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驰骋疆场,浴血育成名将威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驰骋疆场,浴血育成名将威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驰骋疆场,浴血育成名将威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赵匡胤的真正转机还在柴荣身上。34岁的柴荣继承皇位,历史上称后周世宗。他还大赦天下,并宣布免去天下百姓一年的租税。一时间,周世宗成了万箭齐发的对象,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赵匡胤正在中军督战,见柴荣身临险境,情况万分紧急。经过仔细观察,赵匡胤发现整个城墙只有中间的城门是用木头做的,这是唯一的突破口。高平大战,后周军队取得大捷。

驰骋疆场,浴血育成名将威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赵匡胤的真正转机还在柴荣身上。柴荣原是郭威的原配老婆柴氏的侄子,柴荣的父亲去世后,他投奔到郭威门下。郭威见他聪明伶俐,便收他为养子。

赵匡胤在郭威手下做亲兵时,就与柴荣有较多的接触。俗话说,英雄惜英雄。柴荣看中赵匡胤的才干,且又机灵而不滑头,便把赵匡胤选在自己身边。赵匡胤由卫士升为卫士长,一直都跟随在柴荣的左右,从而与柴荣建立起了极其密切的主从关系。当然,赵匡胤也不傻,郭威的儿子们已经被刘承祐派人杀绝,而柴荣性格沉稳,武艺、谋略都属一流,他还是准皇储。跟着他,绝对是有路子可走的。

郭威称帝时,柴荣是镇宁军节度使坐镇澶州,赵匡胤就在他的幕府之中。在此,赵匡胤还结识了大宋开国名将曹彬。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柴荣又被封为晋王,被任命为开封府尹,掌管天下兵马。他对赵匡胤非常看重,征得郭威同意后,便把赵匡胤从滑州副指挥使的位置上拉到自己身边,让他担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上天待他不薄,却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儿子,现在不立皇储,今后周室为争夺皇位肯定要发生内乱。于是,他将养子柴荣、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和宰相范质等几个人叫到病榻前,向他们宣布:“朕身体渐渐不支,皇位将来传与养子柴荣。其余你们几位,皆为顾命大臣。希望你们衷心辅佐柴荣,继续完成朕未竟的事业。”

柴荣心中感动:养父无后,将皇位传于我,确实抬爱。他的眼泪流出来:“承蒙父皇抬爱,孩儿将尽心尽力。”而李重进心里不服气:“我也是郭威的亲戚,从小跟着他南征北战,立下了很多功劳,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柴荣?”但是,君命不可违,李重进只有暗自生气的份儿。(www.guayunfan.com)

此后不几天,郭威病逝。34岁的柴荣继承皇位,历史上称后周世宗。柴荣没有改元,仍然沿用周太祖郭威的“显德”年号。他还大赦天下,并宣布免去天下百姓一年的租税。那时的赵匡胤已经是警卫皇宫和皇帝本人的“宿卫将”,专门负责保卫周世宗个人的安全。接着,赵匡胤又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奇功,官职升迁非常之快。许多资历比他深的将领,都被赵匡胤超越了。最初的成名之战,是高平大战。

刚即位的后周世宗柴荣,威信并没有建立起来,毕竟还有李重进、张永德这样功高权重的皇亲国戚。恰巧,上天给了他建立威信的机会。显德元年二月,从潞州传来急报,说北汉的刘崇趁着后周治丧的机会,向后周地盘高平(今宁夏固原)发兵三万多,以报郭威杀子夺位之仇。刘崇深知后周有赵匡胤、张永德这样的良将,他不敢贸然挑战,就求助于辽国。辽国便派遣杨衮,率领骑兵一万前来助战。

敌兵来势汹汹,而且阵势颇大,后周朝臣受到震撼。大家在想应对的良策,周世宗却发话了:朕要御驾亲征。群臣听了纷纷反对,敌人来势凶猛,应该持慎重态度。一方面,新天子还年轻,缺乏战争经验。另一方面,新天子刚刚即位,御驾亲征之后朝中无主。周世宗态度坚决,新皇帝上任第一把火一定要烧起来,还要烧旺。而且此时,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也快顶不住了,事情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周世宗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御驾亲征。

王溥和王朴都是后周的忠臣,他们很赞成皇帝亲征。他们建议,首先应该调集各路兵马,到潞州会合,然后车驾才可以出发。长长的名单中有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澶州节度使郭崇威,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陕府节度使韩通,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滑州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等人。周世宗便下了圣旨:点兵二万,以赵匡胤为亲军使,以张永德为监军,随驾左右,其余众将,随驾出征。

在周世宗的督促、激励下,后周军队迅速向北行进,在高平(今山西高平)与北汉军队遭遇。后周军队分左、中、右三路分列布阵。但是,战斗刚打响,后周军队就出现了极为不利的情况。右翼主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心怀异志,竟然临阵脱逃,领着本部骑兵掉头就跑,其麾下的上千名步兵干脆就地倒戈,投降了北汉。

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后周军队的士气。周世宗气急了,就率领侍卫部队亲自上阵督战,“跃马突入敌阵”。 北汉主刘崇站在高处,见周皇帝柴荣亲自督战,身临险地而冲锋陷阵,忙命令数百名弓箭手放箭,专射柴荣。一时间,周世宗成了万箭齐发的对象,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赵匡胤正在中军督战,见柴荣身临险境,情况万分紧急。他急忙冲过去,一边拼死护卫周世宗,一边向其他将士大声喊道:“弟兄们!万岁爷都冲上去了,大家还等什么,都跟随我一起冲啊!”将士们见此,士气大增,纷纷向前冲去。

