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迁新都_关于彭祖传的故事

迁新都_关于彭祖传的故事

时间:2022-05-2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迁新都_关于彭祖传的故事大彭国人丁日见兴旺,地盘一天天扩大,国力也扶摇直上。彭祖的大名天下传扬。彭祖德高望重,大彭国名声在外,方圆数百里的人民,都争先恐后地投靠大彭国,登记造册,纳土归附。都城是国家的标志和形象,一般说来应该依山临水。都城的种种弊端日渐显露出来。面对百姓疾苦,彭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哇!心中有了大路数,彭祖心里亮堂了!一个月后,彭祖一行回到大彭,一连多日,杜门不出。

迁新都_关于彭祖传的故事

大彭国人丁日见兴旺,地盘一天天扩大,国力也扶摇直上。彭祖的大名天下传扬。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时,国与国之间相互竞争,比着争夺民心。哪个国家政治开明,国君贤德,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就归顺哪个国家,做哪个国家的臣民。彭祖德高望重,大彭国名声在外,方圆数百里的人民,都争先恐后地投靠大彭国,登记造册,纳土归附。日长天久,大彭国的地盘便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国力越来越强,终至称雄一方,成为一霸。

都城是国家的标志和形象,一般说来应该依山临水。依山筑城,得地势之利,易守难攻,相对安全;面临河流,得舟楫之便,方便发展商贸。大彭国的都城在洪水中草创,当时主要考虑地势高亢,便于群居,解决住的问题,由于时间仓促,缺乏整体规划,建筑物过于密集,围着山腰、山麓和山下,呈环形带状布局,取水、交通多有不便。而且,山南向阳处温暖干燥,居民却要经常去山北劳作,出入困难;山阴居民出入便当,但却居住阴暗潮湿,尤其冬季酷寒时节,难以见到阳光。都城的种种弊端日渐显露出来。当年搭建的临时窝棚,虽然可以遮风挡雨,但一到十冬腊月,却难抵御严寒酷冷的侵袭;有的窝棚为仓促赶建而成,基础不牢,檩椽蠹蚀,虽然屡经修缮,依然有很多房屋墙体倾圮,屋面坍塌……

面对百姓疾苦,彭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哇!都城是国家的心脏,都城不安,影响全局;都城是国家的门面,都城不整,有失尊严;都城是国家的门户,都城不固,影响安全……

彭祖围着大彭山转了一圈又一圈,脑子里也盘算了又盘算。他看到,山上虽说地盘还有,但是,发展空间、发展余地也十分有限;上山、下山的道路崎岖不平,高高低低,经常发生车毁人亡事件;城内街道普遍狭窄,弯弯曲曲,阻碍出行,两旁住户密集,拓宽道路十分困难……小修小补,于事无补;而大修大建,又劳民伤财,且伤筋动骨,还会引起社会动荡,往往事倍功半,半途而废。啊,实在太难了!看来,在老城上改来改去,不是办法,就像一件衣服,穿在身上不合适,再去修改,改来改去,顾上难以顾下,顾前不能顾后,再改也是个拙大襟!(www.guayunfan.com)彭祖不停地围着都城转呀,转呀,信步攀到山顶,放眼一看,心胸豁然开朗:哎呀,大彭国大得很哪!山下大水早已退去了,不能老是看到眼皮底下一点。山山岭岭,川川水水,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多大的地方啊!当年大彭建国,在大水之中,按当时条件,急就成章,属先天不足。当时感觉还能凑合,可眼下家大业大了,弊端也暴露无遗了。修修改改既费财费力,又费时日,何不改弦更张,另起炉灶,量身定做呢?看着万里风云,大好河山,彭祖蓦然一震,暗暗拿定主意:都城建设事关国家安危,不可仓促行事,务必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从长计议,卜择善地,为子孙万代积德累功啊!

