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乐府诗风格简论_梁寅的传奇人生

乐府诗风格简论_梁寅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2-08-1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乐府诗风格简论_梁寅的传奇人生乐府诗在最初产生时,一般都有其本事缘起。后代拟作的乐府诗,有些仍用其旧题的本来题材事件,有些则抛开本来的题材事件,别出新意。这类拟乐府诗中,没有诗人自己的意志,也就不可能让读者产生生命的感发。好在梁寅的乐府诗中,这一类纯粹吟咏旧题本事的作品并不多。在其他乐府作品诗作中,我们或多或少还是能够看到梁寅的某些意识和心态。对于情感节制和伦理道德,梁寅表现出了理学家一贯的关注。

乐府诗风格简论_梁寅的传奇人生

乐府诗在最初产生时,一般都有其本事缘起。后代拟作的乐府诗,有些仍用其旧题的本来题材事件,有些则抛开本来的题材事件,别出新意。

梁寅的乐府诗歌共计25首,大都是袭用乐府旧题而进行的拟作,且都用乐府旧题的本事本意。如其《短歌行》写人生“欢日苦少,戚日苦多”,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西门行》亦写“欢日苦少,愁日苦多”,人生易老,宁肯生活贫贱但能享受娱乐,也不要仕途得意却承受奔波之劳苦。比较典型的有《公莫舞》一首:

东兵西来入秦关,薄天雄气摧南山。秦民夹道观隆准,降王俛首戈尘间。戈如林,士如虎,黄河倒流沃焦土。秦宫白昼千门开,关兵夜严势连堵。月落千骑惊,萧萧闻楚兵。鸣镝交驰天狗坠,重瞳怒叱天柱倾。平明驻关中,旌旗耀日舒长虹。置酒交欢,谁其雌雄。胡为拔剑以决起,使一夫睥睨而相攻。剑光灿兮秋霜横,袖展翮兮阴风生。孤咋虎不自量,徒以意气相凭陵。相凭陵,一何愚。空中奇气成五采,但见云龙矫矫行天衢。

从刘邦入关、秦王投降、百姓夹道欢迎,一路写到项羽发兵欲攻破刘邦,鸿门宴上剑拔弩张,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保护刘邦。诗歌的最后以“孤”喻项羽、范增、项庄辈,以“虎”喻刘邦,嘲笑了项羽等人的“不自量”和“愚”,赞美刘邦是真龙天子。(www.guayunfan.com)

此诗完全以鸿门宴的故事敷衍而成,没有写到任何的现实性和个人意志。萧涤非先生认为,乐府诗最主要的是它“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后代诗人单纯吟咏旧题本事的拟作,“简直不是东西”(《关于乐府》,见《乐府诗词论薮》一书)。萧先生的说法或不免严苛,但确实指出了这一类拟作的弊病。这类拟乐府诗中,没有诗人自己的意志,也就不可能让读者产生生命的感发。这一类的作品除上面所举的《公莫舞》外,还有《上之回》《飞龙篇》《宿瘤辞》等。

好在梁寅的乐府诗中,这一类纯粹吟咏旧题本事的作品并不多。在其他乐府作品诗作中,我们或多或少还是能够看到梁寅的某些意识和心态。

对于功业,梁寅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淡泊的心态。

如《东武吟》,写一个女子的丈夫将要远行,“万里适京国”,去求取功名。这位男子志向远大,认为自己既然怀有大才,就要及早“自献”,以成就功业。女子则戚戚不舍,牵衣不肯他去,怕“长安多风尘,能令素衣污”,觉得两个人能朝夕相处就足够了,功名富贵又有什么好追求的呢?最终男子因“感尔意良勤”,放弃了这次出行。诗中实际写了追求功名与隐逸在家两种心态的斗争,最终放弃了求取功名,选择了隐逸在家,这大概也是元代文人“山林气清”基调的一个反映。

又如《霍将军篇》,前面大半都在描绘霍光的甲第连云,势力煊赫,后面四句最值得注意:“一朝九重恩变嗔,封侯悉皆摒弃人。何不看取桃李花,终让松柏寒犹春。”表现出对于“伴君”的担忧。“桃李花”之艳丽,代表着炫示才能,博取煊赫的高官厚位,“松柏”素淡常青,代表着立身端正,不媚世,不求名。“桃李花”艳丽,但花开终究是短暂的,“松柏”淡雅,却能四季常如春。这里很明确地表现了梁寅对于功业的态度——愿做“松柏”,不学“桃李花”。

