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停步,停步,回忆儿时住处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停步,停步,回忆儿时住处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时间:2022-05-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停步,停步,回忆儿时住处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厉以宁原籍是江苏仪征。它也是故乡在厉以宁心中的象征。1947年春假一周结束后,厉以宁想坐船回南京。可惜厉以宁细品香茗的愿望很长时间未能实现。她的这次出行,勾起厉以宁对家乡的思念。中共马鞍山市委书记徐乐义,是厉以宁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同班同学,马鞍山市政府经济研究室主任鲍寿柏是厉以宁的学生。又隔了五年,1989年厉以宁夫妇再一次来到故乡仪征。仪征的风味小吃享誉已久。

停步,停步,回忆儿时住处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厉以宁原籍是江苏仪征。他出生在南京,后来一直在外地学习、工作,只是间断地在仪征住过短暂的时间。他的故宅在仪征城内鼓楼以南、大市口以北的崔妃巷。家里有一个院子,几间平房,院内有井,院西面有一片竹林,还有十几株果树。这座祖传下来的老房子,阴凉潮湿,冬天很冷。厉以宁在南京金陵中学读高中时,放春假和暑假有时回仪征走走,住在小姑母家中。小姑母厉兰,嫁给厉以宁的表叔何立靖,他们是表兄妹,因为何立靖的母亲是厉以宁祖父的妹妹,也就是厉以宁的姑奶奶。她家的房子比较好,在糙石巷,距崔妃巷不远。厉以宁最早填的几首词,是1947年读高中时春假回仪征写的。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是《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新城是仪征的一个镇,距仪征东门大约5公里。

相见欢[3]

仪征新城途中

一九四七年

桨声篙影波纹,(www.guayunfan.com)石桥墩,

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

长跳板,

小河岸,

洗衣人,

绿裤红衫都道是新婚。

正如厉以宁的学生陆昊所说:“这真是一幅难得的江浙水乡的风景画。而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厉以宁才是十七岁的高中生。”[4]

1947年在仪征度春假时,厉以宁还填过三首词,一首是《捣练子·仪征天宁寺》,另一首是《渔歌子·仪征朴树湾》,还有一首是《菩萨蛮·自仪征十二圩乘小木船过江》。

捣练子[5]

仪征天宁寺

一九四七年

山远远,

水清清,

星月从来故土明,

寺内桃花开又谢,

多情春雨似无情。

如今矗立在仪征工农街边上的天宁寺塔,建造于唐代景龙三年(709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为当地一景,名“仓桥塔影”。它也是故乡在厉以宁心中的象征。

仓桥塔影

渔歌子[6]

仪征朴树湾

一九四七年

几处农家柳絮飞,

游人雨后渡船归,

塘水溢,

路迂回,

篱边秀色在蔷薇。

朴树湾,盛产凉席,是著名的席乡,距仪征东门十多公里,现在改名为朴席。

1947年春假一周结束后,厉以宁想坐船回南京。当时,每天都有小火轮在南京、扬州两地对开。仪征县城南面的泗源沟,是轮船的停泊地。厉以宁那天赶轮船误点了,从扬州开来的轮船在泗源沟停了一会儿已驶往南京。误了船怎么办?难道要等到明天?岂不耽误了回校上课?厉以宁着急得不得了。同行的表兄严以群(厉以宁大姑母的长子)比厉以宁大两岁,当时在南京一家纸行里当店员,他对厉以宁说:“我们赶到十二圩去,那里可以搭小木船过江,在高资站上火车,今天傍晚就可以回南京。”

十二圩盐运木桥

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长江浪大,坐小木船渡江,起伏颠簸,别有一番滋味。厉以宁回校后,填了这首《菩萨蛮》:

菩萨蛮[7]