赵匡胤在战场上表现非同一般的冷静,他向禁卫军统帅张永德建议:“我们不如分成两拨,各自率领两千名精锐骑兵,向两边散开,从中间截断北汉军。”张永德赞成,立马照办。赵匡胤一边向前冲,一边高呼:“国家兴亡,在此一举!”他的部下一个叫马仁瑀,一个叫马全义,二人英勇善战,对赵匡胤的临危不乱和军事谋略非常佩服,都跟着赵匡胤奋勇杀敌。这两个人后来一直追随赵匡胤,成为大宋的开国大将。

北汉军队看到打仗不要命的赵匡胤等人,顿时阵脚大乱。张永德和赵匡胤的两路军成功截断了北汉军,使得敌军首尾不能相顾。后周军队士气再次高涨,喊杀声更大,勇气也更足了。天助后周,当时刮起南风。北汉军队处于下风头,兵败如山倒,全线崩溃。

不过,要攻下高平城还真不容易。周世宗带着军队在城下,命令架起云梯,四面攻城。但是,北汉军队用石头砸,还不停地放箭。高平城墙都是用大石头、大砖头砌成,又高又坚固。经过仔细观察,赵匡胤发现整个城墙只有中间的城门是用木头做的,这是唯一的突破口。赵匡胤让士兵用抹了油的棉布包上箭镞,点火以后把箭射向城门。北汉军队一时惊慌,但仍然放箭回击。赵匡胤左臂中箭,依然指挥手下对着城门放箭。高平城终于被攻了下来。刘崇眼见大势已去,赶紧骑马逃走。北汉军队的主力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高平大战,后周军队取得大捷。这一场成功的战役,让周世宗的威望大大提升,朝廷上下不得不对这个年轻的新天子产生敬意。高平大战,让辽国和北汉受到重创,短时间不会威胁后周天下。北汉奄奄一息,从此龟缩自保,强大的辽国也对后周采取守势。中原来自北方的威胁,由此大大减轻了。周世宗实现统一天下、“致太平”的宏图大志,才有了最起码的客观条件,中原复归一统的进程就此开始。

赵匡胤也是一个大大的受益者。高平之战是他参军以来参加过的最大的一场战役。他冲锋在前,立下奇功,不仅获得周世宗进一步的信任,而且大大提高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资治通鉴》评价道:“太祖皇帝自此肇基皇业。”这是恰如其分的。

战争结束后,周世宗奖惩分明,在一天之内处死了大将樊爱能、何徽以下七十多名中高级军官,由七十多名立功的将士填补空缺。赵匡胤被破格提升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一举成为后周禁军中最耀眼的少壮派将星。刺史是五品官,已经算得上是高官。殿前都虞侯,顾名思义,是殿前诸班直的统帅,统领着皇帝最贴身的禁卫亲军,当时更是殿前军的第二号长官,是后周禁军最重要的高级军职之一。这一年,赵匡胤才28岁,连升三级。短时间内,赵匡胤就与父亲赵弘殷的职位平齐。《宋史本纪》称赵匡胤和赵弘殷“分典禁军,一时荣之”,也就是指高平大战后赵匡胤的晋升。

经过高平大捷,周世宗雄心顿起。他打算乘胜追击,直取晋阳,彻底消灭北汉。但经过高平大战,周军精神疲惫,且粮草又不足,所以群臣反对。周世宗力排众议,在显德元年五月,亲征太原城。但是,太原城墙高大坚固,很难攻取,加上连降大雨,周军营中士兵病了一大批。周世宗只好退兵。围攻太原的行动,周军调动了大量的人马、物资,付出很大的代价。虽然在气势上曾一度压倒对方,但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什么也没得到。而北汉刘崇也在惊吓中病死,这年的十一月,刘崇次子刘承钧继位。

经历两次亲征,周世宗对周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军队中多为老弱病残之兵,而且纪律松散,必须整顿。他罢免淘汰年老体弱之官兵,把各地勇壮之士招募到都城,选择其中最优秀者编成一军,称为殿前诸班,统领指挥这支军队的将领叫殿前都点检。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张永德,而具体的检验、选拔和扩编、训练等任务,周世宗就指定由殿前都虞侯赵匡胤全权负责。

赵匡胤发挥了他卓越的治军才能。他武艺高强,为人仁厚,在军中有很强的号召力,极其出色地完成了周世宗交给他的任务。在选兵方面,只有身材高大者和体魄健壮者才能入选。赵匡胤在周世宗所招募的殿前诸班勇士中,再做筛选。训练上也极其严格,赵匡胤亲自训练,传授武艺。经过赵匡胤的整顿,殿前诸班这批精兵猛将的战斗力大大增强。殿前诸班的规模也扩大了,至少有36个班,总兵力在万人以上,而且都是清一色的精锐骑兵,另外,还有兵力在三四万的铁骑和控鹤两军。殿前军迅速成为一支称雄天下的虎狼之师,与北汉、南唐等军队相比,遥遥领先,甚至与令中原人闻风丧胆的契丹铁骑相比,也丝毫不落下风。这支军队对周世宗后来南征北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赵匡胤的治军才能,让周世宗对他更加信赖。这支军队,后来也成为大宋朝平定天下、统一全国的王牌部队。

