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政策方面,新建本科院校所在的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精神,明确在实训基地、招生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当地高校的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康 伟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地处非省会城市,是由高职高专或师专发展而来,专科办学时间较长,兴办本科时间一般不足10年,在升本后这段时间,正是国家高教大幅度扩招时期,短短不到10年时间,学生增幅一般在3~4倍以上,教师增长至少也在1~2倍以上,本科专业增长每年都在3~5个左右,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实验楼和办公楼等等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眼花缭乱的飞速发展,给新建本科院校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种种困惑与问题,下面就我校遇到的难题与迷茫,作一分析与思考,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领导角色定位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走过了近10年数量型扩张式的发展历程,刚升本科以后,忙于扩大招生、上新专业和进新教师等,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求质量重内涵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各学校认真研究和考虑自身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一般新建本科院校都把自身定位在三个方面,即地方性、应用性和特色化,应该说是相对准确的,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但准确的定位并不代表没问题,恰恰问题就出在这里,实现定位路径到底应该在哪里,面临问题是什么,应该说理论上学校定位很清楚,通向定位的道路就很模糊,甚至走不通。一是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属于省管,省上对高校的投资集中在老牌、名牌大学,集中在“985”“211”学校,对新建本科院校除了人员工资经费外,投入很少,而学校需要经费的地方太多,只能贷款、筹款,学校要发展必须要上新专业,如果生源出了问题,那经费就更有问题了,这就出现了一个更大的定位问题,即领导角色定位问题,我们国家要求高校领导既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教育家,但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要生存,要稳定发展,首先要成为政治家、经济家和银行家,而不是教育家,学校领导为学校的生存,四处奔走,出入银行、企业,每天打交道的不是教师、学生和课堂,而是经理、商人和官员,书记校长为了学校的生存,基本上顾不上教学一线,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长更是一个外交家、投资家,看似是个教育家,其实跟教育的关系是最熟悉的陌生关系,书记校长到底怎么办,埋头教学一线,学校的锅开不了;到处化缘筹钱,教学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事情了,那怎还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困惑纠结郁闷集于一身,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难当啊。(www.guayunfan.com)

对策思考

(1)经费方面,建议出台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筹措机制,每年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建设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在财政收入中按比例给学校划拨经费,应有省财政来执行。

(2)政策方面,新建本科院校所在的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精神,明确在实训基地、招生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当地高校的发展。

(3)制度方面,学校和地方政府通过沟通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在地校共建方面,出台正式的文件,用制度来促进办学,促进共建。

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政策和制度方面保障,使得高校主要领导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外交家、投资家等活动中走出来,让高校的领导安心、静心抓教学、抓质量和抓内涵建设,真正做一个爱国爱人民爱教师爱学生有责任有担当的教育家。

二、体制机制改革问题

一般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从两三千学生人数发展来的,在高职高专时期,人少地盘小,全校实行的是一级管理,学生处、教务处把教学、学生管理都解决好了,院系就相当于现在的教研室大小,甚至还不如教研室规模大。而现在一般院系都在一千学生以上,有的院系达两三千人,可在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在旧的一级管理体制下修修补补地进行着。一种倾向是行政部门往往管得事无巨细,可院系一般十多个,一个统一的要求要面对几十个不同的专业特点,在管理方面往往文不对题,院系虽然接到任务,但是难以完成,或根本就没办法完成;一种倾向是职能部门理论讲要重心下移,可结果是任务、责任都下移了,给二级院系的权利、利益都上移了,院系和职能部门的矛盾越演越烈。所以新建本科院系的管理矛盾重重,削弱行政部门的权利,就要触动不少的利益,中国是个官本位的社会,在高校一般也是处长们就比院系主任们有职有权,在学校的地位高,而院系干了很多具体工作,但责权利不统一、不对等,院系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损害。多少年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职能部门抓住权不放,院系就是基层单位,所以由于体制和机制的不顺畅,大量工作时间消耗在内耗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踏踏实实干工作的人很少,这样的体制和机制,就不鼓励好人干好事,而是鼓励要官要权。怎么改变当前的体制和机制困难重重,一动就涉及具体人的利益,动不好,天天有人找你讲道理,所以急需对新建本科院系的体制和机制做好顶层设计,从而促动工作的开展。

对策思考

(1)明确高校行政职能部门与地方行政职能部门的区分,地方行政部门是工作的直接贯彻落实执行部门,高校行政职能部门设立基于宏观政策制订和引导,是教学单位的服务部门,教育以教学为本,院系应该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部门,只有认清楚职能部门与院系的职权,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2)改变学校官本位现状,一般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万人以上的大学,职能部门应该把好政策关和服务关,制订院系工作目标来督察和考核,具体工作做到少干预、甚至不干预,要把主要的责权利统一地放在二级院系,改变权利上移、任务下移的局面,发挥二级院系的核心作用和主体地位。

(3)津贴分配方面,在教师和行政人员都完成岗位工作对比中,应该让一线教师的待遇明显高于高校行政人员,从政策上保证教师的待遇,保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分清院系和职能部门的责权利,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保证,切实做到教育以教学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