心中有了大路数,彭祖心里亮堂了!他把日常事务都交老臣彭敬打理,嘱咐他对都城暂时维持现状,重大问题只议不决,只说不做,自己带上彭堪、彭舆等风水师,说是挑选风水宝地,就到国内巡行去了。他们攀上一山又一山,跨过一水又一水,迈开双脚,丈量方圆百里的黄土地,把整个大彭国都看在眼里,收在胸中。奔波成月,一行人又聚集在九里山上。

九里山,山岳连绵,蜿蜒起伏,东西长约九里,故名九里山。站在第五节山巅向北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向南看,云龙山曲折蜿蜒,云蒸霞蔚;东西两厢山头林立,四面呈操手之势,把方圆数十里紧紧环抱,宛如一处天然的围城。九里山前,北来的泗水和西来的汴水交汇合流,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东南流去。

看到河山如此壮美,彭祖手拈胡须,不由得一声赞叹:“气象万千,山水天成,真是一方宝地啊!”然后环顾左右,看着几位后生,问道:“孩子们,要是在此处建立一座新城,好不好呢?”

彭堪、彭舆打起眼罩,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瞭望一下,又合计一会,禀报说:“群山合围,如天然屏障,可保城市安全;大河穿流,方便舟楫,正好依河兴市;中间地势平坦,利于布局,宜于人居。整体大势很好,具体还须细察。”

彭祖听了,心中有底,又不辞劳苦,率领大家攀上群山,沿着山体转;涉水渡河,顺着河势走,边走边看,指指点点。彭堪、彭舆一边考察,一边记录。最后,彭祖带领大家,聚集在云龙山上,问大家:“孩子们,怎么样啊?”

两位风水师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彭堪说:“要说建城,方圆百里,未有如此地最佳者。国家都城,安危第一。此处地势险要,北有平山口,南有两山口,南北进出便利,东西水路畅达,一旦发生战事,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是最紧要的。其次,群山环绕,依山面河,方便整体布局,足可安置万家。四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国人出城可以种田,农人进城可以经商,日中而市,方便贸易,人民衣食无忧。此处确实是一块天造地设的宝地啊!”

彭舆接着禀报说:“当年洪水滔天,万年一遇,在大彭山建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理应考虑长远大计。此处建都,不怕战事,不惧天灾。平时安享太平,遇战止战,逢灾降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定然福星高照。”二人说得众人动心。大家望着彭祖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老祖拿个主意,给国人造福吧!”

彭祖乐不自胜,若有所思,半晌才说道:“是啊!这真是天赐福地。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我看也是不能违背天意。不过,迁建都城不是一桩易事,还要征求国人同意,大家要多做说服工作。回去后,暂时不要声张,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出台为好。好事要办好,好事不好办。人心齐,泰山移啊!”

一个月后,彭祖一行回到大彭,一连多日,杜门不出。一则老人家的确累了,需要休息,缓解疲劳;二则迁都新建不是小事,要未雨绸缪,考虑万全之策,说服众人,才能成事啊!事实也是如此,大彭国立国数年,国中上万臣民,如果迁都,兴师动众,不是小动静,务要顺从民意。关键是要万众一心。头动腿不走,必然栽跟斗。上下一起动,众志可成城。如果人心七差八差,好事可能办成坏事,甚至瞎折腾,劳民伤财,还不如不做。

大彭山表面平静,其实暗地波涛涌动。虽然老祖没有出门,也没有说话,但是,跟随老人家外出考察的一行人存不住气。他们和家人、亲朋好友私下早议论开了。听到消息的人,有的心中犹疑,更多的还是心有所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谁不向往一处福地呢?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你一言,我一语,没过几天,社会上就风言风语地传开了。不少人找到彭祖,直言不讳,张口就问:“老祖,咱们什么时候建设新都城啊?”

这些日子,彭祖闭门独处,可心里一刻也没闲着。看到有人找上门来,火候到了,他把群臣和几百名青壮年召聚一堂,说:“我老彭一大把年纪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国家大了,人民多了,都城一扩再扩,还是居住不下,作为一国之主,也不得不思索这个问题。大彭是个国家。国是人民的国,家是大家的家。众人的事,主意得众人拿。谁有高见,尽管畅所欲言。老夫洗耳恭听。”

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如今都城一天天扩大,山上已无地可建,山下又地势低洼,难哪!”有的说:“不向外扩,就只有向内挤,拆旧建新,拆大建小,原来的一房建两房,原来的一家变两家……”话没说完,有人就打断了,说:“一个槽上拴俩叫驴,能不乱踢乱咬吗?以后可有乱子拾掇了!”

