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广交人才,添砖加瓦奠基业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广交人才,添砖加瓦奠基业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广交人才,添砖加瓦奠基业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从一个军中小吏成长为大宋皇帝,宋太祖的成功与他本人的武功谋略有关,与他高强的政治手腕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他辛苦结成的人才网息息相关。他们三人都是赵匡胤一手提拔的心腹爱将。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随着他一步步晋升,他逐渐成为赵匡胤最得力的副手。石守信立即部署“将士环列待旦”,等待策应赵匡胤兵变部队回京。

广交人才,添砖加瓦奠基业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从一个军中小吏成长为大宋皇帝,宋太祖的成功与他本人的武功谋略有关,与他高强的政治手腕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他辛苦结成的人才网息息相关。一个好汉三个帮,宋太祖的成功升级远远不止三个帮手,他的帮手中有他少年时因讲义气和超强武艺结识的伙伴慕容延钊,有他在禁军中结识的“义社十兄弟”组成的牢靠的军事联盟,还有他的老上级张永德,当然还有生死兄弟兼谋士赵普,等等。

慕容延钊,赵匡胤在洛阳时就结识,比赵匡胤大14岁,性格豪爽,好武斗,投奔郭威帐下,成为一个军中小吏。后来,赵匡胤也加盟到郭威帐下。二人性格相似,志趣相投,在禁军中私交非常好,赵匡胤喊他“大哥”。随着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中的地位一步步上升,慕容延钊也跟着晋升。赵匡胤就任北面行营都部署时,兵权到手,坐镇殿前都点检公署,殿前司的副都点检就是慕容延钊。在赵匡胤取代张永德成为殿前都点检时,慕容延钊被提为马步军都虞侯。

在陈桥兵变中,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赵匡胤带兵“御敌”之前,慕容延钊奉命以增援镇州、抵御契丹为名,率兵日夜兼程赶往河北重镇镇州,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制住至关重要的河北地区;同时,联系霸州的守将韩令坤,一起掌控河北,防范和迎击契丹的进攻,也监视河北其他节度使的动向。有了他和韩令坤对河北地区的控制,赵匡胤就安心地发动兵变,夺取了政权。作为北宋的开国名将之一,慕容延钊倾心为大宋付出。“二李”叛乱被平定之后,慕容延钊卧病在床。在太祖决意发兵荆南时,他拖着病体请求挂帅出征。太祖眼见他年纪渐老、身体渐衰,不忍让他到战场上。但他执意穿上戎装。在收复荆湖地区时,他在太祖“假虞伐虢”作战方针的指导下,一举拿下荆湖地区。就在人人庆祝胜利的时候,他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韩令坤也是赵匡胤儿时的玩伴,一起舞刀弄枪,一起玩斗蟋蟀,是铁杆子兄弟。后来,韩令坤也在郭威帐下,与赵匡胤一起在禁军营中共同为理想而奋斗。陈桥兵变前,韩令坤官拜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在侍卫亲军中的地位仅次于韩通,而且他手中握有精锐的边防军。前面说过,他与慕容延钊一起,为陈桥兵变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而是长期积累来的。如果把成功比作一座宫殿,人才就是那些砖瓦,而且这些砖瓦是成功者一块一块积攒起来的。除了死党慕容延钊和韩令坤,赵匡胤还在禁军中结识了很多兄弟。赵匡胤在高平大战之前,表面上看起来可谓是进步颇小。可实际上,他一身的江湖习气,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有钱大家花,从而结识了一帮好兄弟,为他之后的兵变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高平大战,他一举成名,被周世宗任命为殿前都虞侯,并开始着手整顿禁军。在整顿禁军的过程中,他利用职权之便,将这些心腹部下安排到掌有实权的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他广罗人才,拉拢禁军中一些中高级将领,包括著名的“义社十兄弟”,从而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强大的关系网。(www.guayunfan.com)

赵匡胤待人诚恳,对部下相当宽厚,得到很多将士们的爱戴。958年,在攻打南唐的寿州时,赵匡胤乘坐一个皮筏子突入护城河指挥登城。寿州城上估计早有了防备,突然之间射下来无数支利箭。而当时赵匡胤他们什么盾牌都没有。要不是一个叫张琼的亲兵舍身护主,宋太祖恐怕早就丢失性命了。王彦昇外号“王剑儿”,擅长剑术,武功高强,以残忍好杀闻名军中,是殿前司最有名的猛将;马仁瑀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李汉超也是骁勇善战。他们三人都是赵匡胤一手提拔的心腹爱将。罗彦瓌在郭威的时候曾经被踢出禁军,是赵匡胤重新起用了他。他对赵匡胤感恩戴德,唯命是从,在陈桥兵变当中表现得最为积极。