如果说,之前赵匡胤是以职业军人的身份参加高平大战,那么,在整顿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的政治野心悄悄膨胀了起来。他在禁军中广罗人才,学郭威在军中结识“义社十兄弟”,而且结交上司张永德等。其实,此时虽然他在周世宗身边如同坐电梯一般晋升,但跟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大将韩通等相比,还是位居人下。在不断拥有军权的同时,赵匡胤不能再是以前那个只闷头带兵打仗的赵匡胤了,他必须出人头地。

军人只有在战场上,才会有出类拔萃的希望。儿时有良好武学基础的赵匡胤,在后周柴荣的军队里找到了立足之地。他佩服柴荣的雄心壮志、远大的战略目光,以及战场上的军事谋划。高平之战,虽然让赵匡胤声名鹊起,但他并不不满足,他想有更大的作为。周世宗柴荣的统一大业,让赵匡胤一展身手的机会又一次到来。

围攻太原失败后,周世宗在深州(今河北深州)和冀州(今河北冀州)之间的李晏口(今河北下博境内)设置静安军,派大将王彦超驻守,以防契丹骚扰。之后,周世宗着手进行内政建设。他减轻百姓负担,限制佛教,废除寺院三万多所,连历朝受优待的曲阜孔家,也被取消免纳赋税的特权。他颁布“大周刑统”,加强法制,赏罚分明。他也能虚心纳谏,曾对群臣说:“你们说了我不用,是我的罪过;我求言你们不说,是谁的罪过?”周世宗这些宏大的改革,再一次给他的得力助手赵匡胤起了表率作用。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周世宗对开封城的扩建。开封自从石敬瑭建都以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周世宗对它的狭小不满意,便进行扩建。这次扩建对开封建城史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如果说梁太祖朱温定都开封是开封成为“重量级”历史名城的第一个台阶的话,柴荣扩建则为后来开封在北宋时期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大都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周世宗志在一统,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历程。但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确定用兵顺序。对此,后周宰相王朴献上了著名的《平边策》,就是平定南方,用南方雄厚的财赋,养北方强大的兵力,然后攻取幽燕,最后取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周世宗采纳了这一策略。从955年到959年,后周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作战,先后征讨了西蜀、南唐、北汉和辽国。在这些战争中,赵匡胤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如果说高平之战让赵匡胤在战场上初露峥嵘,治理殿前军让赵匡胤再次提高威望,那么,接下来在周世宗的一统大业中,赵匡胤就成为后周朝廷无人能比的名将。尤其是在淮海大战中,赵匡胤率领护驾周世宗的王牌部队,战功卓著,得以由殿前都虞侯晋升殿前都指挥使,并官拜节度使,真正跻身大将的行列。

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带着心腹大将赵匡胤、李重进等,在北起淮河、南至长江、东临大海的辽阔战线上,向南唐发起了全面进攻。王朴的《平边策》,将首先夺取的目标选定淮南,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以濠州(今安徽凤阳)为界,以东称“淮东”,以西称“淮西”。淮东的中心在寿州(今安徽凤台)和合肥(今安徽合肥),淮西的中心在扬州(今江苏扬州)。长江以南的南京,大致与扬州、合肥形成倒三角的态势。建都在南京的政权,都要以江北的淮河流域为屏障,以扬州、合肥、寿州等地为战略据点,此所谓“守江必守淮”。而北方政权若要一统江南,首先就必须在江北大量歼敌,夺取江北两淮地区。

和五代同时期的十国,在历史上的名气都不是很大,而其中名气最响和实力最强的一个,就是南唐。当时的南唐拥有35个州,地跨大江南北,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全部,以及浙江、湖北、福建等部分。南唐经济基础良好,综合国力也很雄厚。南唐中主李璟,是五代时期杰出的词人之一,但一样胸怀天下,就算后周不南下,南唐也要北伐中原。这一场淮海之战持续了四年多,一直到显德五年(958年)结束。之后不到一年,周世宗就去世了。

显德二年(955年)十月,周世宗遣宰相李穀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南征军统帅,许州节度使王彦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12人为副,率领大军南下来到正阳(今安徽寿县西南正阳关)。周军先锋李重进骁勇善战,还没等到唐军稳定下来,就发动猛攻,打了南唐军一个措手不及,南唐主帅刘彦贞被乱军杀死。赵匡胤见前军打了胜仗,就率兵随后跟进,又取下了唐将何延锡首级。守将刘仁赡见顷刻之间便丧失两员大将,慌忙收拾残兵,连夜逃往寿州。前军战败,南唐举国震惊。李璟慌忙命令节度使皇甫晖、姚凤等人,率领十万人迎敌。

显德三年(956年)正月,周世宗亲率大军,来到寿州城下。寿州北依淮河,东近淝水,南靠八公山,是一座山水相连的军事雄镇。南唐守将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是一员智勇兼备的名将,他坐镇寿州,防御严密,并伺机反击,把一座寿州城打造成铁桶一般,后周大军屡攻不下。

周世宗重新制定了策略,他决定派兵绕过寿州城,直插寿州后方的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北),伺机夺取滁州(今安徽滁州),以截断寿州的后援通道,既彻底孤立寿州,又可以威胁南京。清流关是南唐都城的重要关隘,南唐把它建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而滁州四面环山,也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城。这个艰巨又重要的任务,周世宗交给了爱将赵匡胤。赵匡胤接旨,坚定地说:“末将一定完成任务!”

