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权利和公平义的分配

权利和公平义的分配

时间:2022-05-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_学习《哥达纲领批判》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写于1875年4—5月的一部著作,原名是《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第一次公开发表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90—1891年第1卷第18期。德国社会民主党曾多次提出联合的建议,均遭到拉萨尔派的拒绝。直到1874年,由于拉萨尔派坚持机会主义路线和分裂的立场,日益遭到工人群众的反对,逐渐陷入孤立境地。

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_学习《哥达纲领批判》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写于1875年4—5月的一部著作,原名是《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第一次公开发表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90—1891年第1卷第18期。

写作背景

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德国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在工人运动内部,由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该党于1869年在德国爱森纳赫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成立,又称爱森纳赫派)和由拉萨尔机会主义为指导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又称拉萨尔派),也展开了斗争。拉萨尔机会主义创始人斐迪南·拉萨尔,从1848年起,就与马克思建立了通信联系,并自称是马克思的学生,但他并没有真正接受过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机会主义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鼓吹在国家帮助下建立生产合作社,企图在不动摇资产阶级国家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随着德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迫切需要工人运动的团结和统一。德国社会民主党曾多次提出联合的建议,均遭到拉萨尔派的拒绝。直到1874年,由于拉萨尔派坚持机会主义路线和分裂的立场,日益遭到工人群众的反对,逐渐陷入孤立境地。为了挽回颓势,拉萨尔派才主动提出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实行合并,并于1875年5月在德国哥达召开了实现合并的代表大会。

《新时代》1890—1891年第9年卷第1册第18期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和恩格斯写的序言。(www.guayunfan.com)马克思从工人的整体利益考虑,对两派的合并,在原则上持赞成态度,但同时提醒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等人,联合必须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进行,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合并的首要条件是拉萨尔派必须放弃宗派立场,放弃拉萨尔主义。但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并没有听取马克思的告诫,匆忙同拉萨尔派举行会谈,共同起草了一个充满拉萨尔主义观点的纲领草案,提交于1875年5月22-27日在哥达城召开的两派合并代表大会上讨论,并在略加修改以后通过了这个纲领草案,即“哥达纲领”。

当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这个纲领草案后,十分气愤。恩格斯指出:“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238)马克思则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但是,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239) “但是,这个纲领既不谈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也不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240)为了彻底批判“哥达纲领”,马克思抱病写了这部著作。

主要内容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哥达纲领”中的一系列机会主义观点,逐条逐句地进行了严肃批判,同时进一步深刻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1.对“分配决定论”的批判

针对“哥达纲领”中鼓吹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等等论调,马克思指出:“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现在这样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如果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么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241)马克思针对“哥达纲领”中说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242),辛辣地讥讽道:“多妙的结论!”然后,尖锐地提出质问:“属于社会一切成员?”“哥达纲领”中强调的“社会一切成员”当然就包括了“不劳动的成员”,这就反映了“哥达纲领”维护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对混淆敌友界限谬论的批判

针对“哥达纲领”中说的“劳动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的事情,对它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马克思指出:这话的前半句是从国际章程的导言里抄来的,但经过“修订”,那后半句引的是“地道的拉萨尔的话”。拉萨尔曾经说过:“对它(工人阶级)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组成反动的一帮。”马克思引用《共产党宣言》的话来批判这个谬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是怎样对中间等级做具体分析的?他指出:“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243)这说明农民和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作为私有者,要维护自己的小生产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劳动者又不满地主和资本家的统治和压迫,而倾向革命。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只有如此才真正谈得上解放全人类。可见,“哥达纲领”中“反动的一帮”的观点是十分荒谬和有害的。