对于情感节制和伦理道德,梁寅表现出了理学家一贯的关注。《大堤曲》,着力描绘了大堤女儿的美丽,舟中少年被她深深吸引,“如饮春醪昏不醒”。本来青年男子被美丽的女子吸引,一见倾心,也是人之常情。接下来几句诗,真可谓“大煞风景”了:“焉知美人心,险若阱并机,令尔黄金一朝挥。……劝尔慎勿痴且惑,纵有多金不如归。”梁寅何以有这样的观点呢?原因则在于,诗中的“大堤女儿”,应该是青楼女子。尽管我们应该承认,梁寅所说确实是劝世良言,也应该承认,诗中还是表现出了浓厚的理学家气息。《上留田行》《独渌篇》《别鹄操》,所写皆关乎伦理,其理学家本色,表现得较为明显。

梁寅的乐府诗中,较能给予读者真切感受的,当推《玉阶怨》《采莲曲》《江南曲》《杨白花》等数首。

先看其中两首《玉阶怨》:

其一

独步玉阶静,飞鼠掠红栊。月斜万年树,露寒金井桐。别殿笙歌合,宴乐犹未终。

《玉阶怨》这个题目始自谢朓,多吟咏宫中女子之幽怨。“独步”,宫中的这个女子独自行走在宫殿的玉阶之上,“独”字不仅仅指这女子一个人,也自然传达出一份内心的孤独,“静”字不仅仅指环境的悄然无声,也让人想见此女子内心之寂寞。想那玉阶是何等精美之地,对于孤单寂寞之人,却更增加其孤单寂寞之情;红栊是何等精美之窗,何以有鼠耗飞掠?鼠耗敢于飞掠窗栊,正是写这个房屋无人,冷冷清清,恰是鼠耗活动的绝好机会。鼠耗畏人,闻人声则惊走,敢于飞掠,则此女子行走之轻缓可知。房屋如此凄清,行走如此轻缓,都正写此女子心情之孤寂。月亮最容易引起人之忧思,何况月以西斜,夜已深沉,夜深犹然独步,见内心之忧伤深重,无以排解。月亮西斜,挂于树梢,所挂又正是万年之树,人生何其短,美好韶华如此虚度,忽然见此万年树,怎不令人更加忧伤?金井梧桐,已生寒露,时间继续推移,夜将残,天将晓,人仍不寐,若非幽怨深重,何以彻夜无眠?更加难以承受者,此殿这般凄清,别殿却笙歌宴乐,至此刻仍然不绝。一处冷冷清清,一处融融泄泄,不啻天壤云泥,助兴之笙歌,伤心人耳中听来,不免都成血泪!孤寂无眠,又听此彻夜无休之宴乐,是此夜终究不能成寐矣!

从语言上看,此诗文字虽然朴素,所传达的情感却幽微含蓄,口吻真切凝重,其中亦自有引人感发之佳处。如“月斜”二句,即所谓情景交融,情意幽曲;结二句只写别处如何,丝毫不再及于此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予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其二

