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北伐惜败,大业未竟身先死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北伐惜败,大业未竟身先死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北伐惜败,大业未竟身先死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宋人吕祖谦颂扬宋太祖:“一举而平荆湖,再举而平蜀汉,三举而平刘鋹,四举而平李煜。兵锋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无不陨灭者。”此评论充分显示了宋太祖的军事才能。赵匡胤的威名那时已在北汉传开。谁知道,赵匡胤竟然夺得政权,实力更是强大。但使者到了辽国,却被扣留。他一方面选用将领,镇守边关,对北汉的骚扰进行坚决打击;另一方面,展开和平外交。

北伐惜败,大业未竟身先死_关于赵匡胤的事迹

宋人吕祖谦颂扬宋太祖:“一举而平荆湖,再举而平蜀汉,三举而平刘鋹,四举而平李煜。兵锋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无不陨灭者。”此评论充分显示了宋太祖的军事才能。但是,宋太祖的统一道路并非一马平川,让他至死深感遗憾的就是北汉政权。

北汉的建立者刘崇,是后汉建立者刘知远的弟弟。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后,拜刘崇为河东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刘崇野心很大,便在河东搜刮地皮,充作军资,招兵买马,日夜操练。950年十一月,郭威起兵,杀死刘承祐。刘崇大为悲愤:“郭威弑君,此乃大逆不道。我将统帅六军,南下讨贼。我们刘家的天下,怎么能让郭雀儿夺去!”正当刘崇准备出兵时,听说郭威准备迎立刘崇所生子、武宁军节度使刘赟为帝。刘崇信以为真,立马高兴起来。刘赟做了皇帝,他就是太上皇了,这天下还是他刘家的天下。

郭威迎立刘赟,就是担心河东的刘崇,这一招是缓兵之计。太原府少尹李骧看清形势,劝刘崇发兵向太行山,控孟津(今河南孟津),以观中原形势。如果郭威真立刘赟为帝,再收兵不迟。刘崇却以为这是李骧故意要陷害刘赟,一气之下就斩杀了李骧,继续自己在河东做太上皇的美梦。谁知道,一个月后,郭威废掉刘赟,自立为帝,刘赟死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刘崇悲愤交加,发誓要报此仇。他就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

虽然建立了政权,但北汉只有十二州之地,地盘不大,财政上没有多少收入。北汉的官员俸禄极少,只好搜刮百姓。后来,刘崇为了讨好契丹,岁馈重金,也从百姓身上搜刮。可怜的河东百姓,苦不堪言。这为后来赵匡胤出兵河东提供了群众基础。

刘崇最恨的就是郭威,屡次骚扰后周,但都遭到挫败,便依靠北边的辽国。辽世宗耶律阮为了守住燕云十六州,就以北汉作为本国和周之间的缓冲带。耶律阮的条件是,要求北汉年上贡辽国十万贯钱;册命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刘崇北向拜叔父,同时更名为刘旻。耶律阮死后,21岁的耶律璟继位,刘崇又拜耶律璟为叔父。(www.guayunfan.com)

赵匡胤在后周为将时,与刘崇交手的最大一战,就是著名的高平之战。当时,刘崇带兵三万,还连同辽国的援军,却被赵匡胤的后周军打得所剩无几,自己好不容易保住老命逃回太原城。柴荣乘胜追击,来到太原城下,幸好耶律璟再次出兵援助,加上大雨连绵,周军屡攻太原不得志,这才收兵。赵匡胤的威名那时已在北汉传开。

高平之战后,刘崇忧虑成疾。他死后,其子刘钧继位。刘钧见识过后周柴荣和赵匡胤的厉害,深知不能以硬碰硬,便全面倒向辽国。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上。经过整顿,河东境内不再像刘崇在位时那般混乱。

于是,刘钧便萌发了攻打后周的想法。在柴荣带着爱将赵匡胤出兵淮南时,刘钧趁机攻隰州(今山西隰县),结果不但没有攻克,还损失了千余人。959年,柴荣北伐辽国,刘钧也跟着辽国挨了打。

柴荣死后,刘钧暗自庆幸,后周孤儿寡母,北汉的好日子来了。谁知道,赵匡胤竟然夺得政权,实力更是强大。不过,机会还是来了。原守潞州的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深感郭氏父子厚恩,不服赵匡胤,举兵造反。刘钧赶紧写信,表示愿与他结成灭宋联盟。李筠觉得刘钧雪中送炭,便向北汉称臣,并请刘钧发兵南下。不过在儿子李守节的建议下,刘钧的这封信被李守节送到宋太祖赵匡胤手中。太祖大怒:刘钧自不量力,竟然与叛臣勾结。他便倾大宋精锐之兵,举兵平叛,同时也让刘钧见识一下大宋的实力。

其实,刘钧这一步棋走得并不对,就如同北汉左仆射赵华所说:“李筠恃勇寡谋,不足成大事,我们犯不着因为李筠得罪开封。赵匡胤一世雄才,万一彼引兵来犯我,陛下如何处置?”区区一个北汉小国,哪里能与有武将出身、擅长领兵作战的皇帝的中原大国相抗衡。宋太祖新皇上任,对叛臣自然不会轻视,而北汉的介入正好可以挫一挫其威风。

960年五月,刘钧亲领雄兵与李筠会合。不过,刘钧慢慢发现,其实李筠只是因为效忠周朝仇恨赵匡胤,跟自己仇恨周朝并不同道。他心中不平,等到李筠回潞州备战时,只派了宣徽使卢赞做潞州监军。李筠更气,认为刘钧不想帮忙,便自己率三万精锐赴泽州(今山西晋城)扼守。北汉宰相卫融随军前去。李筠三万兵马,哪里敌得过宋军,在泽州城南大败,北汉监军卢赞战死阵中,李筠逃到泽州死守。宋太祖不依不饶,派马全义率兵攻克泽州。李筠走投无路,举族自焚。北汉宰相卫融被宋军活捉。

