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大学教学之理论与实践

大学教学之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操作层面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仅很重要,而且更困难。强调实践在大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强调理论反倒显得不合时宜了。

大学教学之理论与实践

王喜明

大学教育的对象是人,如何培养人,首先与目标选择直接相关,目标不同,培养方式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候差异会很大。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如果只考虑学习方面,培养目标就应该是培养有理论、有思想、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可以肯定,大多数人对这个培养目标不会有太大分歧,分歧主要是在培养方式上。培养方式也涉及很多方面,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大学教学活动中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处理问题。这个关系不仅表现在教学安排上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力量分布,还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理论与实践的相对重要性的定位,以及相应的精力分布方面。实际上,要真正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对不同专业,以及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区别对待。一般来说,有一些专业的理论性比较强,而另一些专业的技术性、操作性比较强;在同一专业内,一些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另一些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弱。为了简便,我们在讨论中暂不作这种区别,而一般性地讨论大学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关系错位

在大学教学活动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法问题,还涉及大学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什么样的教学理念的问题。在认识论意义上,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到底如何处理,虽然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不涉及操作层面的困难。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操作层面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仅很重要,而且更困难。不管在认识论层面把二者之间的关系讲得多么辩证周全,并不意味着大学教学活动在处理二者之间关系时,操作层面的问题都解决好了。实际上,大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操作层面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没有处理好的问题。虽然从教学时间分布上来看,理论教学依然是主体,但由于源自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对实践的强调,这个主体地位似乎不断地遭到侵蚀。这种侵蚀不一定完全表现在时间分布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时间的利用方式上。(www.guayunfan.com)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问题时,虽然也没有多少人明确表示理论不重要,但从客观的教学效果上来看,理论教学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强调实践在大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强调理论反倒显得不合时宜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时尚进一步演化为一种强烈的社会情绪,对大学教学活动形成了难以消解的影响。不管是学校管理部门、教师还是学生,他们教与学的行为选择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情绪。从学校管理部门角度来看,教学时间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分配,总体上还是体现了理论的主导性,但他们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不断设置各种花样翻新的实践教学形式,以表达教学主管部门重视实践教学的管理思想。其实,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对于理论应该在大学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观念还是认同的,但往往为了迎合这种强调实践的社会情绪,在教学工作中就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理论教学,甚至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倾向:理论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还是实际工作能力。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到底是理论重要还是操作技能重要,他们本身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遵从教师、学校管理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引导。显然,学生在这样一种“实践主义”社会情绪的引导下,自然会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于五花八门的技能操作训练上去。从这些情况看来,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处理上,大学教学活动更多地倾向于实践操作,理论的主导性地位从总体上来看,总是被削弱,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完全是颠倒的,形成了典型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错位。

二、“实践主义”的危害及成因

本文所谓“实践主义”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一个提法,而是在大学教学层面上来讲的。即是指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过分强调实践,渲染技能操作的思想主张及其相应的社会情绪。

近年来,在大学教学活动中,几近狂热地强调实践,崇尚技能操作,已经营造了一种“实践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氛围,而且这种氛围并不仅仅限于大学课堂和校园,在一些社会力量的推动下,这种“实践主义”的幽灵在社会中到处游荡。虽然“实践主义”对实践的强调本身并没有直接表达理论不重要的用意,但实际上这种强调的社会效应却是显而易见的,即导致大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形成了一种轻视理论教学和理论学习的倾向,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从夯实理论基础引向技能操作,理论不断被边缘化,从而使大学教学中理论应有的主导地位岌岌可危,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大学教育要培养的是一代有知识、有思想、有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的青年,而充满实践主义色彩的教学方式只能催生一拨又一拨蹩脚的照猫画虎的“模仿秀”,与现代大学教学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实践主义”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确实在一些社会力量的推动下,经历了较长的成长过程。就其对学生影响作用的强弱来分,实践主义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国家教育部门的管理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长期以来一直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由于这些管理者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包括地方教育管理机关、学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自然地拥有相当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本身会进一步强化这些人对“实践”的强调。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很难坚持与这些管理者的主张不相一致的想法和做法。第二,教育界相当一部分教育专家,尤其是部分资深专家也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强调大学的实践教学,而且这种强调通过相应的学术研究、教学研究不断扩散。虽然教育专家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影响,但由于他们在普通教师和大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影响力,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往往被当作主流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对教师和大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行为选择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会表现在许多细微之处。第三,社会各行各业的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甚至是普通工作人员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普遍评价偏低,而且更多的是所谓缺乏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等技能操作能力方面的批评意见。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造成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的直接原因就是大学的教育方式和培养方法,大学教育应该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力度。乍一看,这个想法很合理,推理过程很流畅,所以,强调实践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实际上,真正有悖现代大学教育规律的正是这种评价和批评,它对在读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为行为选择背景的价值取向具有相当直接的影响。