其实,在高平之战之前,太祖还没有政治野心,结识兄弟纯粹是交朋友。但在整顿禁军后,他的政治野心被激发出来。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在禁军重要职位上安排自己人。他慢慢明白,这些实力不一、背景不一的兄弟们,就是他的财富。只有依靠这些财富,才能缩短他到达理想彼岸的里程。

在太祖的成功因素中,人才帮衬至关重要,而“义社十兄弟”可谓是他打天下的最重要的军事联盟。当初只是一帮志趣相投、地位相似的军官,这种结社是互相帮衬、寻找归属,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后来,这些人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势力网,都成了他图谋帝位的重要力量。

义社十兄弟的成员有: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义社十兄弟,谁是大哥,谁是小弟,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周世宗初年,李继勋的地位最高。但毫无疑问的是,后来他们都是赵匡胤打天下的助手。到了后周末期,赵匡胤晋升最快、官职最高,便很自然地成了义社兄弟的首领。而那时候,这些兄弟们也都已成为禁军的中高级将领,如石守信和王审琦分别为殿前都指挥使和殿前都虞侯,韩重赟则是殿前司骑兵主力控鹤军都指挥使,李继勋在高平之战后升任殿前都虞侯,刘廷让任至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等人应当也是禁军中级以上军官。我们大致了解一下在宋太祖雄伟大业中起重要作用的几位。

石守信,开封人,928年出生。他是赵匡胤最忠实的部下、最可靠的心腹;后汉时投奔到郭威帐下;后周时,升至禁军亲卫都虞侯。他的转机也是高平之战。他因功升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之后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世宗征淮南时,他成为赵匡胤的前锋,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以功迁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再到北征辽国时,已经成为陆路副都部署。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随着他一步步晋升,他逐渐成为赵匡胤最得力的副手。在陈桥兵变中,他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也就是开封城的内应。在兵变的前一天晚上,赵匡胤派心腹小校郭延赟驰回京城向石守信报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将士环列待旦”,等待策应赵匡胤兵变部队回京。

这样一个生死与共的兄弟,又为大宋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被太祖任命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在后来平定“二李”的叛乱中,他又立下军功,在建隆二年(961年)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石守信专任天平军节度使。宋太祖死后,他“专事敛财”,也被宋太宗起用过。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六月死,终年57岁,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王审琦,925年出生,河南人,也是在郭威帐下入伍,后周建立时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一直为石守信的部下,与赵匡胤关系密切,被赵称为“布衣交”。周世宗时,他多次立功。一直到世宗死之前,他升任铁骑右厢都指挥使。世宗子柴宗训即位后,王审琦任殿前都虞侯。在陈桥兵变中,他与石守信担任内应。大宋开国后,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节度使。他同石守信一起,在平定“二李”叛乱中英勇作战。杯酒释兵权后,他为忠正军节度使,长达八年之久,史称“为政宽简”。审琦本不能饮酒,宋太祖以布衣交共享富贵,每宴强令饮酒。王审琦有时连饮十杯。开宝六年(973年),又加同平章事衔为使相,终于“暴疾,不能语”。次年死,终年50岁,追封琅琊郡王。

韩重赟,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后汉末隶枢密使郭威麾下,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与后汉的“高平之战”中,以功升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后周末,升任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他是陈桥兵变的参与者之一,大宋开国升为侍卫亲军司马军主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之后,曾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淮南行营马步军都虞侯等。太祖收兵权后,韩重赟继任殿前都指挥使、改领义成军节度使。时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已废罢,韩重赟遂成为殿前司正长官。他还参与建设皇城和修整黄河。因其屡负重任,被人嫉妒,造谣他“私取亲兵为腹心”。在赵普的力谏下,太祖没有杀韩重赟,只将其军职解除,出为彰德军节度使。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亲征北汉,起用韩重赟为北面都部署。开宝七年(974年)死。

刘廷让,本名光义,宋太宗即位后赐名廷让,也是在郭威帐下入伍,后周建立时任至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没有参与陈桥兵变。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征潞州李筠时任行营先锋使,次年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节度使。在收复后蜀的战争中,王全斌任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他任副都部署,是这场战争中的核心人物。他军纪严明,深受部下爱戴。全师雄叛乱时,刘廷让带兵镇压,成功击败叛军。次年正月,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年),刘廷让被罢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使。太宗时期,刘廷让在对外战争中仍然是主力。