刘钧眼睁睁看着李筠被宋太祖灭掉,心中惧怕,赶紧撤军回到太原。他一边庆幸自己留了一手,没有跟着李筠送死,一边惋惜卢赞和卫融。汉左仆射赵华看到刘钧狼狈的样子,就告老还乡了。他看身边没人才了,在枢密使段常的举荐下,召名士郭无为来做宰相。刘钧原想,暂且不去招惹宋太祖这个劲敌,与辽国保持附属关系,在辽国和宋国的夹缝中应该可以生存。谁知道,接下来一件事,让刘钧差点失去耶律璟这个“叔父”。枢密使段常是北汉的老臣,为人长于治事,经常为刘钧出谋划策。刘钧有个宠姬郭氏,刘钧准备册封她为妃,但段常极力反对,原因是郭氏出身不好。郭氏对段常恨之入骨,在刘钧耳边吹风,使刘钧杀掉了段常。

北汉虽依附辽国,但双方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本是相互利用,各自心怀鬼胎。耶律璟看刘钧最近也不纳贡,心中有气。正好辽国与段常的关系不错,便以此为借口向刘钧勒索,还罗列三大罪状:擅自改年号,帮助李筠,擅杀段常。耶律璟怒气冲冲地派人来到刘钧面前兴师问罪。刘钧哪里有胆量与辽国决裂,赶紧遣使携带大量财物,前往“谢罪”悔过。但使者到了辽国,却被扣留。

虽然与辽国的关系陷入僵局,但刘钧的运气也不是太背。此时的宋太祖忙于南方政权的统一,打算与北汉缓和关系。他一方面选用将领,镇守边关,对北汉的骚扰进行坚决打击;另一方面,展开和平外交。963年,宋太祖派遣一个名叫盖留的人出使北汉。盖留到了北汉,向刘钧传达宋太祖的意思:“你们与郭威父子是世仇,不服其统治可以理解。但我们现在是大宋王朝,跟他们又没关系,你为何不肯臣服?如果你一定要与我争夺中原,可以举兵南下到太行,与我大宋一决雌雄。”刘钧回答说:“我们土地没有你们的大,兵力也不够强,难以与你们抗衡。我之所以守着这一方之地,只是为了保住我们刘氏宗祠,并不是故意与你们作对。”盖留回开封后,将这一切汇报给宋太祖。宋太祖明白刘钧不可能投降,此时正对南方用兵,如果攻打北汉,不一定会得胜。但是,宋太祖是何其骄傲之人,他不会承认这一点。不过他承诺终生不会对北汉用兵。宋太祖说话算数,刘钧在世时,宋国从未出兵进攻。

宋太祖的和平外交虽然成效不大,但对刘钧也造成一定的威慑。此时的刘钧哪里有对宋国用兵的实力,北方辽国贪得无厌,经常逼他纳贡。北汉本来就土地狭小贫瘠,为了应付辽国的贪欲,财政已陷入枯竭,只好从百姓那里搜刮,引起民众的不满。可怜的刘钧,南怕宋兵,北畏辽国,内部还有愤怒的百姓,他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着实不舒服。

北汉刘钧暂时不敢来边境骚扰,但北汉不灭,宋太祖如鲠在喉,怎么也不舒服。自乾德元年(963年)开始,在先后平定荆南、湖南和后蜀三个南方割据势力后,大宋的实力大为增强。宋太祖十分自信,认为大宋威名震四海,宋军所到之处,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没有谁可以阻挡我统一天下的步伐。灭北汉的想法再一次蹦了出来。虽然应该坚持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但时机到了,该灭北汉还是要灭。正好机会来了。

开宝元年(968年)七月,做了13年皇帝的刘钧死后,刘继恩继位。刘继恩和刘继元其实是刘钧的外甥。刘钧有一个姐姐,先嫁给薛钊为妻,生了一个儿子薛继恩。后来,薛钊死去。刘氏又改嫁给一个姓何的,生了一个儿子何继元。不久,姓何的和刘钧的姐姐先后去世,留下两个年幼孤儿。当时,刘崇还在世,因刘钧没有儿子,便让刘钧把姐姐的两个遗孤都收养为子,并改姓刘。刘继恩非常孝顺,但为人软弱无能,对政治一窍不通。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三个人物,即郭无为、侯霸荣、惠璘,这三个人在宋朝伐北汉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侯霸荣和惠璘是宋太祖在发兵北汉时派遣的间谍。郭无为是北汉当朝宰相,他有一腔抱负,可惜北汉穷途末路,对宋早有归降之意。所以,他尽心对待亲宋的侯霸荣和惠璘。

有了郭无为、侯霸荣、惠璘这三个人物,宋太祖对北汉的情况比较了解,对攻取北汉也有一定的信心。宋太祖与这三人取得联系后,他们许诺,只要宋朝大军兵临城下,就能迫使刘继恩出降。不然,就发动政变,把刘继恩推翻。

开宝元年(968年)八月,宋太祖出兵北汉。他任命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智指挥使党进为副,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为先锋部署,怀州防御使康延沼为都监,建雄节度使赵赞为汾州路部署,绛州防御使司超为副,隰州刺史李谦溥为都监,率军北伐,进攻北汉。

刘继恩正在居丧期间,得知赵宋大军压境,派遣侍卫都虞侯刘继业、冯进珂率军扼守团栢谷(今山西祁县东南),并以枢密使马峰任监军,同时急忙遣使请求辽主出兵支援。

北汉枢密使马峰带兵来到团柏谷,在铜锅河与李继勋率领的宋军相遇。宋军先锋何继筠率部出击,斩首2000人,擒获汉将张环、石斌等人。宋军乘胜追击,攻克汾河桥,又焚烧延夏门,眼看将要打到北汉的都府太原。刘继元派郭守斌率兵出战,被宋军击败,退入城中。在宋军兵临城下,辽国救兵没有到达之前,太原城却发生了内乱。

内乱随着刘继恩和郭无为之间的矛盾展开。刘继恩对政治一窍不通,根本不懂得如何治国。但他的疑心和嫉妒心非常重,害怕其他人与自己争夺皇位,便杀了刘钧另一养子刘继忠。宰相郭无为专权,刘继恩对此不满。但他暗藏在心里,还给郭无为再次升官,加封其为司空。刘继恩还是有一点权术的,明着给郭无为升官,让他当司空。但是,明升暗降,把他的宰相给免了。当年的九月十日晚,刘继恩在皇宫里大摆宴席,宴请所有的大臣。其实,他是想用这场宴席杀掉郭无为。可惜郭无为当晚没有参加宴会,刘继恩的目的没有达到。郭无为得知了新皇帝这个阴谋,心想与其等着被处死,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为自己赢得机会。

