚钱,丛林诊所的开支来自于他自己的积蓄和欧洲朋友们的资助,他的医疗行为完全是在尽一份义务。

可是,他很快就发现,由于前来就医的病人太多,而医疗物资的数量毕竟有限,如果只是无偿消耗而没有补充,不但不利于诊所的进一步发展,长此以往还将影响诊所的生存。同时,因为一切都是免费的,村民们对轻易就能得到的医疗服务就不珍惜,也不爱护诊所的财产,药品纱布等浪费严重。

此外,由于当地粮食不足,经常发生饥荒,他还时不时要向一些病人和陪客提供必需的食物,这就使得他的日常开销更大了。虽然从未想过要向村民们收取费用,可是他心里明白,长期这样下去,自己一定很难维持。

而且,他觉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人与人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则,作为一名医生和基督徒,他有义务去向村民们宣讲,通过自己去影响他们,改变他们,让他们能够逐渐走进文明的园地。于是,他开始耐心与他们沟通,一步步引导他们,告诉他们要懂得感恩,要记住帮助、救治他们的人,并应该向帮助他们的人表示感谢。

同时,他还告诉他们,大家之所以能够在丛林诊所里获得医疗救治,其中还包含了许多远在欧洲的朋友们的无私捐助,对那些欧洲的朋友也应该表示感谢。渐渐地,村民们开始懂得了施韦泽对他们的教导,很多人变得懂礼貌了,并学会了感恩。

从那时起,接受治疗后,一些人会送来一点谢礼,有的人还会象征性地支付一定的费用。土著黑人开始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了,也懂得爱护诊所里的东西,不再浪费药品纱布了,诊所的医疗秩序也因此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令施韦泽感到十分欣慰。

兰巴雷内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地方,由于食物短缺,经常会有饥荒发生,丛林里的很多人,常常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施韦泽发现来诊所就医的病人中,很多人患有严重的营养不良症,十分消瘦,抵抗力差,对治疗的反应弱。这些病人体质虚弱,只有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后,治疗措施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实,施韦泽和海伦娜商量起了对策。夫妇俩一致认为因地制宜地开荒种地,应该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于是,两人在结束了白天的诊疗工作之后,又花了许多时日,于下班后在原始森林边缘的奥果韦河边开垦了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些农作物,包括木薯、芋头、各种蔬菜等,并且饲养了一些家禽。

就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人白天是医生、护士,晚上就成了农民。

夜色渐浓,星星像闪光的珍珠一样布满暗蓝色天空的时候,正是两人在地头辛勤耕种的时候。淡淡的月光,淡淡的朦胧,恰似那一份辛劳,将两人的身影笼罩。

一阵夜风吹来,将新翻开的泥土的气味送入了夫妇俩的鼻观,这可是令他俩深深陶醉的大自然的气味。

“这味道真好!”不约而同地,两个人说出了同一句话。话音刚落,两人便相视一笑,这一份欣喜,何需千言,只一句便已胜过万语。

施韦泽轻拥爱妻,两人情话绵绵,这一份至深的情感,像璀璨的烟花一样绽放于清寂的夜空,绚丽了丛林之夜。

在远离欧洲的非洲丛林里,在这方远离文明的贫瘠土地上,夫妇俩就这样整日忙碌着,白天诊疗工作结束后晚上还要当农民。尽管十分劳累,但他们一点埋怨也没有,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在夫妇俩日复一日的辛劳下,荒地渐渐变成了良田。这翠绿的土地,浸透了两人的多少汗水!望着这一片生机勃勃,满眼绿意摇曳,夫妇俩的脸上挂满了笑意。

就这样,丛林诊所拥有了一个特别的食物供给基地,住院病人的伙食由此有了明显改善。病人的体质得到了增强,健康状况开始有了好转,治疗效果也更加明显了。

非洲丛林里,除了那些热带的常见病、多发病外,精神病也常能见到。教科书上说,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发病时往往有语言混乱、行为怪异、性格反常、敏感多疑、幻听、幻觉、幻视、妄想、逻辑倒错、思维破裂等现象。患者的思维和行为与常人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抑郁型、狂躁型和精神分裂型等。

由于土著黑人不懂得精神病的起因,固执地认为是由于魔鬼附上了人体所引起的,所以他们特别害怕和精神病人接触。由于害怕附在精神病人身上的魔鬼又找上别人,因此他们总是将精神病人隔离开来,不是将他们像野兽一样关进竹笼子里,就是将他们捆绑起来后直接扔进河里。

在这里,精神病人的遭遇十分凄惨。他们不被理解,不被当人看待,被大家抛弃,被当成牲口一样对待,生命贱若蝼蚁,随时都可以被消灭,化作一?黄土,消失在丛林里,连坟冢都没有一个。这样的遭遇,想起来总令人心酸。

一天,将暮未暮之际,施韦泽忙完一天的工作,刚和海伦娜回到小木屋,突然有人急匆匆地向他们跑过来,一副惶然的神情,嘴里急促地叫道:“博士,不好了,有个精神病人正在疯狂地大吵大闹,没有人控制得住她,你快去看看吧。”

“好的,别急,我这就跟你走。”

施韦泽边说,边嘱咐海伦娜快准备一些镇静药物,自己立即跟随来人往丛林里跑去。

十多分钟后,他看到前面一群人正围着一棵高大的椰子树在哇啦哇啦地说着什么,树干上捆绑着一个老太婆。她正是那个正在发病的精神病人。她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嘶哑着嗓子只管对着天空声嘶力竭地大声叫骂。

这时候,一阵阵闷雷声从遥远的地平线上滚滚而来,轰隆轰隆,大地在微微晃动。风一阵阵吹来,把她的头发吹得凌乱。突然,闪电亮起,迅疾照亮了正在大声喊叫的老太婆的脸。她脸上的肌肉已经扭曲,目露凶光,张大嘴巴叫着,神情十分恐怖。