3.对所谓“铁的工资规律”的批判

《批判哥达纲领草案》(中国画) 鸥洋 杨之光 作

“铁的工资规律”,是拉萨尔的一个经济学观点。在“哥达纲领”中,又提出这个观点。拉萨尔宣称的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是:平均工资始终停留在一国人民为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按照习惯所要求的生活水平上。工人的工资,总是在平均工资周围摆动。而决定工资变动的,是人口增加或减少,即人口增加就会引起工资下降,工资下降到一定水平,又会引起人口减少,工资又可以上升,如此循环往复。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论述过,工资的变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产业后备军的多少、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生产力的高低、物价和税收等密切相关的。调节工资的规律相当复杂,绝对不是什么“铁”的,而是很有弹性的。因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拉萨尔并不懂得什么是工资,而是跟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事物的外表当作事物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雇佣工人只有为资本家(因而也为同资本家一起分享剩余价值的人)白白地劳动一定的时间,才被允许为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劳动,就是说,才被允许生存;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中心问题,就是用延长工作日,或者提高生产率,增强劳动力的紧张程度等等办法,来增加这个无偿劳动;因此,雇佣劳动制度是奴隶制度,而且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越发展,这种奴隶制度就越残酷,不管工人得到的报酬较好或是较坏。”(244)这些论述说明:“哥达纲领”鼓吹“铁的工资规律”,是对科学剩余价值学说和工资理论的公然背叛,其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还指出,“自从拉萨尔死后,在我们党内,这样一种科学见解已经给自己开辟了道路……竟有人倒退到拉萨尔的教条那里去”,这是“多么令人不能容忍地轻率,多么无耻!”(245)

4.对“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谬论的批判

自从《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团结起来,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哥达纲领”提出,“为了替社会问题的解决开辟道路”,要求“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马克思对于这种把无产阶级的解放寄托于旧的国家机器的帮助的提法,不屑一瞥。他在批判拉萨尔这位“先知”的这种“救世良方”时讽刺说:“这真不愧为拉萨尔的幻想:靠国家贷款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就像能够建设一条新铁路一样!”当然,马克思也不是一概反对建立生产合作社。他指出:“如果说工人们想要在社会的范围内,首先是在本国的范围内创造合作社生产的条件,这只是表明,他们力争变革现存的生产条件,而这同靠国家帮助建立合作社毫无共同之处!至于现有的合作社,它们只是在工人自己独立创办,既不受政府保护,也不受资产者保护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246)

5.对超阶级的“自由国家”的批判

“哥达纲领”第二节有个说法,德国工人党“争取建立自由国家”。针对这个说法,马克思首先尖锐地质问:“自由国家,这是什么东西?”他通过论述说明:自由是有阶级属性的,有统治阶级的自由就没有被统治者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国家”,正是剥削者可以自由地压迫和镇压劳动人民。马克思针对“哥达纲领”荒谬地滥用“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等字眼,明确地指出:“‘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国家’却随国境而异。……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而未来就不同了。马克思说:“到那时,‘现代国家制度’现在的根基即资产阶级社会已经消亡了。” “但是,这个纲领既不谈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也不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247)恩格斯对于“自由国家”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需要国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248)通过这些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

通过对“哥达纲领”中的一系列机会主义观点的批判,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两个最重要的观点。

(1)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推翻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马克思明确提出在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产生过程中,有一个过渡时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形式。他写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49)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这个概念,指明了这个时期国家的性质,揭示了人类社会根本性的历史转变——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到共产主义公有制转变的客观规律性。

(2)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并分析了两个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分配原则。他写道:“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250)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对个人消费品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的原则。面对着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新社会,分配产品的最好尺度只能是劳动,因为按照劳动来分配产品,可以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多劳多得,这是保证社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在赞扬按劳分配的进步性和必要性的同时,也深刻分析了这一分配原则的局限性和弊病。他指出:按劳分配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他还举例说:“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在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的平等权利下,对不同劳动者会形成事实的不平等。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所谓资产阶级权利,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所确认的权利,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51)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按劳分配,并不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分配制度。他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52)这里,马克思把生产力的发展、集体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

现实意义

《哥达纲领批判》在全面批判拉萨尔错误观点的同时,完整地科学地阐述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因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辉文献。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没有经过他本人的实践。因此,他没有、也不可能给以后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形式作出十分具体的规定。马克思当时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将会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或同时取得胜利,由于这些国家原来就具备着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因而在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将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的特殊国情,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1917年俄历十月最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开辟了新纪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当时的条件,又有近20个国家相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情况各异,但都是农业与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比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要困难得多。在苏联,列宁首先从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基础的角度认识到,过渡时期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采用“新经济政策”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遗憾的是,苏联的后继领导人缺乏这种认识,反而通过社会运动的方式,强行超越生产力水平与历史发展阶段而建成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特别是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共产党领导,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听任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发生了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其造成的恶果已被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