在一个深夜,郭无为派遣十几个杀手来到刘继恩的寝宫,直接砍死了刘继恩。这几个人中就有侯霸荣。当侯霸荣一伙人杀了皇帝准备离开时,却被突然出现的皇宫侍卫一一杀死。其实,这是郭无为的阴谋。他指使侯霸荣刺杀刘继恩,然后再杀侯霸荣灭口。还有一个人——惠璘,对郭无为的行动了如指掌。眼见郭无为杀了侯霸荣灭口,惠璘知道自己也会面临这样的下场,慌忙逃出太原。他逃到北汉的边境上,被北汉军官李超发现,给带回到郭无为面前。郭无为自知北汉气数已尽,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留着惠璘。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惠璘,杀李超。之后,郭无为宣称皇帝被刺杀,迎立刘继恩同母弟刘继元即位。

刘继元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他即位后大开杀戒,杀的都是刘氏家族的人,像刘镐、刘锴、刘锜、刘锡这四位叔父。刘崇的小儿子刘铣机灵过人,装疯卖傻,侥幸逃过一劫。他还绞死了郭氏(就是诬杀段常的郭氏),因郭氏曾欺侮过自己发妻段氏。在内部,他想靠杀人树立威严。但在外部,他却不知道如何是好。

宋军主力已经兵临城下,他有些头疼。此时,他收到宋太祖的信:“你如果识时务,趁早投降,让百姓免去兵荒之苦。朕一定拜你为度平卢军,另可以封郭无为安国节度使。”刘继元等待辽国援兵,自认为与辽国联盟一定能打败宋军。何况宋太祖的条件一点都不具有诱惑力。平卢军地处山东,周边都是宋太祖的人马,宋太祖也不会让自己掌兵权,与其有名无实,还不如做小国皇帝自在。

郭无为的心里却打起了鼓:“跟刘继元这个小国寡君实在捞不到多少油水,不如跟着宋太祖做大镇节度。”他动心了,便满腔热情、不遗余力地劝说刘继元降宋。刘继元死活不干。郭无为便开始演戏,装作拔剑自杀。刘继元忙下座制止郭无为,让他坐下,问:“郭公何苦如此?”郭无为叹道:“陛下这样做是不对的。河东只有区区数万兵马而已,怎么能够与宋军百万虎狼之师相抗衡?我们还不如降了宋朝,至少还能保全富贵。”

刘继元依然不从,继续死守,并急使告于辽国。耶律璟不敢大意,十一月即遣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率军来救太原。

看到辽国军队来了,李继勋害怕腹背受敌,心中紧张不已。加上北方天气严寒,宋军作战不利,李继勋便从北汉太原收兵南归。宋军一撤兵,就给北汉和辽国联军一个侵略的机会。他们得志猖狂,攻占寇晋(今山西临汾)、绛(今山西新绛)两州,对当地人民大肆掠夺。

宋太祖愤怒了,南方战事势如破竹,第一次北伐,竟然输给小小的北汉,不仅没有攻取太原,还丢了两个州。他想起所丢两个州的无辜百姓受到掳掠,心里十分难过。他没想到自己竟然遇到这么大一个失败。从投军那天起,他面临的就是一个所向披靡、纵横驰骋的世界。他看惯了敌军大旗倒地、敌兵溃逃的场面,听惯了震天动地的得胜鼓。到了做皇帝,连续平定“二李”叛乱、攻取荆南、拿下西蜀,每次都是他制定好作战计划,信心满满地送自己的将领和军队出发,然后兴致勃勃地等他们凯旋。这一次,他失望了。但是,他不能认输,一个小小的北汉,偏安河东,巴掌大一块地,竟然让虎狼之势的宋军无可奈何!不行,我宋太祖一定要让它归于一统!

一个失败者,往往在跌倒的地方找个窝藏起来。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同样面临失败,却能够在失败的地方重新站起来,而且百折不挠。宋太祖是何等人物,岂能轻易言败?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挠他一统天下的决心。

第二年,宋太祖决定再次伐汉。他征求大臣魏仁浦的意见:“朕想亲征太原,你认为如何?”魏仁浦答道:“欲速则不达,望陛下慎重行事。”一般的中原人被契丹人的野蛮吓怕了,都觉得能防则防,不会主动去招惹。北汉虽然巴掌大一块地,国势微弱,可北方有强大的辽国做后盾,攻取北汉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宋太祖不是一般人,就是因为契丹人的野蛮,他才更要把北汉的人民解放出来。他听了魏仁浦的话,并没有反驳,他明白这些臣子们的心思,可这些臣子们哪里会明白他的心思!他一定要伐北汉,而且要亲征,还征发魏仁浦随军参赞。

969年,辽穆宗耶律璟因残虐好杀人,被手下给杀了,耶律阮的儿子耶律贤被拥为帝。刘继元为了继续依靠辽国这棵大树,不顾辈分,又对耶律贤称儿。

二月,宋太祖再次伐北汉。这一次,他吸取了第一次未防备辽军赴援的教训,认识到:“辽国得知此次行动,必定率领大军来支援北汉。他们会以为镇州、定州无防备,将会从这里入侵。”为此,宋太祖详细地部署兵力:命曹彬、党进等人,各领兵先赴太原,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赵赞为步军都虞侯,率军随后跟进;以何继筠屯兵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阻击北面来援的辽军;任命韩重赟为北面都部署,祁挺义为副,率兵防备辽乘宋军大举进攻北汉之机从河北方面南下侵扰;为了保证粮道的畅通,任命王祐权知潞州,赵逢为随驾转运使,专门负责粮饷供应,同时遣人分往诸州,调运粮饷赴太原;任命皇弟赵光义为东京留守,沈义伦为大义都部署,判留三司事。

一切部署妥当,各路大军依次出发。三月,宋太祖亲自率领大军从汴京出发。临走之前,他站在皇城上望出去,天下皆归赵宋,北方的河东和燕云十六州却与开封遥遥相望。总有一天,他会统一北方政权,四境皆通,车水马龙,行人有序,街市繁华。他喜欢这种朴实的繁华,透着一种恢弘。带着这种希望和信心,宋太祖带着大军,经过滑(今河南滑县)、相(今河南安阳)、磁(今河北磁县)等地,进入潞州。

