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将改革进行到底_陆学艺评传_事迹

将改革进行到底_陆学艺评传_事迹

时间:2022-05-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将改革进行到底_陆学艺评传_事迹在进行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的同时,陆学艺还在思考“后包产到户”时期的农村改革问题。其一是调查,及时掌握包产到户后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其二是研究,从理论上对包产到户改革进行归纳总结。8月份,他们又为中国社科院建立县级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去山东选点,顺路调查了山东济宁的邹县和德州的陵县农村。

将改革进行到底_陆学艺评传_事迹

在进行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的同时,陆学艺还在思考“后包产到户”时期的农村改革问题。

1983年,他开始从两个方面入手,寻找下一个改革的方向。其一是调查,及时掌握包产到户后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其二是研究,从理论上对包产到户改革进行归纳总结。

这一年的四五月份,陆学艺为了了解包产到户后的新情况、新经验和农村发展商品经济问题,到四川新都、浙江温州和绍兴、江苏无锡、上海等省市的农村进行调查。8月份,他们又为中国社科院建立县级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去山东选点,顺路调查了山东济宁的邹县和德州的陵县农村。9月下旬,他又参加山东省委农村政策座谈会,听了十多个县的情况介绍。

调查所得和会议信息告诉陆学艺,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村出现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趋向,但是包产到户改革,只是为发展商品生产准备了条件,要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还需要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方面,以致上层建筑领域作相应的改革。他认为,要使广大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彻底解决农村问题,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就必须靠发展社会主义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他意识到,“这是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于是,8月,他写了《当前农村形势和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及时表达了他对包产到户后下一步改革的看法。(www.guayunfan.com)他在强调了要加强承包农户经营这个层次的政策和投入支持,完善生产责任制工作,稳定包产到户体制之后,重点提出了“建立多种形式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体系问题。农业由自给生产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转变过程中的买难卖难、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配套问题,需要通过整个经济机制的改变,通过逐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来解决。[12]

1984年4月,陆学艺写了《关于农村发展商品生产的几个问题》一文,对中央1984年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商品生产”的要求,作了系统地解读。他得出结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就是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呢?他讲了10条,特别强调体制问题。他认为,要发展商品生产,必须要搞体制改革。工业、商业和国家机关的体制都要相应改革。[13]

农村体制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但只是它的边缘部分。第一次改革成功,虽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改革的条件下实现的,但只是一次农业生产经营层面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它并未触及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关键和“核心”利益。待到1984年农业大丰收,转而要进行第二步流通体制改革的时候,涉及到城市居民的利益关系,改革成本过大。农民也不欢迎,生产积极性受挫,当年粮食减产。到1985年,农村进行的以流通体制改革为中心的第二步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

对此,陆学艺并不灰心,他在作另辟新径的努力。1985年3月,他写了《农村改革的若干基本经验》一文,对第一次改革的历程作了认真回顾和总结。他写道:

“回顾这5年农村大发展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那一套僵化的经济体制必须改革,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就没有希望,就没有出路。这个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适用于工业、商业。”

他从第一步改革成功中,发现了6大基本经验:

第一,实行改革,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农村改革这一成功经验,也完全适用于城市经济改革。

第二,实行联产承包制是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城市的工业、商业、教育、科技等等体制怎么改?从哪里突破?也还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找突破口,找到关键性措施。

第三,农村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结果是使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这一经验对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都有普遍意义,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第四,改革要注意调动主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体劳动者是指组成某一部门、行业、单位的主要劳动者、主要成分、主力军。发展生产要依靠主体劳动者,进行改革也要依靠主体劳动者。实行联产承包制,之所以能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因为贯彻了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主体劳动者的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了主体劳动者的民主权利这两条原则。城市和工商企业的改革,应该也可以借鉴这个经验。

第五,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联产承包制之所以能冲破层层阻力,在全国普及,是因为它对生产有利,对农民有利,使农民有了经营管理权和产品支配权。城市和工商业改革,也可以借鉴农村经验,从薄弱环节突破,从落后亏损的企业搞起。

第六,在改革中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联产承包制虽是农民创造,但如果没有党中央的正确引导,总结推广,要想在全国普及是不可想象的。农村改革中稳妥推进,依靠群众,从实际出发的领导经验,也可以为城市工商改革所借鉴。[14]