施韦泽站在一旁,静静观察了几分钟,认定老太婆是周期性狂躁型精神病发作。他令周围的村民安静,并让他们为病人松绑。

可是,村民们没有一个敢靠近她,反而纷纷向后退缩。他们生怕老太婆一旦脱离了束缚,会将自己抓住,从而自己也会被附在她身上的魔鬼附体,变成精神病人。

任凭施韦泽百般解释,村民们就是不信,反而躲得更远了。

无奈之下,他只好自己上前将捆绑老太婆的绳子解开。刚一松绑,老太婆便尖叫一声,伸出双臂向前扑去。周围的村民们顿时吓得一哄而散,生怕被她抓到。施韦泽身体健壮,力气极大,他立即伸出双手,一下将老太婆紧紧抓住,把她牢牢按在了地上,令她动弹不得。

这时,海伦娜拿着镇静剂赶到了。她用针筒抽了一支注射到老太婆的体内。过了一会儿,老太婆就安静了下来,不再狂躁。虽然老太婆一声不吭,但仿佛神志已稍清醒,她似乎很听施韦泽的话。施韦泽让她跟自己走,她似懂非懂地点了下头。

海伦娜搀扶着老太婆,跟随施韦泽向丛林诊所走去。一大群土著村民跟在后面,看着老太婆在施韦泽的引导下,顺从地走进了诊所边专为精神病人建的小屋里。不一会儿,她就睡着了,鼾声大作。

之后,施韦泽连着给老太婆服用了几天抗精神病药物,很快,她就恢复了正常。

施韦泽居然能够将附在人体内的魔鬼赶走,把精神病人治好,这令村民们对他极其佩服,也就更加崇拜他了。

爱是人间最美的情感。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

不经意间,新的一年过去好几个月了,丛林诊所和施韦泽博士的名气已经很响了。方圆几百里的病人都在向诊所汇聚,把这里当作了丛林里的天堂。

虽然新建了诊所,但是由于病人实在太多,因此房屋很快就不够用了,只有再盖一些新房子,才能满足丛林村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于是,施韦泽又一次求助于传教办事处,并想方设法请了一些工人,又动员了一些康复的病人或者住院病人的家属,让他们加入到建设者的行列之中。

然而,管理这些工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白天,施韦泽在诊所里忙着诊疗工作,连续不停地给病人看病。结束了一天的辛劳,当他晚上到工地上查看进程时,却发现这些工地上的黑人工人什么活也没干。到了第三天,他实在忍无可忍,终于对他们发火了。

面对这些黑人工人,施韦泽怒气冲冲地说:“整整三天了,你们整日在这儿磨蹭,什么活都不干,你们像话吗?难道你们不知道,这是为了更好地给你们这些丛林里的村民看病而盖的房子吗!”

面对他的愤怒,大家选择了沉默。施韦泽盯着一个看上去比较老实的黑人说:“你倒是说说看,我请你们来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让你们在这里日复一日地消遣?”

这时,这个黑人终于开口了,他讷讷说道:“博士,请你不要训斥我们,因为你自己对此也负有责任。你其实并不了解我们,我们并不是偷懒,而是因为你没有和我们在一起。”

黑人望着施韦泽,停止了说话。施韦泽一听,更加恼火了,声音也更大了:“我正忙着给病人看病,而不是在游手好闲,难道你们要我停下诊所的工作,扔下那些病痛的患者,来这里陪你们?”

这时,黑人又怯怯地说道:“我们知道你忙,但如果你每天能抽些时间和我们在一起干活的话,我们就会好好干了。如果你不在这里,而只让我们在这里的话,那么明天、后天,我们依然什么也干不了。”

听了这番话后,施韦泽无可奈何,只能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去工地上监督他们,自己带头和他们一起干活。这时,黑人们都跟着他卖力地干开了,直干得满头大汗、衣衫湿透。这一感人的场景又使施韦泽深感内疚,后悔自己对他们发火。

这些土著黑人,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根本就没去记施韦泽对他们发火的事。他们不记恨的性格,令施韦泽折服。

回到家里,他激动地对海伦娜说:“丛林村民的心胸就是开阔,我责骂他们后,他们一点也不往心里去,依然尊重我,跟着我卖力地苦干,令我既感动又惭愧。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就这样,在倾注了施韦泽的无限心血以后,丛林诊所又扩建了一些屋子,拥挤的局面暂时有了改观。然而,前来求医的病人比过去更多了。由于气候湿热,加上源源不断的病人,施韦泽每一天都非常疲惫,傍晚下班的时候常常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但他依然努力坚持着。

此刻,他接诊了两个高热、头痛患者,若要排除致命的非洲昏睡病,他必须在显微镜前坐上两个小时,仔细查看他们的血液涂片。然而,外面还坐着20多个想在上午得到诊疗的病人,手术后的病人也要检查伤口的愈合情况,他还要给病人拔牙……

海伦娜和施韦泽一样,每一个日子都注定是忙碌的,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她要制作蒸馏水,消毒手术器械,发药,换药,护理病人……跋涉在路上,人生如花开,志愿服务的护理工作再忙再累,她也会坚持到最后,为丛林村民的健康奉献自己的一切。

就这样,夫妇俩坚持着,互相鼓励,在非洲的热带丛林里,克服巨大的困难,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样艰辛而独特的人生之路,完全是他俩自愿选择的。对于勇者而言,不管再苦再难,只有前行,没有退却。

有付出,就有收获。当一个个病人治愈出院,眼睛里流露出感激的神情时,夫妇俩总是感到十分幸福,一切疲惫都在刹那间烟消云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