刘继元见宋太祖三个月后再次卷土重来,慌忙之中赶紧求助于辽国。他派可靠的部将,趁夜色掩护,吊下城去,潜过来兵营寨,飞奔辽国求救去了。北汉有一位将军,姓刘,名继业(此人便是杨家将的杨业,亦称杨令公),此人精通兵法,骁勇善战,是北汉的主战派。宋军来犯,刘继元派刘继业、冯进珂等率兵屯驻团栢谷,挡住宋军的去路。

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李继勋刚率军来到团栢谷,就碰到带着数百骑的北汉军校陈廷山来刺探敌情。李继勋二话不说,迎面就打。陈廷山乃一小军校,看到宋军的阵势,吓得双腿发软,没打几下就投降了。刘继业、冯进珂见陈廷山投降,气急了。但寡不敌众,也不能硬来,便放弃团栢谷,领兵退回太原。刘继元对刘继业抱着偌大的希望,而今看他不战而退逃回太原,没问清是非,一气之下就将刘继业撤职。外面,李继勋率军一路狂奔,来到太原城下。

宋太祖亲征的队伍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在潞州突遇连绵阴雨,阻挡了大军行程。宋太祖只得心中干着急,希望听到前方胜利的消息。看着连绵阴雨无法前行,宋太祖还能沉得住气,他那些虎狼之性的部下们却忍不住到处找事干,几天之后居然给宋太祖抓来一个北汉的奸细,押给宋太祖亲自审问。

能做奸细的,胆子应该不小。但他倒霉,竟然遇到敌国的皇帝。当时,天气阴冷,他瑟瑟发抖。宋太祖问他:“太原城内情况如何?”哆嗦的奸细眼睛骨碌碌转,他使出每个皇帝最怕又最爱的招数——奉承。他说:“城中民众遭受荼毒已久,日夜翘首盼望皇上车驾光临,唯恐来得太迟了。”宋太祖一听大喜,心中被阴雨带来的阴霾一扫而空。他喜滋滋地想:看来北汉百姓在刘继元的统治下确实痛不欲生,他们也盼望朕去解救他们呢!一时高兴,他不仅没有治奸细的罪,见奸细冷得发抖,还赠与他衣服。一旁的大将们见此,相对无言。

奸细的话未必全是真,奉承的意思宋太祖不可能听不出来,但他实在太惦念北汉的国土,也就索性当真,因而信心又增。十八日雨停后,宋太祖立即率军北上。他来到太原南关,得知前方李继勋在太原城下击败汉军,斩首千余级。宋太祖大喜,其他将士在潞州被雨困多日,听到此消息亦非常兴奋。他们加快了行军速度,几天后就来到太原城下。李继勋所率将士们看到皇帝亲临战场,一时间士气大增,锣鼓喧天。刘继元身在固若金汤的太原城内,得知宋太祖亲自来了,吓得直抖。

宋军几路大军汇合城下,大规模的攻城战宣告开始。

有了上次攻太原的经历,宋太祖知道太原城墙高大坚固,强攻是不行的。他详细观察地形,决定筑长连城围攻。为此,他征发太原各县民夫几万人集中城下,又在太原四周树立营寨,城南由李继勋带兵把守,城北由曹彬带兵把守,城西由赵赞带兵把守,城东由党进带兵把守。

城外宋军把守严密,城内宰相郭无为心中又有了想法。自从第一次宋太祖给他许诺做安国节度使后,郭无为投降宋国的念头一直没有平息过。他不停地劝说刘继元降宋,甚至以死相逼,可刘继元死活都要守住太原。后来宋军撤兵了,他也没机会了。没想到,这次宋太祖亲自来了,郭无为降宋的念头更强了。于是,他提出率一支军队出城,趁宋军立足未稳之机发动袭击。在宋军那样强大的攻势面前,郭无为这样出去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送死,二是投降。刘继元此时正愁将才太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而且还派刘继业同行。刘继业没有刘继元思想简单,他看出郭无为似乎别有用心。当晚,二人一起率兵出城。可刚刚出城,刘继业就说宋军防守严密,此时不适宜袭击,便带兵返回城内。郭无为没兵可带,出城偷袭的理由不能成立,自然出不得城,只能返回城内。但是,此时刘继元对郭无为的态度已经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有一个宦官叫卫德贵,居然知道郭无为放掉惠璘之事,将此事举报给刘继元。刘继元本来觉得郭无为可疑,总是有意无意说宋朝强大,看来是有降宋的念头。他气极了,一看到郭无为回来就下令杀了他。北汉其实有一批将士早有降宋之心,但看到皇帝斩杀了郭无为,降宋之心也就慢慢消失。没有了降宋之心,太原城内的北汉军民就一心想着抵抗宋军了。

宋太祖得知郭无为被杀,心中忧虑:看来北汉君臣是无法收买的,要取太原,必须用兵。自古山西出名将,太原一向是兵家重地,军民有忠军尚武的传统,岂能那么容易轻易征服。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宋太祖命党进、李继勋、赵赞和曹彬分别率军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太原城发动全面进攻。全面进攻并不奏效,城内防守严密,一时难以攻下。而北汉也积极应战。刘继业带兵趁着天色昏暗从西门突出,袭击赵赞所部的西寨。赵赞被突然袭击,慌忙领兵应战,一不留神,被弓箭贯穿脚板。眼看城南就要被攻破,又来了一支宋军,原来是党进底下的都监李谦溥。他们正在西山砍伐树木,听到战鼓声响,党进就命李谦溥率部赶来支援。在李谦溥的援助下,赵赞率领将士猛击,才将北汉军击退。城东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刘继业率骑兵数百人突袭东寨。党进见此,丝毫不畏惧,迎头就打。北汉军败退,刘继业跟几个人逃跑。党进拼命追击,后面只有几个人跟随。惊魂未定的刘继业逃到壕沟中,城墙上的北汉士兵赶紧相救。刘继业攀着绳索縋入城中,才逃得性命,没有被宋军俘虏。

