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致倪为公先生_关于倪为公的故事

致倪为公先生_关于倪为公的故事

时间:2022-05-2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致倪为公先生_关于倪为公的故事致倪为公先生张瑞田原谅我,倪为公先生。倪为公先生,您写字,您被称为书法家,是您的幸运也是不幸。倪为公先生,晚学的理解,不知您是否同意。2014年第7期《巴蜀画派》以20个整页劲推倪为公,并在封底预告倪为公先生北京个展信息。15时30分,倪为公书法艺术精品展正式掀开帷幕。

致倪为公先生_关于倪为公的故事

致倪为公先生

张瑞田

原谅我,倪为公先生。为您和您的书法写几段文字,按惯例,就像给其他书法家写几段文字那样,说说学书之道,说说创作成果,还要说说担任的职务。这样说,是没有风险的,书法家和市场都喜欢。可是我不愿意这样说,尤其面对您——一位饱经沧桑,一位历经磨难,一位笑傲江湖,一位才华横溢的老者,更不愿意这样说。一切浅显的,客套的,吹嘘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我愿意直抒胸臆,很想打通横亘在您与我之间的那段时光障碍,很想跨越岁月的距离,面对面说天下小事和大事。

倪为公先生,您写字,您被称为书法家,是您的幸运也是不幸。与当代书法家比较,您的坎坷与痛苦是无人比肩的。为此,看您的字,我总想透过历史的烟雨,猜想您在不同的时代,以怎样的智慧,又以什么样的果敢,于枪林弹雨中书写自己生命的乐章。这是重要的。一个人不能没有历史,哪怕是艰苦的跋涉,对一个人也是财富。倪为公先生,晚学的理解,不知您是否同意。

1925年出生的生命,注定不同凡响。那是一个大时代,中国人在那个时代里,穷尽毕生的经历,寻找梦想。苦难是一个人最好的大学,您在战争和斗争中,选择您的道路,您发现,现有体制的诸多问题,导致中国人的不幸福,不强大,甚至民不聊生。因此,您有了自己的选择,很时髦的选择让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渴望新政权的建立,让中国人真正快乐起来。(www.guayunfan.com)知行合一,这是中国读书人的价值观。您在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时,您没有放下毛笔,在您看来,耕读人生,依旧具有不寻常的魅力。您于私塾发蒙,开始用毛笔临写碑帖,您写楷书,写隶书,写草书。发蒙时期的作业恐怕不复存在了,好在您在,您的笔在,您的激情在,您还有能力延续自己历史的学习和历史的书写。这一点,整治您,迫害您,指责您的人是无可奈何的,他们随着他们的罪恶被扫进垃圾堆,他们变成尘土了,变成一股风,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了。

我们笑到了最后。倪为公先生,您飘逸的长须,您矍铄的精神,您生命的长度,您艺术的生命,战胜了恶魔。本来,您青春四溢的渴望业已实现,新的政权已经建成,本来,您应该回到书斋,研究书学、诗学、佛学,或者研究农业、水利、养殖什么的,可是,做不到,就这么一点向往都做不到,政治邪风把您吹成右派。是的,右派,地、富、反、坏、右的右,是阶级异己,是坏分子,是中国社会的另类。因此,事功颇丰的您,就这样被扫地出门了,您在偏远的乡村,卑微地劳动,任何人的斥责您都不敢反击,生命危在旦夕。

对右派,我有着难以名状的尊敬。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有学识,有思想,有民族使命感,有人生理想。然而极“左”路线如疯狗一样扑面而来,由不得申辩,说你是右派你就是右派。倪为公先生,您也是这样被打成右派了吧。

右派这顶帽子,预示着一个人跌入了地狱。远在青海的夹边沟和在那里喘息的右派们就是证明。

面对您和您的书法,我想,您以右派的身份进入书法界,会给浅薄的书坛带来一些思想,也会带来历史与文化的深度。今天,毛笔书写沦为商业的附庸,与依于仁、志于道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了。在这种背景下,倪为公先生,您的经历和您的书写就有格外的意义。

我喜欢您的书法,尤其是您的草书。当九十岁的生命书写呈现在我们面前,当然没有必要去考据它的来龙去脉了。点点滴滴,一笔一画,已进入生命的深处。略显夸张的草法,苦涩的墨痕,畅达的线条,还有源自于人生经历的体验,渐渐在我们的眼前鲜活起来。有时,像欣赏交响乐,前奏曲的铺垫与引导,把听众带入一个异常的世界。这里,只有声音,只有色彩,只有画面,当我们有一点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眼前大亮,视野洞开,审美的情绪,如水滴,也如瀑布,在每一个人的感觉中腾挪、开张、伸缩、起伏。

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

我在意书法家的人生,一个人的风平浪静是好事,也是坏事。一句名言道出真谛:国家不幸诗家幸。是的,在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我们的价值渴求,我们对自然、国家、命运的期望,会有种种不同的认知。为此,我畏惧倪为公先生的眼神,这里面有民国的风景,有今天的图像,有杀戮,有死亡,有罪恶,也有新生、改革、振兴。可谓穿越了千山万水,可谓历尽波折,丰富的人生积淀,会给您的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个人的阅读与理解,具有客观性。我反复阅读您的书法,我发现您与当今书坛的不同。第一,您把宝贵的人生经历熔铸自己的笔墨。没有哀怨,没有悲凉,您用一种力量向命运抗争,您把书法当作了人生的底线。于此,我发现了您的孤独,您被抛弃得太久了,您在山野之间的放达,让灵动的书写有了道家的气韵。第二,您对当下的时髦书写视而不见。您看重书法的内涵。您坚持自己的文化个性和艺术个性,笔调沉实,气息远大,因此具备了人格化的魅力。