这三种强调实践的社会力量是那么强大,以至于他们的观点和要求会通过各种途径(比如社会媒体等等)形成一种实践主义的、带有强烈功利主义色彩的社会情绪,并推动这种情绪不断蔓延。由于这三种力量相对大学教学工作来说所拥有的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得这种社会情绪对大学教学活动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一是对大学教师队伍的影响,使相当一部分人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向这种重实践而轻理论的方向上倾斜,忽视了实践活动、实践成果本身需要理论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似乎只要有了高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一切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这种功利主义的观点不仅使老师在自身业务发展上以“现实实践”为导向,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有的心智和能力都投入到那些能够完成现实实践任务的方法与技能的学习上,甚至一些人完全变成了“实践主义”的鼓吹者。不仅如此,这还会进一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师更多地偏重操作技能的讲授,忽视理论基础的夯实,进而影响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使大学教学中的理论主导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对大学生本身的影响。大学生一般认识水平还比较低,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社会、行业、老师不断的单边强化,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误读:大学学习实践技能比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更重要,进而产生厌烦专业理论体系和知识学习的情绪。比如许多大学生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理论大多不仅烦人而且空泛,百无一用是理论,只有实践操作技能才解决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实上,由于受到实践主义的,并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社会情绪所营造的社会氛围的浸染,学生们也很难在这种重实践而轻理论的氛围中做出别的行为选择,比如说更重视理论的学习。加之,客观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的责难,使学生不能不迎合这种社会要求,所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义无反顾”地倾向于重视技能操作和应用实践的学习。

三、理论主导地位的再确立

1.观念上的再确立。在大学教学中,“理论”必须处于支配地位这一命题,似乎已经不再需要花力气去进行论证,因为以往的论证已经很多了,道理也讲得很透。但是,为了应对这种看似无形,实则有力,弥漫于整个社会中的强调“实践”的社会意识与社会情绪,还是有必要对这一命题作进一步的论证。

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理论重要,实践也重要,应该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但这种观点对于大学教学活动中关于实践与理论关系的处理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在大学教学中必须在操作层面上确定二者的相对重要性。在大学教学中,理论必须处于主导地位,实践则应服务于理论教学与理论学习,这种主次关系不能颠倒。这种定位的合理性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说明,这里只强调两点。

首先,大学教学的逻辑顺序是先理论后实践,即便是分阶段来看,这个逻辑顺序也是不能颠倒的。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具有明显的逻辑非对称性和经验非对称性。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会更有效,就会比较容易地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如果只有一大堆零散的实践经验,要通过总结经验而提炼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理论,那决非易事,而且在前人总结的理论现成存在的条件下,这样做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了。这种不对称性所表达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先理论,后实践是合理的,而且这个逻辑顺序不容颠倒。只有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实践的辅助作用才是合理的。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在实践经验和技能操作方面确实是比较弱的,这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逻辑顺序的自然结果,一点都不奇怪。事实上,大学期间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夯实理论基础,为未来工作实践积淀和储备深厚的理论“能量”。只要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较好地掌握了系统完善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就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增效应,实践经验方面的原有缺失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补偿;反过来,如果失去了掌握系统理论的机会,参加工作后再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去补理论课,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这种方式显然是不经济、非效率的,也是现代社会断然不可接受的。

其次,大学时代是人生一个特定的阶段,这个阶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需要在既定时间内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学生必须集中精力,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相关理论。这里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其实就是指或者主要是指理论学习。现代的学校教育早已不是那种在手工业阶段普遍存在的“师徒型”学习模式。在这种早先的模式里才可以说实际操作显得更重要一些,徒弟们通常是在师傅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直接经验掌握技艺,往往不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经验过程,这种方式的效果显然与高效的理论指导模式相差甚远。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学生必须在既定的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东西,如果过分强调在直接经验过程去摸索、总结,显然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目标更多的情况下并不单纯是某种技能操作,有许多专业甚至与具体的操作过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实践主义”往往误导了大学教学,使其向更低效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相反。

2.操作层面的再确立。从操作层面来说,大学教学过程中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主体主要为三类:一是学校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在顶层设计中,要注重系统扎实的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在制订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职称晋升等相关方面的方案和制度时,要突出理论教学方面的主导性。特别是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能因总的教学时数的有限性而使理论教学失去应有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上,不能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借口而随意地削弱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二是教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明确“实践教学应当在系统的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必须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相关并有机统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直接经验及时进行理论概括,使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与已经有一定程度了解的相应理论知识相呼应。三是学生。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期间集中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上。不要急功近利,或者专注于兼职打工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热衷于某些不必要的考级、考证;在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当然,要做到这样,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引导和主导性倾向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本文并不认为实践教学不重要,而是反对所谓“实践的至上性和优先性”,强调大学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始终注重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的需要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也是谈不上创造性的。只有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在坚持理论教学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中紧密地结合理论知识,才能使大学教育高质量地完成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使命。

(作者: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