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韦桃花_以精美马尾绣荣膺“贵州名匠”_少数民族

韦桃花_以精美马尾绣荣膺“贵州名匠”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韦桃花_以精美马尾绣荣膺“贵州名匠”_少数民族韦桃花,民间刺绣艺人,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小的时候,韦桃花经常看着母亲和祖母做马尾绣。看到女儿做得像模像样,母亲便让韦桃花参与做马尾绣背带的局部绣片。从此,韦桃花和自己的三妹不再下地干农活,专绣马尾绣卖。因着“刺绣的活化石”美誉,以及自己出色的手艺,韦桃花姐妹用水族马尾绣撑起了一个家庭。

韦桃花_以精美马尾绣荣膺“贵州名匠”_少数民族

韦桃花(1964~),民间刺绣艺人,水族马尾绣传承人。贵州黔南三都人,水族。看着母亲和祖母刺绣长大,少年时代在家人指导下制作绣片,15岁时就绣出了整副马尾绣背带。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创造出了一批精美的马尾绣工艺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比赛并获得殊荣,并免费培训乡亲和其他学员四五百人。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美术类)代表性传承人。

一、马尾绣撑起一个家

韦桃花(www.guayunfan.com)

1964年5月,韦桃花出生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一个水族家庭

贵州省三都县是我国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依山傍水,是三都水族文化遗存的中心,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

三洞乡板告村是马尾绣的发祥地,有“马尾绣之乡”的誉称,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村里的妇女历来有制作马尾绣的传统,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10岁左右就能独立完成小型绣品。

小的时候,韦桃花经常看着母亲和祖母做马尾绣。懂事之后,她就悄悄拿着大人们正在做的半成品,琢磨着学做马尾绣,看从哪里下针、怎么绕花,并试着下手做一点。看到女儿做得像模像样,母亲便让韦桃花参与做马尾绣背带的局部绣片。背带做好后,大家都夸韦桃花针脚细密,手工不错。

韦桃花作品《太阳与石榴树》(局部)

有了大家的肯定,韦桃花决心自己做一副完整的马尾绣背带。有一段时间,她总是背着家里人一块一块地绣。15岁那年,这个小小年纪的水族少女绣好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副马尾绣背带:暗色的衬底上,火红的太阳散发着柔和的光芒,飞舞的蝙蝠和蝴蝶环绕在四周,金黄色的铜钱星星一样散落着,回纹的花草遍布背带的各个角落。

赶集那天,韦桃花背着这副花了几个月绣好的背带,跟着村里的大人们去赶集。水族民间有姑娘生第一个小孩时娘家人送背带的习俗,所以尽管马尾背带价格昂贵,但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到了集市上,韦桃花的背带一摆出来,立刻吸引了好多人,有看的,也有想买的,大家都夸这副背带做得好。那时一副背带一般要卖四五十块钱,而她这副卖了六十块。韦桃花抑制不住心里的高兴,要知道,那时一个国家干部的月工资也不过二三十元。

从此,韦桃花和自己的三妹不再下地干农活,专绣马尾绣卖。为了做好绣品,韦桃花经常要走几十里山路,去找寨子里的老人请教技艺;或者在野外仔细观察研究行云流水、花鸟鱼虫的形态,把它们描绘进自己的绣品里。由于马尾绣工艺复杂,制作起来费时费力,寒来暑往,韦桃花吃尽了苦头,常常是半夜两三点钟还没能上床睡觉,为的是赶完几件绣品拿到集市去卖。

那个时候,旅游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韦桃花姐妹一般绣些围腰、翘鞋,绣的最多的是背带,只作为日常生活用品零星出售。因为做工好、手脚快,韦桃花的马尾绣绣品颇受乡邻喜爱,马尾绣的收入成了她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因着“刺绣的活化石”美誉,以及自己出色的手艺,韦桃花姐妹用水族马尾绣撑起了一个家庭。

二、命运的波折和技艺的牵挂

马尾绣使韦桃花家的经济比村里人相对宽裕,也使她能够穿上漂亮的衣裳。在那个年代,哪家姑娘有件灯芯绒做的衣服就很了不起了,可韦桃花的衣服全都是灯芯绒的,再穿上自己绣的马尾绣围腰和翘鞋,18岁的韦桃花显得十分出众,引来了很多爱慕的目光,比她大两岁的表哥也悄悄喜欢上了她。

韦桃花和她的工艺品店

在水族的传统里,老表开亲亲上加亲的现象很普遍,两家的老人也很赞成。可表哥家条件不怎么好,加上年纪小,韦桃花不太乐意,一路哭着嫁到了板龙寨。板龙比较穷,丈夫是家里的独子,公公已经去世,只有年迈的婆婆和两个叔叔,劳动力很少。韦桃花和丈夫一起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种苞谷、喂猪样样都干。做完农活,她总是不忘做些马尾绣。村里很多妇女看她绣得好,常常来跟她学,让她帮画个花样什么的。

日子过得清贫,再加上5个儿子陆续降生,韦桃花和所有水族妇女一样,终日埋头在繁杂的家务中。丈夫不但下田种地,还做些倒卖木材的生意,家里的生活总算过得去。就这样,她家在村里盖了自己的木房,后来又在镇上临街的铺面买到了地基。

谁料不幸悄然降临:有一年全家一大早下田收割稻子,晚上回家丈夫说有点头昏,韦桃花也没在意,以为只是劳累过度而已,谁知第二天早晨丈夫却再没醒来。那年,他们最大的儿子16岁,最小的才4岁。为了养育五个孩子,韦桃花起早贪黑、苦苦支撑,马尾绣离她的生活越来越远。