赵匡胤率领五千精兵抵达清流关,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带领下,从一条隐秘的小路来到清流关的背后,布置阵势,突袭守关的唐军。当时,正是深夜。南唐守军背后受敌,顿时乱作一团,守城的皇甫晖和姚凤率败兵狂奔滁州。

赵匡胤紧追不舍,唐军撤去吊桥,希望凭这壕沟之水,将周兵挡在滁州城外。周军看到壕沟,当场停住。赵匡胤知道士气已经受到影响,士兵的士气是靠将帅调动的。他便身先士卒,骑着马从清流河上涉水而过。周军见主帅如此神勇,也纷纷跟随赵匡胤涉水。

皇甫晖看自己没有喘息的机会,便大声对赵匡胤喊:“你我各事其主,又没有私仇,现在已经偷袭了清流关,不给我一个喘息的机会,又攻滁州城,欺人太甚了吧!”紧接着,他提出给他一个休整的机会,再单独出城与赵匡胤决一死战。

赵匡胤的侠义心肠又来了,大笑道:“滁州城是我囊中之物,君子不乘人之危,我等你就是。”他便令所有将士停止攻城,并且后退200步,他要单独与皇甫晖大战。

皇甫晖与姚凤商量,打算并驾齐出,给赵匡胤来个措手不及。谁知,赵匡胤早就做好准备,等待城门一开,就立马冲上前。他还一边跑一边喊:“我今天只取皇甫晖一人,其他人都不要找死。”本来,经过清流关的突袭,南唐官兵还心有余悸。赵匡胤又喊出这种话,口气之大,令南唐官兵纷纷后退。皇甫晖措手不及,几个回合就被赵匡胤挥剑砍下马来,与另一大将姚凤,一起当了俘虏。赵匡胤出色地完成了周世宗交给他的任务,率领将士进驻滁州城。

这是赵匡胤第一次独立指挥大战,就取得如此空前的大捷,尤其是敢于单挑敌将的神勇,使他更加威名大噪。整个禁军都在相传这位年轻的将领,而且暗暗生出佩服之情。这一战,让赵匡胤“出尽了风头”。后来,宋真宗为了纪念清流关和滁州之战,专门命人在滁州修起了一座庙宇,将其大殿命名为“端命”,意思是说,赵匡胤的功业和帝业都从这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说殿前军是周世宗的王牌军队,赵匡胤就是后周的王牌将领。

赵匡胤的英勇善战,让同辈将军对他生出钦佩之情。而且连南唐士兵,听到赵匡胤的大名,都闻风丧胆。在打仗时,赵匡胤太爱“出风头”,他身先士卒,还让士兵把自己打扮得异常醒目,他的坐骑、铠甲和武器都与士兵们不同。而且,他打仗时鼓动性非常强,挥动兵器,边冲边喊口号。这让敌兵对他印象深刻,一看到他的英武,就心生恐惧。赵匡胤这种做法,一方面炫耀了自己的威名,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军事战术,在气势上压倒敌人。也就是在攻克滁州城时,赵匡胤结识了赵普。高强的武艺,完美的大将威名,再加上赵普这位主要谋士,赵匡胤的帝国基础开始慢慢建起。

滁州城失守,南唐朝廷大为震动,清流关和滁州如此坚固险要,都被周军攻下了,再继续向南,就要威胁到都城金陵了。经过几场挫折,唐军士气大落,光一个赵匡胤都让南唐士兵如此惧怕,周军还有很多骁勇善战的将领呢!南唐皇帝李璟见周军实力太强,不想继续打下去了,便派人去和柴荣讲和,愿意向周称臣纳贡,希望柴荣就此收手。同时,他还答应割让两淮六个州。但是,周世宗要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寿州,而是整个淮南十四州,况且周军节节胜利,士气正旺,淮南的大部分土地已在掌握之中,所以拒绝求和。

猛虎要放在山林里,才能展示它的威力。赵匡胤这样武功高强之人,在战场上才能显示出他鹤立鸡群的魄力。周世宗一统天下的胸怀,正好容纳了赵匡胤这样英武的战将。滁州之战,尤其是清流关战役,让赵匡胤的勇武和谋略展露无遗。英雄惺惺相惜,周世宗对赵匡胤这样的人才自是爱惜,而且渐渐产生了依赖性。信任积累了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依赖,这是十分危险的。君主过分依赖臣子,就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在继续征伐淮南的战争中,赵匡胤依然是主角。比如扬州大战,比如攻打寿州,赵匡胤无一例外都充当了周世宗“救星”的角色。

显德三年四月,周世宗柴荣拒绝了南唐皇帝李璟的求和,后周军继续在淮南战场进逼。李璟迫不得已,只好进行反攻。他挑选了六万精兵,命令他的亲弟弟、齐王李景达为元帅,向江北进发,杀奔扬州,要与周军来一个鱼死网破。

之前,赵匡胤奉周世宗之命,要夺取扬州。南唐扬州的守将名叫冯延鲁,与皇帝李璟一样是一个填词的书生,哪里能把城守住。赵匡胤率领周军一次偷袭,就拿下了扬州城。但是,扬州城与江南仅有一江之隔,南唐的反击十分频繁,也十分犀利。周军立足未稳,扬州城随时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攻下了扬州,赵匡胤就西行去了滁州,扬州由韩令坤镇守。前面说了,扬州是南唐都城的一个屏障,而距百里之遥的六合镇,也是江北的要塞之一。