自仪征十二圩乘小木船过江

一九四七年

绿杨渡口江风起,

轻舟一叶烟波里。

对岸是南山,

花飞春已残。

回头高塔在,

茶树城关外。

他日再还乡,

香茗细品尝。

仪征的茶叶是相当有名的。可惜厉以宁细品香茗的愿望很长时间未能实现。到了1969年,厉以宁被下放到江西南昌鲤鱼洲农场劳动改造。在由北京赴南昌的途中,经过句容县下蜀时,隔江遥望故乡仪征,天宁寺宝塔隐约可见,他感慨万千。从1949年离开故乡,至此已二十二年,对故乡只能隔江相望,何谈细品香茗?为此,他特作《唐多令》一首,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唐多令[8]

由北京赴南昌,车过下蜀,隔江遥见故乡仪征有感

一九六九年

风雨小桃园,

杏花深巷边,

遍池塘、一色浮莲。

年少只知乡里好,

看新笋,

竹林前。

鹰击九重天,

燕翔路几千?

半箱书、伴我尘烟。

从此应知天下秀,

心已到,

五洲间。

厉以宁、何玉春婚后的第十四个年头,即1972年,这时,夫妇俩已调回北京,何玉春被分配在北京大学基建处担任技术员,从事电气设计工作。因建筑北京大学图书馆,她有机会出差到南京,就顺便回仪征看看。她的这次出行,勾起厉以宁对家乡的思念。这首《南乡子》表达了厉以宁的思乡之情:

南乡子[9]

送何玉春出差去江苏

一九七二年

碧水映云涛,

湖上轻舟缓缓摇。

原是东风来有信,

飘飘,

明日春光过小桥。

桥外柳千条,

最绿人间雨后苗。

此去不愁知己少,

娇娇,

几处莺声在树梢。

厉以宁回到故乡仪征,是在1984年10月。那一年,他应安徽马鞍山市政府的邀请去讲学。中共马鞍山市委书记徐乐义,是厉以宁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同班同学,马鞍山市政府经济研究室主任鲍寿柏是厉以宁的学生。厉以宁在马鞍山市一连作了四场报告,题目分别是“比较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讲课闲暇之余,在鲍寿柏陪同下,厉以宁夫妇先到南京金陵中学,看望了当年的数学老师向培豪,接着就乘汽车直奔仪征糙石巷小姑母家。这时,距他1947年离开仪征已经三十七年了。小姑父何立靖在铁路工作,刚退休。小姑母一看以宁夫妇回来了,高兴得不得了,她小时候整天抱着、逗着玩的侄子,成了著名的经济学家

厉以宁对这三十多年的人间变化,感慨不已,填了一首《捣练子》。

捣练子[10]

三十七年后回仪征

一九八四年

青石巷,

旧城池,

记得当年离去时。

浪迹归来谁识我,

新楼墙外老槐枝。

同三十七年前相比,仪征变化相当大。城墙,没有了;街道,拓宽了;有了电灯、自来水和楼房。从糙石巷往南,是厉以宁的祖宅,已经拆掉了,崔妃巷也不见了。但旧日的景象却不断浮现于脑际。厉以宁情不自禁地填了一首《调笑令》。

调笑令[11]

仪征城南

一九八四年

停步,

停步,

回忆儿时住处。

巷边茉莉香飘,

穿过竹林下桥。

桥下,

桥下,

柳影丝丝倒挂。

又隔了五年,1989年厉以宁夫妇再一次来到故乡仪征。这次仍然住在小姑母家中,并且同表妹何融融,表弟何德森、何平见面。1947年,厉以宁在小姑母家中暂住时,何融融才五岁,何德森和何平都还没有出生。如今,何家三姐弟都已经是四十开外或接近四十的人了。

厉以宁虽然在这里仍是暂住几天,但乡恋依旧。他在一首《长相思》中这样写道:

长相思[12]

