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刘的生平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刘的生平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时间:2022-08-1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刘的生平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刘攽,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是刘敞的同胞兄弟,临江新喻人。刘攽、刘敞与刘敞之子刘世奉尝合著《汉书标注》,世称三人为“墨庄三刘”。刘攽中第之后,判为凤翔府节度判官,从此开始他将近二十年的游宦生涯。刘攽青年时期初入仕途阶段,辗转各州县做官,为人性格耿直,“不为轻与肥”,调度各地,没有升迁。

刘的生平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刘攽(1023—1089),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是刘敞的同胞兄弟,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刘攽与兄刘敞同举仁宗庆历六年(1046)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曾帮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刘攽、刘敞与刘敞之子刘世奉尝合著《汉书标注》,世称三人为“墨庄三刘”。

刘攽一生经历了仁、英、神、哲宗四朝,主要活动在神宗、哲宗两朝。《宋史·刘攽传》称刘攽“仕州县二十年”,远离京城,辗转各州县做官,这种沉沦下僚的仕宦经历与他的政治主张及他喜欢谐谑、耿介直率的性格密不可分。刘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庆历六年(1046)进士登第之前是第一个时期;庆历六年至嘉祐八年(1063)任国子监直讲是第二个时期;嘉祐八年至熙宁四年(1071)贬泰州通判是第三个时期;熙宁四年至元祐四年(1089)离世为第四个时期。[1]

一、读书求学和随父迁徙优游期(1023—1046)

刘攽自幼天资聪慧,读书刻苦,从小跟从其兄刘敞为学,未冠的时候就博览群书,通晓五经,显露出出众的才能。徐度《却扫编》卷下记载:“彩选格,起于唐李邰,本朝踵之者有赵明远、尹师鲁。元丰官制行,有宋保国,皆取一时官制为之。至刘贡父,独因其法,取西汉官秩升黜次第为之,又取本传所以升黜之语,注其下。局终,遂可类次其语为一传,博戏中最为雅训。初,贡父之为是书也,年父十四五,方从其兄原父为学,怪其数日课程稍稽;视其所为,则得是书。大喜,因为序冠之,而以为己作。贡父晚年,复稍增,而自题其后。今其书盛行于世。[2]”(www.guayunfan.com)

刘攽的父亲刘立之流徙各地为官,主要在吴越一带,刘攽年少,也跟随着父亲游历其间,曾经到过福建、湖北等地。正是有了这些漫游各地的经历,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景色感染了他,再加上他精通史学,遍览五经,十四岁时写下的《庵岭鱼叟诗》就流露出不凡的气度,“溪叟厌尘网,移家临水居。开扉对山邑,堰水活嘉鱼。蓬棹自相得,笑歌还自如。犹嫌子陵傲,老更就蒲车。”

诗歌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一位厌弃尘世、避世而居、悠然自得的老人,他以山水为伴,靠打渔为生,过着清歌自娱、恬淡闲适的自由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更能体会出诗人对“溪叟”生活的羡慕,字里行间漫溢出诗人潇洒自如的风度。

这一时期的刘攽大多优游于山川泉林之间,时而抒发对古人遭际的感叹,时而赞美自然景致的迷人,时而抒发自己的志向。此时,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作技巧逐渐走向成熟,思想深度也逐渐加强,在诗歌创作上吸取多方面的营养,转益多师,为他成为北宋文坛上很有影响的人物奠定了基础。

刘攽对政治虽不是特别热衷,但是有宋一代,崇文抑武是统治者制定的基本国策,文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不仅宰相,甚至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在这样一个“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书》)的时代中,刘攽也有着事君治民的抱负。他在《京东运使谢上表》中说自己“志在诗书,本求名于稽古,耳剽律令,亦有意于治民”,可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是他的理想之一。

二、步入仕途与地方为官的宦游期(1046—1063)

庆历六年(1046),刘攽和哥哥刘敞同科中举,为贾黯榜进士。刘攽中第之后,判为凤翔府节度判官,从此开始他将近二十年的游宦生涯。二十年中,他历仕凤翔判官、汝州推官、江阴主簿、庐州推官等职,可以说是沉沦下僚、仕途偃蹇。在汝州时有诗歌《早春怀都下》,诗中有“沈滞幕府官,三见春华换”之句,在《年三十三》诗中,诗人发出了时光渐去而自己却无所作为的感慨,“年光过眼日复日,世事无成三十三”。《初调江阴主簿》可以说是他这一时期经历的真实写照,诗云:“小来读书非为名,约身不肯事公卿。祗怜狂简真吾党,漫有文章渐老成。汉廷好武臣尚少,郎官不见十年调。青衫黄绶赤诏除,落拓敢辞流俗笑。”

