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普顺发_彝族火把节的主持人_少数民族

普顺发_彝族火把节的主持人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普顺发_彝族火把节的主持人_少数民族普顺发,民间活动主持人、民间舞蹈艺人,火把节传承人。普顺发不仅是毕摩,还是彝族大刀舞的传承人。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不少民间传说。彝族火把节场面壮观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富有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普顺发_彝族火把节的主持人_少数民族

普顺发(1936~),民间活动主持人、民间舞蹈艺人,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传承人。云南楚雄禄丰人,彝族。他18岁开始跟伯父学习毕摩经和祭祀仪式,60年代作为助手参与仪式活动,1987年成为主祭司,主持的火把节祭祀活动程序严谨、完整。他还是现今掌握彝族大刀舞套路最多的艺人。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类)代表性传承人。

一、多才多艺的毕摩

1936年10月,普顺发出生在云南省楚雄禄丰县大花箐村的一个彝族家庭

毕摩在彝族地区又有“布慕”“拉摩”“西波”“贝玛”等不同称谓。他是彝族社会的祭司,同时也是民间知识分子和民族文化传承者。旧时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祭神,如插秧祭秧神、打猎祭猎神等,逢喜事或灾祸更要进行祭祀,毕摩自然成为彝族村寨不可或缺的人物。毕摩熟悉彝文,通晓占卜、堪舆和天文历法,是彝族社会人神之间的使者。毕摩最重要的能力是掌握各种毕摩经,在不同祭祀活动中吟诵。(www.guayunfan.com)

普顺发家是一个毕摩世家,祖父普朝发曾是当地有名的毕摩,除了会毕摩经,还会画画、大刀舞等;伯父普茂惠也是一位毕摩。

普顺发幼年读过私塾,学过《百家姓》以及《中庸》《大学》等传统蒙书。那时家境不好,但普顺发聪明好学,每次考核都名列前茅,所以老师免了他的学费。说起儿时的这段经历,普顺发颇有些自豪。

1952年,16岁的普顺发在乡里当了秘书。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农村像他这样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属于凤毛麟角,很受重视。可就在这顺风顺水的人生途程中,年轻的普顺发做出了一个选择,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影响了其一生。

“毕摩”普顺发

那是18岁的时候,普顺发开始学做毕摩(彝族祭司)。以普顺发当时的身份来说,这是决不允许的。然而,出于热爱和家族传统,他偷偷地跟着伯父学了起来。几年间暗自学习,普顺发背会了不少毕摩经,打下了基础。

1961年和1962年,在当地的火把节上,普顺发作为主祭司的助手,参与了节日祭祀活动。节日活动的参与和锻炼,使普顺发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祭祀仪式。

按照当地习俗,师傅还健在,徒弟不能当主祭司。1987年,伯父普茂惠去世,普顺发成为主祭司,开始主持各种祭祀活动。

普顺发不仅是毕摩,还是彝族大刀舞的传承人。他不仅能主持彝族火把节祭祀活动,还熟练掌握了大刀舞的表演技艺,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人。1982年、1989年,他两次代表楚雄彝族自治州参加云南省第二、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了彝族大刀舞。2002年5月,他被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二、火把节:“东方狂欢夜”

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彝族地区。除彝族外,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举行,节期三天。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不少民间传说。在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火把节由来传说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彝族英雄黑体拉巴的故事。传说天神看到人间繁荣富足,彝族人民安居乐业,心怀嫉妒,便派儿子大力神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天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大力神在摔跤决斗中被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天虫(蝗虫)到人间祸害成熟的庄稼。

黑体拉巴的恋人妮璋阿芝找到天边的一位大毕摩,毕摩翻看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天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终于烧死了所有天虫,保住了庄稼。见此情景,天神暴跳如雷,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化作漫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高山上。