韦桃花的儿子们一天天地长大,大儿子外出打工,已经能够分担家里的一些负担。此时,韦桃花又拾起了她钟爱、牵挂的马尾绣,并且有了新的梦想——到城里去开个店卖马尾绣。她打电话跟儿子商量,儿子非常支持。2005年,韦桃花经过一番考察,最后决定把自己的马尾绣工艺品店开在三都县城。第二年,在政府有关部门帮助下,小店顺利开张。

十分幸运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重视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推广,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带动旅游经济,再加上水族马尾绣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大大刺激了马尾绣的生产和销售,也为韦桃花工艺品店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进而改变了她的生活,改变了她的命运。

三、水族马尾绣:中国刺绣“活化石”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其中马尾绣可以说是水族独有的刺绣技艺,且有中国刺绣“活化石”之称。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古老而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刺绣技艺,但其起源已不可考。马尾绣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这也是它的特色所在。四川成都织绣和其他民族的刺绣技艺也有用马尾做材料的,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马尾用于绣品。

关于马尾绣的起源,有人推测可能与水族养马赛马的习俗有关。实际上,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几个较为明显的优势,一是马尾质地较硬,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周围丝线的光泽。

马尾绣的制作比较繁杂,具体可以概括为六个步骤:首先是用极细的白色丝线(一般要劈成三股),把两三根合在一起的马尾绕裹成马尾线;随后在布面上把马尾线镶拼成各种图案骨架,并用白线固定下来;接着运用结线绣和螺形绣的技法,用各色丝线(以黑色、墨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图案骨架之间的空隙填满;然后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最后再缀上闪亮发光的小铜片(水族人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增加绣品亮度。

马尾绣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以及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图案包括造型别致的花、鸟、虫、鱼等动植物,还有龙、凤、麒麟等水族人民崇拜的图腾以及太阳等,有的绣品上还绣有水族古老的文字符号“水书”。

韦桃花展示马尾绣核心技法——用白色丝线裹马尾

“歹结”背孩带(简称“背带”)是水族马尾绣技艺的集大成者,也是最难制作、最能体现制作者技艺水平的,据说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马尾绣背带形似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帘子”的大小正好能够包住幼儿。它主要有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20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上部两侧为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分相呼应。

马尾绣背带

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一般不用剪纸图案做底样,只凭经验完成,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马尾绣线盘刺绣,并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跳针等刺绣技艺。图案包括几何图案和花草鸟雀图案,主要有牛角花、水车纹、花椒纹、回纹、斜纹、方格纹、鱼骨纹等。分片完成的绣片,最后缀结成一幅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缜密精致、豪华富贵的美丽绣品。

马尾绣主要流行于三都县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一件马尾绣衣服往往要耗费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因此它也是衡量水族姑娘女红功底如何、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水族姑娘出嫁,母亲要准备一条马尾绣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女儿生第一个孩子时,外婆(或舅母)探视新生儿,必备马尾绣背带以及马尾绣银佛童帽做礼物,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

水族马尾绣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图案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尤其是背孩带、绣花鞋,将水族马尾绣的艺术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了水族妇女娴熟的刺绣技艺。同时,这种民间艺术品也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2006年5月,水族马尾绣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类)。

四、传承技艺,带动乡亲致富

由于忠实传统、又富于创新,韦桃花的绣品渐渐声名鹊起,在四乡八寨出了名,国内外客人慕名而来,纷纷购买收藏她的绣品。韦桃花也带着自己的绣品,赴各地参加了各种展示、比赛,并获得了不少荣誉。

2006年8月末,在贵阳举行的“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韦桃花从全省9053件设计作品、4462名能工巧匠参赛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在总决赛上以精美的马尾绣夺得“贵州名匠”特等奖,位列100名“贵州名匠”之首。

2007年10月,韦桃花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2008年6月,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上,韦桃花获得了国家艺人最高奖。

2009年6月,韦桃花应邀赴浙江省杭州市参加“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她的马尾绣作品独树一帜,获得了一个银奖、三个铜奖、一个组织奖的好成绩。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韦桃花带着她的作品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向世人展示了水族马尾绣的非凡魅力。

韦桃花带领水族姐妹共走致富路

韦桃花的马尾绣工艺品店,展销刺绣工艺品上百种,带动了家乡水族姐妹们以民族技艺创收致富。韦桃花看得更远,她深知马尾绣的传承离不开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为提高家乡姐妹的马尾绣技能,她还免费提供伙食,到板龙寨举办马尾绣制作培训班,培训了70多位乡亲。此外,她每年还为县里培训三四百人。

2011年,韦桃花带着马尾绣、牛角雕、水族银饰品,参加了意大利手工业礼品国际博览会,成为三都水族妇女第一代出国献艺的传承人。

2012年12月,韦桃花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传统美术类)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上,水族马尾绣品都是实用性的,一般不利于向外推广;且由于工艺复杂、费工费时,纯手工制作,绣品成本较高。与韦桃花同是水族马尾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宋水仙说:“一件纯手工制作的马尾绣衣服基本要花一两年的时间,要卖到数万元。”因此,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虽然制作马尾绣的人还很多,但穿戴的人已经不多。马尾绣服饰多在节日里才穿戴,特别是在水族传统节日端节里,但现在的端节已经过得越来越淡了。而且由于观念的变化,过去马尾绣被视为姑娘心灵手巧及其家庭富有的象征,但现在人们都不这么看了,姑娘们做出的衣服大都压在了箱底。

近些年来,除了背带、翘尖鞋、衣服等传统绣品之外,还开发出了马尾绣背包、壁挂、领带等,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渐渐成为游客热衷的收藏品。不过,商业化的现代马尾绣工艺制品质量下降,同时也意味着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了严重不足。

宋水仙说:“马尾绣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我们水族人都非常喜欢。”韦桃花的心愿,就是把水族马尾绣技艺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韦桃花水族马尾绣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