很特殊的一个人,很精彩的一个人,倪为公先生,功利的书坛也许担心您的到来,但,您的到来却使书坛有了生命的光辉。这一点,我懂。

与四川远吗,与泸州远吗,都不远。世界是圆的,我与您近在咫尺呢。

没有见面,啰唆的语言让您见笑,不怕,这是心声,没有虚情假意,就经得起推敲。您要保重,我为您祝福,大约在秋季,我去四川拜访您。

2014年第7期《巴蜀画派》以20个整页劲推倪为公,并在封底预告倪为公先生北京个展信息。

2014年8月29日,14时许。

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一批又一批观展者蜂拥而至,因为,“历代名人咏泸州·倪为公书法艺术精品展”即将在这里隆重开幕。

几天前,展厅外张贴的海报早已吸引了无数路人的目光,画面上美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倪为公先生的巨幅照片十分醒目,行人不由自主地驻足观看。

15时30分,倪为公书法艺术精品展正式掀开帷幕。

放眼望去,美术馆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长枪短炮蓄势以待,人们屏住呼吸,见证传说中的一代大隐书法艺术精品展开幕的庄严时刻。

“尊敬的李蒙主席、邵华泽主席……”随着开幕式主持人、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洪亮的声音响起,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联主办的“历代名人咏泸州·倪为公书法艺术精品展”开幕式正式开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杂志、《美术报》、《中国美术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北京晚报》、《华西都市报》等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眼光,齐齐聚焦。

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宗慧代表泸州市人民政府表达了泸州人民对倪为公先生的崇敬。她说:“倪为公先生是泸州的骄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泸州艺术家的杰出代表……”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著名书法家曾来德在致辞中声情并茂地说:“倪为公先生是一位高人,品德高,艺术水平高;一位奇人,经历坎坷,一生传奇;更是一位仙人,飘然若仙,仙风道骨。他的书法‘知法守法’、‘以身试法’而又‘逍遥法外’。他最大的逍遥就是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他与古代的高士贤人们具有同等境界。这次展览不仅是展示他高超的书法,更是在展人。倪为公先生精湛的书艺和高洁的人品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作为倪为公先生的掌门弟子和特派代表,我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倪老万分崇敬的心情,并即兴赋诗:

一代大隐倪为公,道骨仙风傲碧穹。

墨韵翰香扬国粹,潇潇白首上巅峰。

叙永,是倪老隐居了几十年的地方,叙永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张燕在讲话中代表县委县政府和80万叙永人民对倪老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祝愿倪老身体康健,艺术青春永驻,同时也表达了叙永人民对倪老的尊敬和爱戴。

开幕式上,全国政协第十届副主席李蒙,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总编、新闻界泰斗、著名书法家邵华泽,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申万胜,中国书协两届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林岫,中宣部原秘书长、著名书法家官景辉,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家强,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周文彰,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质监总局原副局长、书法家魏传忠,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著名书法家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解永全,北京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所长、著名文艺理论家、书法家王岳川,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书法家王七章,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宗慧,中国泸州西南商贸城董事长涂凌飞齐为展览剪彩,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展厅内外。

国家画院美术馆上下两层展厅内,倪老真草隶篆100余幅书法精品征服了到场的所有观众,观展的人们流连忘返,交口称誉。参观间隙,媒体记者现场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所长、著名文艺评论家、书法家王岳川先生。

“看了倪老的作品,我很振奋。他是近十几年来中国书法迷茫中的一座灯塔,是中国书法当今很多人找不到北的风向标。所以,我认为他具有更大的文化战略意义,更多的书法文化意义。”王岳川动情地说。

见到邵华泽主席,媒体记者簇拥而上,采访邵老。邵老说:“作品我全部细致地看了一遍,非常震撼。我要好好向他学习。但是,我们中国对他了解太少,书法界对他了解太少,媒体了解太少。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这样一位大家,没有让更多人去了解,一定要好好宣传!”开幕式第二天,邵老又特地给倪老得意弟子、PHE国际青少年书画大会创始人、著名书画家陈仕彬打来电话说:“倪老的书法自然天成,充满强大的生命力,值得书法界好好学习。”

我一直陪同林岫主席观看倪老作品,走到倪老日课手稿前,林岫说:“在倪老面前,我们感到惭愧呀!”

16时30分,金龙潭大饭店三楼会议室。

倪为公书法艺术研讨会现场,近200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专家学者、书画名家、评论家济济一堂。

学术主持王岳川开场讲道:

“非常高兴能够来参加这次开幕式,并且做倪为公先生书法研讨会的学术主持。

“今天看到倪先生的书法,‘人书俱老’,孙过庭的话没有错。很多人写书法的时候是在做作,做的是几个方面:一个是在文字领域做态;第二是线条在做,第三是好色,非颜色不能写。我们今天看到倪先生写的书法全是白纸黑字,简简单单,简单就好,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他是返璞归真的代表。而且他为中国30年的书法未来怎么走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是走经典的道路,还是走西方或者日本的道路?我认为应该引起我们学术界一次大的思考。

