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布衣莫问官场事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布衣莫问官场事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时间:2022-05-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布衣莫问官场事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湖北江陵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当厉以宁来到江陵时,江陵则是一派衰败景象,房屋破旧,行人衣着褴褛,城乡毫无生气。厉以宁诗的前两句是从唐朝诗人罗隐的七律《魏城逢故人》而来。农村贫困的残酷现实使厉以宁陷入深思,开始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产生了怀疑。种种动荡不安的迹象,令厉以宁深感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厉以宁对此不解。

布衣莫问官场事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湖北江陵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当厉以宁来到江陵时,江陵则是一派衰败景象,房屋破旧,行人衣着褴褛,城乡毫无生气。新中国成立已经十五年了,为什么到处这样贫困落后?他在思考中写了一首七绝。

七 绝[33]

登江陵南门城楼

一九六四年

芳草无情才碍马,(www.guayunfan.com)从来云好不遮楼。

楚天极目堪思索,

何故名城四季秋?

厉以宁诗的前两句是从唐朝诗人罗隐的七律《魏城逢故人》而来。罗隐诗云:“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厉以宁把罗隐的“芳草有情皆碍马”改为“芳草无情才碍马”,把“好云无处不遮楼”改为“从来云好不遮楼”,结合1964年的情况,仔细品味,令人感慨不已。

厉以宁仍清楚地记得农民在忆苦会上哭诉“大跃进”时期饿死人的惨状,揭发村干部的胡作非为。农村贫困的残酷现实使厉以宁陷入深思,开始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产生了怀疑。他对经济的认识也从单纯的学术与理论开始上升到政治的、伦理的、国家利益的高度,也使他初步感觉到经济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关于“人”的研究。

厉以宁在湖北江陵农村将近一年。这一年内,他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所得到的信息是,中央内部斗争激烈,前景究竟如何,似乎还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只有以诗词解嘲了。下面这首七绝写于1965年春。

七 绝[34]

忙中偷闲,作于江陵农村

一九六五年

昨夜吟诗只自嘲,

今晨窗下再推敲。

布衣莫问官场事,

闲步村边小石桥。

1965年夏季,江陵“四清”结束,北京大学师生回到武汉,用一星期的时间进行思想总结。在厉以宁对农村的贫困现象寻找答案的同时,另一种现象也让他感到困惑。这反映于他写的一首七律和一首《清平乐》中。

七 律[35]

武昌。路过一内部高级招待所,据说专为某领导人修建

一九六五年

碧波荡漾水连天,

座座小楼柳影间。

贵客匆忙来又去,

执勤终岁不能闲。

悠扬舞曲春常驻,

脂粉香飘院外边。

路上忽闻私下语。

此园建在大灾年。

清平乐[36]

沿武昌洪山路附近小道散步

一九六五年

花园小路,

幽静冬青树,

时见香车停又去,

红瓦小楼谁住?

城郊新贵人家,

远离闹市繁华,

不解主人知否,

贫民同在天涯!

厉以宁这时已隐约地感到,这种现象与体制有关,而传统经济理论却是为不合理的体制论证和辩解的。为什么?怎么办?他抱定“变幻由他”,仍然从容地进行思考、研究。下面这首词写于1965年8月,颇能反映他从湖北回返北京后的心态。

柳稍青[37]

带厉放、厉伟散步到海淀六郎庄

一九六五年

稻叶青青,

莲花几朵,

浅沼浮萍。

一湾流水,

小桥杨柳,

斜挂稀星。

暮云变幻无形,

纵晚凉难卜雨晴。

变幻由他,

且看儿女,

捕捉蜻蜓。

厉以宁在家里逗留的时间不长,1965年9月,他被派参加第二批“四清”,到了北京朝阳区高碑店农村。

不久,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自此各家报纸上大批判文章铺天盖地而来,各种座谈会上“声讨”“打倒”之声不绝于耳。种种动荡不安的迹象,令厉以宁深感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但当时大多数老百姓还不了解这场政治大风暴再过几个月就会把他们全都卷进去。1966年五一劳动节那天,正在北京朝阳区高碑店参加“四清”的厉以宁,骑自行车返回海淀途经日坛公园,只见游人如织,笑声此起彼伏,人们的心情看上去如飘在天上的风筝,轻松自如。一场大的暴风骤雨就要来临了,他们怎么竟然对此毫无知觉?厉以宁对此不解。他当时填了一首《相见欢》。

相见欢[38]

五一节途经日坛公园

一九六六年

满庭翠柳丝丝,

踏青时,

断线风筝挂在白杨枝。

文如海,

人费解,

发深思,

山雨欲来游客有谁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