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狂澜再起,后宫祸乱新君被废_武则天的事迹

狂澜再起,后宫祸乱新君被废_武则天的事迹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狂澜再起,后宫祸乱新君被废_武则天的事迹高宗驾崩,太子显于弘道元年十二月即位,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这一条引起了史家的颇多争议,许多人认为李治的糊涂致使武则天窃取了李唐,而改建大周。十二月初六,裴炎上书武则天,称嗣君如今还未受正式册封,不宜发号施令。李显不敢作声,朝廷官员保驾护航,武则天掌管起朝政来自然畅通无阻。二月的一天,李显接到太后手谕,武则天宣布早朝在乾元殿举行。

狂澜再起,后宫祸乱新君被废_武则天的事迹

高宗驾崩,太子显于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即位,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李治的离去使武则天的心里突然空白了一大块,毕竟这是她名正言顺的丈夫,是一国之主,虽然两人之间也曾有过猜忌,有过争斗,可是,三十年的夫妻,情分不浅。此时让武则天更多地回忆起的,都是两个人曾经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现在,已经六旬的一个老妇人回忆起了自己的大半生,她和几个孩子之间,并没有什么温情,在这个封闭的宫廷里,本就缺少世间的温暖。每一次想到这里,在人们眼中刚毅的武则天,都会忍不住黯然神伤。

本来太平公主的体贴还能成为她唯一的安慰,可是几年前,这唯一的女儿也嫁给了别人,住进了驸马府。她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天真的、可以毫无忌讳地在母亲面前撒娇的小孩子了。武则天回忆着这一切,她对自己曾经做的这一切,有后悔,也有肯定。可是,路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就走下去吧。

在李治驾崩的第二天,武则天就向天下昭告了这一噩耗,同时发布的还有先帝的遗诏。

“皇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李治死前嘱咐,如果有军国大事拿不定主意的,要交给武则天来决断。这一条引起了史家的颇多争议,许多人认为李治的糊涂致使武则天窃取了李唐,而改建大周。可是,李治真的糊涂吗?未必。(www.guayunfan.com)

在李治之后继位的是李显,也就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可是这个李显与前面两个哥哥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面貌,荒唐至极,而且丝毫不通政事,生性胆小懦弱,无论是学问还是品行,都与其他皇子相去甚远。当初李治和武则天到洛阳的时候,曾经命李显监国。可是,这位太子整日无所事事,骑马打猎,对朝廷百官的奏章不闻不问。留在宫里辅助他的大臣刘仁轨实在看不过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他收敛些,身为太子应以国家大事为重,可是李显丝毫没有把他的劝告听进心里。

知子莫若父。李治也是了解自己的这个不学无术的儿子的,他明白,如果大唐的江山交到这样一个孩子的手里凶多吉少,恐怕非但误国,更会对不起黎民百姓。从李显的角度考虑,如果把一个泱泱大国交给他,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了,这也是高宗最放心不下的一件事。另一面,李治对辅政大臣其实也并不放心,他知道历史上大臣欺主篡位的不乏其人,而且在他自己刚刚继位的时候,也被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辅政大臣所约束,做决定都不自由。可是,毕竟自己的病情太不乐观,必须要把江山交到一个可以放心的人手中了,而眼前的武则天是最好的人选。李治很清楚这位皇后的能力和手段,所以临终遗言要把军国大事交给武则天来决断。

李显小的时候或许怎么也没想到,太子的位置有一天会落到自己手上,而且现在自己竟然稀里糊涂地做了皇上,倒也着实兴奋了一段时间。他在这个朝堂之上也需要有一些心腹大臣,可是选谁呢?李显一即位,就迫不及待提升皇后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豫州刺史,韦玄贞刚到任,还没等任职施政,中宗李显又想提升韦玄贞为侍中——宰相之职。这未免有点太猴急了。

还有更荒唐的事情,坐上皇位的李显现在有点像一个权力的暴发户一样,他甚至还想把奶娘于氏的儿子加封五品官。这让满朝大臣们很是哭笑不得,一致反对。

裴炎是高宗李治临终前托付的顾命大臣,又位于宰相之首,他看中宗如此荒唐,当然要义不容辞地对皇帝进行劝谏,说之前对于韦玄贞的提拔已经有违常规了,实在不能再这样进行下去。

可是中宗不听裴炎的劝告,而是十分生气地朝他吼道:“朕是天子,只要朕愿意,就是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的?现在只不过想让他当个侍中,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把天下都送给韦玄贞有什么不可以的?”裴炎听到中宗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大吃一惊,他怎么也没想到扶不起的阿斗竟然昏庸到如此地步。