“我认为是苦难育成了书法家,在中国历史上苦难育成书法家的事情很多,比如说四川一个著名的书法家苏东坡,在他遭遇到三次流放之前的书法写得并不好,在眉山我看过他70多幅作品,我认为有一半属于文人书法,或者属于文人没有达到专业水准以上的书法。但是经过黄州,经过流放的3~5年,他写出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其后书法越来越好,最后,是在66岁寿终。苦难对一个人的意义非常重要,今天的书法家,很多活得太舒服了。书法需要磨难,书法需要人书俱老,使他的灵魂得到提升,他的技法才能真正提升起来。我认为倪先生书法具有重大的文化转型的意义,一个老人不去追星,不去逐后,不去剪彩,不去参加很多展出,一门心思挖掘自己灵魂的高度、自己精神的高度,这对今天书法界有启示意义,我们很多人都在赶场,这场赶完赶下一场,今年有多少场展出,明年有多少场展出,各种展出和名利把他们引向不归路。一个老人数十年默默无闻,甚至今天不开这个会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今天中国书法应该重新回到经典,中国书法应该重新重视文化,中国书法应该重新重视人的精神魅力和灵魂,这才是书法的正脉。

“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职业书法家究竟有哪些?微乎其微,中国历史上文学书法家有多少,从李斯、蔡邕一直到于右任等都在坚持。所以,那些对文学、文化不重视的书法家,历史终将给他画一个不完满的句号。

“下面,请林岫主席讲讲,我跟林岫主席非常熟,经常聆听林岫主席的高论,我认为她是中国书法界能够写自己诗词的不多的书法家。”

古诗词学养极为深厚的林岫说:“很高兴,今天一下午收获颇多。讲几句展览带给我的启发,看完这个展览,我首先想到四个字:‘雅道为公’。书法是雅道。但过去看起来是小道,实际上如果真正把这份传统文化搞好,搞得像中国书法史上那些璀璨的著名的书法家那样,那就是大道。为公,因为倪为公老先生的名字,他叫倪为公,实际上公有大公、有小公,大公者为国为民,为了民主;还有小公,为自己爱好的事业,也是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老先生有点仙风道骨,他是自然的,他不是做作的,不像有的小年轻留个大胡子,把头发披上,不是这样,他完全是很淡然名利的这样一个人。当然,受环境影响,刚才王岳川也讲了,环境造就人,有时候是一种很起作用的一种社会势力,比如风气,风气是潜势力,有时候你不想这么走,社会都在这么写,有时候难免跟着这么走。另外,环境造人,也符合唯物辩证法,但是有一点不要忘了,历史的经验,很多事实都能证明,顺境反而一般,逆境易成,太好的环境,营养过剩,酒囊饭袋,对文学也好,对艺术也好,对公益事业也好,很难做出奉献。

“倪为公的生涯可谓坎坷,非常坎坷,为了革命,从崇明岛辗转到的巴蜀地区,实际上是不幸也是大幸。远离自己的家乡,但是何尝不是有幸?灾难、困苦对一个精神的强者来讲,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你精神崩溃,那就全盘皆输。很多人像作家也好,艺术家也好,都是在最艰难的低谷爬起的,自己崛起。我当年也是从南开大学被发配到大兴安岭,我有切身的体会,一定要到最苦的地方过过日子,必须过过苦日子,你才能真正体会它的意义。所以,他能够在这样一个地方,泸州也好,四川也好,清静修为。当年赵朴初老讲的一句话我记一辈子,修行不到,棍棒夹道,他说看少林寺的武僧,就是武和尚,如果练了点刀枪棍棒,花拳绣腿,还是真本事,最后要吃另外一碗干饭了,必须要棍棒夹道地打出去,那是真正的要靠真本事,打不出去,乖乖地回去,劈柴的劈柴去,淘米的淘米去,挑水的挑水去。在那样地方能够清静修为,自己能够锤炼自己,看倪老日课练习写的纸,堆积如小山,我感到惭愧。在倪公面前,我们就感到惭愧。我们的境遇还没有像他那样惨,还没有像他这样的坎坷,年龄各方面,我们还是比他好一些,但是我们却没有下那么大的功夫。我看了他的作品,我觉得他的自觉性很强,创作的自觉性,他是很有眼光的,他的创作、他的自觉性,比如他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厅整个一面墙的作品,用非常粗犷的线条;但他写范成大的《南定楼》,优雅的七绝,用中锋和悠然的笔触,悠然地写出来,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如果两幅作品放一起,不说是倪为公,很难知道,他的风格既然能够多方面的展示,而且除了豪放还有婉约的那一面,以柔克刚的感觉,太妙了。

“所以,一个老人,炉火纯青,能够修炼成这样,就应该值得我们恭敬三分,再加上他有如此的境遇,而且他能够在这样的境遇当中自我修炼,能够爬起来,成为一代草书大家的成就,我觉得非常的不容易。

“巴蜀的书法也好,诗词也好,我历来就是另眼看待,我5号要到巴蜀文化大讲堂跟他们侃大山去,巴蜀有一个文化气场,可能因为他是天府之国,自古以来的积累,它孕育其中。所以,倪为公,本来是江南书香,所谓细线条的东西,他到巴蜀以后,沾了巴蜀气场的大气,这是好事。