南唐李景达很有军事才能,他对周世宗柴荣的傲慢大为光火,率领部下渡江,自瓜步(今六合东南)北上。李璟还命右卫将军陆孟俊率兵万余出常州,夺泰、扬二州;遣鸿胪卿潘承祐赴泉、建(今福建泉州、建瓯)等地招募兵士;以许文稹为西面行营应援使,配合主力抗击后周军。这一场自卫反击战,南唐的阵势也非常强大。

见南唐发动反攻,周世宗柴荣也调整周军的战略部署。他命李重进为庐、寿等州招讨使,武行德为濠州城下都部署,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赵匡胤率部进屯六合。把六合镇交给赵匡胤,这是周世宗不得已的战术。刚刚得手的扬州由韩令坤率领两万人马驻守,而南唐却来了六万大军来夺。韩令坤心虚了,敌强我弱,如何守城?他一面派人飞骑向周世宗求援,一边准备弃城西逃。周世宗急了,刚刚到手的扬州一旦失守,对后周的局势将非常不利。怎么办?周世宗打出了赵匡胤这张王牌,让他率精兵两千,出击六合(今江苏南京六合),迎战由南京渡江前来反攻扬州的南唐部队。

赵匡胤带着精兵来到六合,他深知六合和扬州这两个地方对于淮南战场的关键,对韩令坤不战而屈的窝囊实在气愤。而当时已经有部分驻扬州的周兵溃退下来,兵败如山倒,必须迅速遏制这种溃败的势头。他传令三军:发现韩令坤手下的逃兵,就地打断狗腿。同时,又修书一封,派人骑快马送往扬州。在信中,他一边威胁,一边鼓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韩令坤必须守住扬州。韩令坤看到赵匡胤来了,放下心来,稳住了阵脚,在蜀冈(扬州瘦西湖附近)与南唐陆孟俊展开了一场厮杀。韩令坤在赵匡胤的威震下,充分发挥军事才能,英勇迎敌。周军看到主将恢复常态,士气也恢复了,尽力拼杀。一战下来,就打败唐军。韩令坤在扬州打了胜仗,终于可以将功补过了。加上赵匡胤的说情,周世宗也没再追究韩令坤的罪责。

赵匡胤在六合“啃大骨头”,这块大骨头就是李景达。李景达听到扬州攻城失败,心里唏嘘:周军果然厉害。看来,现在去扬州也不是好办法,索性就攻击六合。拿下六合,扬州也是囊中之物了。六合位于长江北岸,对岸就是金陵。对唐军来说,收复六合,对保护金陵的战略安全,甚至比扬州更重要。

李景达便率领四万兵马,杀往六合,正好被赵匡胤截住。

赵匡胤手下只带了两千人马,本来是要在六合截溃逃的周军的,没想到李景达四万人马到了。敌众我寡,形势对周军十分不利。如果是韩令坤之辈,这样的阵势估计就逃跑了。但是,赵匡胤不是一般的将领,他知道敌众我寡之难,但也知道如何解决这种“难”。战场上贵在冷静,赵匡胤知道不能盲目硬拼,必须换一种方式。此时,唐军距六合尚有20里路程。他便命令兵士将营帐后撤,移到靠近山脚一片树林边扎下营寨。一部分营帐扎在山脚下,一部分营帐设在树林里。同时,他又命士兵于营帐之外席地饮酒,一面修书一封向扬州的韩令坤要援兵。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赵匡胤玩起了空城计。

这边,唐军早已打探到周军在六合安营扎寨,但探不出周军的实力。奇怪的是周军帐外还有很多士兵在饮酒作乐,丝毫不惧唐军已经杀来。六合那边周军主帅是赵匡胤,看来这不是寻常状态。李景达不敢贸然行动,就在六和十里之外扎寨,命令将士没有命令谁都不允许出兵。但是,李景达还是有信心的,毕竟手中兵马多,而且此次如果能除掉赵匡胤,南唐就会安全很多。赵匡胤现在已经成为周军的著名将领,屡次大败南唐军。所以,赵匡胤也是李璟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李景达在观望,赵匡胤也在等待,双方按兵不动。这是一场心理持久战。好在周军在暗,唐军在明,唐军摸不清周军的虚实。赵匡胤便在这种对立状态下,一方面等待援兵的到来,另一方面以逸待劳,等周军主动出攻时再迎头反击。

李景达可没有那么多耐心,他手下四万人马不可能一直在这里等下去。所以,他派出一队人马,去周军探探虚实。赵匡胤主动迎战,且又打扮得鲜艳异常,身先士卒冲到唐军面前。唐军有很多士兵都认识这个耀眼的将军赵匡胤,对他十分畏惧。双方军队交战,打了个难解难分。

赵匡胤的驭兵之术非常了得!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战也,士卒有不致力者。太祖皇帝阳为督战,以剑斫其皮笠。明日,遍阅其皮笠,有剑跡者数十人,皆斩之,由是部兵莫敢不尽死。”下了战场,赵匡胤杀了数十个在战场上不拼命杀敌的士兵,重整军威。他对将士们说:明日一战,有敢后退一步者,斩!有不力战破敌者,斩!有敢乱了行伍者,斩!凡奋不顾身,破敌立功者,一律超升!将士们的士气被大大激励了。