彭祖轻轻拍拍案子,望望众人,说:“办法是逼出来的。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大彭国贵在一个大字,方圆百余里,地盘大着呢!咱不能只看到鼻子尖下一点,想问题要往大处想,咋样啊?大彭国不是也有风水宝地吗?彭堪、彭舆是风水师,跟着我跑了一个月,有啥好主意没有?”

二人早憋有一肚子话,经彭祖一点,一五一十地说开了。他们从现在大彭都城的痼疾说起,又说到九里山、云龙山之地理环境的种种优势,条分缕析,振振有词。彭舆说罢,还站起身来,环顾全场,理直气壮地说:“开天辟地以来,咱们的老祖宗就讲究风水。当年,祖上以狩猎为主,冬则穴居,夏则野处。现在,咱们半是狩猎,半是农耕。这对居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背山靠水,朝阳择居。九里山前,云龙山北,群山环抱,大河穿流,那可是要风有风,要水有水,是一块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宝地。不管是为国家考虑,还是为子子孙孙着想,都应该迁都。这没啥说的!”二人的话很有煽动性。多数人虽不懂风水,但却迷信风水,对风水师的话无不赞成。

彭祖拈着胡子,慢声细语地说:“两位风水师的话不无道理。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现在洪水已退,咱们大彭国是该考虑一个长远大计了。不迁都,还有什么好办法吗?迁都,又该咋迁?大家心要齐才行啊!”

对于迁都一事,彭祖虽未明确表示态度,但是却有明显的倾向性。众人听了,沉默片刻。有的人思想不通,一看真要迁都了,憋不住了,嚷嚷说:“苦拼苦干多少年,才说都城有个样子,难道还真要迁都吗?”有人低声道:“穷家难舍,热土难离。再说,迁都容易吗?不能这山看着那山高。”……

彭祖望望大家,说:“这些,老夫倒是都考虑过了。大家有不同意见,再正常不过。迁好,还是不迁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彭敬,你过去在九里山一带生活过,对那片地方熟悉。你什么意见?”

老臣彭敬是位实诚人,深得国人信赖。他起身说道:“我是九里山人,几代人都在那居住。往年,祖上依靠打猎谋生,夏秋季节也采野果充饥,住的地方就是白云洞,冬暖夏凉,生活方便,不是大水,我真舍不得离开那里呢!彭堪、彭舆说的都符合实际。那里的确好,真的好!大彭山这里虽然也不错,但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凡事总有个比较。说实话,大彭山简直没法跟九里山前相比。话说回来,对于建设大彭山,大家毕竟付出过艰辛劳动,流过很多汗水,热土难离,感情深厚,这可以理解。但是,时代变了,咱得跟时代一起前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谁要去九里山前看看,我愿意给大伙带路,做义务向导。”

这番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但是,仍有少数人恋旧,安于现状,举棋不定。彭敬看出少数人的心事,笑着伸出两臂,高声说:“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深谋远虑。看准的事,就得脚踏实地去干,不能犹豫不决。”

彭祖频频点头,对彭敬说:“大家的事,还得大家当家。如果还有人放心不下,就跟着你跑一遭吧!”彭敬一招呼,几十人踊跃参加。

第二天,彭敬就带上人马出发了。对九里山一带,彭敬了如指掌。他带着大家登上九里山远眺,攀上云龙山俯瞰,一边走,一边说:“这山,是咱们的天然城郭啊!这水,是咱们的滚滚财路啊!这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是咱们的大粮仓啊!这群山怀抱中的平地,可是咱们的聚宝盆啊!”几十位青壮年不等看完,就异口同声地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就叫好。这里同大彭山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啥说的,迁吧!咱一百个赞成!”