普顺发杀鸡献神

黑体拉巴和妮璋阿芝变成高山和索玛花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从此,彝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们,便在每年的这一天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载歌载舞,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而在普顺发的家乡高峰乡大、小花箐村,火把节包括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魔和送火把六个部分。六月二十四晚上,村里家家户户招魂祭祖,杀鸡献神。二十五日下午,普顺发身穿法袍、手拿法铃,以主祭司身份出现在庙里,杀鸡献神,然后到村后的山林,鸣炮三声,插上香火,供上酒、米、红烛等,率众跪拜三位大神(大黑天神及关圣、财神)面具,并用彝语吟诵《火把节祭经》,接着火把节开始。

六月二十七的送火把仪式,是整个火把节的高潮。大刀队的98个队员,全部都要画上花脸,头上和腰间系红布条或绿布带,埋伏在山梁上的树林中。此时,三位大神带领欢庆的队伍从小花箐过来,大刀队便冲杀出来,在空地上上演征战厮杀场面。最后,普顺发和助手把面具、旗子堆在林中空地上,上香献酒,唱诵祭经后点火烧毁。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关系最为直接,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成为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节日。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点燃火把照亮天空,除秽求吉,烧起篝火,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进行社交和商贸活动。

彝族火把节场面壮观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富有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2006年5月,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

三、火把节的“双料传人”

2012年12月,普顺发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把节(彝族火把节),民俗类]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彝族火把节的传承人,普顺发既主持毕摩祭祀仪式,又参与大刀舞表演,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双料传人”——这也是众多综合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一个特点。

毕摩经不仅是彝族社会祭祀用的经文,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各种祭祀活动的毕摩经经文各不相同,都有上千句,而且不容半点差错。比如《火把节祭经》用于火把节祭祀,主要是对神灵汇报一年来的生产生活情况,将喜庆和病害之事告知诸神,请求神灵把病害赶走,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安康。而《丧葬(指路)经》,是老人去世后家人请毕摩主持葬礼时吟诵的,旨在为亡灵指引回到祖先发祥地的路线,沿途经过的地方、山川、河流都要交代清楚,否则亡魂会迷路。

毕摩经经文全靠口传心授,是一代代死记硬背传下来的。在传承过程中,难免遗漏。而毕摩职司的学习,最主要的也是背诵毕摩经。由此可知,毕摩经形成文字,十分必要。

反映火把节的绘画作品

普顺发早年在私塾读过蒙书,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因此,早在80年代,他就和师傅普茂惠一起采用汉字记彝音的方法,开始记写《毕摩祭祀经》,花一年多时间写出了3500多句。后来,他们还记写出了《火把节祭经》。

1996年退休后,基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厚感情,普顺发开始潜心钻研彝族文化,自费到各地拜访同行,学习交流,对祖传毕摩经加以补充、校正和诠释。经过多年的辛苦努力,整理了《毕摩祭祀经》《火把节祭经》《丧葬(指路)经》三本毕摩经,共5000余字。他还与人合写了《高峰乡彝族火把节调查报告》,刊载在1994年《彝族文化》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还被译成日文发表在日本报刊上。

作为民间神职人员,毕摩传承人的择定有一定的规矩。普顺发年逾古稀,传承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2007年,他选定大儿子跟自己学习。大儿子曾当过小学教师,加上《毕摩祭祀经》和《火把节祭经》已经编写出来,学起来要容易一些。

大刀舞是禄丰县境内彝族独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火把节祭祀活动中表演。祭祀时表演大刀舞,借助关公的神力,驱鬼逐魔,永保安康。相传彝族大刀舞有72种套路,后来逐渐失传,目前只有普顺发熟知其中的8个套路,掌握抛刀跺地晃手、踢刀上臂抹刀、上步跪蹲挑刀、刀步背刀招手、翻转、刀花等舞蹈动作。

作为彝族大刀舞的传承人,普顺发已经教出了胡金富、普宜生、普有军、胡金良等40多名大刀舞表演骨干,他们都熟练掌握了大刀舞的基本表演技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