“另外,他的用笔,可能有的地方是因为内容的需要,比较奔放一点,用今天有些人的眼光来看,好像未必笔笔都很劲道,现在要求侧锋、横锋,这个东西偶然释放释放还可以,但是古人讲中锋的还是多的,收笔都要求中锋收笔,这是很难的。古人讲:‘善用笔者用笔,不善用笔者为笔所用’。有人跟着笔具走,跟着感觉走。他这方面自觉性比较大,偶然有些狂草一下,可能因为内容的缘故。另外,他可能想取得一些比较特殊的效果,但是这样的作品还是不多。一个90岁的老人能够做到这点,我觉得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古人讲写字写志气,就是写自己的志气,抒怀抱,散忧郁,张情性,可以拿笔来写。如果他没有豁达、大度到一定的境界,憋气都憋气死了,早就得了抑郁症了,90岁如此仙风道骨,他没有豁达、大度的胸襟不可能到此。另外,他不争而上,老子要求上善若水,不争而上,一天在名利里转来转去的,你在那瞎扑腾什么呀,这个要练,像武打一样,功夫不到,绝不可能。另外,十八般武艺,真上场,两军对阵的时候不能挑挑拣拣,你说这玩意儿我没用过,拿一个我用过的,上场时候十八般武艺到手都得玩转了,不能挑挑拣拣,这就是一种大师的风度,一种气概。不争而上,他得到的是不一样的,不争而善得,得到的并非都是得到,失去的并非都是失去。倪为公先生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是启发的意义。

“我没什么可奉献的,我刚才来了一首打油,不知道行不行,献丑说两句:挥洒云烟意态真,髯翁写字写精神。从来巴蜀多才俊,大草而今举一人!”

好一个“大草而今举一人”!作为当代中国书坛的佼佼者,林岫主席举足轻重,一首七绝给了倪为公先生何等的赞许!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洪厚甜发言时声宏气亮。他说:“今天,我作为一个四川老乡,能够到北京来参加倪为公老师盛大的艺术展览,我非常荣幸,非常高兴,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

“知道倪为公老师,也是很多年了,在我们的概念里边,他在四川是隐在民间的一个大师,我们没有在正式场合看到倪老师的东西,都是从朋友那里偶尔看到倪老先生的作品。

“去年,我在杨宗鸿兄工作室跟老先生有一次近距离接触,去年老先生89岁了,思维敏捷,条理非常清楚,对书法艺术的见解非常深刻,非常受益。通过跟倪老接触以后,再来读他的书法,我在书法上也算学习了三十多年,也有一些实践过程,看倪老的书法,我们经常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相信,随着我们自己不断地进步和提高,还能不断从倪老师的书法中读出很多东西。

“通过参观展览,我有几点感触:我们现在这批年轻人在对书法的理解上和很多人写书法上,执着于对法表面上的传承和理解,笔心上我们好像处处都在守法,而缺少笔艺上的开拓。我觉得倪老在这点上不仅仅这几年是这样,我们回想20年前看到他的笔和10年前看到他的笔和现在看到他的笔,一直在沿着这条路走,理解法的时候,更强调笔上的法中之意,从表象的法后面表现他内心的一种精神追求,有一股意气,看他写《滚滚长江东逝水》都没有霸气,这是大气磅礴的,他没有霸气,那么雄强的笔墨,里面也有萧散,整个心胸开阔之象。所以,今天看倪老师的东西,我非常感动。

“第二,大字写得那么轻松。我们写大字往往写得很紧。能够写得从容萧散,这也是一种境界,我今天是有震撼之感。还有一点,倪老的草书,刚柔相济,越看越有味道。我们对草书追问的时候,有很多转换技术,倪先生并没有按照传统的一般的那种理解,他是按照一种新型的属性在写他的笔墨感,跟朋友交流时,我看一个人的笔墨能不能感动我,我不仅仅看你技法上的熟练程度有多高,我看人在不在场,看一个艺术家自己的主观表达有没有,他所谓的笔墨,是不是写他内心独立的自我人生感受、人生感悟。刚才,林老师和王老师都说了,倪老先生那么坎坷的人生,但是,我们并没有从里边读出一种苦难,我们并没有读出一种怨或者一种气或者一种不平,没有。我们看到的是笔墨之间写出的一种超越,超越了自己的苦难。倪为公老师为什么能够长寿?他的心胸,他的超越,他对生活的超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理解跟他对艺术世界的理解是一致的。所以,我敬重倪老先生,也祝愿倪老先生健康长寿。”

轮到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副主任、著名评论家马啸发言时,这位豪爽的西北汉子说:“非常高兴有机会看这么一位老人的书画展览,现在中国90岁的老年人也不少,但这样的艺术人不是很多。尤其是做成这样,外面人还不知道,这样的人更少。我发现这个展览给这位老先生冠了一个头衔叫‘大隐’,实际上当代‘隐’也‘隐’不住。当下都是争名夺利的时代,你如果不争,可能就是‘隐’了。跟中国古人不一样,中国古人的确要逃到哪个地方去,逃到钟南山去,皇帝要派人把他逮回去,然后这家伙又回去了,这才叫‘隐’。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不争、不去夺,可能就是‘隐’。

“面对这样一个老先生,谈他所有的艺术作品的本身可能已经没啥意义了,说他的字写得好不好,哪个地方写得到位,哪个地方写得不到位,我觉得毫无意义,这个人写字本身就是活着的目的。我们有时候说要谈文化,王老师特别注重艺术中文化的发觉,要谈文化,谈书法,按照中国古人的主张,所有的文化目的是回到人的本身。