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的飞速发展,必然要求招聘大量新教师。新教师的基本特点是高学历、非师范,这一代新教师,一般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不少教师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一般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与一定科研能力,理论素养可以,干工作有热情、有思想,但是往往缺乏吃苦精神、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交际能力比较薄弱。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以教学为本,教学要以教师为本,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先天就有好多薄弱的地方,后天环境中,学校忙于招生和基本建设等必需的生存工作,对教师招进来以后的培养很不够,甚至一毕业就承担了几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即便年轻教师素质很好,在这样的工作情况下,恐怕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果再往深层次考虑师资问题,那问题就更突出,因为一般新建本科院校都强调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性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更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协调能力,但从新教师的素质结构来分析,他们一般是从学校来到学校去,从理论到理论,基本上未参加专业的实践锻炼和体验,双师型教师的短缺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瓶颈,极大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策思考

(1)改变聘用教师的机制,与企业合作,培养大批实践教师队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与工厂企业的沟通交流,一方面长期聘用工厂、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可以跟企业签订协议,学校可以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员工培训,他们每年接受年轻教师到工厂企业实践、实习,给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2)对于引进的非师范类研究生,应该制订严格的培训模式,加强培训课程设计。对听课、备课、讲课、书写教案等教学环节严格考核督察,确保这些教师在登上讲台前具备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策略和方法,争取让每一个主讲教师都能合格地完成教学基本任务。

(3)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力度,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研室主任待遇。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的最基本单位,教研室搞活了,师资团队形成了,教师教学能力自然会提高,反之教师则是一盘散沙,教学自然就失范。

四、实训条件保障问题

榆林是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但我校是从师专和农牧专业基础上发展升格为本科。作为榆林市地方本科院校,我校为了与地方经济社会接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近几年新上了能源化工方面的10多个本科专业,结果学校新上专业的快速跑步与后续发展不能很好地衔接,愿望是好的,带来实际的困难是实验室建设经费极度短缺,理工科基础设施很难跟上专业需求,实验教师奇缺。结果是一方面场地不够,另一方面新建起来的实验室没有实验团队,实验室利用率较低,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数量少且质量低。再次大量理工科院系在工厂、企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困难,榆林企业发展一般都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建立初期就引进国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学校初办的能化专业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较多,校内实习基地一般落后于企业的要求,出现的状况不是高校引领企业的发展,而是企业科技和流程领先于高校,企业不愿接受实训的学生,认为这样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宗旨是利润,如没有国家和市里政策倾斜,要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就很困难,高校面对这样局面,出现了两难选择,高校办专业是为了地方,而地方企业眼前看不到利益又不愿意接纳高校,不愿意帮助高校走出专业的初创期。要改变这一局面单单依靠高校一方苦口婆心地劝说是很难奏效的,需要社会特别是当地政府帮助,而往往我们这类学校是省管院校,地方政府既没有明确政策又无暇顾及这类学校的发展,这就造成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又一大发展瓶颈。

对策思考

(1)发挥政府宏观控制的优势,建立稳定实训基地。榆林这样的后发城市,不是靠高科技工业发展起来的,而是天然地依靠矿产资源开采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从长远来看,需要更多有文化有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榆林的地方经济发展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希望。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人,而地方高校恰恰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才保障,高校与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主动交流沟通,达成共识,促进高校在地方企事业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2)发挥学校人才优势,与地方企业共建科学研究实验室。学校有大批的教师和学生,可以与外地高校合作,引进专家学者,共同承担厂矿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流程,主动为企业服务,通过卓有成效的教研成果,服务于当地企业的发展,争取与企业共同建立科研实验室,既能培养学生,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要建立校企、校地的合作,仅依靠沟通交流还不够,更需要政策和制度来做长久的保障,只有双管齐下,多方合作,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训基地问题才可以解决。但是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单单依赖学校促动远远不够,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才有可能促进这一工作的长足发展。

五、校园文化发展问题

《学记》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新建本科院校是新建的地方性大学,不管大学地址、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大学基本精神应该不能丢,应该坚持不懈,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高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首先不是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机构,而是一个化民成俗、弘扬德行,培养合格公民的先进组织,但是在新建本科院校里,往往有过分重视就业率、过分看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倾向,校园文化里充斥着过浓的功利化、市场化味道,教师浮躁,学生浮躁,课堂浮躁,管理浮躁,一切都静不下来,本来发展就底子薄、时间短的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就更难了。学校高楼和草坪都建设好了,校园环境光鲜了不少,可相比之下,大师且少而又少,真正能惠及学生一生的学者几乎难以找到,言教的多、身教的少,做人与做事相比,重做事而轻做人。这些表现都说明我们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对策思考

(1)加强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契机,遵循办大学的大道,把育人为先放在第一位,把高校的终极目标“止于至善”放在第一位,加大各种爱班爱系爱校爱国的实践活动,加强高校人文课程的设置,让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做到“经师”和“仁师”的统一,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不能培养有才无德的危险品,也不能培养有德无才的庸才,要力争培养出有才有德的学生。

(2)以人为本,强化柔性管理、过程管理和行为管理。高校是一个教育人的地方,刚性管理在大原则方面是应该有的,但一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辅导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柔性管理意识,以教育引导为主。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较差,不少学生往往有诸多学习和行为的不良习惯,如果对犯了错的学生一棒子打死,就有违教育的根本,是一种简单片面的做法,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非强制方式,通过耐心持续的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的熏陶,让组织意志转化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与个性发展。

总之,大学的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和管理规范等方面,以人文素养、品德养成为灵魂,以科学素养和实践技能的习得为目的,以人为本,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尊重师生员工,体现平等,充分激发他们学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争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生活着。

(作者: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处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