在中国,原来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探索过程中,虽经历严重曲折或失误,但由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攻坚克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不动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经过持续的不断探索创新,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太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是正确的。但一些国家的执政者却在把这些理论和学说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往往脱离了实际,忽视马克思科学预测所必需的条件性和特殊性,只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硬性地推动这些预测向现实转化,结果只能使其变成空想。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每一个国家必须紧密结合本身的实际,正确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些理论和学说。应该看到,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各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马克思只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方向。他并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有关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或模式。因此,决不能机械地搬用马克思的一些具体的提法。马克思曾设想过一些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包括发放劳动券、取消商品交换和货币等等,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相当长的阶段里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注重把马克思提出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我们学习马克思观点时,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防止出现偏差。例如,马克思在赞扬按劳分配原则的进步性与必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缺陷和不足,指出“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这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国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就有人提出要“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当时张春桥还写过这样的文章。“文化大革命”中,1974年12月传达过“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指出:“我们现在实行的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253)张春桥据此随意发挥,又写了“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文章。这是对马克思有关论点的误解或教条式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是有害的、也是行不通的。类似的教训要引以为戒。

上述马克思九篇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它们深刻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必然趋势,指明了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方向,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伟大成就,使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结合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时代特征学习马克思著作,必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中。

--------------------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11)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7页。

(12)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6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页。

(27)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5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7页。

(3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4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52页。

(4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4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4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

(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

(4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

(4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

(4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136页。

(5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

(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

(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

(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页。

(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5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203页。

(5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3页。

(6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页。

(6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142页。

(6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2页。

(6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2—143页。

(6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5—146页。

(6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5页。

(6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6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

(6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页。

(7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7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7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7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7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7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7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152页。

(7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8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153页。

(8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

(8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页。

(8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

(8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8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8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

(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0页。

(8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21页。

(8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46、450页。

(9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9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9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

(9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7、211页。

(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

(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4页。

(9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6页。

(9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9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页。

(9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1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10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10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10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页。

(10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5—196页。

(10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

(10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10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4页。

(10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页。

(10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页。

(1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9页。

(111)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6页。

(1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1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1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4页。

(1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9页。

(1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9页。

(1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1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9页。

(1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

(1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0页。

(1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401页。

(1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

(1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1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1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页。

(1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1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

(1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页。

(1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页。

(1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页。

(1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页。

(1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页。

(1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9—410页。

(1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0—411页。

(1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13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2页。

(1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2—413页。

(13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13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14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1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14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4页。

(14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5页。

(14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6页。

(1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7页。

(1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8页。

(14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

(14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9页。

(14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

(15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0页。

(1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7页。

(1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0页。

(1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9—420页。

(1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

(1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

(1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页。

(157)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2页。

(15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页。

(15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16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16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16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16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16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16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16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0页。

(1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0页。

(16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1页。

(16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1页。

(17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3页。

(17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3页。

(1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3页。

(17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4页。

(17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4页。

(17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5页。

(17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5页。

(17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5页。

(17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88—689页。

(1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0页。

(18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0页。

(18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0页。

(18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1页。

(18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2页。

(18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1页。

(18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3页。

(18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4页。

(1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5—696页。

(18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6页。

(18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6页。

(19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6页。

(19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6—697页。

(19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5页。

(19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8页。

(1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8页。

(1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8—699页。

(19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9页。

(19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

(1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页。

(19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页。

(2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20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页。

(20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

(20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页。

(20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页。

(20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4页。

(20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20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7页。

(20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7—168页。

(20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4页。

(2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8页。

(2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页。

(2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

(2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7页。

(2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215)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142页。

(2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2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5、100、102页。

(2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8页。

(2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8页。

(2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2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8—99、101页。

(2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

(2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

(2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100页。

(2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页。

(2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

(2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2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页。

(2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页。

(2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148页。

(2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页。

(2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9页。

(2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2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0页。

(2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

(23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

(237) 《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1页。

(23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0页。

(23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5页。

(24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374页。

(2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页。

(24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7页。

(24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24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0页。

(2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0—371页。

(2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1—372页。

(24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2—374页。

(24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9页。

(24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页。

(25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页。

(2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364页。

(2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4—365页。

(253)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