团扇且弃置,夕气凉转添。流萤点鱼钥,陨叶近虾帘。罗衣旧恩赐,不令珠泪沾。

“团扇”是宫中女子夏天常用之物,如今为何弃置不用?盖因夏热已退,秋凉渐长,秋季的傍晚,凉意尤其明显。“鱼钥”是宫中鱼形的锁具,房门上了锁,夜空中则有萤火虫斑斑点点,飞行无定,时时轻点在宫锁之上。“陨叶”是秋天枯萎掉落的黄叶,“虾帘”即“虾须帘”,用海中大虾的触须制作的帘子,此处用以喻指竹帘之精美。秋季是一个特殊的季节,一方面万物在此时成熟收获,另一方面,就像“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万物成熟于此,同时也将从此凋落,走向消逝。岁华摇落,生命凋零,秋季又是一个肃杀的季节。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一向有着一种“悲秋”的传统,便与秋季的这种特点有很大关系。秋季天气的凉,同时也使人自然联想到内心情感的悲凉,夕殿流萤,本就是寂寥凄清的景象,所以白居易作《长恨歌》,描写唐明皇之孤寂,就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之句。更兼黄叶凋零,飘坠于虾须帘旁。想那虾须帘何等精美,落叶代表着生命的终结,又是何等令人哀伤。两者强烈的对比之下,不能不使孤独寂寞之人想到,这美好的生命年华,是否也将与这坠落的枯叶一样,终究落寞而逝?本来“流萤”就是飞动的萤火虫,而“流”字又可以使人联想到时光之流逝、生命之无常,“陨叶”就是落叶,而“陨”字沉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生命的消亡,这就可以使读者从中得到一种对生命的关怀与悲慨,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所写的飞萤宫锁、落叶虾帘的形象与环境。末二句,写这位宫中的女子,身着一件罗衣,这件罗衣意义非凡的地方,在于它是“旧恩赐”,是从前所受的恩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就代表着曾经的欢乐与幸福。既然说是“旧”,就意味着现在已不复存在了,由此我们也就忽然领悟,这位女子的生活,何以今日这样凄冷?这位女子的心境,何以今日这样寂寞?则都在于彼“旧恩”之已去也。女子惜罗衣,实际上就是对往日恩情、欢乐、幸福的珍惜与追念。正因为这件罗衣对女子来说有着这样不一般的意义,所以她如今虽然伤心落泪,而终究不忍以罗衣拭泪;虽然今日这般凄苦,始终没有对旧恩之离去抱一丝一毫之愤恨。这位女子对旧恩的追怀、执着、眷念,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灵感受,即忠诚、执着的高贵精神与品质。

值得一说的是,明朝姜南的《投瓮随笔》中对这首诗有一个评论:“新喻梁孟敬先生作《玉阶怨》乐府云:拳拳不忘旧恩,可谓怨而不怒者。”姜南认为,梁寅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不忘旧恩”的情感。本来诗中所写的宫中女子,确实是“不忘旧恩”的,但能否就据此判断这就是作者梁寅自己的“不忘旧恩”呢?

诗词相较于文章,由于它的含蓄蕴藉,常常使读者得到言外之想,感到作者似乎别有寄托,这正是诗词的妙处之一。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注意到,即如这里姜南认为梁寅自己“不忘旧恩”,常州词派张惠言认为温庭筠的《菩萨蛮》“照花前后镜”四句有“《离骚》‘初服’之意”,王国维认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一定要经过的三种境界。

那么,如何判断诗词中是否别有寄托呢?叶嘉莹先生提出三个标准:一是作者生平之为人,二是作品叙写之口吻及表现之神情,三是作品所产生之环境背景。结合这三个标准来分析,首先看作者生平之为人。梁寅经历了元明之易代,元朝时期,他屡次应试不第,唯一在至正八年(1348)他四十五时做过集庆路儒学训导一职,也不是朝廷给予的功名。可以说,他几乎一生都在江湖间做儒师,在他的著述中,也未见到对元朝有深情的文字。明朝时期,梁寅以65岁高龄,被征入京师修礼书,入京不久即写了《上陶学士书》《上宰相参政书》,申明自己无意爵禄、想要还乡之意,可见他并不为功名动心。但入京修礼书,毕竟是梁寅心中一桩快事,所以不禁多次提及,对明朝歌功颂德之词不一而足,如《南归赋》:“煌煌乎大明之盛典兮,搜岩穴而旁征。承赐金之渥恩兮,荷锡服之殊荣。”《思远诗》(其三):“赫赫皇明,文治肇兴。惟俊良是询,惟隐沦是征。阳耀既昭,祥凤斯鸣。九野混同,神骥骋能。嗟余罢老,尔永诏以行。推孝以为忠,惟心之贞。”《京城桥南寓馆雨寒咏怀》(其三):“赐衣来自九重天,野服兼随远信传。圣君忧老无穷感,儿子思亲也可怜。”《京城元夕》(其二):“千门焜燿同京洛,万里生平感圣朝。”《正月四日恭睹龙飞欢忭而作》:“赫赫大明逢盛代,载歌周雅赞皇文。”基于这种情况,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三“梁寅”条云:“方之抱遗翁似有间矣。故序于通籍者之列。”

“抱遗翁”即杨维桢,大明征修礼书,也召请了杨维桢,但遭到了杨维桢的婉拒:“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明确表明了自己不仕两朝的心意。后来迫于无奈入京,见明太祖,奏对称:“陛下竭吾所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在京城只过了110天,就回家了,宋濂赠诗给他,有“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之句。仅此已可以看到梁寅与杨维桢对明朝的态度差别,朱彝尊实际上是否定了梁寅的“遗老”身份,认为他应属于在新朝廷做了官的一类人。

