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崇德福_“经历过才知道怎样教学生”_少数民族

崇德福_“经历过才知道怎样教学生”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崇德福_“经历过才知道怎样教学生”_少数民族崇德福,民间艺人,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崇德福的父母都是当时手工艺行业的师傅。崇德福不过,张延洲虽然有高超的刻版手艺,但生性少言寡语,不善言辞,而且旧时学艺身教重于言教,学徒多靠心领神会。崇德福废寝忘食,3天才刻了一块版。

崇德福_“经历过才知道怎样教学生”_少数民族

崇德福(1954~),民间艺人,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北京人,满族。他初中毕业后进入荣宝斋学习刻版,从事木版水印刻版40余年,全面精到地掌握了这一技艺,几乎达到无所不能的境地。200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手工技艺类)。参与主刀刻版的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阿诗玛》《孙子兵法百家书》《十竹斋笺谱》等。

一、爱好美术,从事刻版

崇德福(www.guayunfan.com)

1954年,崇德福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满族家庭

崇德福的父母都是当时手工艺行业的师傅。父亲是宫灯厂的画师,母亲在绒鸟厂当工人。小时候的崇德福,经常看父亲画灯片,还不时地帮着父亲勾点简单的画,帮着母亲搓绒线。这些,锻炼了崇德福的动手能力,也为他后来从事木版水印刻版打下了一定的绘画基础。

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崇德福,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一直读到初中毕业。学校教育使他增长了知识,而古典诗词学习也提高了他的鉴赏能力,使他具备了一定的美学修养。

1971年,崇德福初中毕业,分配到荣宝斋工作。统一学习一个月后,他被安排在木版水印部,拜刻版技师张延洲以及孙日晓、张进深等人为师,学习木版水印的刻版技艺。

崇德福的师傅张延洲,是木版水印的刻版高手,他用8年时间,雕刻出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被公认为木版水印的巅峰之作。

崇德福

不过,张延洲虽然有高超的刻版手艺,但生性少言寡语,不善言辞,而且旧时学艺身教重于言教,学徒多靠心领神会。因此,师傅技艺高超,却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只是让徒弟“多看”,却不具体说明该如何运刀、使多大劲、刻什么角度,全凭崇德福自己去观摩、领悟。

除了跟师傅学习,业余时间,崇德福喜欢逛故宫、美术馆,研究不同画家的风格、用笔的路子,因而渐渐领悟了书画艺术的精髓。为了掌握走刀力度,他甚至临摹原作,体会画家下笔的轨辙、劲道等等。

崇德福刻的第一幅作品是敦煌壁画《双飞天》。师傅要求“丝绸衣服的褶皱、飘带的下垂感和头发丝的光泽,都要精确地刻出来”。崇德福废寝忘食,3天才刻了一块版。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崇德福说:“刻那俩人,可真难坏我了。”“最难的是飞天的眼神,刻刀偏离一毫米,整个作品就‘砸’了。”

经过勤学苦练,出师的时候,崇德福的手艺已达到了三四级工的水平,能操刀如笔,灵活掌握走刀力度,将线条的转折、顿挫雕刻出来。

二、几可乱真的木版水印

木版水印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印刷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咸通九年(868年),有一个叫王阶的人,便用这种技术刻印了《金刚经》扉页插图,至今存世。唐代以来,书籍多附有插图,16世纪开始出现彩色套印。

今天的木版水印,沿用了我国古老的雕版套印技艺。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所用纸、墨、色等原料均与原作相同,能够逼真复制各类中国字画。如今传承这一技艺的,是京城老字号荣宝斋。

荣宝斋的前身为“松竹斋”,创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荣宝斋”。荣宝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历来就是书画界人士会集、交流和乐于往来的场所。

木版水印技艺是荣宝斋的“绝活儿”,采用的正是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谓“版”套印,是根据画稿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以及色相的向背阴阳,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无误,达到乱真的程度。