“这位老先生做书法的时候,他的人生就像厚甜兄讲的一样,他这人就活在那里,他做了一辈子,他的书法在那里,书法一直陪伴他,书法回到人的本身。同时,他的人进到书法里,是这样一个和谐的关系。

“中国古人讲修身,这点在这位老先生身上体现得特别充分,你们看他的相片,这么个形象放在我们跟前,读他的相片,我觉得不看作品也可以,书上和报纸上有很多张倪老仙风道骨的相片,有一种人性的温暖。有的人说写字,好的字有一种体温,有一种温度,温度本身可能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不是冷的东西,为什么中国古人建筑房子时候不用石头?为什么古埃及有很多石头建筑?中国古人一直相信一个土木结构是有暖性的,是有温度的,中国古人一直把石头房子造给死人用,有的人不明白,后来我们的佛教崇拜理论,有石头雕像的,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一部分,现在没有人说佛教艺术不是中华民族艺术,这是艺术和文化有用的地方。学习艺术不是把我们学成偏执狂,并不是一直要走这条路子,特别是在当下,比如很多人都要学经典,这位老先生觉得这个写字方式对他来讲更合适,他一直这么做下来,而且带动了周围的环境。他的学生或者他其他的亲戚朋友被他带动起来,作为文化生态,这样的生态是很重要的。

“这样的老先生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搞这样一个展览,会带来这样一个效果,就是一个文化或者一个艺术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我觉得可能比一幅艺术作品写得好不好或者有些人说这个作品能值多少价更有用,这才是艺术真正的目的。有这样一位先生在那儿,说明现在有一种东西还在,中国传统的东西可能还在。所以,我们作为比他更年轻的几代人,应该向这位老先生学习,他身上的的确确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样的东西如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经常有人说现在没大师、没文化,教育也不行,我相信,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中国文化会再度崛起。”

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主任、著名山水画家王平说:“我看倪老的书法,感动的不在于技法上有多么完善或者完美,或者古人讲的完美有时候讲的是完整,比如馆阁体写得很到位,但是我们觉得不感动。看了倪先生的字以后,会让我们有感动,他这个人的字写得非常有生命力,看不出来是一个老先生写的,感觉到字当中体现的生命力,这是字透出来的人的生命的一种信息,中国人讲书为心画。看照片,给人感觉这个人也是充满着活力,所以中国人讲鹤发童颜,白须,感觉有仙气,令我特别感动,看到的字都特别有精神。刚才有几位讲人书俱老,这也是一种说法,我感觉是人书俱嫩,都很嫩,天真烂漫,有时候老人跟小孩一样,看他的字,体现出一种活力,这是我最感动的一点。

“在他的书法当中,令我感动的是什么呢?我觉得他的书法跟一般书家的字还是不一样,他的字有画意,我以前写过一本书,叫《画家书法》,画家的字跟书家的字还是有一些不一样,书家的字往往遵从哪一家,讲法度,讲师承,有时候画家的字,为了配合画去写,主要写自己的更多一点。我不知道倪老会不会画画,他作为一个书法家,我感觉有画意,他是写自己,明确地按照自己去写,可能在中国书法传统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就只写自己——如果写得不好,就是没有法度,写得好的就是有个性,写出自己。

“倪老能写出自己来,有几个因素支撑着他,就像刚才林岫主席说的,他是综合用笔,他很强调这点。另外,行笔很值得肯定,他写字当中,一波三折,他的行笔胜于他的起笔和落笔,专业书家很强调起笔和落笔,行笔当中很关键,行笔当中做到中间很丰满。另外,虽然他不是画家,我感觉他在这方面体悟很深,这是一个特色。再有一点,他的书法还是有个人面貌,特别是草书这块,把隶书更多地掺入草书当中,像以前怀素写的草书,更多把篆书笔意跟草书结合,林散之草书有很多隶书笔意,倪老有隶书笔意,写得耐看。

“还有一点,看他的照片,觉得他确实是高人,我们只能从他的书法当中看一个老者的生活状态,如果有苦难,我个人觉得书法是他度过苦难的一条船,是他人生修行的一个方式,我觉得能够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如果我们都能借助艺术安慰我们的灵魂,能够让自己的灵魂高洁,那就实现了艺术很崇高的目的。”

王岳川接过王平的话头说:“王平说的颇有尼采的意义,尼采说人生很痛苦,有三种解决方式,第一,不生,不生下来就没苦难;第二,生下来就死;第三,艺术化,痛苦会少一些。下面,我们看看倪为公先生一段短短的视频,今天按照存在主义哲学来说,他不在场,我们让他在场一下。”

在研讨会现场,嘉宾们凝神静息观看了远在泸州的倪为公先生的致辞和精心制作的《一代大隐倪为公》专题片,无不悄然动容。播放完毕,全场掌声雷动。

接着,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书法家、评论家朱中原说:“刚才,看了倪为公先生的展览,又看了倪为公先生的短片。他的书法艺术、他对人生生命的表达,可以说真是有点惊世骇俗,我觉得正是印证了王教授所说的书法表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气象。单从这点来讲,倪为公先生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任何一位书法专业工作者学习。