再看作品叙写之口吻及表现之神情。诗中所写之女子,起初时曾得到宠幸,后来被遗弃冷落,而仍心念旧恩。这当然可以使读者联想到臣子虽遭朝廷贬抑,而仍忠心耿耿。但此女子的写实性更强,更像现实中存在的,而不是一种精神意念的象征,且与梁寅之际遇并不相合,梁寅既没有得到朝廷之任用,更没有受到朝廷之贬抑,“旧恩”很难说得上。

再看作品产生之环境背景。此诗究竟写于哪一年,已不得而知,难以断定写于元朝时期还是明朝时期。但不应忽略这首诗与谢朓《玉阶怨》的渊源关系,谢朓诗云:“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从诗中使用的相同的形象和叙写的情事,可以很容易看出,梁寅这首诗其实是袭用谢朓诗的题目而进行的再创作。

结合这些方面来分析,梁寅这首诗脱胎于谢朓诗,写了一位虽遭冷落而仍然眷念旧恩的宫中女子,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忠诚执着的精神,并非梁寅自己别有寄托之作。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本来就是极为感性的,姜南感受到这首诗中有一种“不忘旧恩”的情感,就率尔断定这就是作者自己的“不忘旧恩”,这种评赏诗歌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以比兴寄托之说用意来解读诗歌,需要极为谨慎,即使能确定诗歌中的“本事”,也不能字比句附过于粘连。

再来看他的《采莲曲》:

艳妆二八女,娇歌采莲曲。停桡江上郎,隔花荡心目。

采莲莫采花,采莲莫采叶。要知心最苦,绿房为君折。

花多照水红,叶多照水青。愿及秋未老,为花惜芳馨。

折花折翠茎,常恐轻断脆。但使藕常在,年年花相似。

江南的少女与北方颇有不同,一般说来,北方少女大多较为质朴,而江南水国的少女则大多较为明艳。采莲的江南少女更别具其独特的美丽,因为江南山水本就明丽可爱,江南山水所养育出来的少女亦美丽可爱,莲花红艳,莲叶碧绿,历来用它象征高尚的品质。这般山水,这般人物,这般花朵,几种美的因素交加在一起,形成了江南采莲少女的特美。因此,诗词中所写的采莲女都具有美丽的特点,如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之句,如欧阳修的一首《蝶恋花》所写:“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第一首,“艳”字已经让读者看到了采莲少女美丽的衣着,“娇”字已经让读者听到了采莲少女优美的歌声,则采莲少女之美,就不待言说了。难怪“江上郎”不禁停下了船桨来看,虽然隔着花,但也已经被采莲少女的美丽深深吸引住了,而不禁心荡神摇,神魂颠倒。“艳妆”“娇歌”虽然也可以使读者感受到采莲少女之美,但这种美还是属于表层、外在的美。与此相同,江上郎被采莲少女的美丽吸引,而不禁心旌摇曳,这种情感也还是属于比较浅白的感情。当然,对于美好事物的赏爱,也是人的本能,是人天生具有的性格

进入第二首,情感就逐渐加深了。“采莲莫采花”,从外表上看,美丽的花朵可以说是莲最主要的部分,因为它的美丽,也最让人怜惜。与红色的莲花相映而生的,是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花朵自然象征着美好,碧绿的莲叶又何尝不代表着美好?“莫”字就传达出来一份对于美好事物的强烈的护惜之意。红花翠叶极容易使人想到美丽的少女,美好的年华。何忍去攀折这美丽的花,何忍去采摘这碧绿的叶?这份护惜之情,是何等的柔情蜜意呀!具有这种护惜之情的人,内心中也应是有着缠绵悱恻之情的。看今日花如是之艳,叶如是之碧,正是让人欣喜的景象,采莲少女却想到莲心最苦,能想到“心苦”,恰说明她的内心中是有着一份“苦”的。“要知”二字,就有叮咛、倾诉的味道,是希望你能知道,希望你能懂得。这“心”字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莲子心,其实是说自己之心。“绿房为君折”,莫采花,莫采叶,然则今天来此江上却是为何?正为采莲蓬而来。碧绿的莲房,在我心里,都是为你而采,则我的“心苦”,不也正是为你吗?“折”又易使人想到心折,牵念之情,幽幽动人。