高宗健在时,裴炎就对武则天的政治眼光佩服得很,现在高宗不在了,新皇帝又是这样一副不成器的样子。裴炎很心寒,他知道,这个时候只有武则天能出来挽回局面。

于是裴炎秘密求见了太后武则天,武则天听说李显作为一朝皇帝竟然说出这样不成体统的话,勃然大怒,她虽然也知道自己的儿子无能而肤浅,却没有想到他竟然这般不堪,看来自己必须出面来整治一番了。

十二月初六,裴炎上书武则天,称嗣君如今还未受正式册封,不宜发号施令。因此,请皇太后在嗣君册封前暂时出来料理朝廷政事,各项政章应该以“天后令”的形式下达到门下省执行。

这一首奏章,为武则天接下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拉开了一道序幕。

其实按照以往的惯例,皇帝驾崩以后,太子只要已经成年,便可以立即临朝执政。现在裴炎竟然上这么一道奏章,要武则天来全权掌握政事,无疑是要把李显架空。

李显当然对这个决定满心不快,可是他也知道母后武则天的厉害,况且他的近臣刘仁轨这时正远在长安,即使想为自己说话也鞭长莫及,无济于事。再看看在东都洛阳的这几位宰相都是谁: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吏部侍郎魏玄同、秘书员外少监兼检校中书侍郎鼓城人郭正一,总之,都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也就是说,眼下没有人可以为自己说话。所以,李显只好忍气吞声。

李显不敢作声,朝廷官员保驾护航,武则天掌管起朝政来自然畅通无阻。

最让人无奈的是一个人本来一无是处却自以为是。李显虽然没有能力担当起李唐的江山大业,却自以为是一代明君。

武则天心生反感,很快,她就有了废帝之意。她把这想法向裴炎透露出来。本来,裴炎只是想让李显当个傀儡皇帝,一切实权由武则天掌握,可是现在皇太后直接要废掉皇帝,实在也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可是不废呢,这个皇帝又确实太不成体统。

这一天,武则天把裴炎召来,正式问他关于废帝的意见,她知道裴炎是一个明事理的人,所以这些机密大事才会放心地跟他商量。

裴炎知道武则天的魄力与决心,她决定的事情一定会做成的,询问别人只是一个形式而已。而且,他也知道皇帝完全没有能力与母亲抗衡,所以,裴炎哪敢否定武则天的想法,随即跪拜道:“太后英明,我身为臣子,自当为江山社稷着想,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二月的一天,李显接到太后手谕,武则天宣布早朝在乾元殿举行。同时,朝门外等候上朝的文武百官也得到了更换上朝地点的通知。本来,乾元殿是东都洛阳的正殿,只有在除夕或者太子即位、立后这样的大事,才会在这里举行朝会,不是特别重大的事情早朝是不会在正殿的。文武百官不知道又要发生什么大事,个个不明就里,揣着一肚子的问号陆陆续续往乾元殿走去。

皇帝、太后和文武百官都到齐了,裴炎带着中书侍郎刘炜之来到殿前,宣读太后的敕令:高宗皇帝尸骨未寒,朝廷政局未定。在此危急时刻,嗣皇帝却任人唯亲,刑赏由心,破坏法纪,败坏朝纲。如此昏庸无德,不足以为一国之君,从即日起废李显为庐陵王,恢复李哲原名。

我们之前提到过,李显原名为李哲,登基之后才改“哲”为“显”。看来,武则天的权势确实炙手可热,连皇帝的名字都可以随意变更。

宣读完毕,傻在那里的李显被羽林军“请”下宝座,一直莫名其妙的李显这才明白过来,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他当然不会如此就范,挣扎着大声喊道:“朕有什么罪过,竟然使你们满朝大臣如此这般!”

话音则落,就听到武则天严厉的声音响震大殿:“你说要把整个天下让给韦玄贞,这还不算是大罪吗!”呵斥声使得李显不由得浑身一颤,登时没了底气。

中宗这才知道是裴炎出卖了自己,自己只不过是随口一说而已,他们却当真了。可是,毕竟还是自己失口说错了话,被抓到了把柄,只能认了。李显垂头丧气地立在那里。

这时武则天示意裴炎,裴炎会意,命令两个卫士把中宗李显押下殿去,交给羽林军囚禁起来。

这是自大唐开国以来,继玄武门之变以后的第二次成功政变。与玄武门之变不同的是,武则天这一次是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便将皇帝拉下马来。这当然靠的是她这些年来在朝廷积累起来的威名和政治力量,否则区区一个太后不可能对皇帝如此呼来喝去。只是,可怜这位中宗李显,一向自以为是的他只当了不到两个月的皇帝,就被赶了下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李显的儿子——皇太子李重润(原名李重照,为武照避讳,改名李重润)也被废为庶人,连带着皇后韦氏的父亲被流放到岭南的钦州。这个韦玄贞本不是一个对政治太过热心的人,他颇有点儒气,喜欢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可是没承想,被女婿的一句无意之言引来如此大祸,最终还客死他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