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抓河西粮棉基地建设_李培福的故事

抓河西粮棉基地建设_李培福的故事

时间:2022-08-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抓河西粮棉基地建设_李培福的故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刚刚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历史,又陷入了全国大动乱的局面。李培福支持宋平的意见。8月,省委决定成立河西地区农业工作小组和中部干旱地区农业工作小组,下设两个办公室,进行协调和调查研究工作。李培福担任河西工作小组组长。河西粮棉基地建设包括酒泉、张掖、武威3个地区和嘉峪关市共21个县、市,总人口375万,其中农牧业人口307万,耕地1014万亩。

抓河西粮棉基地建设_李培福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刚刚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历史,又陷入了全国大动乱的局面。不过,能为农民办实事总是对的。要办就办大事、实事,离百姓近的事。李培福思索着、谋划着……

民以食为天,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世世代代颠扑不破的真理。在甘肃担任过领导的人,都知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了,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搞好农业,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李培福从担任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到担任副省长分管农村工作,到现在担任抓革命、促生产负责人,一直在思考、探索、实践着。

李培福跑遍了甘肃的每个县,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识到两条基本经验:一条是党的农村政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二是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从宏观上规划农业,从长计议,改变甘肃的农业生产条件。(www.guayunfan.com)

根据甘肃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发展生产的优势和劣势,李培福提出了尽快改变中东部干旱地区农业落后面貌和加强河西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重点发展思路,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两个大头。抓住了这两个大头,就抓住了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河东地区主要是修梯田、平整土地、蓄水保墒、多打水窖、植树造林,只有把坡地修成梯田,把雨水尽可能拦蓄起来,庄稼才有好收成。多修梯田、多挖水窖,就能逐步解决吃饭、饮水问题。河西地区有祁连山丰富的雪水资源,解决水的问题有条件,河西的水利搞好了,粮食就能大幅增加,甘肃做到粮食自给是有可能的。

他的思路和想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宋平书记很支持。

1974年8月16日,宋平书记在省委常委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两西”建设问题。他说:“河西地区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特别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两个大头。抓住了这两个大头,就是抓住了解决甘肃农村问题的关键。对于‘两西’建设,我们应当在认识和总结以往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有一个整体思路,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同时要争取中央的支持。”李培福支持宋平的意见。

8月,省委决定成立河西地区农业工作小组和中部干旱地区农业工作小组,下设两个办公室,进行协调和调查研究工作。李培福担任河西工作小组组长。

工作组的任务是,协助制定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力求尽快把河西3个地区(武威张掖酒泉)建成商品粮基地,把中部18个干旱县的农业搞上去。

随后,省委书记宋平代表省委向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人汇报了甘肃的农业问题,提出了甘肃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即以建设河西走廊商品粮基地为重点,来加快甘肃农业的步伐,同时改变中部干旱地区的面貌,重视东部地区的发展。

李培福带领有关人员到河西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当地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群众就基础建设、建设速度、农村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座谈,进行了规划。河西粮棉基地建设包括酒泉、张掖、武威3个地区和嘉峪关市共21个县、市,总人口375万,其中农牧业人口307万,耕地1014万亩。通过调研规划,要求粮食、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有大的发展。主要措施:一是抓水利,二是抓梯田、条田、种子、肥料等基础建设。

水利建设上,一是抓了现有水库的加固处理和渠道衬砌、渠系配套;二是计划修2000立方米以上水库6座,把昌马水库、大孤山水库列入国家计划;三是打机井,搞好喷灌工程;四是祁连山冰川的考察和合理利用,渠道防渗,科学灌溉,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农业基础建设上,一是加快平田整地;二是改良利用盐碱地,要抓住“盐随水来,又随水去”的水盐规律,以排为主,排洗结合,对130多万亩盐碱地进行改良;三是改革耕作制度,从改制形式、作物搭配、栽培技术、肥水利用、新型农具、农药应用等方面摸索经验;四是营造水源林和治沙林。

李培福还在规划治理建设上,注意发挥科技的作用,用科技的手段建设粮棉基地。他同省科技局领导、专家研究、实地考察,论证制定了《关于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科学研究的初步设想》。1975年4月20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转发了这个设想。《设想》提出七个方面的研究任务:(一)商品粮基地建设中水的供需矛盾问题。祁连山冰川的考察和合理利用、渠道防渗、科学灌溉、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二)土壤肥料的科学研究。加快平田整地;改良利用盐碱地;土壤肥力的测定及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新法养猪及推广普及;绿肥栽培技术与推广利用;推广腐殖酸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沼气、太阳能灶和风力利用。(三)改革耕作制度。河西地区经过三年的试验示范,从改制形式、作物搭配、栽培技术、肥水管理等方面,要摸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四)营造水源林和治沙林。(五)改良畜牧和改良草原。(六)新型农具和农药、化肥新品种的研究。(七)现代农业的综合试验示范。

这里全文记录了七个方面的设想,是为了说明这个设想非常全面。对水、地、渠、肥的改造改良,肥料的利用,耕作制度,养畜,林木的种植,草原的改良,新农具、农药的利用,太阳能、光能的利用及综合试验等,考虑得非常细,非常难得。由此可见,李培福及科技工作人员非常细心、认真、严谨。

1975年冬季,省上抽调大批干部下基层帮助工作,大抓了梯田建设、改良盐碱地和水利建设。

不久,“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在全国展开,加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未能解决,这一重大举措在当时未能全面启动。“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生产经常遭到干扰和破坏,美好的愿望和规划无法实现,李培福也无能为力。

【注释】

[1]《甘肃省志·第十八卷·农业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2]引自《甘肃省志·第十八卷·农业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3]原件现藏甘肃省档案馆,编号:(43-3)-(3-1)-468。

[4]原件现藏甘肃省档案馆,编号:(43-3)-(3-1)-28。

[5]原件现藏甘肃省档案馆,编号:91-(办2-1)-1167。

[6]原件现藏甘肃省档案馆,编号:(43-1)-(3-1)-81。

[7]原件现藏甘肃省档案馆,编号:1-(办1-2)-875。

[8]原件现藏甘肃省档案馆,编号:(43-3)-(3-1)-108。

[9]引自《宋平在甘肃》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6月,第172-174页。

[10]引自《甘肃省志·第十八卷·农业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11]引自《甘肃省志·第十八卷·农业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12]引自《甘肃省志·第十八卷·农业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13]见甘肃省档案馆收藏的省委档案。

[14]王秉祥文稿汇编《历史与回顾》,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76-77页。

[15]王秉祥文稿汇编《历史与回顾》,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76-77页。

[16]引自《汪锋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第442页。

[17]甘肃省档案馆91-4—641卷(《刘澜涛同志召集省级和兰州市委部分负责同志座谈会议记录》)。

[18]引自《习仲勋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30-231页。

[19]引自《历史与回顾》,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78-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