诗人首先申明了自己高洁的志向,抒发了自己多年以来沉沦下僚的苦闷,好在诗人最初的志向未改,虽不得志但却绝不随波逐流。此时的刘攽由于仕途的不如意,常常在诗中流露出对岁月蹉跎的伤感和对超然归去的向往,如《除日得王深甫书因寄》:“除日令休吏,官曹停簿按。深居念驰光,忽忽自兴叹。七十称寿翁,我今已过半。时命岂不知,胡为此羁宦。况兹山野性,放荡破崖岸。应接人事间,何时无谤讪。屡颂小雅章,惧为朋友怨。忽传故人书,远道情不问。上言久别离,下有加餐饭。赠我新诗谣,金碧光凌乱。鵷鸾不铩翮,龙虎谢羁绊。乃知鞲上鹰,不及蒿下鷃。往事那复追,来今犹可谏。终当颍水滨,躬耕为尔伴。”

诗人绝不是无病呻吟和自命清高,而是岁月荏苒,青春不再,眼前充满“谤讪”的现实让诗人更加感到友情的珍贵。虽然对现实不乏失望,但刘攽并未消沉,在嘉祐五年(1060)刘敞以起居舍人,知制诰为翰林侍读学士,知永兴军时,他虽为庐州小吏,但在《送原父帅永兴》诗中却充满了豪放之情:“读书当为王者师,论兵要作万人将。古来志士希两遂,白首儒生彼无望。骐驎一出凡马空,豫章蟠根岁逾壮。金华事业烂然新,徂西谋谟谁与让。”

诗中赞赏了其兄的壮志豪情和非凡才能,而“读书当为王者师,论兵要作万人将”更是刘攽所要追求的目标。

刘攽青年时期初入仕途阶段,辗转各州县做官,为人性格耿直,“不为轻与肥”,调度各地,没有升迁。刘攽少年跟随父亲来往于常州、润州等地,其间遍读五经。中第后,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节度推官。仁宗皇祐元年(1049),因父亲去世,刘攽回颖州守丧。自1053年,刘攽先在陈州(今河南)做地方官,后任庐州(今安徽)推官,江阴(今江苏江阴)主簿。接着任汝州(今河南)推官。嘉祐六年(1061)参知政事欧阳修、赵概推荐刘攽进入试馆任职,嘉祐八年(1063)刘攽担任国子监直讲。由此开始了他进入朝廷的朝官生活。

三、进入朝廷为官辅政期(1063—1071)

刘攽在朝廷为官的这些年,是他人生经历最丰富也是最坎坷的一个时期。他身处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被尖锐党争的漩涡左右着人生。虽然在嘉祐六年欧阳修曾上《举刘攽吕惠卿充馆职札子》内云:“臣伏见前泸州推官刘攽辞学优赡,履行严谨,记问赅博,可以备朝廷询访”,但是并未得到皇帝的认可。直至仁宗嘉祐八年(1063),刘攽才开始提拔为国子监直讲。

在朝期间,刘攽一方面担任国子监直讲,又奉诏与钱藻等六人刊正《后汉书》,作《后汉书精要》,“剟其精义,以夫善谋,别为短书,概见大略”(《后汉书精要序》)。正是由于他在史学方面特别是对汉代的历史精钻细研,后来才得以和司马光、刘恕等共同修编《资治通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

英宗治平三年(1066)刘攽由欧阳修、赵概等推荐,参加馆职考试,试入优等被任命为馆阁校勘。此时刘攽已为员外郎,故事,试入优等当除直馆,又根据宋制,员外郎不为校勘,但是刘攽与王陶有夙憾,王陶联合侍御史苏寀一起排挤他,所以仅得馆阁校勘一职。

虽然刘攽才学突出,但其性格好玩谑,有时不免失之太过,开罪于人,对其仕途影响甚大。在《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马默击刘贡父玩侮无度,或告贡父,贡父曰:‘既称马默,何用驴鸣?’立占《马默驴鸣赋》,有‘冀北群空,黔南技止’之警策。”[3]可见马默奏其轻薄,不当置在文馆实由刘攽加以玩侮所引起的。

