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返故土_关于彭祖传的故事

返故土_关于彭祖传的故事

时间:2022-05-2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返故土_关于彭祖传的故事岁月悠悠,流年似水,流落犬戎,不觉过了六七十年。一个人身处异国他乡,思念故土故人,本是人之常情。真正促使下决心返回故国,来自一次震撼心灵的特大新闻。连日来,他食不甘味,夜不安寝,思来想去,遂下定决心,返回故国,要亲眼看一看受苦受难的故国,为救国救民尽绵薄之力。眼下的郑邑,已经淹没在浩浩大水之中。

返故土_关于彭祖传的故事

岁月悠悠,流年似水,流落犬戎,不觉过了六七十年。

他三岁离开故乡,被挟持西来,在长期生活中,万般无奈,也为了保护自己,渐渐融入犬戎人的生活。他夏则赤身裸体,冬则反穿羊皮,一年四季,饮食腥膻,也学会说一口流利的方言,已然犬戎化了,但在心灵深处,幼年的创伤仍在隐隐作痛。尽管当地人已不再歧视华夏人,大家同处一个蓝天下,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名俘虏,身份是一名奴隶,没有名分,没有自由,来到这里,是迫不得已,身不由己。

身在异邦,就像水上的浮萍,风吹浪打,飘飘摇摇,无有定所。他没有忘记故土,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不会忘记母子七口相依为命的艰难岁月。他经常望着白云,神思飞向十分遥远的东方,飞向华夏国的都城郑邑。那里有他的祝融之家,有父母长眠的一抔黄土,有自己的手足兄弟,有壮美的大好河山啊!

穿过漫长的岁月,儿时的印象已经淡漠,又被岁月的石碾一点点碾成微屑。但是,常在夜深人静时兀坐冥想,记忆的微屑又像旋风似的,一点点凝聚起来,儿时的一幕幕情景渐渐复原,还是那么真切,那么清晰。他沉浸其中,不由泪水盈眶,久久不能释怀。听到一声悠长的鸡啼,他睁开眼睛,一抹晨曦透窗而进,记忆又随着门外一阵阵狂风黄沙,飞扬到天的尽头。他对故国、对亲人的思念,犹如大漠黄沙,风吹而起,风息而落,点点飘落心头,日积月累,愈积愈厚……

天地之间,人是最有情之物。月亮还是故乡明。一个人身处异国他乡,思念故土故人,本是人之常情。平时想想也就罢了,如果真的返回故国,把梦想变成现实,又谈何容易呢?在西域多年,早已入乡随俗,而且有安然的居处环境,有自己的养生事业,有自己的音乐爱好,有尊崇的老师和那么多亲密无间的朋友……真要离去,又情有不舍。(www.guayunfan.com)干草燎原,往往由于星星之火。真正促使下决心返回故国,来自一次震撼心灵的特大新闻。

一日,一位犬戎商人从东方归来,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可怕的情景:华夏国遭遇从未有过的大难,暴雨连月不停,洪水遍地横流,大水涌上山陵,城乡田舍漂没殆尽,一片水乡泽国,人畜淹死无数,到处漂浮着尸体,侥幸保住性命的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到高亢处避难,惨哪……

消息传来传去。听到后,一下子就愣住了,心头翻江倒海,引起极大震动。一连数日,他坐卧不宁,眼前不时浮现犬戎商人描绘的惨状,心中不停地念叨:我的家乡到底怎么样了?都城郑邑还在不在?祝融之家现在还有什么人?自己的弟兄还活着吗?现在该是一副什么模样?兄弟之间还能相认吗?还有什么后人?……

毕竟热土难忘,亲情难舍。一想到家乡,他心中如焚,灼热难耐。连日来,他食不甘味,夜不安寝,思来想去,遂下定决心,返回故国,要亲眼看一看受苦受难的故国,为救国救民尽绵薄之力。

真正要离开多年生活的犬戎国了,又思绪万千,矛盾重重,心中惶惶不安起来。他向多年的恩师青精先生、宛丘先生诉说真情,告别辞行。两位老师不仅非常理解,而且积极鼓励。青精先生以自己毕生整理的《养生摄要》相赠,拊着他的后背,殷切嘱咐道:“山高水长,路途迢迢,勿急勿躁,注意安全!东归之后,继续践行养生,传播养生大道,惠及更多平民。”师徒久久相握,深情不舍。彼此心照不宣,今日一别,也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了。向两位老师一拜再拜,低头转身,洒泪而去。

要走了,多么舍不得师父赠送的一套打击乐器啊!可是,东归故国,远隔千山万水,迢迢千里万里。路远无轻载。那么多乐器,可怎么带呀?他挑来拣去,最后选中日常最心爱的一面铜鼓,背在身上。为了抵御饥寒,他打了一摞馕,又带上些随身衣物,在一个鸡叫三遍的黎明,轻手轻脚地掩上柴门,向沉睡的邻居和房屋默默点了点头,便孑然一身,向太阳升起的东方,一步一步走去了。

当年被犬戎兵裹挟西来时,因年龄太小,少不更事,对道路全无记忆。但是,他心里是亮堂的,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华夏在东方,我的家乡在东方,要返回故国,只有向东,向东,不停地向东!

然而,向东的道路多么迷茫,多么坎坷,又是多么漫长啊!

