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追忆摇篮曲,泪流有几多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追忆摇篮曲,泪流有几多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时间:2022-05-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追忆摇篮曲,泪流有几多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去世,令厉以宁万分伤感。南歌子[1]母亲去世后整理旧相册,翻到我婴儿一百天时的照片,伤感万分一九九五年追忆摇篮曲,泪流有几多,秋凉无语对星河,旧事犹新终夜不销磨。厉以宁的女儿厉放的儿子厉澳出生于1995年9月,而厉以宁的母亲则于1995年8月去世,相距不到一个月。

追忆摇篮曲,泪流有几多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不知令多少游子泪沾衣襟。“谁在我跌倒时将我扶起?谁对我讲述美丽的故事?谁给我创痛的地方一个吻?——我的母亲。”这是美国工程师泰勒说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

古今中外,关于母亲、母爱有着太多的赞美,因为在世界上只有母爱最无私,它任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任何回报。

厉以宁与母亲袁是琳感情极深。从小到上大学前,他从未离开过母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把母亲接到北京,此后一直住在一起。1995年8月母亲因心脏病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母亲的去世,令厉以宁万分伤感。他翻出旧相册,找寻母亲留下的点点滴滴印迹。一张自己一百天时的照片,把他带回到与母亲相依相守的日日夜夜。

南歌子[1]

母亲去世后整理旧相册,翻到我婴儿一百天时的照片,伤感万分(www.guayunfan.com)一九九五年

追忆摇篮曲,

泪流有几多,

秋凉无语对星河,

旧事犹新终夜不销磨。

梦里微微笑,

甜甜小酒窝,

醒来咿呀学儿歌,

当时哪知慈母苦奔波。

袁是琳的父亲去世较早。因家境贫寒,她也没有读过什么书,十七岁即嫁到厉家。她贤惠、善良,和世界上大多数的母亲一样,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和家庭

厉以宁的父亲先是店员,后来与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多有进项,家境逐渐富裕。厉以宁四岁那年,举家迁到上海。但是,在那个年代,父亲常年在外经商,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战乱期间,由上海到扬州,再到湖南沅陵,为了孩子,她苦于终年四处奔波。

1951年,厉以宁乘小船赴长沙高考,母亲带着才六岁的弟弟厉以平到沅陵中南门码头来送行。开船前,母亲哭了。她知道,无论儿子考取哪所大学,都会离家远远的,不会再回沅陵了。

这时,厉以宁第一次体味到与母亲离别的感觉,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母亲的慈爱。船开了,望着泪眼蒙蒙的母亲,厉以宁不断地挥着手,挥着手。回到船舱,厉以宁填了一首词:

长相思[2]

搭小船离沅陵赴长沙参加高考,母亲带以平弟(时年六岁)到中南门码头送行

一九五一年

早盼晴,

午盼晴,

诚意盼来暮雨停,

送儿远道行。

左叮咛,

右叮咛,

今古江流有浊清,

铭心慈母情。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厉以宁和他的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带给亲人的有欢欣,也有辛劳。但最使母亲安慰的是,她含辛茹苦一个个带大的儿女,个个学有所成。母亲不但抚育了儿女,而且在她年迈时还带大了孙子、孙女。厉以宁结婚后,夫妇两地分居长达十三年,妻子一年只有十四天的探亲假,而厉以宁本人又长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或蹲“牛棚”。厉以宁的母亲承受着各种压力,让厉以宁的一儿一女在苦难的环境中长大,都成才了,而她自己也老了。厉以宁的女儿厉放的儿子厉澳出生于1995年9月,而厉以宁的母亲则于1995年8月去世,相距不到一个月。她老人家连重外孙的照片都没有看到,就走了。

1988年厉以宁的母亲与厉以宁夫妇摄于北京大学中关园宿舍前

老人埋葬在北京昌平佛山公墓。1997年,母亲去世两周年时,墓已修成。厉以宁来到墓地,为母亲扫墓,母亲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此时,年龄的增长,更加深了对母亲所历艰难的理解,由于自己已有一儿一女,作为父亲对儿女的牵挂,更增加了对逝去的母亲的思念之情。厉以宁含泪写就的这首《南乡子》,令每一个做儿女的都会感同身受。

