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童年时代_中外政治家的青少年时代

童年时代_中外政治家的青少年时代

时间:2022-08-1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童年时代_中外政治家的青少年时代在印度西部的卡提阿瓦半岛上,有一个紧邻海滨的波尔邦达士邦,其都城也称波尔邦达尔,甘地家族在这里世代务商。1869年10月2日,甘地在波尔邦达出生了,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童年时期的甘地是个性情胆小、害羞、内向、诚实的孩子。年少的甘地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是个诚实本分的好孩子,但他也和同年龄的其他孩子一样,也有过因不成熟、幼稚单纯而犯错误的时候。甘地就是在这种传统中长大的。

童年时代_中外政治家的青少年时代

在印度西部的卡提阿瓦半岛上,有一个紧邻海滨的波尔邦达士邦(在今古吉拉特邦),其都城也称波尔邦达尔,甘地家族在这里世代务商。

印度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度,它使印度人的生活落后了好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的社会文化中占着重要地位。

印度的社会分为4种等级——婆罗门、刹地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的一般形式是:婆罗门和刹地利构成上等阶层,吠舍是中等阶级,而首陀罗则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受剥削最严重的阶级,主要是被捕的战俘。从那时起,种姓制度就支配着印度社会各阶级与各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

甘地的家族属于班尼亚种姓,班尼亚种姓属于吠舍种姓,原先是零售商人,但从甘地的曾祖父开始便弃商从政,连续三代担任卡提阿瓦几个小土邦的首相。甘地祖父乌云昌德·甘地,别名奥塔·甘地,原来也是卡提阿瓦的土邦首相,后来因为某种政治纷扰被迫离开了波尔班达。(www.guayunfan.com)

甘地的父亲连续结婚4次,每次都是因为前妻去世。他在头两次婚姻中养了2个女儿,他最后的妻子普特丽白生了1女3男,甘地就是当中最小的一个。

1869年10月2日,甘地在波尔邦达出生了,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1876年甘地的父亲离开波尔邦达到拉奇科特去做王府法庭的法官,甘地上了那里的小学。

童年时期的甘地是个性情胆小、害羞、内向、诚实的孩子。甘地说那时候他智力迟钝,学习算术乘法也很费力。

在中学一年级的一次考试时,一个督学来校视察,并测验学生5个单词是否拼得正确。甘地其中一个字拼错了,老师用脚尖碰他,暗示他去抄袭坐在他身边的一个学生石板上的写法,但是甘地根本没理解老师的暗示,他以为老师站在那里是防止大家抄袭的,结果全班只有甘地一个人写错而挨了批评。诚实的甘地是永远学不会抄袭的。

那时候,甘地无论对师长或同学从来没有为任何事说过一句谎话,他总是非常害羞,常常避开别人,书本和功课是他唯一的伴侣。每天按时到校,一放学就跑回家。他害怕和别人讲话,害怕别人取笑他。

甘地在那时候是个认真的学生,由于不愿意受老师的责问,每次都认真完成功课。他对老师非常尊重,完全遵从老师的吩咐。

有一次,甘地看了一本有关一个叫斯罗梵纳的孩子怎样孝顺双亲的剧本,剧中的场面有斯罗梵纳用带子背着双目失明的父母去朝圣,这个情景在甘地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暗暗告诫自己:“这就是你应当效法的榜样。”

还有一次他看了一出叫做“哈立斯昌德罗”的戏,戏中的人物深深地打动了甘地的心,他自问:“做人为什么不应当像哈立斯昌德那么诚实呢?”他下决心要像他那样服从真理,为了真理可以经受住一切考验。

甘地对自己的操行是非常小心维护的,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过失,便会使他流泪。当他受到老师的责备的时候,便非常受不了。

有一次,上午上完了课,甘地回到家里去侍候他的老父亲,但下午又不得不从家里赶回学校去上体育课。他没有表,那天又是阴天,他弄错了时间,等他回到学校以后,发现老师和学生们已经下课,全都走了。

第二天,校长齐米检查点名簿,发现他曾缺席,便问甘地旷课的原因,甘地只好据实以告,但校长不相信他的话,罚他交纳一个或两个安那。

甘地因受到怀疑和误解而极端痛苦地大哭起来,这使他极为伤心。从此他便悟到:一个诚实的人也必须是一个谨慎的人。后来甘地的父亲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校长,说明需要甘地在放学后回家,罚款最后被撤销了。

在学校的时候,学生还要学习语文,那时他们学的是梵文。甘地觉得这门课枯燥乏味,比较难记忆,便跑到较温和的波斯文老师课堂上去学习。梵文老师很难过,把甘地叫到身边说:“难道你忘了自己是毗湿奴信徒父亲的儿子吗?怎么连自己的宗教的文字都不学了呢?如果你有什么困难,为什么不来找我?我要尽力把你们的梵文教好。只要你继续读下去,你就会发现其中有无穷的趣味。你不要灰心,还是回到梵文班上课吧。”甘地又回到梵文班上课了,他成年以后,对这位梵文老师一直充满感激之情。因为学了梵文,便可以研读经典了。