经过一天的战斗,李景达和陈觉心中暗笑:赵匡胤又不是神人,这一场大战唐军并没有损伤多少。于是,就麻痹大意了。第二天一大早,李景达和陈觉严整队伍,列阵于六合南城外,擂鼓呐喊,邀敌出战。赵匡胤那边却还是不见动静,唐军就站在烈日下继续等。站了一个来时辰,众军士滴水不曾入口,又渴又乏,渐渐地站立不定,队伍微乱。在唐军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赵匡胤突然率领马仁瑀、马全义等一众虎将从林子里杀出来。唐军看到周军猛冲猛杀过来,好多当时就吓蒙了。而且韩令坤此时也带着五千精兵杀到阵中,一阵大杀。唐军抵挡不住,前军一溃,冲动后阵,回头大奔,死伤五千余人。

李景达兵败如山倒,被卷在乱兵中仓皇撤退。好不容易逃到江边,他的精兵们又不争气地开始自相残杀,只为了能抢先登上逃命的渡船。两万精兵,有五千人被当场阵斩,剩下能逃过长江的,不过三千余众。

六合一役,赵匡胤以两千兵力,击败了南唐四万精锐之师,创造了五代时期征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战场上厮杀,拼的不仅仅是武艺,还有勇气,还有智谋。赵匡胤用行动给周军将士做了很好的表率,同时给周世宗吃了一颗更大的定心丸:有赵匡胤这样的大将,统一大业何愁不会实现!

寿州是周世宗征淮的一块拦路顽石,周军久围寿州却拿不下来,南唐又派援兵为寿州解围。周世宗本想从扬州进兵,同赵匡胤合兵一处,兵发江南。后听从宰相范质和李重进的建议,自己班师回朝,养精蓄锐,组建水军,李重进继续围攻寿州。

六合之战后,天连降大雨,后周军无水战之备,加之粮草跟不上,将士们都有了疲态。赵匡胤在六合守了两个多月,周世宗便命他返京。回去之后,就论功行赏。赵匡胤凭借清流关和六合的战功,被晋升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之前,他在禁军中虽然升级最快,但声望和地位都不如张永德、李重进这样的大将。这次晋升,则让赵匡胤正式跻身大将的行列。关键是节度使的头衔,让赵匡胤终于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有了自己的地盘,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招募精兵强将和英雄豪杰。赵匡胤的亲信人物,如王审琦已为铁骑都指挥使,马仁瑀已为内殿直都虞侯。他的府中,文有楚昭辅、苗训、李谦昇等,武有张琼、马全义、李谦溥、罗彦瓌、王彦昇等。赵普在征淮战争中是赵匡胤身边的一个判官,常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周世宗封赵普为节度推官。此外,诸友朋如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都身居显职。赵匡胤的羽翼逐渐丰满了,此时,他刚满30岁。

在京城休整的周世宗,也一直没闲着,他正想办法如何对付南唐的水军。在赵匡胤的建议下,周世宗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将来水陆并进,杀进南唐。同时,他命工匠建造战舰。

看到周世宗回京,李璟更没闲着。他派兵往江北,接连收复了被周军夺去的舒、和、蕲数州,又派兵增援寿州、滁州。李重进围攻寿州已有半年之久,但寿州城守将刘仁赡顽强至极。他便听从周世宗的命令,一边继续攻寿州城,一边在寿州城四周扼守要道,防止敌人的增援部队。

显德四年(957年)二月,周世宗亲自带着新造战船数百艘,水师数千人,来到紫金山南立营。三月,赵匡胤率先出击,隔断南唐寿州守军与援兵联系。在其他大将的配合下,周军在紫金山大败南唐军,又追击到镇淮军(涡口),歼杀溃军四万人,缴获战舰粮船数百艘。紫金山一战,唐军全军覆没,赵匡胤大获全胜。这是赵匡胤第四次立下大功。

取得紫金山大捷后,寿州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刘仁赡坐镇寿州城多年,早已是械尽粮空。援军驻扎在紫金山,虽然向城内运进一些粮草,由于后周大将李重进的拦截,运粮通道并不通畅,运进城中的粮食也不是很多。当得知紫金山的援军全军覆没、水路援军又大败而归的消息后,一直强撑着的刘仁赡彻底绝望,急火攻心,一下子病倒了。刘仁赡病重,不省人事,他的儿子和部下盗用他的名义,抬着他向后周投降。拿下了寿州城,周世宗即刻返京。

这年的十月,周世宗又亲征,兵发濠州。赵匡胤自告奋勇,请命做了先锋官。周军浩浩荡荡来到泗州城下。泗州城守将范再遇见周军兵临城下,吓得手足无措。而且,南唐军有很多将士都畏惧赵匡胤的威名,现在看赵匡胤气势逼人,不由得不退缩。范再遇就以不得滥杀无辜为条件,投降了赵匡胤。收了泗州,周世宗命赵匡胤移师进攻濠州。很快,赵匡胤便攻克濠州。

这边,周世宗亲自率军,进攻楚州。但是,楚州守军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周世宗又把赵匡胤调来了。赵匡胤不辱使命,立即调集水师,经淮河逆水北上。黄昏时分,在清口遇到援救楚州的唐军。赵匡胤指挥将士偷袭唐军,杀唐军个措手不及,全歼了这支救援水师。赵匡胤押着唐营主帅陈承诏日夜兼程赶往楚州,与周世宗会合。