徐度《却扫编》卷中记载:“刘贡父旧与王荆公游,甚款。荆公在从班,居京师,每相过,必终日。”[4]由此可见,刘攽与王安石有着良好的私交,但在政治观点上刘攽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他更倾向于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熙宁中,刘攽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当时王安石在经筵任讲读官,要求讲解经书的人坐着讲。刘攽上书《侍讲不合坐状》,曰:“侍臣讲论于前,不可安坐。避席立语,乃古今常礼。君使之坐,所以示人主尊德乐道也;若不命而请则异矣。”明确反对王安石的要求。当时许多礼官们都同意刘攽的奏议,所以讲经的人就没有坐着讲。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以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罢考诗赋、明经诸科,专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当时评议的人大多数想改变旧法。苏轼上疏认为不必变,刘攽亦作《贡举议》反对改变旧法,曰:“本朝选举之法,行之百有余岁,累代将相名卿,及今之所谓贤材,与天下之议论者,皆非以他途进者也,而诬以未尝得人,臣窃以为过矣。故臣愿朝廷且毋庸轻变选举之法,不如因旧法,而慎选有司之为愈也。夫士修于家,足以成德,亦何待于学官程课督趋之哉。”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刘攽倾向旧法自有他的依据,对新法的反对也并不盲目,而是确实看到了新法的一些不足之处。

同样在熙宁二年,刘攽与王介考试开封举人,试《节以制度不伤财赋》,内有举子多用蓄积字,声近御名,王介坚持欲以黜落,刘攽不肯,二人相争遂至渲忿,后来二人皆罚赎金。但是中丞吕公著意不乐,以为议罪太轻,遂夺其主判,使归馆供职。对于此事,刘攽在《与青州欧阳尚书别纸》中详加记述并抒发了对时人落井下石的愤懑,尤其是“中宪吕公,以为朝廷纲纪,在此一奏;风俗惇厚,在此一举。不放逐奸佞,不足以正邦”,讽刺不满之情溢于言表。王安石颁行新法,由于实施不当,朝野民间多有怨言。刘攽作《与王介甫书》论述新法中青苗法的不便,认为王安石“直以周公圣人为证,上则使人主无疑,下则使廷臣莫敢非”,而“今百姓取青苗钱于官者,公私债负逼迫,故称贷出息以济其急。介甫为政,不能使民家给人足无称贷之患,而特开称贷之法,以为有益于民,不亦可羞哉。今郡县之吏,方以青苗钱为殿最,未足,不得催二税。如此,民安得不请,安得不纳,而谓其愿而不可止者,吾谁欺,欺天乎。”对青苗法表示明确的反对,言辞从容不迫而又析理精微,极具说服力。另外,《宋史·刘攽传》记载,“礼院廷试始用策,初,考官吕惠卿列阿时者在高等,讦直者反居下。攽覆考,悉反之。”正是由于刘攽种种不合时宜的行为,王安石对他很是不满,将他贬谪为通判泰州。

四、从贬谪泰州直至因病而离开人世

因政见不合,刘攽被贬泰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罢任,宋神宗想以史官召回刘攽,可是侍御史蔡确言其不可,遂拟他官以进。根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刘贡父呼蔡确为倒悬蛤蜊,盖蛤蜊一名壳菜也。确深嫌之。”[5]可见蔡确是公报私仇。刘攽再一次因他的喜好谐谑、口无遮拦的性格给自己惹来贬职之祸。

刘攽虽然满怀着贬谪的苦闷心境和无奈之情,可这并不影响他对人民的同情和爱护。熙宁八年(1075)以集贤校理判登闻检院、户部判官知曹州。曹州为盗区,重法不能止。刘攽到任后,治尚宽平,盗亦衰息,或问,则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陈师道在《后山集》卷十二《彭城移狱记》中也有记载:“刘叔贡父为曹州,盗贼衰息,犴狱屡空。或问弭盗之术?叔贡父曰:‘吾何求焉,不以重地视之而已。’”[6]由此可见,刘攽为官有方,治民有术,不失为一位有才能的封建官吏。但是由于他反对新法,在京东转运使任上没有很好的贯彻革新派的主张,在吴居厚代京东转运使后,能奉行新令,致财赋,乃追究刘攽在职废弛,黜监衡州盐仓。在此期间,曾巩擢中书舍人,但他举刘攽自代,上《受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曰:“蒙恩受前件官,准编敕节文,知杂御使已上受讫,许举官自代者。右谨具如前。臣伏见朝奉大夫、充集贤校理、知亳州刘攽,广览载籍,强记洽闻。求之辈流,罕有伦比。臣窃以谓引拔众材,弥纶世务,至于博学之士,固宜用在朝廷。况今圣质高明,究及今古,凡在左右当备顾问之臣,尤须多识前载,然后能称其职。如攽所长,实充兹选。况攽累历州郡,治行可称。至于文辞,亦足观采。兼此众美,臣实不如。今举自代,谨具状奏闻,伏侯敕旨。”[7]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巩对刘攽的推崇之意,也可知刘攽的确是一个具有全面才能的人。但是由于被吴居厚所弹劾,就连《资治通鉴》书成,参与编修的主要人员皆有升迁,刘攽虽在书局五年,贡献巨大,恩也不及。刘攽贬监衡州盐仓,时年已62岁,王安石作《送刘贡甫谪官衡阳》相送,诗曰:“刘郎刘郎莫先起,遇酒当歌且欢喜;船头朝转暮千里,眼中之人吾老矣。九疑连绵皆相似,负雪崔嵬插花里。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行逢二三月,好与雁同来。雁来人不来,如何不饮令心衰。莫厌潇湘少人处,谪官罇俎定常开。”[8]