年少的甘地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是个诚实本分的好孩子,但他也和同年龄的其他孩子一样,也有过因不成熟、幼稚单纯而犯错误的时候。

甘地在同学当中,身材矮小、性情胆怯,他怕贼、怕蛇、怕“鬼”,如果屋里没有灯,他就恐惧得不能入睡,他的胆子甚至没有他的妻子加斯杜白大,而他的哥哥和哥哥的朋友们,都比甘地结实、强壮、勇敢,让甘地羡慕。

甘地和他哥哥的同学,一个大家认为是坏朋友的孩子交上了朋友,这个朋友能作异常迅速的长跑,还擅长跳高和跳远。甘地常常被他所表现出来的技能所迷惑,他想赶上他。虽然甘地的母亲和大哥,都警告他不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可甘地却固执地认为他也有大家所不知道的优点,并说他不会把自己带坏,和他交朋友正是为了改造他,如果他能改造,甘地相信他一定是一个有为的人,可是甘地却被这位朋友影响了。甘地父母是毗湿奴信徒,该教主张实行苦行、素食禁欲主义生活。他们反对和厌恶肉食的情况,是印度的任何地方或印度以外的地方所没有的。甘地就是在这种传统中长大的。

而那时的拉奇科特兴起一种“改革”热潮,许多教徒背地里吃肉喝酒,甘地的这位朋友也属于革新派中的一员。他敢捉蛇,不怕贼也不怕鬼,他告诉甘地,这都是吃肉的结果。

他对甘地说:“我们是一个孱弱的民族,因为我们不吃肉。英国人之所以统治我们,就因为他们吃肉。我的身体很强壮,跑得也快,是因为我是一个肉食者。吃荤的人不会长血瘤,有时即使偶然长上了,也好得快。老师和其他知名人士也不是傻子,他们所以吃肉是因为他们知道吃肉的好处。你也应当这样做。”

在学校里甘地还听到一首流行的有趣的打油诗:

看那体格强壮的英国佬,统治着我们瘦弱的印度同胞,只因他们吃了肉,所以个儿也长得高!

甘地受了这些影响,他相信了吃肉大有好处。他想,如果全印度的人都吃肉而强壮起来,将来还可以打倒英国佬!

甘地非常孝顺父母,他知道,如果父亲一旦知道甘地破戒吃肉,他们就会吓坏。

可是甘地一想到吃肉就可以使自己和同胞强壮起来,打倒英国人,使印度自由,便自己说服自己:将吃肉的事瞒着父母,并不能算是违背真理。他吃肉并不是觉得好吃,只是想成为一个革新者。

他们选定了一天,到河边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在那里甘地生平第一次吃了肉,是一块山羊肉,虽然难以下咽,可甘地还是吃了。

当天晚上,甘地觉得很难过,做了一夜的恶梦。每一次快要睡着的时候,总觉得好像有一只活山羊在肚子里苦苦地哀叫,他非常懊悔,但又安慰自己,食肉是一种责任

以后这位朋友又请他吃了几次美味的肉菜,可是每次回来后,甘地又觉得在向母亲撒谎,内心更加忐忑不安。他在内心对自己说:“吃肉虽然是必要的,在国内进行饮食‘改革’也是必要的,可是欺骗父母、向父母撒谎比不吃肉更坏。所以当他们还活着的时候,决不能再吃肉了。等到他们去世以后,我就可以自由了,那时我便可以公开吃肉,但是在这以前,我应当克制自己。”他将这个决定告诉了他的朋友,从此便再没吃肉。

还有两件事,在年少的甘地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甘地全家都是印度教信徒,但他的父亲却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拜火教、耆那教等宗教界的朋友,这使他养成了不分宗教界限而与其他教派教徒为友的习惯。但那时的甘地厌恶基督教,因为在中学里,基督教的牧师常常侮辱印度教和他们所崇奉的大神。甘地小时候很怕鬼怪,他家的保姆——兰芭,教甘地反复诵念“罗摩那摩”,说是这样就不会害怕了。所以从幼年的时候,他便开始反复诵念“罗摩那摩”,以消除对鬼怪的恐惧。

那时候,甘地熟读《罗摩衍那》、《薄伽梵歌》等。他深信道德为一切事物的基础,真理为一切道德的本质。真理已成为他追求的唯一目标。

甘地在读过的书籍中很喜欢古吉拉特的一首《以德报怨》的格言诗:

惠我杯水,报以美餐;向我致意,答以鞠躬;赠我一钱,谢以金元;尔命被救,赴义舍身。哲人言行,尔宜敬佩;善小必为,其酬十倍。圣城之域,人我界泯,以德报怨,其乐无边。

这首小诗深深地抓住了甘地的心灵。它以善报恶的教训成为甘地的指导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