第三首,“花多照水红”,红艳的莲花,把江水也染得红了,可见花之繁多;碧绿的莲叶,把江水也染得青了,可见叶之茂盛。这两句的好处在于,呈现给读者一派旺盛的生命气息。生命如此美好,而时间毕竟已经进入秋天,眼前这繁多的红花,茂盛的绿叶,终将不免于凋谢零落,枝枯叶残。花叶的命运,又何尝不是人生的命运?今日花如是红,叶如是青,采莲女子的生命年华之美,也正如此花此叶;明日此花将谢,此叶将残,采莲女子的生命年华,也将如此花此叶。这里就自然传达出一份真切的生命情怀。“愿及秋未老,为花惜芳馨”,这两句要紧紧连在一起来读。这是一种对美丽花朵的珍惜,同时也是一种对美好生命年华的珍爱。秋终将老,花终将谢,这是大自然、大生命的规律,是无可奈何的,当此无可奈何之时,只愿趁此秋尚未老,此花尚未谢,尽力珍惜赏爱这份芳美馨香。这两句的口吻,是真诚而深切的,花未能自惜,我要为它而惜。顺着这份感情,我们极容易想到,这采莲少女的美好年华也正如此花,亦当自惜,亦当有人为她而惜呀。花与人,还能分得清楚吗?花亦即人,人亦即花,同是为此美好生命、美好年华,付一浩叹。

第四首,“折花折翠茎,常恐轻断脆。”采莲少女在摘花的时候,常常害怕自己轻易把翠绿的花茎折断,因为折断花茎很容易,但这朵花就永远也不能再上枝头了,它的美好生命必定会从此结束了。“翠”字“脆”字,都让人感受到花茎之脆弱。它的生命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易于消亡,怎不使人对它格外珍惜?所以不敢轻易去攀折采摘。这个非常珍惜它的人,这个“常恐轻断脆”的人,内心中必定有着特别美好的情感。今为折花而来,看她采摘之时又是这等慎重,这种对花朵的珍爱,本身就蕴含着缠绵的情思,也是丰富的内心情感折射到外部的一个表现。“但使藕常在,年年花相似。”眼前的花朵已盛开,盛开则将谢,但只要藕还在,它的根还在,明年还会开出同样美丽的花朵,年年都能开出同样美丽的花朵。这是对美好生命流转不息的愿望,“但使”两个字,口吻深沉而真切,充满了盼望和祝愿。每一次从开花到凋谢,这个美丽的生命历程短暂而明显,极易引起人的感叹。花能有重开之日,人的美好年华却只能有一次,也应慎重珍爱。年华的逝去是无可奈何的,但只要根本还在,美好的心灵还在,就依然还会有美好的情感。

这一组诗,用语清丽,使人如身临其境,不仅像是目睹了采莲少女的美好姿态,亲耳听到了采莲少女的优美歌声,感受到了采莲少女内心的缠绵情感,还能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和感受,这在梁寅诗中是不可多得的。

接下来看这首《江南曲》:

千里江南春,漠漠汀洲绿。盘回云中隼,参差沙上鹜。远树纷芊绵,浮云互驰逐。楚客滞归程,愁肠日九曲。

江南本就景色宜人,江南的春天,更是历来都被人称道。“千里江南春”,一句话就已经把读者置身于无边的江南春色中了,虽然还并没有说到这个江南的春天有着怎样的美丽,但读者的眼前意中,已经无处不是春景了。“漠漠汀洲绿”,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江南多水,不像北方干燥,所以万物的生机勃勃也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水中的汀洲之上,花草植物密布,竞相生长,绿意顿时成了主要的色调,这是春天的颜色。“漠漠”,说的是“绿”,不是“汀洲”,远远望去,小洲被笼罩在一片迷蒙的绿色之中。春天的景象如在眼前。“盘回云中隼,参差沙上鹜”,这两句并看,仰观则看到鹰隼在云中盘旋回转,俯察则看到野鸭在沙上随意栖息。无论是鹰隼还是野鸭,都表现出一种悠然和自由,这是一种生命的自得。“远树纷芊绵,浮云互驰逐”,远方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十分繁盛,天上的浮云好像在互相跑着追逐一样。这两句首先可以让我们想到杜甫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是他在一个春天怀念李白。其次,望远本来就容易引发思念之情,眼睛望向远方,心就到了眼睛所望不到的更远的地方了,而今日望远又被远方繁茂的树木阻隔了目光,就使得心中的念远之情更切。浮云的漂浮无依,正与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的游子相似,所以李白有“浮云游子意”之句。“楚客滞归程,愁肠日九曲”,这些景象,使得这位想要回家却被羁留在外的楚地游子,内心十分哀愁。伤心人看来,置身在这千里美景中,不仅没有欢快,反倒如在牢笼中一样了。

