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大施拳脚,东征西战平定边患_武则天的事迹

大施拳脚,东征西战平定边患_武则天的事迹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大施拳脚,东征西战平定边患_武则天的事迹武则天辅政之后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问题,不是来自内忧,而是来自外患。朝鲜半岛形势恶化到如此地步,引起高宗与武后的高度关注。这时,青州刺史刘仁轨进入了武则天的视线。薛仁贵见状大为恼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这个神邱道行军大总管,是李治对老将苏定方的任命。双方合力将高句丽一举打垮,是这次作战的最终目的。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布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大施拳脚,东征西战平定边患_武则天的事迹

武则天辅政之后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问题,不是来自内忧,而是来自外患。

在大唐东部的朝鲜半岛上,当时的百济、新罗和高句丽三国鼎立。新罗向来与唐朝关系不错,这个时候,却频频受到了高句丽和百济的联合攻击。李世民在世时,曾经在晚年亲自征讨过高句丽,可惜却无功而返,一直引以为憾。太宗皇帝驾崩后,朝鲜半岛的局势更加混乱。

永徽六年(655年),表面上平静了十年之久的高句丽、百济气焰复张,又联手进攻新罗,接连攻下对方三十三座城。新罗手足无措,不得已,又上表向高宗求救。

可是,当时大唐西域也不安宁,西突厥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对抗大唐。因为有这一面的牵制,所以唐高宗一直不敢和高句丽、百济发生大规模的冲突,虽然也曾有过几次出兵辽东的经历,但也是治标不治本,只是用了围魏救赵之计,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率军前去。唐军渡过辽水后,“高句丽见其兵少,开门渡贵端水逆战”。唐军“大破之,杀获千余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解决了一点暂时的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摆平。

显庆四年(659年)末,百济又攻陷新罗的独山、桐岑二城,新罗王金春秋向唐廷连连告急。朝鲜半岛形势恶化到如此地步,引起高宗与武后的高度关注。此前,唐朝用兵重点一直在西域方面,现在西域稍定,可以聚精会神来认真对付高句丽、百济了。(www.guayunfan.com)

那么,应该怎么样着手去处理这场战争呢,点兵拨将又该选谁是好?

这时的高宗风疾仍旧很严重,大臣们上书关于如何攻打高句丽和百济的事情,还是主要由武则天着手过问,然后再一一转述给李治听。

需要做一个决策了,究竟该怎么样打这场战役。

这时,青州(今山东青州)刺史刘仁轨进入了武则天的视线。

这个刘仁轨原来官职给事中,后来因为奉命调查李义府欲纳女犯为妾的事得罪了李义府,被李上奏将他调到了青州做刺史。虽然貌似品级升高了一点,实际上是大大削减了他的实权。

这一次朝鲜半岛的动乱,给刘仁轨带来了转机。他所管辖的青州,是今天的泰山以东到渤海的一片区域,与朝鲜半岛可谓隔海相望。身处青州的刘仁轨仔细地分析了半岛上的局势,觉得“欲吞灭高句丽,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在唐朝,高句丽的位置相当于现在朝鲜半岛的最北部,是和大唐国土接壤的;同时,新罗的位置在半岛的东边,百济在半岛的西部,紧邻黄海,再往下面,就是大唐的青州了。

刘仁轨向高宗建议,要拯救新罗,从陆路进攻不能考虑了,这一场战役一定要渡海,渡海作战对于大唐的利大于弊,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避开高句丽的地理优势,还能退而能守,将损失减到最低。

这一番分析,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了。

武则天觉得这也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可是高宗却还是有一些顾虑。武则天不得不进一步劝导:“陛下,其实刘仁轨的建议很在理,这一次对于高句丽的进攻,必须先从百济入手,新罗的地理位置是在半岛的东边,而朝向黄海的这边,恰恰是百济的领土。当年,太宗皇帝率兵攻打高句丽,就是因为高句丽占据了地利,才使得两军相持不下。本来我方一路上劳累又加粮草供给困难,所以才迟迟没有攻破,太宗皇帝不得不班师回朝,这一生一直引以为憾。现在,如果按照刘仁轨的建议,先渡海攻打百济,那么我们可以一面与新罗呼应,破高句丽则指日可待了。”

听了皇后的这一番分析,高宗心中稍有慰解,他知道,当年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时候,朝廷大臣也有人建议从海上进攻,但是并没有被采纳,觉得这样做太过冒险。因为当时大唐是出外作战,如果从海上进攻,一是怕与陆路的军队配合不协调,另外也怕将士不适应长时间的海上作战,体力不支。所以一直搁置这一建议。现在既然太宗的陆路作战行不通,也只好把赌注压在海战上,放手一搏了。

