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未成年的青工部长_陆学艺评传_事迹

未成年的青工部长_陆学艺评传_事迹

时间:2022-05-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未成年的青工部长_陆学艺评传_事迹江苏省无锡县坊前镇北钱村,在哪里?由于他们的带动,无锡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新兴工业城市。陆学艺先生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老二。陆学艺和哥哥陆毓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可是北钱村还没有一所正规的学校。陆学艺先生在此时进入这所学校学习。这一评价,应属公允。华老师影响了陆学艺对读书的兴趣,是他开启了陆学艺求知之门。这给陆学艺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世难忘的痛苦记忆。

未成年的青工部长_陆学艺评传_事迹

江苏省无锡县坊前镇北钱村,在哪里?

从南京走京沪高速公路到上海,在无锡新区下道处,我们会见到一个醒目的地名——坊前镇。

坊前镇17平方公里,原住民人口大约17000人左右。周邻无锡市区、高新区和新加坡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又因京沪高速、312国道、锡沪公路穿境而过,至南京、上海都只需一个多小时,几成近邻。近年因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得天独厚,而被国内外投资人看好。高楼大厂,笋生林立,商家涌入,声名远播。而在半个世纪前,甚至在改革开放前,这里还是江苏省无锡县的一个偏远乡村,并不知名。

北钱村,于今已消失在大都市的灯红酒绿之中,网络上、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它的踪迹了。尽管它的一年四季,如同中国万千乡村一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这是一个并非不值得记忆的地名,并非不值得一写的村庄。(www.guayunfan.com)那是因为,陆学艺,诞生在这里,诞生在1933年9月3日,一个家境殷实、传统而又普通的农民家庭

20世纪30年代的无锡县,相比之下是中国现代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之一。这里沉积了自唐宋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深厚土壤,又在近代对外开放中抢得了先机,外资和民族资本都在这里竞相成长。20年代初,本土资本荣氏申新、唐氏庆丰、程氏丽新、杨氏广勤、薛氏永泰等一大批工商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名闻全国的巨子。由于他们的带动,无锡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新兴工业城市。30年代初,无锡县被定为模范县,当时的国民政府在这里推行新政,并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城乡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

北钱村地处锡东,离沪锡公路不远。从县城至坊前镇,都要经过北钱。因为交通便捷,人流如织,北钱村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发展成为一个小集镇。村上已有不少商业店铺,从卖点心、生面、杂货、食品,到餐馆、药堂、茶楼、旅舍,再到茧行、丝厂、仓库、票号和鸦片馆,一应俱全。据老一辈北钱村人回忆,生意做得大的有好几家,如周耀南、钱寿增、钱维良、王荣珊和陆爱棠等。当然,经商者也大多是本村和周边村民,他们大多还是自己耕地上的庄稼汉,农闲经商做买卖,农忙也下田干农活。——一个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典型江南小镇或者村庄,一棵正在传统中国土地上缓慢生长的资本主义萌芽。

1933年9月3日,陆学艺出生于这个村子里的一位农民兼商人家庭。他的父亲陆爱棠,精明能干。祖上为陆爱棠留下了十多亩水田,他一方面种田养蚕,一方面还在街上经营了一间茶馆,生意红火。母亲华氏,为人谦和贤惠,持家有方。因此,陆家生活并不贫困,在北钱村属中上水平。

陆学艺先生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老二。自幼温良恭俭让,善良乖巧,又聪明好学,还帮助爸妈料理家务、照看生意、协调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深得父母及村民喜欢

陆学艺和哥哥陆毓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可是北钱村还没有一所正规的学校。为了让孩子获得很好的教育,1939年春,陆爱棠同王有衡等几位有点钱的村民合伙,创办了一所小学:北钱小学。

最开始的学校很简陋,只是两间破旧的厅屋作教室。将北钱、王岸圩、朱杨苍等3个村庄的二十几位孩子集合起来上课,由王有衡和他夫人徐若陶女士共同执教。

学校开学之后,深得学生们和村民们的欢迎。第二学期,学生又增加了不少。陆学艺先生在此时进入这所学校学习。为了满足学生们和家长们的要求,学校改聘了两位老师。

1940年秋,学校又新聘来了一位名叫华仁容的男教师。华老师是上海光华大学毕业的高才生,知识全面,基础扎实,责任心强,也很热爱教育。据一位当时的学生钱志澄后来回忆说:

华老师按正规的课程设置和方法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很全面,根据不同年级增设了地理、历史、自然、阅读、英语、古文书法、美术劳作、尺牍课(教学生如何用文言文写信的课)……所有这些课,都是华老师一人担任,真不简单。

乡村学校,单班独室,只有四五十个学生,高低年级都在一个教室,需要教师有全面的基础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华老师两者皆有。他做到了把每堂课安排有序,这个班讲语文,那个班讲数学,这个班做习题,那个班练写作。主课、辅课、讲解、自学、时间、内容,安排得恰到好处。……单班复式教学虽是无奈,却符合精讲多练、启发学生思维的原则。特别是对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的孩子,受益更大。解放后,我到学校工作自己也成了教师以后,对华老师昔日的教学方法更是感同身受,他在教育上的长处,实在是可圈可点的。

