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李发秀_“彩虹故乡”的盘绣女子_少数民族

李发秀_“彩虹故乡”的盘绣女子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李发秀_“彩虹故乡”的盘绣女子_少数民族李发秀,民间刺绣艺人,土族盘绣传承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被誉为“彩虹的故乡”。

李发秀_“彩虹故乡”的盘绣女子_少数民族

李发秀(1959~),民间刺绣艺人,土族盘绣传承人。青海海东互助人,土族。她七八岁时开始随母亲学习盘绣针法,14岁时即基本掌握多种针法和基本构图,十七八岁时便绣制完成了自己的嫁妆。从1995年北京“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开始,她多次带着作品参加省内外各种展示,并屡获殊荣。她还向800多人传授了盘绣技艺。200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美术类)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有《富贵太阳花》《双龙戏珠》以及绣花腰带《富贵满堂》。

一、“彩虹故乡”的刺绣女子

李发秀(www.guayunfan.com)

1959年11月,李发秀出生在青海省互助县丹麻乡(今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松德行政村补家村一个土族家庭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被誉为“彩虹的故乡”。在当地土族服饰中,最美丽的要数土族花袖衫。这是土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颜色的布料或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因为土族女子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故而被人们称为“穿彩虹衣衫的人”。而那些美丽的服饰,自然少不了刺绣。

对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一个土族女子的手巧不巧,针线活儿好不好,都可以从盘绣上看出来。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办一次土族刺绣“个展”,把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利用新婚庆典之机,在婆家给婆家人、邻居和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儿女后,又会花十几年的工夫,把刺绣技艺传授给女儿。而土族刺绣的主要绣法,无疑当属盘绣。

李发秀的盘绣作品

李发秀七八岁时,开始随母亲学习土族盘绣针法。14岁时,她基本上掌握了盘绣的多种针法以及基本构图;十七八岁时,便亲手绣制完成了自己的嫁妆。对此,李发秀曾说:“我从八九岁开始就学盘绣了,那时候妈妈就说姑娘家要是不会绣会被人看不起,所以我从那时候起就慢慢开始学了,我的嫁衣是自己绣的。”

无论是出嫁之前还是出嫁之后,李发秀从未放下过手中刺绣的针线,而且越绣越好,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95年,李发秀有幸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动,这次活动是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委员会举办的。参会的国内外妇女都很欣赏李发秀的刺绣作品,盘绣作品更是受人关注,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种针法呢?

品种繁多、色彩艳丽的刺绣,引起了一位叫凯洛的加拿大妇女的浓厚兴趣。凯洛挑选了一幅图样,并详细标明了所要的颜色,约定圣诞节前给她寄到加拿大,并留下了100元钱。参加完“世妇会”从北京回来后,李发秀抓紧时间绣制了一幅作品,并按时寄给了这位外国朋友。1996年,凯洛又来中国,这次她专门探望了李发秀,并购买了多件刺绣品。

从此之后,李发秀的土族盘绣可谓声名远扬,多次应邀参加各种展演,展示了土族民间技艺,传播了土族文化。

二、盘绣,土族独有的绣法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被誉为“彩虹故乡”,当地刺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土族刺绣的种类,按其针法分为盘绣、拉绣、堆绣等。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主要流传在互助县东沟、东山、五十、松多、丹麻等乡镇。这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它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考古发现显示,青海省都兰县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最晚在公元6世纪左右,土族盘绣工艺已经发轫,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绷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针法细腻,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可以保存几十年不变色。

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一些作品还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基本纹样包括法轮(土族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太阳花、中国结(土族语称为“万流”)、石榴、五瓣梅(还有六瓣、七瓣、八瓣的)、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神仙魁子”以及十二生肖等。这些图案大多为传统的吉祥纹样或图案,蕴含着家庭兴旺、幸福长久等吉祥寓意。

“彩虹故乡”的土族盘绣

盘绣的用途十分广泛,它几乎涵盖了土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到生活用品,从家居装饰到生产器具,盘绣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其中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服饰中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日常用品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

土族妇女在碾麦场上绣盘绣

在土族传统的服饰中,土族男子通常是头戴一顶织锦镶边、帽檐卷起的毡帽,身穿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有一块彩色绣花图案的短褂,外套黑色或是紫红的绣花坎肩,坎肩上通常还有多达三层的绣花领子。妇女的穿戴则更为花哨,除了彩虹袖的长衫,还要系上一条又宽又长的绣花腰带,而这条绣花腰带更是土族女子展示盘绣技巧的“舞台”。

土族女子的腰带通常40厘米宽、60厘米长。按照土族传统,这条绣花腰带必须由待嫁的女儿亲手绣制,出嫁那天,新娘就要把这条绣花腰带系在腰间,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则会对之品评一番。如果谁家姑娘绣制的腰带图案不精美,针脚不细密,在娘家人看来,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而这样一条绣花腰带,往往需要许多年才能完成。

土族盘绣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干练,十分优美。每件土族盘绣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土族盘绣在1000多年的传承中,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006年5月,土族盘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类)。

三、精益求精,屡获荣誉

李发秀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她是个有心人,不仅善于继承传统,而且勇于开拓,因此她的盘绣作品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受欢迎。