南乡子[3]

为母亲扫墓

一九九七年

悬念几时休,

谁解慈颜整日愁,

孙辈散居千里外,

心忧,

恨不分身到五洲。

碑下泪难收,

往事如梭去复留,

母逝方知儿也老,

飕飕,

黄叶随风掠过头。

厉以宁的学生王咏梅博士在解读这首词时写道:“‘母逝方知儿也老’,这七个字,道出了厉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母亲的温暖醇厚的爱,遗落在茫茫乾坤中,无处追寻了。”“只要母亲还在世,不管我们已经五十岁了,六十岁了,总不感觉自己老了,也不会承认自己老了。”[4]可见厉以宁词中这七个字感人之深。

厉以宁对外祖母很孝顺。新中国成立后,外祖母一直同母亲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相依相伴。1957年,他把外祖母同母亲一起接到北京,直到1975年外祖母去世,那时她已是八十九岁高龄了。老人在外孙家享受着天伦之乐,帮助带大外重孙儿女。她一生别无他求,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想见到她唯一的儿子袁是璋。这个愿望直到她临终也未能实现。袁是璋先生1947年毕业于国立商学院(当时在湖南所里,现改名吉首),1948年随单位迁去台湾,此后再无音信。厉以宁也曾多方托人打听,未果。外祖母的这一未了心愿,也成了厉以宁的一大遗憾,他在外祖母去世后填的一首《鹧鸪天》中,仍在诉说着外祖母的这一遗愿,期盼她老人家这一遗愿有朝一日能够实现。

鹧鸪天[5]

记外祖母八十九高龄在北京逝世

一九七五年

蔬菜养身淡饭香,

老来清静自安康,

终将归去无遗憾,

唯念亲人各一方。

烟霭霭,海茫茫,

小船难越几重洋,

他年有幸回乡见,

代转心思盼吉祥。

1977年,厉以宁的母亲将老人的骨灰带到上海,撒入了长江。为什么?厉以宁在《采桑子》中写道:“海峡那边也有家。”老人与自己的孩子生不能见,希望她的骨灰能漂洋过海到台湾,与亲人相聚。

采桑子[6]

接母亲自上海来函,知已将外祖母骨灰撒入长江

一九七七年

骨灰流向何方去,

咫尺天涯,

咫尺天涯,

海峡那边也有家。

当年叮嘱须常记,

积善为佳,

积善为佳,

利禄功名镜里花。

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两岸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往来,厉以宁得以与舅舅袁是璋通信,知道他在台北欣欣水泥公司任职。1988年6月,袁是璋先生首次来大陆,同他的二姐(即厉以宁的母亲)分别四十年后重聚。舅舅对着外祖母的遗像叩头,含泪说:“您的儿子回来了!”

厉以宁的这位小舅舅只比他年长四岁,小时一起玩耍。厉以宁在南京读高中时,周末他们常常一起到南京的夫子庙一带去逛旧书店。这次回来,厉以宁陪舅舅游览了北京的圆明园、八达岭、故宫、颐和园。在游览圆明园时,厉以宁填了一首《南歌子》。

南歌子[7]

小舅舅自台北来大陆探亲并游览圆明园,距南京一别已整整四十年

一九八八年

访古宫门里,

辨踪旧戏台,

废园荒径满青苔,

回忆当年雨后过秦淮。

人世何其短,

愁眉早展开,

伤心往事已掩埋,

谈笑而今苦尽又甘来。

1990年6月,袁是璋先生第二次来大陆探亲,到北京后,厉以宁又陪他去雍和宫、卢沟桥游览。离京前,袁是璋先生对厉以宁说,他已经六十四岁了,再过一年就要退休。厉以宁在一首《南乡子》中,以“与世无争幸福中”一句相赠。

南乡子[8]

记小舅舅第二次来大陆探亲,游览雍和宫、卢沟桥等地

一九九〇年

相隔海西东,

难卜何时直线通,

回首当初江下别,

朦胧,

屈指流年四十冬。

来去太匆匆,

今夕分离几日逢?

对岸山青花似锦,

从容,

与世无争幸福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