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那巴特尔_“沙力搏尔式摔跤”全能手_少数民族

那巴特尔_“沙力搏尔式摔跤”全能手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那巴特尔_“沙力搏尔式摔跤”全能手_少数民族那巴特尔,摔跤运动员、教练,沙力搏尔式摔跤传承人。耳濡目染,那巴特尔也喜爱上了这项民族体育运动,对沙力搏尔摔跤手充满了崇敬。在比赛与训练中,那巴特尔以沙力搏尔摔跤打下的根底为基础,又学会了博克式摔跤与中国式摔跤。

那巴特尔_“沙力搏尔式摔跤”全能手_少数民族

那巴特尔(1941~),摔跤运动员、教练,沙力搏尔式摔跤传承人。内蒙古阿拉善人,蒙古族。他从小耳濡目染,并在舅舅的指点下掌握了沙力搏尔式摔跤以及其他形式的摔跤技艺,参与各种比赛并屡次获奖,同时担任各级教练、裁判,培养了数百名摔跤手。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代表性传承人。发表有论文《关于沙力搏尔式摔跤》等。

一、“小摔跤王”为家乡赢得荣誉

那巴特尔(www.guayunfan.com)

1941年1月,那巴特尔出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图克木苏木的一个蒙古族牧民家庭

在那巴特尔的故乡阿拉善,有一种流传久远的蒙古族竞技运动——沙力搏尔式摔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那里,不仅民族节日盛会有正规比赛,就是平日闲暇时,大人们也常常十多人聚在一起,找片沙地切磋技艺,孩子们则围坐一边,睁着大眼睛观赏大人们的腾跃与搏击。

那巴特尔的外祖父那日勒岱、舅舅范藏乌,都是家乡有名的沙力搏尔摔跤手。耳濡目染,那巴特尔也喜爱上了这项民族体育运动,对沙力搏尔摔跤手充满了崇敬。

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草原故事和对沙力搏尔的向往,那巴特尔一往情深:“在我小时候,沙力搏尔是牧民们最喜欢、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哪里有亲朋聚会,哪里就有摔跤手的身影。尤其是祭敖包或者那达慕的时候,最勇猛的摔跤手往往是男人敬仰、女人爱慕的对象。就是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我向往并开始学习沙力搏尔。”

耳濡目染之间,那巴特尔和小伙伴也都学会了几手沙力搏尔的本领。或许是遗传了长辈的天赋,那巴特尔是小伙伴中最能摔的一个,除了拼蛮力,他还懂得用巧劲,经常把比自己个头大的伙伴摔倒在地。

舅舅范藏乌发现了那巴特尔的这一特长,于是精心培养,把自己的沙力搏尔技能一点一滴地传给了他。由此,那巴特尔的摔跤技术一日千里,很快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小摔跤王”。

沙力搏尔式摔跤中的很多技能模仿了公骆驼互斗的动作,舅舅点拨之后,那巴特尔就去细心观察:“我就去驼群观察,发现当两只公驼相遇时,它们会斗个你死我活。最可怕的是它们的毅力,有时候踢咬几个小时都不累,直到有一个支撑不住,落荒而逃,才算是分出了胜负。”这种观察,不仅给那巴特尔以技巧启示,也培养了他的毅力。

上学之后,从小学到中学,那巴特尔越战越勇,名头更加响亮。虽然日常生活、学习中,那巴特尔言语不多,甚至有些腼腆,但到了赛场上,立刻就变成了一只好斗的“公驼”,牢牢盯住对手的一举一动,扑、拉、甩、绊,剽悍的攻击让对手心惊肉跳。

在比赛与训练中,那巴特尔以沙力搏尔摔跤打下的根底为基础,又学会了博克式摔跤与中国式摔跤。

青少年时期,那巴特尔先后代表学校与全旗参加各种比赛上百次。1960年,他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青年运动会,获得了中国式摔跤58公斤级亚军,并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那巴特尔为自己、也为家乡赢得了不少荣誉。时至今日,那巴特尔还保存着那时比赛留下的几张珍贵的黑白照片。尽管“那时候比赛没有奖杯,讲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奖品有钢笔、茶缸、毛巾等”,但在他的记忆里,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二、“沙力搏尔”:“公驼式”摔跤

说起“沙力搏尔”,那巴特尔可谓如数家珍。

沙力搏尔式摔跤作为蒙古式摔跤的一种,是阿拉善蒙古族和硕特部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也是阿拉善古老的“乌日斯”盛会和现代那达慕大会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除广泛流行于阿拉善各地外,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区也有流行。