楚州顽强抵抗,就是抱希望于援军,不料还没到地方就被赵匡胤全歼了。于是短短时间,周军就攻下了楚州城。

李璟见周军大队人马即将杀到金陵,实在心惊胆战。周军如果渡江南下,整个国家将不保。他只能求和,献庐、舒(今安徽合肥、潜山)、蕲、黄(今湖北蕲春、黄州)四州,许以江为界,岁贡称臣。周世宗见好就收,征伐淮南的目的已经达到,周军为此战役也拖了太长的时间,也就答应了李璟的求和。他还说了一番客套话:“朕此来只要江北土地,拯救万民。你能屈尊如此,朕也就满足了。干戈宜休不宜兴,以后我们就是好朋友了。”

至此,长达三年的南唐和后周的淮南争夺战落下了帷幕。从此以后,南唐这个南方的头号强国,就降为后周藩属的一个小朝廷,苟延残喘。后周尽得淮南十四州六十县,周朝境内的户数增到二百三十多万,人口近千万。中原政权因为失去幽云十六州而造成的人口流失被柴荣补了回来。

在征淮战役中,周军将士勇猛无比,让唐军梦里都感到害怕。据说,在紫金山一战中,南唐将军朱元看到江上有一艘船,船上坐着周世宗,而赵匡胤在身旁威风凛凛地站着。朱元问旁边人,周世宗身边这位大将是谁,身边人说是赵匡胤。朱元赞叹道:“久闻赵匡胤智勇双全,数次打败唐军。想不到此人竟生得如此伟岸,真是个人才呀!”赵匡胤就是这样一个令敌军又畏又敬的将军。

征淮战役取得阶段性的大胜利,周世宗班师回朝,又对赵匡胤进行了奖励,授赵匡胤为忠武节度使。

赵匡胤在后周的实力和声望逐渐累积起来,就是靠他为朝廷立下的赫赫战功。在周世宗柴荣统一步伐的影响下,赵匡胤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规划更加明确,前途也更加明朗。他逐渐意识到乱世之中武力征服的威力,也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不仅被后周军队认可,被自己所事之主柴荣认可,还被各地的小朝廷认可。一次又一次战役的胜利,为赵匡胤积累了更多的威信。这种威信,在大宋开国后的统一战争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取得淮南,为后周增加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为下一步的统一战争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根据王朴《平边策》的建议,南方的战事平息后,周世宗下一步就是北伐了。赵匡胤作为在南征中跃升的名将,在接下来的北伐战役中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燕云十六州包括瀛、莫、幽、涿、檀、顺、蔚、新、妫、儒、武、朔、云、应、寰、蓟诸州,分布在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后晋时,石敬瑭当了“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契丹,从而使中原王朝无险可守,一直处于契丹铁骑的威胁之下。这一直是周世宗的一块心病。要解决边境威胁,唯有夺回燕云十六州。

契丹向来强大,拥有二三十万的铁骑,其军力在北汉、南唐之上,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劲敌。然而,此时辽国的统治者是耶律璟,其昏庸程度不在三国时期的刘禅之下。耶律璟是一个有名的瞌睡皇帝,《资治通鉴》说他“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每天喝酒睡觉,哪里有时间去管理国家。他还以酗酒嗜杀而著称,被公认为辽国历史上最昏庸的皇帝之一。在他的统治之下,辽国政治腐败,整体国势远不如其父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幸好还有祖上传来下的铁骑军队,不然这样的皇帝哪里能守得住江山!

辽国此时兵力虽然弱,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大。还有一点让周世宗放心大胆进行北伐的,就是自身实力的显著增长。经过高平之战和征伐南唐,周世宗已然是身经百战、百战百胜的老手。况且还有一支不折不扣的铁军,以及像赵匡胤、李重进这样的骁将。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但周世宗是一个谨慎的人,他知道北伐万一不成功意味着什么。因此,他提前把国内的政治和军事部署妥当。当时,王朴已经去世,周世宗让宣徽南院使吴廷祚留守京城,任命三司使张美为大内都部署,负责皇宫安全。其他在京诸将,皆随柴荣亲征。

显德六年(959年)三月,周世宗集结禁军主力,向辽国发起猛烈进攻,目标是夺回被“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的以幽州为中心的燕云十六州。

周世宗对北伐诸将做了详细的安排,侍卫马军都虞侯韩通、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护国军节度使张铎等人,率本部兵以及战舰先行开赴沧州,尽快打通从沧州通往辽国的水道。从开封到辽国路途遥远,走水路要比陆路省力一些。

周世宗亲自北伐,自然少不了要带上得力干将赵匡胤。但是,赵弘殷刚刚过世,赵匡胤此时还丁忧在家,为父亲守孝。国家大事自然比家事重要,周世宗下令赵匡胤必须随军出征。他命韩通为陆路统兵元帅,赵匡胤为水路统兵大元帅。各路兵马先到沧州会合。柴荣则随水军,乘龙舟由水路北上。

四月十六日,周世宗率部队到达沧州。赵匡胤出任水路都部署,再度担当护驾重任。随后,周军继续北上,进入辽国的实际控制区。到了辽国的地盘,老百姓都是辽国人,但周世宗治军严厉,严禁扰民,加上经过的地方人烟稀少,所以受到的阻力很小。

周世宗柴荣经过征淮战役,威名已经传至辽国军队。辽国外围的将领,没有哪一个敢主动向柴荣挑战。况且,柴荣身边还站着一个同样威猛无比的赵匡胤。加上这些将领深受辽国贵族的压迫,对柴荣在中原的政绩都非常佩服,谁愿意为不心疼将士的辽国贵族卖命呢!