这一总结旨在提醒决策人,改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不竭动力,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不能中途停顿。当然,中国改革进行到第二阶段,进行到城市和国有企业领域,尽管范围更广,利益关系更复杂,矛盾更尖锐,难度更大,但农村改革成功经验中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对城市工商企业改革仍然适用;第二次改革可以不进行流通体制改革,但不能不进行改革。这如同长江黄河,尽管千回百转,仍不废滚滚东去归大海。

1986年,陆学艺开始从另一角度思考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其时,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第二次改革的讨论仍没有止歇,但众说纷纭,有主张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二、三产业,社会化、商品化的;进行流通体制改革的,理顺价格体系的;建立新的市场机制的;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还有主张进行县级综合体制改革的;发展教育事业的等。

在陆学艺看来,这些主张和看法,都有一定根据,都反映了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内容。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在实践中可能还会提出不少其他方面需改的内容来。

下半年,他连续写了两篇文章,表明他对第二步改革的看法。

首先,他认为,农村第二步改革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将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

其次,第二步改革目的是要继续实行放宽搞活政策,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逐步缩小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间的差距,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高速地发展。

第三,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看,从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发展趋势看,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陆学艺对乡镇企业认识,是同农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和建设小城镇等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这是一个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使农民变为非农民,如何使非农业占优势,使商品经济占绝对优势和农村居民富裕的关键和中心环节。“抓住了这个中心环节,农村改革的局面就活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也就活了。”

为此,他认为,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当采取新的政策。第一,统一认识,继续改革,不能停止,更不能后退。第二,重申农业基础地位不变。第三,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战略重点。第四,要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传统、习惯等各方面的改革。

乡镇企业同样是改革的产物,是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之后异军突起的新生事物。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只有152万个,职工2826万人,产值493亿元,只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5%。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600多万个,总收入1537亿元,分别为1978年的4倍和3.5倍,发展虽快,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仍显卑微。陆先生此时提出,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关键和中心环节,来带动农村第二次改革,是现实的和富有远见的。这一年,中央下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4号文件。此后,乡镇企业发展更为迅猛,到1987年,企业总数达到1750万个,职工人数8800万人,总产值4764亿元,超过当年社会总产值的50%。至1997年全乡镇企业2015万个,当年营业收入37953亿元,实现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3。

此后,26年来,陆学艺的改革研究、范围和思路有了进一步拓展。他笔下的体制改革,不再局限于农业、农民、农村内部,而更多地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从社会结构转型与调整的层面,从社会现代化的高度来观察;不再只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还包括甚至更多的是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再只是单纯的改革,而是把改革同推进结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不再只是源于“危机”的被动式的反映,而是基于追求富民强国、科学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进行的中国人民的自觉行动。

对于改革,陆学艺从始至今都情有独钟。他把改革看作是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起点、全过程和不竭动力。几十年来,他一直在为改革鸣锣开道、奔走和呼吁,至今都没有停歇。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时期,也处于深水期和敏感期。他认为,改革和不改革都存在着风险。改革的风险是前进中的风险,不改革的风险则是失败。

为了富民强国,科学发展,也为了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选择将改革进行到底。

【注释】

[1]陆学艺著:《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10页。

[2]陆学艺由于在农业问题的研究上有突出成就,1986年被国家科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之后又被选评为北京东城区人民代表、八届人大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谈起个人的成功,陆学艺总是十分谦虚地归功于党的培养、社科院领导的关怀和照顾。他说,如果没有社科院领导识才、爱才、重才,没有社科院好的学术环境,他要想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3]陆学艺著:《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1-17页。

[4]陆学艺著:《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包产到户的调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1-8页。

[5]陆学艺著:《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包产到户的调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9-42页。

[6]陆学艺著:《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包产到户的调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45-54页。

[7]陆学艺著:《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包产到户的调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55-57页。

[8]陆学艺著:《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包产到户的调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94-99页。

[9]陆学艺著:《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包产到户的调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101-106页。

[10]陆学艺著:《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包产到户的调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107-118页。

[11]陆学艺主编:《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陵县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65页。

[12]陆学艺著:《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40-146页。

[13]陆学艺著:《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67页。

[14]陆学艺著:《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14-2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