其他人物就不一一赘述了。从这些人物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在赵匡胤还是个小人物时就结交的。乱世之中,大家结交兄弟,为的是互相照应,没想到最后的照应都在赵匡胤一个人身上。因为他们,赵匡胤才能从一个流浪的穷小子登上皇位。

做大事者,人脉取胜。成大事的人,他们的背后无一例外都站有一群各有特色的人才。在地位很低时就结交这些生死与共的兄弟,这是赵匡胤的胜利。后来,在他们的力捧下,赵匡胤成功了。这又是他工于心计,充分利用人才的结果。一个领导者,就需要这样为人处世,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位居前列。

在后周禁军中,随着一场场战役的胜利,赵匡胤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制高点。没有文人谋士的辅佐,再勇猛的武将也无济于事。赵匡胤不仅开始有意结交“义社十兄弟”这样的军事联盟,也笼络一批文人雅士,并把赵普、王仁赡等人收为心腹。后来,此二人分别成了大宋帝国的宰相和副宰相。

在赵匡胤组成自己智囊团的过程中,永兴节度使刘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刘词不是赵匡胤的幕僚,但他的幕僚中的主要人物后来都成为赵匡胤的幕僚。比如赵普。赵匡胤攻克滁州后,刘词就把自己的幕僚赵普推荐为滁州军事判官。赵普又因照料生病的赵弘殷,与赵匡胤有了交情。赵普看到赵匡胤不是平凡人物,便跟随了赵匡胤,先后给他做过节度使推官、掌书记,最终成了赵匡胤的首席智囊。

在显德三年(956年),刘词死后,赵匡胤接收了他的幕僚班底的主要成员。比如王仁瞻,他在刘词幕府时赵匡胤素闻其名。刘词死前还向周世宗推荐过王仁瞻,说他“有才可用”。这样一个人才,让赵匡胤捡了便宜。还有两位叫楚昭辅、李处耘,都非常有才干。“天有二日”,就是他们俩策划的。

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赵普。赵匡胤这位首席智囊是如何出谋划策帮助赵匡胤走向成功,又是如何辅佐宋太祖成为一代帝王的。

还是在滁州的时候,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生病。为了不使自己打仗分心,赵匡胤托滁州判官赵普去照顾父亲。赵普朝夕看护,尽心照顾,令赵家父子十分感动。赵普对素无瓜葛的赵弘殷悉心照料,就是因为他发现赵匡胤或许是一个值得依赖和可以共谋大事的人。这要追溯到赵普之前坎坷的经历。他是小吏出身,“臣出自孤寒,本非俊杰”,“寡于学术”,却从小向往政治圈。他是幽州蓟县人,出生在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的前一年。那时候,后唐虽然统一中原,但幽州并不太平,经常遭受契丹的进攻。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幽州就在契丹的统治之下。15岁的赵普随着家族迁到常山(今河北正定)。六年后,赵普娶了第一位夫人魏氏。之后,为了躲避战乱,赵普又随着父亲迁到洛阳。在战乱中成长的赵普,深受颠沛流离之苦,深刻地认识到和平对于百姓的重要。

到洛阳后,为了谋生,赵普来到陇州(今陕西陇县),成了凤翔节度使属下的陇州巡官。不久,他又来到永兴军节度使的治所长安(今陕西西安)。在长安,他看到昔日汉唐帝国繁荣的首都,在战乱中也是满目疮痍,多少奇珍异宝、多少古籍珍本都在那个时代流失。崇尚和平的赵普,似乎看到了昔日的唐太宗那份霸气以及失落。帝国文明的衰落,让赵普更是怅然若失。他花费巨资辗转从一个豪强手中购得唐太宗的脑骨,然后悄悄地将其葬回昭陵。和平的梦想何日得以实现,赵普虽然感觉路途遥远,但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之后他来到刘词幕府。不久,刘词病逝,却在临终前向周世宗推荐了赵普。于是,赵普成了滁州的军事判官,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赵匡胤。