全面进攻不行,就重点进攻。宋太祖下令把大部宋军都调往城北,由曹彬统率攻城。曹彬率数万宋军一连猛攻十多日,不仅未能攻入城里半步,自己的左胳膊上还中了一箭。所幸中箭不深,并无大碍。重点进攻也不行,宋太祖就又改为全面进攻。一连攻了月余,太原城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刘继业深谙兵法,能攻善守,负责保卫晋阳,亲自登城指挥众军防守。北宋人多势众,他就坚守城池。等宋军疏于防守时,他亲自带一批骑兵突出城去,扰乱一阵。待宋军闻讯,前来抗拒时,他又迅速收兵回城,弄得宋军毫无办法。

太原城久攻不下,宋太祖自然有些着急。他每天处理完从宋国国内传来的文件后,都会纵马驰上太原城外的那片高坡,长时间地向太原城内张望。他回想以往成功的攻城之战,比如寿州,当年自己还是后周的大将,在柴荣的指导下攻城,却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彻底围困。宋太祖问自己,他现在耗得起吗?耗不起。有人提议增兵,继续围攻。但是,宋太祖的战线太长了,荆、湖、蜀,还有与南唐、南汉的交界处,都要派兵驻守,而且就连国内,都要保持一定数量的禁军部队,随时防备叛乱。而他当时全国所有的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超过20万。增兵,谈何容易!

就在苦苦思索时,突然有了一丝曙光照在宋太祖心上。部将陈承昭见皇上愁容满面,便进言道:“陛下有数千万兵在左右,何不加以利用?”宋太祖听毕,愣了一下。陈承昭以马鞭指汾水,他恍然大悟。陈承昭是说利用汾水来攻太原城,但随即宋太祖又愣了一下。用水攻城,意味着城中众多的无辜百姓会受到牵连。但他又想,如果攻不下太原城,城内百姓一样受苦。于是,宋太祖坚定地下令:修筑渠道,挖河决堤,引汾水灌淹太原城。为了使太原归附,任何代价和牺牲都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辽国得到太原被困的消息,领兵南下支援北汉。不出宋太祖所料,辽军分两路:一路向石岭关,一路南下定州(今河北定州)。定州有韩重赟,何继筠本来驻守在石岭关,因太原兵力不够,被宋太祖暂时召回太原,而今辽军南下,只能再派他去。

当时,天气已渐热,何继筠来到皇上帐中。宋太祖亲自向他传授如何阻挡辽国援军,并且要给他配上精锐骑兵数千。宋太祖看着自己的将领如此劳累,心中感叹:无论如何尽早完成统一,让这些爱将们好好享受生活。他对何继筠说:“明天中午,我等你的捷报传来。”何继筠点点头,正准备离开,宋太祖喊住了他,命手下做了一碗麻酱粉。宋太祖这一招怀柔术用得非常好。何继筠最近感到疲惫,见皇上亲自招待他吃麻酱粉,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即精神大振。食毕,他即飞骑赶往石岭关。

五月中旬,何继筠来到石岭关,在阳曲县北同辽军展开激战。何继筠异常勇敢,带领士兵奋勇砍杀,把辽军杀得落花流水。辽军没想到宋军将领如此英勇,纷纷败退,将领王彦符被活捉,损失千余人,百余人做了俘虏。成功战胜辽国援军,何继筠即派儿子飞马报捷。他在后面带着俘虏和缴获的700匹马及无数兵器,威风十足地回到太原城下。宋太祖大喜,将所缴获的兵器和辽兵首级摆在太原城下显眼位置。北汉本来依仗辽兵解围,因而固守坚城。看到宋军的战绩,自然胆战心惊,士气陡落。

在原部署计划中,韩重赟已经率兵北上阻挡辽国援军。从定州南下的辽军,本来是想使用围魏救赵之计,目的是分散、牵制宋军,达到救援北汉的目的,但因宋军有备,也没有占到丝毫便宜。按照宋太祖的指示,韩重赟在嘉山布好阵,等待辽军。辽军从定州西面进入,见前面宋军旗帜招展,知道宋军早有准备,不敢交战,立即后军转前军,前军变后军,想直接退兵。韩重赟哪里肯放过,率兵追击。辽军无心恋战,丢下数百尸体,仓皇逃走。与此同时,北汉所辖的宪、麟、岚等州也相继被宋军占领。

其他地方都是大捷,偏偏太原城屡攻不下。六月中旬,宋军已经将水淹太原城的准备工作做好,宋太祖下令决堤水淹太原。汹涌的汾河水灌进太原城里,城内的百姓被完全泡在水中,一片惊慌。为了防止北汉军赶筑堤障,宋太祖又命令强弩射击,让北汉军无法运送石料。他们又找来大批柴草,堵在水口,水患稍微减轻。

太原被围时,辽国派使者韩知璠来到太原,册立刘继元做皇帝,也被围困在城内难以脱身。韩知璠明白太原与辽国息息相关,丝毫不敢大意,害怕刘继元力屈投降,便使劲给刘继元加油打气。加上他本人颇知兵事,亲自上阵,昼夜督促北汉士兵固守城池。刘继元出于自身的考虑,不愿沦为宋的阶下之囚,负隅顽抗。然而,形势对他一点都不乐观。

太原城内的水位越来越高,平均水位没膝,而西城门内外的河水最深处已达腰部。照这种情形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天,太原城就将变成一片汪洋。可让宋太祖头疼的是,已经猛攻了一百多天,刘继元仍然不肯投降,宋军还损失不少,石汉卿、王廷义等将先后战死。宋太祖心急如焚。面对焦躁恼怒的宋太祖,他的侍卫亲军个个愿意替主分忧,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自告奋勇,率众攻城,又是失利,身中流矢,几乎丢了性命。殿前指挥使都虞侯赵廷翰率领诸班卫士向宋太祖叩头,表示要誓死拿下太原。宋太祖扶起赵廷翰,很郑重地说道:“你们都是我亲自训练出来的,无不以一当百,目的是让你们保卫我的安全,以防不测之变发生。我宁可不得太原,也不会让你们冒着生命危险,踏入必死之地。”话语掷地有声,众将士听了这番肺腑之言,个个热泪盈眶,连连叩头,高呼“万岁”。其实,此时的宋太祖已经有退兵的意思了,而殿前诸班身负保卫皇上重任,万一有失,本身安危堪忧,何必要送他们去死呢!宋太祖不舍得。