这位后来成了老师的学生钱志澄,对华老师的教学方法,站在教育学的角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的正规学历只是小学毕业,可命运却安排我到中学工作了几十年,直至担任了学校的校长和书记。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我能站住脚顺利工作并取得成绩,同我在小学里受到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小学的教育可谓得益终身。

这一评价,应属公允。1997年,我在陆学艺先生处读博士时,他谈起他小学时的学业,对华老师的授业人品,也是感佩不已,说华老师对他“影响很大”。

华老师影响了陆学艺对读书的兴趣,是他开启了陆学艺求知之门。

然而,对他人生道路更大更深影响的,是他童年及少年生活的那个时代。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葬送了亿万中国人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梦想。

8月13日,日本人进攻上海。顷刻之间,宁静平和的无锡,成为战火纷飞的战场。此时的陆学艺还小,不到5岁,还不懂战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但从大人们焦急和恐惧的言谈神情中,从天上飞机轰鸣、枪炮声四起的现实中,看到了劫难即将来临。随着前方的崩溃,敌寇长驱直入,整个江南陷入敌手。日本人在沦陷区实行残酷掠夺和殖民统治。经济一落千丈,人民生活陷入绝境。陆家原本是小康之家,丰衣足食,至此巨变,田地荒废,生意凋敝,家道中衰,以至三餐不继。这给陆学艺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世难忘的痛苦记忆。这一经历,让他一辈子都痛恨战争,痛恨日本军国主义,痛恨中国那个软弱和落后的时代。

1945年,8年抗战终于赢来了日本人的投降。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全国人民奔走相告,北钱村这个小地方也沉浸在节日般的喜悦之中,毕竟当了8年亡国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展现在村民们眼前的,尽管还是一片战火中的废墟,百废待兴,但大家都有理由相信,希望在前,光明在前。

这一年,陆学艺先生小学毕业。因家贫无力上中学,只好休学在家,帮助父母干点农活。别看他年纪小,但身材已长得有父亲两肩高;干起活来,很给力,是父亲的好帮手。他还十分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每当去县城和坊前镇,总会买些报纸书籍回来读了,讲给父母和乡亲们听,让他们也了解到外面的形势。在这方面,他是北钱村公认的小“先生”。乡亲们有识字读书方面的疑难问题,他都能够帮助解决。

1946年10月,他经人介绍,到上海艺海袜厂当学徒工。这一来呢,是家庭贫困,单靠几亩薄田,难以养活一大家子;二来呢,是陆学艺决意走出去,到上海这个大都市去闯一闯。

这是陆学艺先生第一次只身走出家门,走出北钱村,来到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这一年,陆学艺先生才13岁。

在艺海,陆学艺先生在老师傅们带领下,学习织袜。这是一个劳动强度非常大、非常累的活儿。但抗战刚结束的上海百废待兴,流民非常多,工作不容易找,为了生计,陆学艺先生只好没日没夜地干。即使如此,他还不忘学习和阅读,稍有点空闲时间,便拿起书本,尤其是读一些进步书刊,例如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著作,让他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陆学艺先生在上海艺海袜厂做工人(1948)

这个时候,厂里已有地下党和党的外围组织在活动。党组织见陆学艺这个青年工人有文化,也肯进步,于是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帮助他。陆学艺开始并不知道时常关心他的师傅们是共产党,只觉得他们关心人,说话办事全向着工人大伙儿,于是很自然地同他们有了密切的往来。久而久之,他也就知道了共产党,懂得了革命和阶级斗争,更加自觉地参加到共产党和党的外围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来。

1949年,上海解放。艺海袜厂终于回到人民的手中。在艺海干了3年多,虽然只有16岁的陆学艺,此时已是工厂内的“老职工”了。他同厂内的党组织和老工人一道,积极参加护厂斗争和恢复生产。工厂成立工会,他很荣幸地被选为工会委员、青工部长。平时他除了更加努力地生产之外,还积极地参加到工会活动中。他将厂里的青年工人组织起来,在守护工厂恢复生产、组织工人群众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2月,上海艺海袜厂遭国民党飞机轰炸,损失严重,恢复无望,只好破产倒闭。

工厂倒闭了,所有工人都解散。陆学艺无事可做,加之家乡正在进行土地改革,所以,他决定回乡参加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大革命。这是他作为一个倾向革命,热爱共产党的青年人向往的运动。

一回到家,他就立刻参加了村土改工作队。这一是他的家庭阶级成分还不错:小土地出租者;二是他有点文化,在村中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三是他属于“工人阶级”,又表现积极,帮助工作队做了不少工作。不多久,6月份,在坊前乡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乡人民代表。8月份,他由土改工作队队长张祖骞介绍,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这一年,他17岁,是坊前乡(镇)党组织看好的苗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