其实,赵普早就听说过赵匡胤之名,可是并无交集。滁州被攻下,赵匡胤抓了一百多人的强盗团伙。赵匡胤打算处置这些强盗,军事判官赵普却提醒:“这批人最好审一审。”赵匡胤迟疑了一下,就让赵普审。赵普查证到这些强盗大多数是一些平民百姓。于是,他放走了十之七八。赵匡胤又是疑惑,又是佩服:这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他对赵普说了一句“你挺能干的”就走了。后来,赵匡胤便托赵普照顾病倒的父亲赵弘殷。赵弘殷感激赵普的恩情,让赵匡胤以兄长之礼待赵普。

不久,赵弘殷去世,赵匡胤因军功升任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普被赵匡胤收入幕府,举荐他为匡国军节度推官。从此,赵普与楚昭辅、王仁赡、沈义伦、刘熙古、李处耘等人,一起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当时的掌书记是吕馀庆。三年后,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已经接替吕馀庆任掌书记,成为赵匡胤集团的谋主。与赵匡胤的距离越近,他越感觉赵匡胤一定能成大事,但他常常为赵匡胤的仁厚而忧心。赵普已经看清楚了赵匡胤的前途,光明而又充满惊险。不过,他一定要竭尽所能,将这个志向远大、富有谋略、性格仁厚的将军送到他应该在的位子上。

赵普没有食言。他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个伟大的计划。“点检作天子”、陈桥兵变,以及禅位登基,每一场计划都完美无缺,而且都非常漂亮地实现了。大宋开国之后,宋太祖论功行赏。为了稳定政权,太祖依旧让范质等人为宰相,封赵普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按照赵普的资历和功劳,完全可以高居宰相之位。但他明白太祖的苦心,也就安心地做自己的右谏议大夫。其实,赵普就是一个幕后宰相,他不出现在前台,而是在幕后辅佐太祖出谋划策。他所参与制定的重要方针和政策,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关系到国运民命。李筠、李重进叛乱时,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结果证明,太祖亲征一方面树立了自己在新朝廷的威严,另一方面对新王朝的军队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

杯酒释兵权之前,宋太祖总是不忍心解除这些老兄弟们的兵权。他说:“他们都是我极信任之人,不会叛变的。”赵普反问道:“世宗也对陛下如此信任,那陛下你还不是建立大宋了吗?”于是,赵普提出了削藩等三大方针。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眼见政权稳定,便罢免了三位宰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是宰相职位。士为知己者死,皇帝的信任和重用,让赵普更加尽心尽力。赵普有一个深藏在心底的愿望,那就是和平。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看到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再也不遭受战乱和流离之苦。而太祖也有这个宏愿。他便与太祖商议出一套“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乾德五年(967年)春,赵普又得到右仆射和昭文殿大学士的职位与荣誉。

赵普勇于谏言。宋初,宰相职位上的人都是后周旧臣,他们谨慎小心,几乎从来不主动揽事。赵普却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第二天,赵普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宋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仍然如此。遇到这样倔强的臣子,宋太祖非常生气,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宋太祖忍不住好奇,这人到底有何种神通,让赵普如此执著。经过调查,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但是,宋太祖在位后期,渐渐冷落了赵普。那是开宝三年(970年)春,赵普生病,宋太祖去探望。正好之前吴越王钱俶送给赵普十箱海货,赵普还没来得及查看。宋太祖来了之后,问那是什么东西,赵普说是海货。太祖打开一眼,却是黄澄澄的金子。赵普不知道如何解释。太祖冷笑道:“钱俶大概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这书生做主!”对皇权尊严极其在乎的宋太祖便对赵普有了猜忌。又有一次,赵王比揭发赵普盗运木材。继而,宋太祖了解到赵普之子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宋太祖做皇帝最讨厌也最害怕有人威胁皇权,这些事足以治赵普的罪。但他念及赵普之功劳,没有对其治罪。后来,赵普的政敌——翰林学士卢多逊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员。如此欺君之罪,令宋太祖龙颜大怒,先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后将他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宋太宗继位后,又重新启用赵普。他又多次上表辞职,未得允。淳化三年(992年)春,赵普被拜为太师,封魏国公。同年七月,赵普去世。

毫无疑问,宋太祖的成功之路,处处都有赵普的陪伴。也是因为赵普的政治才能,宋太祖的成功之路才更为顺畅。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赵普提出的巩固皇权、分地方权的方针政策,更是让北宋初年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宋太祖的智囊团除了主要谋士赵普之外,还有吕馀庆、沈义伦等。这些人各有特色,各显神通,有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有运筹帷幄的智者谋士,还有善于理财的经济专家。这些人为宋太祖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