彭敬一听,乐得脸上笑开了花,说:“我有个建议,看大伙赞成不赞成?要迁都,先把彭老祖迁来。他是咱们的君主,德高望重,牵一发动全身。他老人家来了,谁还不来?”几十人听了,齐声欢呼起来:“这主意高,赞成,赞成!”就这样,人还没回到大彭山,都城搬迁的大事就已形成共识。

彭敬一帮人一回到大彭山,消息一阵风似的传开了。大彭国的国民,谁不关心这件大事呢?彭敬一帮老少爷们成了街头巷尾的解说员,向东一簇西一簇聚集的人们,“哇啦哇啦”说开了,新都址如何如何,说得绘声绘色,头头是道。老百姓一听,都动了心,盼望早日迁都才好呢!

彭老祖一看这场面,乐了:“行了,这把火烧起来了,到火候了,迁都的事可以定了。”他又把彭敬、彭堪、彭舆找来合计,说:“既然民心所向,就得趁热打铁,事关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务必精细谋划,步步到位,安排妥当。迁都是件大事,好事。但是,大事不能大意,好事一定要办好。要多动脑筋,大事靠大家来办,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好事须好好谋划,一件一件都要办实办好。万事开头难,一定要开好头,迈好第一步。”

彭敬说:“大雁靠头雁,羊群靠头羊。为了顺利搬迁,劳驾老祖先迁。你一迁过去,不说话,大家就会紧跟,一阵风过去。”彭祖想了想,说:“也好,这是个好主意。既然正式建都,国家的门面,不可掉以轻心,不建则已,建就建好。你带人要先行丈量,把局布好,做出总体盘子,画出草图,按图施工,有章有法。”彭敬等人说:“那是当然。”

在彭祖亲自安排下,两位风水师连日在九里山前拉竿丈量,按照国都建设制度,绘出草图。之后,彭敬组织一批丁壮,先行到九里山、泗水之间安营扎寨,大彭新都建设遂正式启动。

规划中的大彭都城北依汴水,东临汴泗合流,南傍小南山,城墙九里,形如卧牛。彭祖居卧牛心脏,占乾坤之位。四望群山巍巍,身后大河奔流,气势异常壮阔。新城以彭祖殿为中心,顺山依河,定东西南北四城之门。九里之城基础牢固,城墙宽厚,城门高大,威武雄壮。依照城门,定纵横街衢,街宽一丈,四通八达,沿街从内向外,依次建设民居。

大水退后,黄沙遍地,随处可以取土。周围山上,乱石满冈,捡取石头方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彭敬发动大家,打桩行夯,做实地基,挖土和泥,取石垒墙,砍伐树木做梁椽,刈割山草苫屋面,不出旬月,彭祖殿就竣工了。大殿望山枕河、坚实、厚重、高耸、大气,成为全城的标志性建筑。

彭祖一搬过来,整个大彭山像炸了锅似的。主心骨走了,家家户户,谁不想早日迁到新都,住上新房呢?老年人跟着彭祖走,年轻人更坐不住了。反正也没多少家当,锅碗瓢勺,旧衣破衫,收拾收拾,带上老婆孩子,一副扁担两条筐,什么东西都运来了。到了新城,他们搭个窝棚,先住下来,然后按风水师的安排,定点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民心向往是无穷的力量,大彭新都一天一个模样。彭祖带领大家边修城,边筑房,号子声声,彼此呼应,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云龙山、大山头和韩山之间,是一处漫洼,长年山水淤积,土层深厚。国人修筑城墙就从此处取土。城墙中间夯土为心,外砌石头做墙皮,墙体下宽上窄,城墙坚固厚实。夏秋时节,为防山洪暴发,危及国人性命,彭祖命家犬日夜在云龙山西麓巡查,遇险随时报警。此犬不辱使命,忠于职守,后来死在水中,化为石狗,人遂称此处为石狗湖。

东城门依城面河,舟楫如云,处于交通要道,是大彭国的门面,建得格外高大,国人称大东门,外地人称彭门,成为大彭国的形象标志建筑。舟人看到彭门,就知道大彭国到了。

几年过后,九里长的城墙筑起,巍峨高大,十分壮观;街道纵横,井然有序,民居鳞次栉比,市场繁华,生意兴隆。大彭国成了方圆几百里首屈一指、数一数二的大都市。

大彭国迁都后,原来的篱笆城日渐凋零,外来流民又迁来一些,大彭山左右,逐渐成了一个松散的村落,人称大彭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