“倪为公先生生在民国时期,长于跨民国和解放后,甚至到现在,还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进行艺术创作,可以说他的生活跨越了几个时代,经历了大半个中国,这大半个中国写满了中国历史上的沧桑。如果对民国史稍微进行梳理,就会发现,像倪为公先生这样的一批艺术家、文化人和书法家,我觉得我们现在恰恰关注得还不够,正是因为他不重名利、不重功利、不计较人生的得失,所以,可能我们很少去关注他。如果要写书法史,要写文化史,我们恰恰要做这方面的工作,类似于像倪为公先生这样的。发掘一下民国的书法史和文化史,大量的艺术家、书法家隐匿在大街小巷,隐匿在山川之间。所以,他的弟子们今天做这样一种工作,包括四川文化界、四川领导做这样一个事情,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专业的书法工作者来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进行关注。

“就倪为公先生本人艺术上的造诣来讲,我说一点,我觉得倪为公先生的书法写出了他的风骨。我们谈书法,更多的是谈风格,但是,现在我们的书法界可能过于强调展览,既然强调展览,就要强调书法的个性,个性化的表现,强调个性化的表现,就要突出所谓的风格。但是,我们现在对风格的理解跟我们以往对风格的理解异化了,异化为什么呢?现在要讲风格,好像就是写的要有个性,我的字、我的作品要刻意地与他人不同,要刻意表现我自己的东西,但是,你刻意表现自己所谓风格的同时,实际上恰恰失去了书法的自然,失去了书法的本真,失去了书法的天趣,失去了书法的抒写性。我们现在应该对风格这个词进行重新的认识,一个书法家,一个艺术家,最高的表现应该是表现风骨,风骨实际上是在风格的基础上加上骨气,风骨不但是表现在你的笔下的,而且是表现在你的人格上的,从倪为公草书的线条里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于骨气的追寻是非常讲究的。书法家人格的修炼不是一句空话和套话,真正表现在你的腕底下,我觉得是一辈子要做的工作。倪为公先生其实并没有太多所谓的要表现什么东西,他其实每天的生活过得非常简单,就是老老实实地临帖、写字,如果按照我们现在对书法的理解来讲,这样的东西很难说是创作,民国史的书法,大量的时间都是临帖、抄书、刻图,就是老老实实地写,我看有些人写碑,甚至就是写一个碑,像梁启超写《汉碑》,他看到的碑很多,但是他真正写的碑很少,是不是就没有什么表现性呢?我觉得不是这样,像吴昌硕也是这样,写几十年石鼓文,能写成那样的程度,不是刻意地说我要把所有的帖都临遍、要把所有的碑都临遍,这是做不到的,我觉得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你如果能在一个方向上把它抓住,就不得了,像民国时期,像倪为公这样的,首先一点,他走的路子非常扎实,当然,他的东西肯定不只是简单的一个碑或者一个帖那样简单,他的笔法里边融入了很多东西,包括章草,包括汉隶的东西,包括北碑的东西,融合在一块之后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这是当代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当代的书法,包括年轻的书法家,包括像我这样的80后、90后,每天花大量时间在碑帖的练习上,但是,我觉得恰恰缺少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平静的心态,你的内心可能波澜壮阔,上下五千年,但是在书法表现出来的恰恰是非常平静、非常潇洒的,我想这就是中国书法文化的本体。”

《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著名书法家、评论家吴川淮先生即兴发言,他说:“倪为公先生的书法,我刚见到时就颇为激动,后来经过各方面了解、研究,我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两年前写的,发表在很多报刊上。前两天见了宗鸿和仕彬以后很有感触,特别是今天看了作品以后,更多了一份感动。

“书者散也,书以养人,怎么养?当时我这样想,倪为公先生以他的传奇人生、他的淋漓的见解写出了书法乃至艺术如诗篇章、如诗笔墨。他的书法、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了回答了我们这个问题。倪为公以书写意,在别人看到的是悲剧般的人生,被他演绎成一种肃穆凛然的正剧,演绎成了皈依艺术之后通透的人生,演绎出超脱世俗、笑傲山林般的磅礴气宇。

“在展厅里,我在他给宗鸿写的那堂屏里看到了先生的功力,隶书、篆书结合起来的,我特别看中那堂屏,越看到后面,越感动。”

吴川淮先生现场赋诗道:“夕阳晚景无限意,翰墨妖娆此是谁?倪公活得似神仙,线条如藤气如轮。”“我愿先生多长寿,笔底风雷自可持。浩浩大风拂面来,高怀更有真气至。”

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李建春先生在发言中说:“刚才,在国家画院看了倪为公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可谓气度非凡,人书俱老,整个展厅充满着盎然生机。尤其是之前读过倪老的一首诗《论书一绝》,对老先生的思想和艺术创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倪老的《论书一绝》这样说的:‘三分禀赋七分功,能记善忘贵融通。深入浅出得真味,稚笔素心天趣浓。’第一句叫‘三分禀赋七分功’,揭示了一位书法家天赋和用功的关系,如果只有天赋,而后天不努力,不用功,也将一事无成。从倪老书写历程当中,我们看到他既有天资,但是我觉得他取得的成绩主要在七分功上,十七八的时候,乡里乡亲就请他题字、写字,尤其是隐居乡野四十多载,用功都在历代的碑帖上,因此被誉为“铁线狂草第一人”。看到他的书法,确实非常感动。第二句:‘能记善忘贵融通’,能记就是我们说的入古,善忘就是出古,道出一位书法家如何处理好入帖和出帖的关系。其精神内核就是贵在融通上,书法创作,融通是每位书法家终生追求。因此,每位书法家在追求入古与出古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次次阵痛和创变,入古与出古的痛苦,融通与忘通的屏障,这既是对艺术真谛的追求,也是对人生经历的磨砺。倪老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第三句:‘深入浅出得真味’,这句话是对上一句话的延伸和补充,所谓深入,即厚积,所谓浅出,薄发,也就是厚积薄发,按照苏东坡的说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的观念就是得真味,揭示书法的真谛。看完倪为公书法作品以后,我觉得他在创新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融通,他的整套隶篆我都看了,写得都非常好。第四句:‘稚笔素心天趣浓’,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有一句话:‘书家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三岁小孩,因为他有自然本性,绩学大儒,能自识本性,我理解,倪老的稚笔即童心,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只有童心才能返璞归真。因此,倪老隐居山野四十多年,可谓以天为土,道法自然,他饱经磨难,却胸怀豁达;他虽屡遭挫折,却心揣碑帖;他虽然生活窘迫,但临池不辍;他虽然蒙受冤枉,却坚信真理。因此,他的书法写出了清气,写出了精气,写出了大气。”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马相武先生说:“这次展览和这次研讨会是我们向一位不平凡的老人、伟大的老人致敬的最合适的机会,最好的机会。

