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菌种保藏委员会_关于马福祥的故事

菌种保藏委员会_关于马福祥的故事

时间:2022-05-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后,开始的一年中,她在方心芳的指导和菌保会的老同事帮助下学习有关工业微生物的知识。年初即进入菌保会的张树政自然要补充微生物学基础,因此方心芳让她承担这方面的课题,在工作中逐步提高。

菌种保藏委员会_关于马福祥的故事

张树政在日记中写道:“54年1月18日(星期一)上午到重工业部人事部转关系,到科学院报到,下午到西郊公园(北京动物园旧称)菌种保藏委员会报到,就算是正式调到科学院来了。方[心芳]先生谈到工作学科方面,这是新的工作的开始,19日未上班,去所里搬家,20日(周三)正式上班,听报告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

进入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简称“菌保会”)后,开始的一年中,她在方心芳的指导和菌保会的老同事帮助下学习有关工业微生物的知识。从事过酵母菌、根霉菌、毛霉菌、青霉菌和曲霉菌的鉴定工作。据菌保会的档案,1954年菌保会的研究课题中列有“菌种分类的研究”,其实际任务主要是鉴定工业上应用的微生物,目的在于“认识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各属中的典型菌类,训练有关分类人才,并把工厂用菌的特性加以测验”(据方心芳手稿),当时共有5人从事此项工作。年初即进入菌保会的张树政自然要补充微生物学基础,因此方心芳让她承担这方面的课题,在工作中逐步提高。

图 3-1张树政工作中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成立了华北酒类专卖公司,为了提高出酒率,节约粮食,在北京东郊八王坟(今现代城北面)成立了北京实验厂。1951年,在酒业公司担任技术领导的朱梅先生,是方心芳的老朋友,他知道方心芳早年对高粱酒的研究工作,先后派了实验厂的薛光礼和刚从北大毕业的辛海庭去请教方心芳,征求意见,并邀请方心芳参加了第一届酒精会议。方心芳在会上向酿酒界建议,改大曲为以麸皮为原料通过人工培养曲霉和酵母菌制成麸曲,并走液态发酵道路。随后方心芳派人到实验厂进行改良酒曲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二锅头酒的出酒率明显提高,原来每斤酒消耗的粮食为2.5斤,此后只要2.2至2.3斤,甚至后来达到2.1斤。现在已经闻名全世界的北京二锅头白酒,一直沿用着这条技术路线发展至今。北京实验厂的成功试验,很快在全国推广,每年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粮食。张树政到所后,也参加了酿酒试验。现已定居新西兰的张天航高级工程师,至今仍没有忘记50多年前张树政当年指导她在酒精生产中应用高温酵母的经历,在张树政90华诞的时候,从遥远的澳洲寄来贺卡。(www.guayunfan.com)当时,提高酒精产量节约粮食是酿酒和酒精行业首要的任务,显然其关键在于提高粮食中淀粉的利用率,而将淀粉分解成酵母菌可以利用的糖类,即酒曲中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淀粉酶活性高低是其根源。作为工业微生物学家的方心芳,在提高出酒率初见成效之后,自然想到要从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方面,即酶学方面进一步深入。

1955年,张树政经过一年的微生物学的训练后,方心芳决定发挥张树政的化学专长,开始研究工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1955年3月,从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生物科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设在福建师范学院)调来菌保会的方一澄到职。方心芳知道他大学毕业已一年,曾协助王岳教授筛选我国第一支自主发现的抗生素,此时告知他要从事有关工业应用微生物生理生化的研究,安排他和张树政一起工作。

于是方一澄承担了大部分实验室设备的采购和用具的制作,而张树政得到丈夫王世中的帮助,在北京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结识了很多同行朋友和老师,包括老师如刘思职(1904年~1983年)、从比利时归国不久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创建了生化研究室的周光宇(1918年~2007年)等,于是她和方一澄在这些单位学习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生化实验技术,如滤纸色谱和滤纸电泳等。方一澄先生和黎高翔先生口述视频,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编号YX16-00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