虽然王安石和刘攽在政治上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两人私下情谊却依然深厚,从此诗可窥端倪,诗中明显流露出王安石对刘攽的宽慰之情。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刘攽起知襄州,作《知襄州谢上表》曰“脱身谪籍”是也。是时苏辙上《乞擢任刘攽状》略曰:“刘攽多闻直谅,文有师法;才力通敏,所至称治;流落外官,众所嗟叹。……攽才术有余,用之未尽。陛下方网罗遗滞,以助大化。如攽之贤,不可多得。”[9]

1066年至1086年,时值北宋新旧党派纷争,刘攽隶属旧派,卷入党派争斗,随着政党时局的变化,其仕途三落三起。

英宗治平三年(1066)刘攽遭御史中承王陶排挤,降为馆阁校勘。熙宁年间(约1069),刘攽任尚书考功,因反对更新贡举法,被罢官职。熙宁四年四月(1071)刘攽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谪泰州任职。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罢相,刘攽曾回京师。熙宁八年二月(1075),王安石又复相,刘攽为集贤校理判登闻检院户部判官,调往曹州任职。熙宁九年(1076),刘攽调任开封府判官,不久复出为东京转运使。熙宁十年(1077),刘攽封为国史院编修官。

熙宁十年至元丰三年三月(1080)刘攽一直任京东转运使。元丰四年(1081)他调往充、毫二州任官。元丰六年九月(1083),刘攽被贬为监衡州(今湖南衡阳)盐仓。哲宗初年,政局发生变化,新法废除,支持新法的人遭贬黝,属于保守旧党派的刘攽得到重用,元丰八年七月(1085)他被起用知襄州(今湖北襄樊)。之后,刘攽到汴京担任秘书少监。哲宗元祐元年六月(1086)刘攽担任蔡州知州,《知蔡州谢上表》中刘攽以年老多病等为由上表辞官。孙觉、苏轼等纷纷向皇帝上书举荐刘攽,他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

元祐元年(1086),召刘攽为秘书少监,但此时刘攽全身为风寒病所困扰,鬓发和眉毛全部脱落,连鼻梁骨也塌陷,所以请求离去。

苏轼、胡宗愈、孙觉、范百禄等上《乞留刘攽状》,曰:“右臣等伏见朝复康强。谨按攽名闻一时,身兼数器,文章尔雅,博学强记,政事之美,如古循吏,流离困踬,守道不回,此皆朝廷之所知,不待臣等区区诵说。但以人才之难,古今所病,旧臣日以衰老,而新进长育未成,如攽成材,反在外服,此有志之士所宜为朝廷惜也。欲望圣慈留攽京师,更赐数日之告,稍加任使,必有过人……”[10]。

于是哲宗听从了他们的奏议。刘攽在蔡州数月,召拜中书舍人,“命下之日,无贤不肖,莫不称为得人。”[11]刘攽晚年多疾。“至蔡数月……竟以疾不起,年六十七”[12]。《苕溪渔隐丛话》称“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怆感惭愧,转加困剧而毙”[13]后人多推断刘攽在元祐四年(1089)去世。刘攽去世后,其子弟私谥他为公非先生。

综其一生,刘攽青年性格直率,难讨上级欢心,一直在地方做官。中年因党派纷争,仕途历尽坎坷。晚年恶疾而终。值得一提的是,刘攽是宋代江西的历史名人,所在家族“墨庄”刘氏和宋代江西诸多家族一样,是学养深厚的显赫家族。刘氏子孙多以文章器业显达一时,其中刘敞、刘攽在当时政坛、文坛均有较大影响,刘敞之子刘奉世史学成就突出,后人称他们为“三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