“倪老在书法界、书坛的地位过去是没有的,现在应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应该给他一个公平的、真正合理的评价。

“我个人认为倪老在书法界特别是草书尤其是狂草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书法风格是很多的,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各种书体,我觉得他在这方面有很高的地位,我个人认为他是一流的书法家。现在的书法大师说起来实在太多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很难禁得住追问的,真正的大师还是有的,我们必须承认这点,但是确实并不是很多。毫无疑问,倪为公应该是其中最优秀、最重要的书法大师。

“我概括几个关键词,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倪为公书法艺术大境界、大通会、大自然、大生命、大继承、大创新,这个‘大’又是形容词,又是动词,使动,使大,相互之间是关联的。倪为公先生的书法,刚才很多先生讲到他的书法,一部书法史,其中主要的一些书法大师、书法流派,他其实都已经借鉴和继承到了。当然,不是百分之百都是法度、都是法书,但是,不是百分之百,其实是合理的,因为任何一个书法家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是法度合法性,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的,就是合情合理的,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其中有个人的随意性,有个性的东西。包括像石刻、石碑,所谓的北碑,民间的书法,各种书体,狂草、行草、隶草、章草等等。总体上讲,他的书法更多的是一种转移,他以超脱的形式,实现气息的转移。”

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著名书法家谭伯仲真诚地说:“今天我是来学习的,十几年前,在《四川日报》上看到关于倪先生的一篇报道,当时我的书法刚刚起步,倪先生的身影在我心中落下了很深的印子。

“今天,看到倪先生的展览,我有三句话:第一,他的风采我们领略了,特别是铁线草书;第二,他的风雅,先生饱受沧桑,他像一个小孩,到目前为止,都是一颗童心;第三,他的风骨,刚才中原先生已经讲过的,能做到有风骨是非常难的。这‘三个风’最后归结为风范,倪先生的风范。

“第二,根据倪老的经历,我总结了八个字: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书坛有书圣,到目前为止,没有书仙,诗坛有诗圣杜甫,有诗仙李白。我觉得,倪先生就是中国书坛的神仙。”

中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著名学者魏丕植的发言慷慨激昂,他说:“我说五句话,第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心神合一、艺法合一。书法、倪先生的经历、倪先生的处境和倪先生的追求里,我读到的是‘五个合一’。第二,形神兼备,形是龙腾神舞,神如风驰电掣,我赞成“仙风铁骨”的说法。第三,有人性之独特的性格,有东方特色的美学,有翰墨传统的风格,又有创新的自成一体、自成一家的途径、线条。我读到他的书法的时候,我觉得就像几千年、几万年大树盘根在天上旋转一样,把天地之间笼罩在一起了,用根系把天地之间笼罩在一起,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第四,先生的东西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他不是把书法作为沽名钓誉,也不是把书法作为敲门砖去敲开那些有钱、有权利人的门,去献媚,不是这样,更不是卖钱。最后一点,倪先生在四川南边,川北还有一种国宝,就是大鲵,有的人叫大隐,也算国宝,有意思的是什么呢?他把书法作为他生命的风采,作为他追求的风景,把它作为生命的风采展示给大家,把它作为他的追求,把它作为生命的价值留下来,他是无意当中和有意当中成就了他的大隐,我们是不是把倪为公书法艺术和倪为公的生命现象、情感与书法合为一体的东西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一下一个书法家成长、成功、成才的道路。可能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家学习传统、传承和创新是有所作为和帮助的!”

中国移动副总裁、中国书协会员李正茂说:“书法这条路不是一条简单的路。近几年我自己工作之余也开始学习书法,还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年前中国移动成立了中国移动书画协会,党组让我兼协会主席。最近几年,我经常跟书法界很多老师、朋友请教。书法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想做好,非常难,他们说书法要十年功,我觉得一点不假。

“道法自然这类的话写得很多,书法,书法,法什么呢?倪为公先生的身上体现了书法自然的境界,这也是我们可能非常难以企及的,是需要不断琢磨的。”

《中国书法》杂志主编、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朱培尔说:“倪为公跟普通书法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隐居乡野,几乎不问世事。他是有机的,是原生态的,是浑然天成的。原生态的形式就是不循常理,不按章法,疯狂蔓延。看倪为公的字确实处处疯狂蔓延,但处处遵循章法,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弃旧,他是我们的榜样!艺术家创造力的最深源泉,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原生状态,它使得艺术家的作品,有可能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神秘莫测和无穷无尽的创造意义。”