偕何玉春在故乡仪征小住数日

一九八九年

山几重,

水几重,

北雁南飞秋又冬,

始终归意浓。

桃花丛,

杏花丛,

故里花开分外红,

乡情明月中。

仪征的风味小吃享誉已久。厉以宁记得小时在家乡最爱吃的是煮豆腐丝、卤家雀、干笋豆等,离开仪征后,已多年没有吃过这些东西了。后来每次回去时,总喜欢在仪征大市口附近一家小饭馆里品尝一番。有一次,他一边品尝着久违的家乡风味,一边随手在纸上写了一首七绝。

绝 句[13]

一九八四年

小店临街迎客忙,

隔墙风送菜花香,

多年未识家乡味,

卤雀干丝笋豆黄。

这就是乡恋。

叶落归根,水流千里归大海,归往何处?每一个游子心里都明明白白,是令他梦魂萦绕、辗转反侧、永远牵挂的地方——故乡。那里有早已融入血液的乡音,有乡情,有乡亲。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留传下来不知多少关于故乡的感人诗篇。厉以宁在中学上音乐课时曾学到一首把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谱成的歌曲(可能是音乐家黄自先生谱曲),相距六十年后,他仍能唱出来。李白的这首七绝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就是一篇思乡曲。厉以宁还喜爱唐朝李频的五绝《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道出了所有游子的思乡之情。

故乡,对厉以宁,是梦中的诗,诗中的梦,亦梦亦诗。

厉以宁始终认为,自己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原籍江苏仪征,另一个是他抗日战争期间随父母避难之地——湖南沅陵,这里还是厉以宁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的地方,也是妻子何玉春的家乡。

如今一说起仪征,人们就想到这是著名的化纤城,很少有人知道此地曾是“风物淮南第一州”。这句话是古人对仪征这座位于长江北岸名城的赞美,出自欧阳修的《真州东园记》。东园是仪征的名园。王安石曾有一首《七绝·真州东园》:“十年遍历人间事,却绕新花认故丛。南北此身知几日,山川长在泪痕中。”南宋宁宗时在真州任职的刘宰(1166—1239年)在一首七律《送邵监酒》中写道:“仪真来往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州。山势北来开壮观,大江东下峙危楼。沙头缥缈千家市,舻尾连翩万斛舟。此去烦君问耆旧,几人犹得守林丘。”

仪征之所以名真州,据说北宋一位皇帝崇信道教,他听说在仪征境内二亭山发现了王气,便命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赐名仪真,后升为真州。明、清两代,由于盐运兴盛,扬州和仪征都是盐商聚集之地,同样繁华。仪征的真正萧条,大概始自清咸丰年间,由于清军和太平军常在这一带作战,盐运和商业大不如前。到了厉以宁出生时,仪征不过是一座衰败的小县城而已。

仪征长期归扬州管辖,仪扬两地相距30公里,厉以宁在扬州生活过,并在扬州震旦中学念过书,对扬州比较熟悉。1999年11月,厉以宁在荡舟扬州瘦西湖时想起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中描绘了惨遭兵火劫后的扬州令人伤感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之情。厉以宁从小就十分喜爱姜夔的这首词,但看到家乡近年来的变化,他情不自禁写了一首《七绝》,以抒欣喜之情。

七 绝[14]

重游瘦西湖,忆姜夔《扬州慢》

一九九九年

重到须惊好赋诗,

湖边灯火映梅枝。

年年红药花开落,

月色波心胜旧时。

1999年11月在仪征,厉以宁以相同的喜悦之情,填了一首《朝中措》,再赞家乡新面貌,其细微之处,只有家乡人方能体味。

朝中措[15]

再到仪征

一九九九年

小河柳岸古城墙,

故土最难忘。

美味鲥鱼笋豆,

凉风月色荷塘。

老街不再,

高楼新建,

商贾繁忙。

莫道旧交渐少,

家乡犹胜他乡。

仪征古城新貌

词的最后两句受宋朝陆游词的启发。陆游的《南乡子》写道:“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词的情调是伤感的,特别是最后一句,尤其明显。而厉以宁词中的“莫道旧交渐少,家乡犹胜他乡”,却赋予了思乡之情以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