传统沙力搏尔式摔跤

“沙力搏尔”一词从蒙古语“沙拉巴”(“迅速”)、“沙拉玛盖”(“敏捷的”)派生而来,经过长期语音演化,演变成了“沙力搏尔”(也作“沙拉宝尔”)。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一项普及性的活动,在阿拉善蒙古族群众中已经传承了300多年。这种摔跤不分体重级别,不受性别、年龄、场地、时间、服装的限制。竞赛时,摔跤手赤足穿三角短裤,从赛场两角迎面而上,分别抓好对方短裤后开始进攻,一跤决定胜负。

沙力搏尔式摔跤技巧较多,摔跤手不仅要有极强的体质和耐力,还要有智慧和技巧。主要动作技巧有前攻、猛背、偷袭、后推、左拉右拧、内外夺脚、旋转猛压、上压、空旋、单打、松肩、硬抗、上翻下扣等,其中的一些技巧如砍铲、膝折、抓领等,是模仿公驼争斗动作而命名的。

20世纪70年代,那巴特尔先后担任苏木学校体育教师与校长,开始参与体育教练和裁判工作,从而成为“全能手”。他多次担任阿左旗摔跤队总教练,先后培养出200多名摔跤手,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1977年,那巴特尔被聘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当时阿拉善左旗隶属宁夏)摔跤队总教练,带领自己的团队,陆续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共获得10块金牌与多块银牌、铜牌。1979年,那巴特尔还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全国国际式摔跤培训班的学习。

1980年,那巴特尔回到家乡,担任了阿拉善盟文体处体育科副科长兼摔跤教练。这段时间,那巴特尔重点对沙力搏尔式摔跤的历史渊源、发展变迁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发表了《关于沙力搏尔式摔跤》《乘马射箭》《赛驼规则》等文章。与此同时,他还训练培养了100多名各式摔跤手。

80年代以来,那巴特尔先后在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担任裁判,两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担任裁判,还多次在各级博克式、沙力搏尔式、中国式和国际式摔跤比赛中担任裁判员、裁判长以及总裁判长。

三、“将沙力搏尔发扬光大”

退休之后,那巴特尔主要致力于沙力搏尔式摔跤的教学传承和规则整理等。

为了使沙力搏尔运动发扬光大,那巴特尔经常到一些蒙古族学校教孩子们。这些学校的体育老师,都是他曾经的“弟子”,大家互相交流切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一民族瑰宝得以完整地传承下去。

那巴特尔对家乡的各项传统体育运动情有独钟,他认为阿拉善很多体育项目拿到全国甚至世界上都能出彩,譬如骑马射箭、赛驼,尤其是沙力搏尔。

“沙力搏尔与博克、中国式摔跤、国际式摔跤都不一样,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发掘与提倡。”那巴特尔对家乡的传统体育了解越多,思路就越清晰,“我们阿拉善被称为驼乡,沙力搏尔又被称为‘公驼式’摔跤,要让孩子们继承这种体育运动,将沙力搏尔发扬光大。”

新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沙力搏尔”这一传统体育项目曾面临失传境地。为了让“沙力搏尔”发扬光大,2004年5月以来,阿拉善左旗组织人力深入旗内各地,并远赴青海、新疆等地,对这项活动的形式进行挖掘、整理,制定了比赛规则和服装,培训了56名裁判员和56名教练员,开展了全国“沙力搏尔杯”搏击大赛。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和体育局也决定把沙力搏尔式摔跤列为全区民运会比赛项目。

沙力搏尔式摔跤走入校园

2005年,全国首届“夏力宾”沙力搏尔式摔跤大赛在阿左旗举行,来自北京、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的15支代表队、256名摔跤手参加了团体赛和个人赛。同年,沙力搏尔式摔跤被列为2006年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2008年6月,阿拉善盟申报的“沙力搏尔式摔跤”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2012年12月,那巴特尔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力搏尔式摔跤)代表性传承人。

获知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消息,那巴特尔很是欣喜,同时也感到了自己沉甸甸的责任。因为年逾古稀,而且已经有不少弟子,那巴特尔准备把主要精力投入案头工作:“我打算整理各种与沙力搏尔有关的资料,再汇集骑马射箭、赛驼等内容,写一本名为《独特的民族体育》的书。年龄大了,时间不多了,我得赶紧写完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