由于攻城已经三个月,宋军疲惫不堪,且粮草供应时断时续,战局对宋军不利,而且辽国重新组织了援军,在大将耶律沙的率领下杀向太原。气候也对宋军不利,时已进入盛夏雨季,阴雨连绵,暑热难当。宋军中爆发了时疫,大批兵士病倒了。

宋太祖在思索是否退兵,他的臣子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太常博士李光赞道:“陛下英明神武,自即位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兵锋所指,势如破竹。以往僭窃帝王之号的,也都对陛下称臣。太原城弹丸之地,本不须亲劳大驾。如此兴师动众,有可能给百姓带来负担,激发他们对朝廷的不满。我们大宋疆域辽阔,不在乎区区一个太原城,得失并没有太大关系。现在,天气炎热多雨,士兵身体难以承受。如果河道泛滥,就会阻隔粮道,我们实在不划算。”李光赞又说:“《左传》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邻居得到的多,你一定得到的少。’所以,我们不如退兵回京,屯兵上党(今山西上党县),夏割其麦,秋取其禾,也不用再兴师动众,从根本上一点一点地削弱他们。”

这番议论,言词委婉,说理透彻。宋太祖哪里不晓得这个道理。但他自从亲征李重进之后,第一次亲征太原就失败,自觉羞愧,难以开口说退兵。李光赞正好给宋太祖找了个台阶下。宋太祖默许,又与赵普商量,这才打算班师回朝。不过,宋太祖不会轻易放弃,他又征求臣下的意见。

绛州人薛化光说:“砍树先去其枝叶,再刨根,就比较容易。当今太原外有辽国援助,国内有老百姓交纳赋税,恐怕一年半载难以攻下。我们应当在太原以北的石岭山,河北边界西山东边的静阳树、乐平镇、黄泽关、北井社等地修建城堡营寨,扼住辽国的援军。同时,我们应该敞开边境大门欢迎太原的百姓,让他们到西京(今陕西西安)、襄州(今河南叶县)、邓州(今河南邓州)、唐州(今河北石家庄)、汝州(今河南汝州)等地安置,给他们空闲田地,让他们耕作种植,断绝北汉的军粮供应。如果这样,估计不出几年时间,太原自会灭亡。”

宋太祖非常赞同“厚我薄邻”的建议,便派出十几个武装工作队,将太原民众一万多家,迁到河南、山东等地安置。同时,又将忻(今山西忻府区)、代(今山西代县)民众,尽都迁到内地。这一举措,对北汉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样一来,北汉本来就不多的人口锐减,由此受到重创。

当宋军踏着沉重的脚步离开太原时,北汉军尾随追击,捡了便宜。宋军因士气低落,退兵仓促,沿途遗弃辎重粮草和兵器全被汉军收归所有,仅粮食就达30万斛。这么多粮食,让北汉暂时得以维持。想起刘崇当年迫退柴荣的事情,刘继元猖狂地说:“宋太祖也不过如此,哪里比得过当年的柴荣。柴荣都拿河东没办法,你又如何小瞧了人?”

宋太祖心情非常沉重,这是他统一战争中的第二次失败,而且还跌倒在同一个地方。北汉刘继业对宋太祖的攻城手段不以为然,在宋军退兵后,他说:“宋兵以水淹城,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果先涨水淹城,再退水,则晋阳不复为汉所有了。”他下令士兵们出城决堤放水,水落之后,那些城墙由于经水浸泡日久,墙上泥灰早已浸泡成浆,却赖城外水的挤压力量,才没倒塌。如今水已退去,城墙外沿没了支撑,轰然倒塌。可惜的是,宋太祖已经带着宋军远离了北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宋太祖就因为这一点小疏忽,又一次伐汉失败。

经过连续两次的征讨,北汉受到极大的打击,元气大伤。刘继元在宋军撤退后,不仅没有休养生息,反而继续他的本性:好色、享乐、残暴、嗜杀。至于北汉与辽国的关系,在宋军退走之后,辽军来到太原城下时,刘继业就告诫刘继元:“辽国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我愿率兵突袭,获马数万,然后归顺大宋,使一方之民免于涂炭,陛下也可长享富贵,这样不是也挺好吗?”刘继业哪里会听,继续过他的奢靡颓唐的小国帝王生活。北汉的统治岌岌可危。

回到京师,宋太祖下令抓紧时间搞好边境建设。首先,在毗邻北汉和辽国的边境增加驻军,重兵镇守,又加强二线防守,在黄河北岸一线修筑大量的据点,派驻士兵守卫,以防辽军南下。

经过前两次对北汉的征讨,宋太祖对北汉的了解加深了。虽然两次遭到失败,但宋太祖并不对太原绝望。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宋太祖从不轻易言弃,放弃就是失败,就没有一点机会。只有坚持,才有成功的可能。没有半途而废的成功,也没有坚持到底的失败。几年的流浪生活,几年的军队生涯,他尝遍了酸甜苦辣,成功有过,失败也有过。但正是那些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得失、面对失败。一统天下的梦,他一定能够实现!

北汉是宋太祖心里的一个结,这个结不解除,他将一直惦记,而且食不甘味、夜不能寐。976年,南唐灭亡,宋太祖基本统一南方。但是,瞭望北方,顽强抵抗的北汉和割据燕云十六州的辽国,让宋太祖心事难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关于燕云十六州,我们知道那是石敬瑭对契丹称儿皇帝时双手奉上的,它们东西约600千米,南北约200千米,全部面积差不多为12万平方千米。这块肥沃的土地过去一直属于中原政权。以宋太祖的豪情和霸气,唐代盛世时所拥有的地盘,他一个角落也不想少。

宋太祖之所以对北汉弹丸小国念念不忘,目的在于燕云十六州。极具军事谋略的宋太祖深知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地位,它们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部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没有了这道屏障,中原门户洞开,北宋边境的长城和要塞也出现了缺口。重新划定的边防第一线,到都城开封,千里之地一马平川,很难阻挡骑兵大兵团的冲击。宋太祖只要想到这一点,就难以释怀。刚建立政权时,他就有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但出于现实的考虑,他相当理性地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规划。他必须先统一中国本土,然后才能积聚力量,考虑夺回燕云地区。