20世纪50年代,荣宝斋的经理把画家齐白石请到店里,挂出两幅《墨虾》,告诉白石老人其中只有一幅是他的真迹。老人端详了许久,最终摇着头说:“这个……我真看不出来。”

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始于清光绪年间,早年主要印制诗笺、信笺。1896年,荣宝斋设帖套作,延聘刻、印高手,印制了大量精美的诗笺、信笺。民国期间,荣宝斋重刊《十竹斋笺谱》,使彩色套印和拱花术获得了延续和发展。

荣宝斋木版水印的吴冠中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荣宝斋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由原来只能印大不及尺的诗笺、信笺,发展到能够复制大型画作,而且成品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这些画作,既有古代经典,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宋代马远的《踏歌图》等,也有现代名作,如徐悲鸿的《奔马图》。

荣宝斋制作的大型木版水印画,最著名的要数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作品是由崇德福的师傅张延洲主刀刻版的,复制过程历时8年,雕刻木版1667块,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与原画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贵颜料。这幅作品印制内容之繁杂、水平之高,在我国雕版印刷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单就仕女衣裙,就需要56块套版加以印制。在长达3米的画卷上,共出现了此类人物多达49个,衣着、布置、神态,无一不精致至极。

而可以与《韩熙载夜宴图》媲美的,则是崇德福参与主刀刻版的《清明上河图》。这些作品均标志着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已经发展到了巅峰。

如今,无论是大不盈尺的信笺还是巨幅的画卷,无论是现代书画还是古代名画,荣宝斋都可以印制出来。其木版水印画多次在国内外展出,畅销国内外,并被很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

2006年5月,木版水印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2007年6月,崇德福成为这一项目的第一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手工技艺类)。

三、坚守缘于感恩和信念

荣宝斋既是书画界人士会集、交流和乐于往来的场所,也是年轻人技艺学习的福地。对此,崇德福深有体会,他说:“在荣宝斋学习技艺要比其他地方的条件好,因为当时荣宝斋是许多有名的画家交流聚会的地方,所以经常有机会见到黄永玉、李可染等知名画家,而且更加难得的是可以看他们现场作画。”

崇德福认为:“能一睹名人大家的风范、谈吐,并能观看他们作画,对于一个青年学生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我一直觉得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对于技艺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每次有这样的机会,崇德福都特别珍惜,仔细观看画家如何构图、怎么用笔、怎样上色,用心揣摩他们的构思和绘画技巧。

从1962年到1971年,荣宝斋的木版水印部没有进新人,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做木版水印的老师傅。虽然他们个个都有着高超的技艺,但10年的断档对于一门技艺的传承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当时的领导特别重视对崇德福他们这一批学员的培养。据崇德福回忆,当时领导担心他们刚刚走出校园坐不住,因而特别允许他们可以按照学校的作息,每45分钟休息一下。

木版水印包括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艺,刻版是其中承上启下的工序,在刻版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印刷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因此,崇德福除了向师傅学艺,也会经常请教擅长印刷的老师傅。当时印刷技艺最精湛的是孙连旺,崇德福每次刻好一块版子,都会跑去让孙师傅打样(事先印出一张,检查刻的效果)。孙师傅见他好学,便经常给他讲些印刷的技术。在印《韩熙载夜宴图》的时候,孙师傅还亲自给崇德福示范印仕女眼睛的方法。崇德福回忆说:“孙师傅仅印侍女的眼睛就要印5遍,技艺十分精湛,无人能比,颜色一点一点地饾上去,层次分明,立体感十足。”

木版水印技艺——印刷

除了老师傅们的指导,还有一件事让崇德福记忆犹新。一次画家李伯实来荣宝斋,聊天中得知崇德福正在练习刻线条,于是随手画了一张仕女图,便贴在崇德福的版子上让他练刻。崇德福说:“那么有名气的画家,随便画一张仕女图都是可以拿来卖的,但是他没有在意这些,我当时特别感激他。如果我不好好刻,怎么能对得起李伯实老师对我的信任呢?”

