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注重学习,厚积薄发_“三孔”的济世人生

注重学习,厚积薄发_“三孔”的济世人生

时间:2022-08-1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注重学习,厚积薄发_“三孔”的济世人生中国很早就有关于重视学习、注重学习积累的理论。诗文的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一旦厚积于内,那外发于外的则多为精品。晚年在惠州,苏轼再一次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创作观。厚积薄发,而且还要“发”得光大且久长,才能使所学、所作盛于当时并传于后世,作为一代文人的孔氏兄弟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注重学习,厚积薄发_“三孔”的济世人生

中国很早就有关于重视学习、注重学习积累的理论。从孔子孟子荀子直至唐代的韩愈,都曾论述过学习对人生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如何完成学习积累的过程。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学习与创作的关系,则起步较晚,大约始于魏晋时期。陆机《文赋》有“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之言,已经触及文学创作与运用所积累知识的关系,但显得比较宏观和模糊。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开始比较准确地谈到“积学”在创作中的作用,谓“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把“积学”视为“首术”之一。其后论者偶有涉及,多语焉不详。如唐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其道理一见即明,但难以确知作者诗句背后的“所以然”之意。而孔氏兄弟则将此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表达出来。

武仲在《南齐集稿序》中云:“彼其粹美积于中,光辉发于外,一言出,四海传之以为师法,遂以不朽于无穷,岂区区自异于文墨耶?”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云“学积于内则文发于外。积于内也深博,则发于外也淳奥。则夫文者虽不学焉,而亦可以兼得之。……斯言得之矣”,也表达了文仲的见解。二仲之意乃文章须“粹美积于中,光辉发于外”,才能永垂不朽。诗文的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一旦厚积于内,那外发于外的则多为精品。所谓水涨船高,倘若没有长期、深厚的创作积累,则写出的东西没有力度,没有深度,是难以成为传世佳作的。只有在不得不发的情况下写出的东西,感情才真挚,内容才感人,即“一言出,四海传之以为师法,遂以不朽于无穷”。于此黄庭坚也与平仲进行了交流,他在《戏呈孔毅父》诗中云:“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旨在说明一个真正有所建树的作者,绝不能只创作一些无补世用的、只求形式美的文学作品。

孔氏兄弟此种厚积薄发的诗文理论与苏轼的观点不谋而合。苏轼曾为同僚张琥作《稼说》,讲到学识涵养的重要性。他以过来人的口吻规劝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晚年在惠州,苏轼再一次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创作观。文仲、武仲都认为,所学只有发于外并久长,否则只能“卒与愚者均于没世而无闻”。厚积薄发,而且还要“发”得光大且久长,才能使所学、所作盛于当时并传于后世,作为一代文人的孔氏兄弟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他们还提出写文章在于精,不在于多,要言简意赅,才能传之于后世,以至不朽。武仲言:“古代贤德之人,有的显达,在朝中为官,如舜禹的臣子皋陶,其治政之言简明扼要,收入在《尚书》之中,有的贫穷,也没有做官,只是一般平民,如孔子的穷学生颜渊,他对世事的看法说得不多,但语言精练,集录于《论语》之内。他们都是精美于内,辉光发于外。一言出,四海传之以为师法,遂以不朽于无穷。”(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