对辽国,宋太祖采取的手段不同于北汉,主要以积极防御为主。契丹原来是东部鲜卑的一支。344年,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攻破宇文部,契丹遂从鲜卑族中分裂出来。北朝时期,契丹分八部。到了隋唐时期,分十部(一说唐时为十部)。在唐朝初年,契丹人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当时,北方草原突厥称雄,契丹酋长就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唐太宗贞观以后,在契丹置松漠都督府,其各部分置十州。后大贺氏联盟瓦解,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首领称可汗,依附于后突厥汗国。745年,后突厥汗国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汗国所统治。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916年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927年,耶律阿保机病死,耶律德光继位。936年,耶律德光得到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

947年,耶律德光率军南下灭晋,在晋阳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但因统治不得人心,引起中原人民反抗,被迫北移。途中耶律德光病死,耶律阮继位。耶律阮一直不忘重建对中原的统治,多次对中原用兵。951年九月,耶律阮协助北汉攻后周,被一直有篡位之心的耶律察割刺杀。耶律璟为耶律阮长子,他率兵杀死耶律察割,被部下拥立为帝。969年,耶律璟因残暴而被杀,其子耶律贤继位。耶律贤对南方政权采取不主动进攻,声援北汉的方针。如果不是契丹的援助,宋太祖早已攻取了晋阳。

北方契丹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噩梦,其残暴更让中原百姓为之惧怕。自从五代以来,契丹趁乱世不断南下中原,滋扰生事。尤其是他们每侵占一个地方,就“打草谷”。打草谷是契丹的专用语汇,他们出征时因路途遥远,一般不带粮草辎重,而是杀到哪儿就劫掠到哪儿。草是喂马的,谷是士兵吃的,因此叫打草谷。柴荣在世时,契丹就很嚣张。951年,他们联合北汉攻打晋州(今山西临汾),952年进扰冀州(今河北冀州),953年又扰镇州和定州。契丹的胡作非为让柴荣大为光火,率兵北伐,收回三关和三州。即使如此,契丹依然觊觎南方的肥沃土地。

宋太祖在后周时期就与契丹打过交道,收复燕云地区尚且困难,更别说消灭辽国。他采取积极防御措施,在边境上屯驻重兵。在同辽国的斗争中,不卑不亢,不逞强也不示弱,以保境安民为底线,不主动挑起事端。一旦辽军来犯,也绝不姑息。965年,辽军侵扰易州(今河北易县),掳掠人口。宋太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派军队跑到辽国境内掠夺同样数量的人口。辽国只得放了那些人口,宋太祖随后也放了辽国人口。开宝三年(970年)十一月,辽军五万人入侵定州,宋太祖命田钦祚带三千人抵御。以三千人抵御五万人,敌众我寡。但田钦祚毫不畏惧,因为宋太祖给他传授策略:“敌众我寡,难以抵拼。你只需要在定州列阵,以逸待劳,等敌人到了你再打,不要同他们互相追逐。”按照宋太祖的指示,田钦祚同辽军展开激战。田钦祚作战勇敢,深受士兵钦佩。在全体士兵的配合下,田钦祚以三千兵力赶走了辽国五万人,堪称奇迹。而这个奇迹,与宋太祖根据敌强我弱、敌客我主的形势而制定出的作战策略是分不开的。

有钱好办事。为了继续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与辽国对抗,宋太祖也做好了经济上的准备。他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封桩库”,其职能就是将每年的财政盈余不准挪做别用,全部存储起来,作为收复燕云的专项资金,由他亲自掌握。封桩库是从收复荆湖、后蜀之后,宋太祖见国库的积存逐渐丰盈,国家的财政收入逐渐有了积余,这才设立的。每年岁末,命户部将财政积余从国库转到这座特设的仓库。由于这个库的财物只进不出,入库便被封储,取名叫封桩库。宋太祖对赵光义等人说:“石晋(后晋石敬瑭)割幽燕以赂契丹,使得中国的一方之民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所以,想等到这个库的积蓄满三五十万,就派使者去与辽国互约。如果能把我们的土地和人民归还,就把这些金帛当做赎金。如果他们不愿意,朕就把这些财物散发给勇士,等日后再攻取。”他还有这样一个设想:“辽军数次侵扰边境,如果我用二十匹绢的价格收购一名辽兵的脑袋,辽国精兵大约十万人。费我二百万匹绢,就可以把他们灭干净了。”

随着宋朝国力日益增强,辽国也不敢再滋扰生事。他们放弃南侵的念头,还打算与宋修好。开宝七年(974年),辽涿州刺史耶律琮遣使送信给宋雄州知州孙全兴:“宋和辽本无怨仇,如果能互通使者,显示两国君主的诚心,让百姓休养生意,我们互为邻国。”孙全兴将信送至开封,与辽修好正合宋太祖之意。当时,宋正对南唐用兵,北方还有个北汉,与辽为敌是不明智的行为。第二年,辽国就遣使者来到开封。为了显示诚意,宋太祖派郝崇信远道去接。等他们到了京城,宋太祖赐宴长春殿,亲自招待。临走之时,宋太祖又亲自与使者谈话。宋太祖的热情和坦诚让辽国使者感动,回去便对他们的皇帝说,与宋互为友邻太好不过了。宋太祖又派郝崇信出使辽国,两朝开始了友好往来。这是五代以来,契丹第一次同中原王朝建立和平外交。

这种和平关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但在宋太祖再一次对北汉用兵时,辽国又不乐意了。975年,宋平定南唐之后,南方除吴越、泉漳两个已经臣服于宋的小割据势力之外已全部归入大宋版图。北宋当时所辖人口达1000多万,军队总数将近40万人。这样的实力,让宋太祖充满信心。他集中精力,打算再次动用武力解决北汉问题。宋太祖发兵晋阳,刘继元一定求援辽国。辽国担心本国安全,自然出兵相助。这些宋太祖都明白,但他的目的就是燕云十六州,一定要发兵攻打晋阳。

经过缜密思考,宋太祖作了战略部署。在将帅选择上,他以党进为河东道行营军都部署,以潘美为都监,以杨光美为都虞侯,还有牛思进、米文义等。在兵力部署上,分为五路:一路由郝崇信、王政忠率军出汾州;一路由阎彦进、齐超率军出沁州(今山西沁县);一路由孙晏宣、安守忠率部出辽州(今山西左权);一路由齐延琛、穆彦璋率部出石州(今山西离石);一路由侯美、郭进率部出忻州(今山西忻州)、代州。