30多年来,李发秀钟情土族盘绣,技艺上精益求精。只要看到别人有新意的绣品,或心里想出了一种新图案,她都要尝试着绣一绣、做一做。在平日里,经常会有刺绣爱好者来她家里,与她切磋盘绣技艺。

随着岁月的流逝,李发秀有了新的想法:改变传统刺绣的实用性观念,积极创造新奇独特的刺绣工艺美术产品。这样,土族盘绣就不再仅仅是服饰以及生活用品的附庸,其中一部分则成为有一定独立性的民间艺术品。这无疑扩展了盘绣的表现天地,进而也会推进其技艺的发展和革新。

基于这种认识及其艺术实践,李发秀的作品更上一层楼,构图、用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2004年,李发秀参加共青团中央在福州市举办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制作能手评比活动”,荣获优秀奖。2004~2007年,李发秀四次代表互助土族自治县参加青海省民间艺人技能比赛,获得多个奖项。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李发秀参加了奥运会祥云小屋里的民间艺术品“中国故事”展览活动,展示了土族盘绣技艺。直到今天,她还用相框保存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那是当时的纪念绣品。后来,上海世博会召开,李发秀也赴会展示了土族盘绣。她回忆说:“绣好的作品就在前面摆着,我们还在后面展示了土族盘绣的绣法。当时有很多人都很感兴趣,还有一位上海老太太专门来和我们学了半天。”两次大型活动的展示,吸引了中外游客,也推广了土族盘绣。

李发秀(右)在制作绣品

李发秀的作品色彩丰富,图案多样,令人目不暇接,可谓精美绝伦。而这种艺术效果,离不开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匠心。比如,绣稿上需要多少颜色,就要配置多少色线。为了达到镶色和顺,一种色彩往往要选择若干个色级,一朵红色石榴花从深到浅要配十多个色级的绣线。

几幅典型的作品,体现了李发秀盘绣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富贵太阳花》绣制于2000年,用黑色毛高缎作底料,丝线绣制。作品图案精致、色彩绚丽,缝线端庄结实,由深到浅的色彩过渡自然流畅,针法细腻饱满。以十字形为四方连续变化的纹样,寄寓了富贵长寿的美好愿望。

李发秀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服饰

《双龙戏珠》绣制于2012年,长100厘米,宽46厘米(含裱边)。作品用蓝色毛高缎作底料,用金线、丝线绣制双龙、云纹、龙珠的轮廓等主要线条,采用盘绣和平绣结合的方式绣制。

2009年,李发秀盘绣花腰带《富贵满堂》,参加“锦绣中华”全国织绣精品大展,在与来自全国的绣品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金奖。

2007年6月,李发秀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民间美术类)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李发秀被青海省授予“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四、“希望这手艺能一代代传下去”

1000多年来,土族盘绣的传承以母女相传为主,也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

家庭传承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当地政府部门和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多年前就对土族盘绣做了一些发掘、抢救、保护工作。李发秀也积极参与了这些工作。

多年来,李发秀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当地刺绣爱好者学习盘绣技艺。1996~2004年间,她曾多次被聘为本县“少数民族乡镇土族刺绣培训班”专业教师,培训学员200余人。此外,她还在本县东山乡、丹麻镇、东沟乡举办的“土族刺绣培训班”上培训学员。如今,李发秀已经培养了800多名盘绣学员。

见多识广的李发秀也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土族妇女。在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李发秀积极顺应时代需求,在网上开起了网店,出售盘绣制品。通过便捷的网络,李发秀的网店生意也是蒸蒸日上,初显成效。

李发秀(中)在传承盘绣技艺

如今,土族盘绣已经成为互助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土族妇女的盘绣生意十分红火。那里的土族妇女有很多人从事盘绣,并通过各种渠道销售自己的作品,有的甚至远销海外。当地的土族盘绣省级传承人李安言索,几十年来有大大小小盘绣绣品近千件出手,她去过北京、台湾、贵州、深圳,见过不少的大场面。她说:“从前,绣的许多都是留给自己的儿女当嫁妆的;现在,盘绣变成金银财宝了,小东西几十、几百块,大作品上千上万块。”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土族盘绣也经历着变迁。虽然现在土族盘绣的花色多了起来,但因为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不少土族年轻人已经不再穿传统的土族服饰,传统土族婚礼上必备的绣花腰带,也被婚纱礼服所取代。离开了民俗生活的长期附着,不论纯粹工艺品的民间手艺能走多远,其文化价值必然减色不少。

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盘绣工艺复杂、耗时长,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盘绣传人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还有不少人已经谢世,一些绝技得不到传承就已悄然消亡。同时,一些年轻人急功近利,大多青睐较简单的刺绣技术,如剁绣、机扎等,对费工费时的盘绣敬而远之。土族盘绣也因此面临着传承的隐忧。

面对土族盘绣眼下的红火局面,李发秀还是显出淡淡的忧虑,她盼望着这古老的文化瑰宝能在新时代后继有人,发扬光大。她说:“我从8岁就开始绣盘绣,绣了一辈子了。虽然很累,可是心里高兴,不为别的,就希望这手艺能一代代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