过了一片草地,还是一片草地;翻过一座雪山,又接着一座雪山;蹚过一道河流,前面还是一道河流;越过一片沙丘,又越过一片沙丘……

看着雄鹰在天上翱翔,野兽在山间奔跑,牛羊在草原追逐,鱼儿在水中畅游,他羡慕极了,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可东归的路,只有依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着前进。

道路漫漫。一天又一天,他携带的馕渐渐吃完。好在他修炼养生,随处逢源,大气可以吞咽,野菜可以疗饥,多天不食人间烟火,也可以生存,体力不减。但是,人身既是血肉之躯,也会疲倦,也会劳累,也需要休息。他讲究生活规律,坚持日出出行,日入止息,劳逸结合,锲而不舍。走累了,他就席地而坐,养体养神;晚间露宿,就裹上皮袄随地一躺,鼾声随之响起。

野外,百虫滋生。为了预防伤害,他常端坐而眠,屏息发气,抵御毒虫侵害;偶遇野兽,他又翻穿皮袄,匍匐在地,以静制动,保护自己。长途行走,孤单寂寞之时,为了抖擞精神,他会解下身背的铜鼓,猛擂一通,既为自己壮胆,又惊得群鸟高飞,百兽逃散。每每看到此情此景,他都乐得哈哈大笑,精神为之一振,获得一种美好的享受。一通铜鼓擂过,他精神抖擞,又收拾行装,一步一步,继续东行了。途中,偶尔遇到行人,他便打听前方的道路。他抱定一个信念,不回到故乡,决不停步。

一日,他走进一片连绵的大山,山中有一条狭长的山谷,洮河水哗哗地从谷中流过,岸边就是一条人们千百年踏出的山路。这就是著名的狄道——西域通往华夏的必经之路。道路荒草丛生,水草丰茂。这里既是兵家要塞,又方便东来西去的商旅之人。他早听人说过,这是一条福道。心里一阵惊喜,啊,走上狄道,离华夏国越来越近了!

太阳升起又落下,月亮缺了又圆了。不知过了多少日子,也不计走了多少路程,终于踏上华夏的国土,来到祝融故里,他的出生之地——郑邑。

眼下的郑邑,已经淹没在浩浩大水之中。当年密密麻麻茅舍草棚,早已荡然无存,几口残存的木石房屋也已房顶坍塌,满目破壁残垣。远望当年的帝宫,仅露出殿宇的檐顶和乔木的树梢。大雨刚刚停歇,汪洋中漂浮无数垃圾、男男女女和牛马猪羊的尸体,散发出难闻的恶臭。四处高地和山头上,连片临时窝棚,那是幸存人们的蛰居之所。不时,传来女人长一声短一声的哭叫。所见所闻,让人心情无比沉重,如同压了一块巨石,喘不过气来。天上阴云四布,霾气沉沉,还看不到放晴的日子。

登上高地,举目望去,一片苍凉,一片萧条,一片惨象。他又走向一排排的窝棚,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况,听人们泪雨纷纷地诉说洪水肆虐的悲剧,心里不断流血。

时过多年,华夏已进入尧帝时代。问起祝融之家,很多人摇头不知,一位老者手指一片水下,说:“房屋早已倾塌,人也不知去向,祝融之家已成祝融之墟了。”再问父母的坟茔,无人能说得清楚,即便存在,也都浸泡水下了。他向人们打听祝融之家还有什么人。有人说,樊擅长制陶,是天下著名的工匠。他心头一热,那正是自己的大哥啊!遗憾的是,大水一来,人们四散逃命,早已存亡不知了。

在郑邑的大地上徘徊良久,举目无亲,不忍骤离,又无计可施,心头的愁云像天空的阴云一样凝重。看到人们垂头丧气的样子,想,这就是自己心中的故乡吗?这就是不远万里返回的故国吗?不是!我的故乡是美好的,我的故国是可爱的!我要找回失去的一切。

面对故乡,面对大水,面对家乡的灾民,为抒发胸中的苦闷,也给家乡的人们鼓气,他索性架起铜鼓,抡槌擂了起来:“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嘭嘭……”

擂过一通鼓,心中畅快了许多,乡人脸上的愁云也为之一扫,出现多日没有的笑容。他仰望长天,浓重低垂的阴云似乎也渐渐飘散,天色也由暗转明了。

生活本来就不容易,人生伴随着酸甜苦辣,就像一生的坷坎经历。他勉励乡人,面对浩浩大水,还是要振作精神,鼓足勇气,同困难做斗争!在故乡盘桓数日,用鼓声唤起人们心中的希望,树立战胜洪水重建家园的信心。

为了追寻帝尧,为故国重建效力,他告别故乡的人们,又在浩浩大水中穿越东行了。临行前,他长跪在地,向祝融之墟、父母之墓的水域,匍匐一再叩首。

一路上,他白天行路,夜晚露宿,有路赶路,遇水漂游。虽不善游泳,但随身携带一面铜鼓,不仅累时可以打击取乐,而且背在身上,在水中也能漂行。一路上,他向人们打探帝尧的行踪,遇到人家,就借宿乞食;遇到病人,就行医治病,并向人们传授养生健体的方法。

对于来说,故乡已经沉沦,家人不知去向,但是,还有华夏祖国。没有家人,到处都是亲人。离开故乡,处处都是家乡。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乡亲,哪里都是乡土。

费尽周折,追踪尧帝的脚步,来到了东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