也许正是怀着这份感恩之心,崇德福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坚持了40多年。当初和他一起进荣宝斋学习刻版的另外两个人早已转行,20世纪80年代又有两个人来学习刻版,可最终也没有坚持下去。许多人来了又走了,只有崇德福始终如一地将心思放在刻版上。当有人问起为何能40多年如一日坚持下来时,崇德福说:“我离开了,手艺可能就断了,当初领导让我们把技艺好好传下去,这一点我从来都没有忘。”朴实的话语中,闪耀的是传承传统技艺的执着信念。

四、“经历过才知道怎样教学生”

崇德福从事木版水印刻版已经40余年,数十年来,他刻出的作品难以计数,从协助师傅刻、与师傅一起刻,到主刀刻、刻难刻的,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境地。诚如他所说:“拿什么书画来,没有我刻不了的东西。”

崇德福的“大话”,并非虚头巴脑的“狂言”。20世纪80年代后,荣宝斋复制的木版水印书画,无论是徐悲鸿的马、鹰,齐白石的虾、蟹,吴冠中的双燕,还是《孙子兵法百家书》,“每幅书画中难刻的部分,都由我来完成”。即使最难刻的写意画,画家用枯笔干蹭的,如刘继卣画的钟馗,胡须跟一团乱麻似的,他也能刻得一丝不苟。

提起崇德福主刀刻版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当然是首屈一指的。回忆起当年刻这副版的往事,崇德福记忆犹新:“嗬,那《清明上河图》有5米多长呢,光人物就有1643个,当年我和俩师傅一块儿雕刻,5年才刻完。……我们仨刻了1000多块版材,光我就刻了500多块,一块版最长得刻10天。”刻印完成的木版水印《清明上河图》,其中两份被中国印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收藏。

此外的重头作品,还有黄永玉的《阿诗玛》组画以及《孙子兵法百家书》。《阿诗玛》是画家黄永玉早年的版画作品,极为精美。为了拿出高品质的木版水印制品,刻版自然而然选定了崇德福。对此,崇德福说:“人家提出得让木版水印技艺的传承人刻,这活儿就交给我了。”后来这部作品参加世界书展,获得了广泛好评。而由崇德福主刀刻版的《孙子兵法百家书》,在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重刻再版的《十竹斋笺谱》,获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三等奖。

从17岁初中毕业到如今,伏案工作40多年,崇德福落下了眼花、耳鸣、颈椎骨质增生的毛病。对此,他无怨无悔。

40多年的刻版修炼,也使崇德福进入了心外无物的境界。早些年接受采访,他曾说:“坐这儿刻了37年木头,我真有种修行的感觉,好像入到里面去了。有了烦心事,只要拿起刻刀一干活就全忘了,说明我已修成正果了。”

不过,也不是没有让崇德福挠心的事。崇德福最担心后继无人,怕刻版这门老手艺失传。他原来有俩徒弟,学了10年,能刻了,走了。“人家有路子,挣钱多,阻止不了。”崇德福感叹道,“现在选学手艺人很难,有人学多少年都不见得能学出来。”

崇德福在刻版

现在,崇德福带了好几个徒弟。他关心徒弟们的学习和进步,而且教起来很有一套。刻版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月牙刻刀,崇德福亲自为每位徒弟做一个刀把,告诉他们什么样的图案应该怎样刻,还会根据学生的喜好找来一些他们喜欢的题材让他们刻。他说:“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只有真正喜欢的作品才能够用心去感受画的韵味,用心来刻。”

崇德福有自己的刻版经验,那就是“只要拿起刀,就盯死了,一点儿不能走神。……尤其是刻人物的脸,五官得一气呵成刻完。一歇刀,好像气力就灌不进去了”。这数十年的经验之谈,跟徒弟们讲起来,效果显著。正如他所说:“自己也是从学徒走来,可能经历过就更知道应该怎样教,我想让学生们少走些弯路。”

目前,崇德福几名徒弟的技术已经相当不错,可以独当一面。因此,崇德福推荐大徒弟当头儿,鼓励他们好好干。他相信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必将有光明的前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