周军北伐的第一个军事目标是乾宁军。乾宁军位于沧州偏西北处一百里,就是现在的河北青县。在辽国统治时期,这里被设置为宁州。级别倒是不低,其实只是一个军镇。赵匡胤率领周军到达宁州时,辽国军队大慌。宁州刺史王洪接到周兵来犯的情报,正准备派人向辽主请求救兵,谁知送信的人还没有派出去,周兵已经打到了护城河。王洪独守空城,手下没有兵,也只好投降。

在乾宁军的周边,还有许多被辽国控制的军州,比如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莫州(今河北任丘)、瀛州(今河北河间)、易州(今河北易县)、涿州(今河北涿县)。瓦桥关、益津关和於口关(今河北霸州市信安镇),就是历史上以抗辽著称的“三关”。“三关”及其以南地区等十余个县,合称为关南。

宁州刺史投降之后,帮了赵匡胤大忙。赵匡胤以王洪为向导,来到益津关。益津关守将佟廷辉对辽国朝廷的腐败也是极为不满,得知周军大举来犯,便登关观望敌情,看到周军阵势强大,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正好王洪来到城门下,对佟廷辉苦口婆心,说服他不要连累无辜生命。佟廷辉无奈,也只好开关投降。在益津关,周世宗还有一段有惊无险的小插曲。晚上,周军在外面扎营,突然遇到一队辽国铁骑。史书上并没有详细提及这场意外邂逅的过程,但柴荣最终安然无恙。辽国人也没有发动袭击,或者说是不敢袭击。

周世宗和赵匡胤又率领周军来到瓦桥关下,这又是一场没有伤亡的战争,因为根本就没有打。辽国关西巡检、瓦桥关使姚内斌是个聪明人,他不会做拿鸡蛋碰石头的蠢事。赵匡胤一到,他立刻打开瓦桥关城门。姚内斌并不是软弱,他是一员猛将,外号“姚大虫”,他只是不愿为辽国卖命。赵匡胤兵马一到,他就投奔了赵匡胤,并从此成为赵匡胤手下的一员亲信大将。

周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兵不血刃:到达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时,辽国莫州刺史刘楚信直接选择了投降;接着,又到了瀛州(今河北河间),辽国刺史高彦晖也未加抵抗,拱手让出了瀛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周军以未伤一人、未发一矢的代价,夺回了三州三关十七县。周世宗改瓦桥关为雄州,改益津关为霸州,宋朝时改於口关为信安军。

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三州,周世宗自然龙颜大悦,再起雄心,准备以禁军主力去强攻辽国南线防御重镇幽州,将辽国人赶回大漠。文武众臣多持异议,说幽州是辽国的大郡,城高池深,辽国军马强盛,况且周军已经是千里之疲军,辽国以逸待劳,现在攻打幽州周军肯定吃亏。张永德的声音最大,他说:“周军此次北伐,所向披靡,兵不血刃,很顺利地征服燕南各州。这是因为陛下的威德远扬,才取得如此大的胜利。辽主得知丧失了燕南,一定会调集精兵强将扼守幽州。加之幽州地势险要,地理复杂,要谨慎从事,不可贸然轻进。”

周世宗反感这些异议,坚持己见,一定要亲率大军强行攻打幽州城。第二天,周世宗便命李重进率兵万人,继续北伐,他自己则跟在后头。

这个时候,辽国镇守幽州的主将名叫萧思温。此人通晓文史,倒颇有几分儒雅,在以骑马射箭为乐的契丹贵族当中,算是一个很难得的“书生”。但他也沾染了书生的通病,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却不擅长战场指挥,更缺乏打硬仗的经验。辽国之所以把幽州这样的重镇交给萧思温镇守,就是因为他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婿。看到周军连取三州,现在又直奔幽州来,他吓得心惊肉跳,赶忙催促辽国皇帝也亲征迎敌,自己则固守在幽州城里,任由后周攻城。真是有什么样的君主,就有什么样的臣子。

李重进率兵先行,到了固安县。守城官兵得知周军大举来攻,早已弃城逃之夭夭,留给周军的只是一座空城。周世宗也随后到了固安,走到固安县城北的时候,被一条长河拦住去路。周世宗便命令李重进采伐木材赶搭浮桥,并限三日之内必须完成。他自己则率领御林军退回瓦桥关休息去了。

北伐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周世宗突然在瓦桥关病了。皇帝这一病,北伐的计划就被打乱了。周世宗哪里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拖着病体却还踌躇满志。但是,他的病体实在不允许打仗折腾了。周世宗只得班师回朝,留赵匡胤和韩通等大将驻守夺回的三州等地。回到京城不久,周世宗的病越来越重,他不得已开始处理后事。六月,周世宗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立魏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以皇长子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

六月十八日夜,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38岁。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7岁。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农历十一月,葬柴荣于新郑陵上村,谥曰睿武孝文皇帝,陵曰庆陵,庙号世宗。以贞惠皇后刘氏附焉。

周世宗虽然未能如愿夺回幽州,但夺回了以三关为中心的关南地区,意义也非同小可。关南地区,北依白沟河;从白沟河向南,则是一片河泽纵横、湖泊众多的水网地带,都是防御辽国骑兵冲击的天然屏障。宋朝享受着周世宗北伐的成果,才能争取到一个与辽国对峙的局面。当然,若是周世宗不英年早逝的话,他肯定是会越过三关,继续攻击幽州的。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周世宗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成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他这几年所做的,都是在为赵匡胤的大宋国开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