在此之前,高宗和武后曾派营州都督程名振和中郎将薛仁贵先去攻打高句丽。这个薛仁贵的名字今天在中国几乎已经家喻户晓了。他的故事在评书、小说里频频地出现,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流传开来。他本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在太宗征辽的时候,他只身投靠到张士贵的军营里面。据说在征辽战争中,薛仁贵曾身穿白衣,首先登上城门,鼓舞士气,所以唐军一鼓作气乘势进攻,获得大捷。这一幕被太宗看在了眼里,特意传人叫他来见,给了颇为丰厚的赏赐,而且立即提升为游击将军,后来又加封做了右领军中郎将,这也就是后来的小说《薛仁贵征东》中的“白袍小将”的情节。

在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和武后命薛仁贵出兵朝鲜半岛,和百济军队大战于横山。就在这一场战役里,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败,唐军初次取得大胜。接着,又与高句丽军战于石城(今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在这里不想遇到了一个善射的高句丽将领,射杀唐军十余人,唐军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为恼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该敌将被薛仁贵的神勇吓呆了,不及放箭便被生擒。就这样,对于高句丽的征讨算是初战告捷,预示着一个好的兆头。

三月,百济又攻新罗,唐军的主力军由神邱道行军大总管统带,讨伐百济。

这个神邱道行军大总管,是李治对老将苏定方的任命。苏定方是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人,从十五岁的时候就随父亲行武,“骁怯而有志”,贞观初年的时候,在唐朝名将李靖部下任职,征讨突厥的过程当中屡立战功。永徽年间晋升中郎将。这一次就是由他统率水陆军十三万人渡海,进行登陆作战。

与此同时,新罗王金春秋也率新罗军夹击百济。

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计划,所谓独木不成林,现在由大唐和新罗共同出兵,唐水陆大军船队从山东沿海出发,横渡黄海,在半岛登陆后直捣百济都城固麻。新罗武烈王则亲率五万新罗军,从陆路由东向西夹击固麻城。双方合力将高句丽一举打垮,是这次作战的最终目的。

到了八月份,苏定方率军从山东城山(今山东荣成)出发,至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百济军当然并不示弱,牢牢地在熊津江口拒守。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布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后续唐军船队这时正赶上涨潮,很快开到,在辽阔的海面上一时风帆大张,无比壮观。百济军见到唐军这样的气势,在心理上便矮了一节,而事实也证明,自己不是唐军的对手,根本抵挡不住,百济军队大败,死伤数千。

就这样,唐军顺利地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稳固的立足点。苏定方接下来“宜将剩勇追穷寇”,挥师追击直抵百济都城固麻。两军大战于城下,百济全军战败,百济义慈王与太子隆仓皇出逃,跑到了固麻以北的一个小城。苏定方穷追不舍,迫其五部、三十七郡部众全部投降。就这样,百济宣告灭亡。

从唐军出战,到此时百济灭亡,前前后后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在新罗面前甚嚣尘上的百济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唐军大捷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武则天和李治正在东都洛阳。听到了这样的喜讯,李治高兴得风疾也好多了。

这一年的十一月份,苏定方押解百济王等俘虏来到了洛阳。高宗、武后亲自登上则天门接受俘虏,又当场释放,表现出了一个大帝国所特有的风范。

从这时起,唐朝在百济设置了熊津等五个都督府。

当然,百济只是大唐攻打高句丽的一个小小的前奏,接下来是重头戏了。苏定方率领十万唐军主力,兵分两路向高句丽进发。

此时,唐军的大将刘仁愿留守百济都城。之前对渡海战术起了关键作用的刘仁轨,这时负责监督海运。他到任后,一切小心行事,他在战前曾发下誓言:“此去扫平东险,颁大唐正朔於海表!”可是,还是有一件始料不及的事情差点让他性命难保。

就在他到任不久,当时的气候还很不适宜出海,但是李义府有意报复,执意催他。出于无奈,刘仁轨只好硬着头皮率部下出海,这一来不要紧,正赶上了飓风,结果船舶倾覆,部下死伤惨重。李义府趁机煽风点火,在高宗面前添油加醋地诋毁刘仁轨,结果这一代将才被削了官职,发配充军。不过,这在刘仁轨的命运中只是暂时的,因为不久他便因祸得福,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了另外的建树,这是后话。

接下来就到了龙朔元年(661年)三月份,高宗的病情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或许是出于人逢喜事精神爽,他突然冒出了效法父皇率兵打仗的想法,决定亲征高句丽。

于是,高宗首先大宴群臣及外邦使者于洛城门,不久,他便下令,要亲点三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向高句丽出发。诏书一下,满朝哗然。

武则天当然也听说了这件事情,她大为震惊,虽然自己一直在李治的左右,却不知道他有这样的打算。她担忧李治的身体,眼前是好了些,但是毕竟经不起劳碌,亲自上前线是万万使不得的。

她决定无论如何要阻止李治这次冲动的行为。武则天找到了李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分析,但李治用太宗的例子来反驳。武则天并没退去,她接着说:“当年,太宗皇帝一生征战南北,所向披靡,况且唐军向来善战,当然不会把小小的高句丽放在眼里。当时攻打高句丽时的李勣等那些大将,也不是泛泛之辈。可是,就是因为有了太宗随军亲征摆在这里,将士们生怕先帝受惊,所以作战才畏首畏尾,高句丽的事情迟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事实摆在这里,难道你还不明白吗?”