读这首诗,我们要看他一层层递入。前两句一派生机,三四两句悠然自得,至五六两句,渐渐透露出一份忧思,至最后两句,“归程”“愁肠”和盘托出,然后忽然明白,千里之美景,其实乃是无尽之哀情。

最后来看这首《杨白花》:

杨柳花可怜,白雪飞暮春。文囱翠牖日方永,杨花朴朴空愁人。萦帘复度幕,度幕复萦帘。向夕春风起,愁人愁转添。愿倩春风一吹去,点郎绣衣暂回顾。

关于《杨白花》这个题目,《乐府解题》记载其本事说:

《梁书》曰:“杨华,武都仇池人也。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声甚凄惋。”故《南史》曰:“杨华本名白花,奔梁后名华,魏名将杨大眼之子也。”

今有学者考证,《乐府解题》的说法靠不住。但历来拟作《杨白花》歌辞的作者,都把它作为思念情人的题材来写,则是相同的。梁寅这首《杨白花》也是一样。

杨花就是柳絮,古代诗歌中说到的“杨柳”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杨柳”并不相同,今天“杨柳”指杨树、柳树两种树木,而在古代诗歌中,其实专指柳树而言。杨花不同于其他真正意义上的花朵,因此它的特点也并不是鲜艳美丽。杨花轻柔,微风一起,它就能随风飞扬;杨花浓密,春日风中,就像是冬天翻飞的白雪一样;杨花“多情缠绵”,总是粘黏在行人的身上、衣服上,好像不忍行人离去。

“杨柳花可怜,白雪飞暮春。”古代讲“可怜”,多指可爱的意思。杨花,春风吹起,杨花满天,就像是暮春时节下起了白雪一样,这样一种景色十分别致。“文囱翠牖日方永”,“囱”即“窗”字,这一句写的是一个女子的闺房,写的是绣房,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绣房中的女子。“文囱翠牖日方永”,就正是房中人的感受。暮春的天气,白天已较长。“永”字可以给人一种漫长无尽头的感觉。何况,“杨花朴朴空愁人”,这个时候漫天飞舞的杨花,更让绣房中的这个女子,心中充满愁绪。杨花的飞舞是没有规律的,杂乱的,就像忧愁的人那纷乱的心绪一样,也更增添了人心绪的纷乱。“萦帘复度幕,度幕复萦帘”,杨花可不管人的心里是不是愁苦,也不管自己的行为是否给人带来愁苦,它总是执着地粘黏在窗帘上,帐幕上,无休无止,说它多情,而又无情。“向夕春风起,愁人愁转添”,一整天就这样过去了,转眼已是黄昏,杨花也飘飞了一整天,有些正在轻飞曼舞,有些已经沉淀堆积在地面上,可是黄昏时候风一吹起,所有的杨花都飞舞起来了,整个世界中已无一处不是飞腾的杨花,这样一种情景,也使人心中的愁苦,似乎被搅动了起来,铺天盖地,也如杨花一样,充满了整个世界,让人难以承受。“愿倩春风一吹去,点郎绣衣暂回顾”,春风将杨花吹满了整个世界,我多么希望春风可以把杨花吹到我情郎的衣服上,让他知道我的愁苦和思念,哪怕他能够暂时回来看我一下,我也心满意足了。这时的杨花,不仅是这位女子的愁苦,也是她的深切思念。

这里有一个转折,一开始我们看这些漫天飞舞的杨花,是多么可憎,最后却让它们承载了思念,让它变成传达情感的信使,也就更好地表现了诗中女子内心的思念之苦。

这几首诗歌情感较为细腻动人。我们也应注意到,这一类乐府诗,其实都是南朝乐府风格,而像“缘事而发”充满现实精神的汉乐府风格,梁寅则是比较缺少的。从乐府诗的发展上看,我们不难发现,以揭露现实为主要特色的乐府诗,自汉魏以后,就已有了向抒情转变的倾向,使得后代拟作的乐府诗与一般古诗,差别渐渐减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