976年,五路大军分进合击,形成一个U形,直逼晋阳。如此大的攻势,在以前从未有过。看来,宋太祖是想以泰山压顶之势,迅速结束战斗。各路军出发后,宋太祖每天都关注着前方的战报,积极地准备着迎接和犒劳凯旋的北伐将士。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心,让宋太祖再一次感觉回到了年轻时代。胜利是必然的,统一是必然的。

这一次攻打北汉规模浩大。开始时,各路宋军按预定计划,进展顺利。党进率兵直逼太原,列寨于汾河之南,在太原城北击败北汉军数千人。九月,辽将耶律沙、塔尔(又译敌烈)等发兵救北汉。

这本是一场胜负难分的战斗,却在胜负还未分之时,宋出现极大的变故——十月,宋太祖暴死。举国闻之震惊,也为之难过。在晋阳城下的宋军将士哪里还有心思打仗。已经即位的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下令撤军。

如果说北汉是宋太祖生平最大的遗憾,他的弟弟赵光义就是继承兄志,在979年举兵北上灭了北汉,完成了北宋的统一大业。古城太原自公元前497年建城,历经千年沧桑,自古就是天下重镇,北国名都。在五代十国中,北汉最后一个建国,也是最后一个亡国。在赵氏兄弟的努力下,刘氏政权的昏暗统治终于结束。自此,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动荡于中华大地的藩镇之乱,经五代十国的扩大,到了赵光义手里,归为一统。

宋太祖三次讨伐北汉,虽没有完全达到灭亡北汉的目的,但对北汉的打击非常大。北汉民众多被迁到南方,所存无几。虽仍有十一州地域,但只剩下兵三万,人口三万五千户。如此实力,哪里能与宋军相抗衡。赵光义能够灭亡北汉,也是在宋太祖三次伐汉的基础之上作出的努力。

宋太祖第三次进攻北汉,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发兵。或许宋太祖自己有所感应,在伐北汉前特意去了儿时长大的城市洛阳祭祖。在他告慰祖先后回到京城,充满信心攻打北汉之时,却死于“烛影斧声”的疑案。

北宋设有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北京大名府(今属河北),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但只有东京作为国都。宋太祖创建宋国时,中原还是四分五裂。经过17年来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先是戡定中部的荆南和湖南,次则平定西蜀,接着是剿灭南汉,再定江南,使中华民族的统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有了这样的基础,宋太祖决定前往洛阳,祭祀天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的父亲赵弘殷就埋在那里。

开宝九年(976年)三月,宋太祖率群臣出东京开封,去巡幸西京洛阳。按照惯例,天子亲征、巡幸在外时,应该由储君监国。之前,宋太祖率军南征北讨,平定天下时,也都是赵光义留守开封,镇抚后方。但这一次,他却要求晋王赵光义随行。开封就留给他的儿子德昭及三弟光美留守。

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西京洛阳。但是,宋太祖似乎并不开心,而且心事重重,随行的人都感觉到皇上有心事。宋太祖带着赵光义来到父母的陵墓安陵前,依礼奠献。兄弟二人而今虽然居万人之上,想到父母的恩德,也都忍不住号啕大哭。祭拜完毕,宋太祖巡视洛阳故地,见洛阳宫室壮丽,便给河南知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以嘉奖勉励,晋升其为彰德军节度使。这时候,他突然宣布,说要留都洛阳。

群臣大惊,皇上毫无征兆地作了这个决定,不知有何用意。他们纷纷表示反对。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就认为:“汴京(开封)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从江淮运来百万斛米供给京师数十万军队。而且东京根基已固,不能动摇。”其实,众臣子的观点很简单,就是大家都在开封已经扎下根,突然迁都,拖儿带女的,太麻烦。

宋太祖不理会李怀忠的意见,他认为开封府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被围,后果难以想象。群臣劝阻无效。

这时候,赵光义站了出来,劝阻他迁都不宜。面对二弟的劝谏,宋太祖不为所动:“迁都洛阳,乃权宜之计。”并且还负气似的说道:“长久之计应该定都长安。”洛阳、开封、长安,这都是中国古代的帝都名城。开封居于中原的要冲地带,周边四通八达,尤其是水陆码头,以开封为国都,注定会繁华昌盛。但它四面旷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只要有敌人渡过黄河,它就会直接暴露在敌人的刀枪之下。而洛阳,西有函谷,东有虎牢,皆为天下之险关。长安,以黄河为池,以秦岭为墙,更是“金城千里”之地。

赵光义见宋太祖执意迁都,跪下劝阻。宋太祖没办法,只能进一步解释:“西迁国都,不为别的,只不过是想据山河之险而去除冗兵之害,就像周朝、汉朝那样使天下平安。”这时,赵光义说出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众目睽睽之下,这五个字重重地击在宋太祖心里。他没有再与之辩论,长叹说:“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宋太祖这句感叹在北宋立国167年后的1127年应验,金兵长驱直入,攻破开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

迁都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宋太祖默然转身,轻声说:“朕记得,小时候曾经得到过一匹小石马,常被玩伴所窃,所以埋在这里,不知它还在吗?”立马就有人去挖,果然还在。宋太祖看着石马,百感交集。临回开封前,宋太祖再一次来到父母的坟前。这一次,他悲从中来,突然扑倒在父亲的灵前,向早已死去的父亲痛哭告别:“父亲……终生不得再朝拜于此矣!”

回到开封,宋太祖身体渐渐不支。在调理身体之时,他慢慢地把迁都引起的不快抛之脑后。在皇帝之位上,他再一次雄心大发,决计讨伐北汉,复我神州。所以,他带着病体发兵。

宋军在太原城下作战时,据说宋太祖旧病复发,卧床不起,在十月二十日突然驾崩。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关于宋太祖的死,在宋朝的官方史书描述得很简单:“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即976年十月二十日夜,皇帝陛下死在万岁殿里,时年五十岁。宋太祖的死因是什么,没有提及。后人说法最为广泛的就是“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但他真正的死因,并没有确切的正史记载,成了北宋历史上最大的疑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