听了这一番话,李治茅塞顿开,可是,天子说话金口玉言,怎有食言的道理。

武则天早有打算,她决定抗表上谏,把事情摆在明面上劝李治收回亲征高句丽的念头,顺水推舟地给李治一个台阶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极妙的主意。

在李治发出亲征诏书的十四天之后,武则天正式抗表上谏,满朝文武大臣纷纷附和,李治便顺势把亲征的事情取消作罢,一切顺理成章。

到了四月份,高宗下诏,命唐军四万四千人以水陆两路再次向高句丽进攻。苏定方率领的唐军连连大捷,到七月的时候,已经直抵平壤城下了。可是,一波稍平,一波又起,之前平定的百济现在又出了事情。

当时百济虽然国已不国,但是地方的力量却还保存着实力,亡国之后,各处的抵抗运动蔓延全境。刘仁愿的守兵寡不敌众。熊津江口也不容乐观,王文度一到任就死掉了,现在最急需的就是找一位将领替代王文度来抚平军心。这个时候,高宗和武则天又想起了刘仁轨。

刘仁轨拒守百济,在这基础上又先后攻克了支罗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地,和新罗联兵一举攻克了兵家要地真岘城。这样,大唐和新罗之间的粮道就被打通了。要知道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样一来,唐朝的军队在百济就稳定了下来。

可是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龙朔三年(663年)三月,日本天智天皇又横过来一笔,插手朝鲜半岛的事务,派出了近三万人的精英部队来救济百济,这一下,日本兵将一路下来攻陷了好几座城市,切断了唐军和新罗的联系。

情况确实十分危急。

高宗和武后听到了前方来报,当即决定,征发淄、青、莱、海四州兵马七千余人,九月,由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开赴熊津,与刘仁轨、刘仁愿会师。唐军士气大振。

不久,日本军队在白江口遇到了刘仁轨率领的大唐水师,大唐水师毫不留情,对其立即进行火攻,并伴随着箭如雨下,这样一来,日军几乎全军覆没。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见大势已去,只得再一次率众向唐军投降。

不能不说,一个卓越的将领对一场战争起到多么大的重要作用。而一个知人善任的君王,对一个将领的任用又是多么的关键。

事情还没有结束,到了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的权臣盖苏文病死,其子男生继掌国事,可是,他的另外两个儿子男建、男产却发难,驱逐男生。男生不得已,只得率领少数人马逃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并派自己的儿子泉献诚奔大唐,恳求高宗和武后发兵相助。

高句丽现在自己出了内乱,眼见就要分崩离析了,这时,正是大唐的好时机。从显庆五年起,大唐对高句丽的用兵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劳民伤财,国力确实消耗了不少。现在天赐良机,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武则天召来众多大臣,询问大家的意见。这时,德高年迈的老将李勣上前一步道:“乘彼内讧,兄弟阋墙,天兵一到,定可扫穴犁庭,一鼓荡平,以收数朝未曾成就之大功。”

这时的李勣已经年近八十了,可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当年的雄心至今未减丝毫。武则天听后颇为激动,于是请高宗任命他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高句丽。

乾封二年(667年)二月,李勣大军渡辽水,攻拔高句丽重城新城。大唐士兵本就士气足,加上高句丽的男建、男生畏惧大唐士气,这样,唐军一路连连大捷,直抵平壤城南扎下大营。

男建不断派兵迎战,可是不幸都大败而还。不久,城内人投降唐军,作为内应,大开城门,唐兵四面纵火,烧毁城门,男建急得不得了,不得已,选择了自杀,但并没有死成。平壤城最终被大唐军队攻了下来,唐朝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至此高句丽彻底灭亡。

曾经在辽东耀武扬威近千年的高句丽,屡屡与中原为敌,扰乱一方民众,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的心腹大患。隋炀帝曾经三征高句丽,每一次都是大败而归。最后自己的王朝甚至还先高句丽而亡。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骄,曾经是多么的威风,堪称千古一帝,却也最后没奈得高句丽如何。

如今,这样一个大患,在武则天的辅助下,在高宗时代得到了彻底解决,确实让李治高兴了许久。对高句丽的一战,是大唐历史上颇为辉煌的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