高潮迭起的研讨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与会专家学者、书画名家争相发言,情真意切,气氛热烈而庄严。而作为本次大展的操办者之一,旅居北京近二十年的川籍著名书画家陈仕彬先生说:“我参加过很多这样的展览研讨会,像今天这样开到下午六点半,会场还是座无虚席,非常非常难得。其他很多研讨会基本开到一半时就走得没几个人了,现在还不断有人想进来,想进来说,想进来听,这一点足以说明倪为公先生的魅力!关于倪老的人品和书艺,我撰写了《书坛大隐倪为公》一文,其中有比较详尽的论述,请各位专家指正。”

王岳川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庄子曰:‘毋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毋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我们这个时代蜕变成什么样子,只听之以耳,书法谁写得好,用耳朵听,它的价钱高,用耳朵听,我们只用耳朵来衡量书法的价值,离庄子很远了。毋听之以心,就是心灵的感动,今天为公先生让我们感动。而听之以气,那就是一种正大气象,一个国家的书法如果成了我们所不齿的那种情况,我认为这是国家的悲哀。所以,我提倡应该听之以气。还有一条,那就是刘熙载所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倪公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穿越所有的苦难,把人生搁到一种最大的境界中,这就是大书法,我认为这是当今中国应该思考的一个课题。”

掌声,掌声,热烈而真挚的掌声再次回荡在金龙潭三楼会议室,经久不息!

当参观完展览的人们步出展厅,当参加了研讨会的人们离开了会议室,微信,铺天盖地的微信已飞向四面八方,传遍大江南北……

一代大隐倪为公横空出世,震动京师的消息迅速在中国大地上延伸、延伸……

当独具风骨、名满天下的著名书法家林岫女士一句“大草而今举一人”脱口而出,倪为公先生精湛的书艺和高洁的人品已深深打动了很多很多人。

8月30日——

新华网、人民美术网以四个整页强势推出倪老书展开幕式和研讨会盛况;

四川电视台、泸州电视台播发“倪为公书法震撼京城书法界”新闻;

四川在线也即时报道了倪为公书法轰动京城的消息;

《华西都市报》头版导读和艺术圈迅速推出“书坛大隐倪为公京城书写传奇”;

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不间断播出“历代名人咏泸州·倪为公书法艺术精品展在京举行”……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大隐出山,水起风生。

八一电影制片厂倪导在微信中说:“是啊,五百年前,吴门倪云林,上海倪为公与江浙为数不多的倪姓乃一家之脉。为公老书法、人品、人格、形神、境界、追求、成功,堪称奇绝。他自成一家,字如其人,人蕴其魂,魂显其神,神造其品,品透其骨,可感可敬可佩。一如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仕彬作为倪翁诸多弟子之翘楚,有胆有识知恩图报,让恩师这座富矿真金拂土而出,功德无量。为公老乃国之瑰宝,走笔龙蛇,大气遒劲,笑对人生,浑然天成,雪泥鸿爪,启迪后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位仙翁,一旦横空出世便注定为国人所惊叹!”

书法家杨平位发来微信:“看了倪为公老先生的书法作品展,这种充满自然气息的书法乃是书法追求的至善,老先生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

“倪公书法有唐风宋韵,更兼生命律动之力,气象超迈,独步天下。”书法家胡兴龙也在微信中表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天展厅里观展的一位观众,家就在国家画院附近,是一位来自东北的总工程师,名叫王子睦。他在展厅中一遍又一遍地观赏倪老的作品,他说:“我在国家画院看过数十场书画展,从来没有如此激动。倪老的作品太感人了,我每看一遍都激动不已!”

开展前,新闻界泰斗、著名书法家邵华泽先生为倪老书展和作品集郑重题笺;

书坛泰斗启功先生健在时看了倪老的作品,赞叹“烟云满纸,似龙蛇争裂”!

在研讨会上,谭伯仲先生讲到倪为公先生就是书坛仙翁时,即兴赋诗曰:

问道归何处?公心意无言。

劫后三竺境,潇潇一书仙!

一代隐逸书法大师倪为公,以其传奇人生,精湛书艺,非凡仪表,站就书坛一道迷人的风景,成为当之无愧的书仙!

9月4日,展览圆满收场。

新闻媒体的热度仍在继续——

2014年9月27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全球日报发行量第61位的《华西都市报》再出重拳,破天荒以两个整版连版雷霆推出《大草而今举一人》,详细刊载了倪为公北京书法大展的盛况;

10月17日,《羲之书画报》4-5连版刊发倪为公书法艺术研讨会纪实;

《澳门书法》第25期两上整版登载了先生在京举办书展的详细展讯;

2014年11期,《中国书法》杂志以《书坛隐者倪为公》为题用10个整版推出先生书法专题;

《酒城新报》以四期连载重磅推出“历代名人咏泸州·倪为公书法艺术精品展”北京展览的方方面面;

《北京晚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泸州日报》《泸州晚报》等数十家报纸和无以计数的网站持续扩散。

在倪为公先生的第二故乡,叙永县文联机关刊物《丹山》更以“倪为公特辑”出刊……

北京大道堂艺术馆馆长助理邢飞全程参与了先生书展,抑制不住内心激动,虔诚写下《看,这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